赵益东[1]2004年在《公民意识与语文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民意识是每个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在的公民社会的认同、参与、支持、忠诚和负责的意识,其中个人行动自主和自律对公共生活利益的维护,对正义、平等等价值的追求是重要方面。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淡薄,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如何借鉴中国传统的德育思想精华,使德育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真正渗透到我们大力宣传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中,推动新形式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培养民众的责任感、公德心和守法意识,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做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如何把道德建设渗透到课堂教学,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百科之母”--语文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塑造“既美且善”的心灵,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理论上阐明公民意识就是现代社会中大众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公民的意义不但“是公民”,而应积极“做公民”。我们建设文明的过程,就是设计和接受约束的过程,公民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没有高素质公民,就没有繁荣昌盛的国家。中国古代丰富的德育思想可以成为具备中国特色易于为当代中国公民所接受的思想和精神资源;论文中通过对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实况调查,揭示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人的“德性”的敏感及其重要性,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需要一些基本准则,因为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均衡点,爱是“给予”,而遵循规则是“不拿”,社会公德既要个体行为来维护遵守,又要使社会整体有这个意识。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和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好丰富的语文教材,要最大限度地将公民意识贯穿其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引导学生个体追寻与践行德性的基点。
詹兰兰[2]2016年在《公民意识教育视角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文中认为现代公民区别于臣民和私民的内在特征在于公民的主体性和公共性,外在表现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应之,公民意识教育可界定为培养权责意识相统一的公民教育。语文教科书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载体,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也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使命。但是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并不能完全胜任公民意识教育的重任。它更重视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而非权利意识,忽视了权利认知和权利维护教育的重要性;在公民道德培养上,教科书仍是沿袭传统道德教育内容,把培养无私奉献等高标美德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教科书也没有有意识地培养男女平等意识。为使我国语文教科书能承担公民意识教育的重任,语文教科书编制者需要树立现代公民的育人理念,调整教科书内容,重视主体精神、权利意识、公民道德和平等意识的培育。同时一线教师也需要在明晰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内容,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全面的公民意识。
应超琼[3]2016年在《语文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我选我》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公民意识是每个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在的公民社会的认同、参与、支撑、忠诚和负责任的意识,现代国家民主化进程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需要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和政治保障,因此公民意识教育成为21世纪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公民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即从学校层面进行,因学校可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而语文教育因其源远流长,自古便与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丰富的德育思想融为一体,
刘思倩[4]2016年在《试谈公民意识视野下人教版3-6年级语文教材的选文》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活动,不仅将人培养成抽象的具有普遍人性的生命个体,更将人培养成具体的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个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社会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公民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
赵颖霞[5]2016年在《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嬗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国学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教育文化及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教育开启了近代化历程,传统国学教育成为了变革的对象和内容。而中小学国学教育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嬗动也发生了重要改革,传统的修身教育演变为公民教育,读经讲经转变为国文、国语教育。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读背诵转变为“儿童本位”的形象化教育形式。晚清,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改革派,面对晚清传统国学教育的危机,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改革策略。“中”即“中学”,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则是指“西学”即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中体西用”改革策略的提出,表明洋务派已感知传统国学教育的危机,并试图以固守传统,模仿改良的方式解决危机。而清政府则于清末厉行“新政”改革,虽然依然奉行固守传统、模仿改良的“中体西用”指导原则,但已尝试以西学教育模式改革传统国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建构了包括中小学在内的近代学制,将教育的近代化改革扩展至基础教育层面;中小学实行分科教育,中国教育史上国学教育首次被课程化,被分设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历史、地理等科目。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儿童国学教育虽然失去了传统的综合教育模式,但通过不同的国学教育科目被继续传承。民国初期,基于“国体初更,百事务新”的思想倾向,各种西方教育思潮,尤其是欧美教育思潮开始逐渐深入影响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民国政府宣布清朝学部所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激进改革措施的出台,中小学国学教育由固守传统、模仿改良,迅速转向摒弃传统、激进转型。修身教育转变为公民道德教育,国文教育取代读经讲经,中小学国学教育发生了实质性变革。1915年至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近现代教育的新进程,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迎合了中国教育变革的现实需求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小学国学教育强调以儿童兴趣、儿童社会生活、儿童活动为中心,公民科取代修身科,国文科演变为国语科并成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核心。抗战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对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在叁民主义教育宗旨指导下,国民道德教育成为了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主旋律。公民教育强调国民道德观念的培育和行为的养成,强调培养儿童互助团结的精神,养成儿童爱国爱群观念;国民道德教育也成为了中小学国语教育的核心内容,“孙中山先生的故事”、“中华”、“游中山陵记”、“黄花冈”、“游泰山记”、“林则徐”、“孔庙和孔林”等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小学国语课本中普遍的内容。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加强教育的统一管理与控制,确立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宗旨,并制定了“叁育并进;文武合一;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以及以科学方法整理发扬我国固有文化之精粹,以立民族自信”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调整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权危机的特殊时期,尤其注重突出加强中小学的政治教育、民族意识和精神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政治教育、民族意识和精神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这一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基于战时的特殊状况,着重强调抗战、民族精神教育以及教育与根据地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小学国学教育形式生动活泼,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等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内容与根据地抗日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突出抗日教育和生产劳动、生活等实践教育。同时,基于抗战的需要,抗日根据地的中小学国学教育也将传播革命真理,激发中小学民族、爱国意识和人民革命的情怀放在重要地位,呈现教育性与实践性、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特征。
张春兰[6]2015年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公民意识教育的观念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以往中国对中学生的学校教育全是以应试为主,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中学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要求。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资讯又高度发达,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在学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尤为重要,而语文作为中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学科的优越性及其特殊功能性使其在渗透公民意识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全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和正文叁章。绪论:该部分提出了选题的缘由,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意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同时阐述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第二章:语文教学与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本章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与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优势。无论世界语文教育发展趋势还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都具备渗透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和要求。第叁章: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探讨: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第叁,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展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问题是基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
郑柳青[7]2017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公民教育来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诉求。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内容多、课时长、覆盖面广等特点,对公民教育的开展十分有利。而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实施语文课程的依据,是态度与价值观念的有机载体,自然担负起公民教育价值观念传递的神圣使命。因此,本文依据自制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框架,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存在于教科书中的特点及问题,包括: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漠视权责意识教育;突出个人主义崇拜,欠缺民主平等教育;侧重先进德育内容,忽视基本道德要求。根据分析结果,从教材改编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从教材改编角度出发,提出要“调整育人理念,培养现代公民”、“重视主体精神,强化权责意识”、“调整价值观念,主张民主平等”、“程序公开透明,广泛征求意见”;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提出要“通过核心概念学习,领悟公民概念深意”、“通过争议问题学习,培养公民决策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协商协作能力”、“通过批判反思学习,发展批判反思能力”、“通过社区服务学习,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白蒙[8]2015年在《浅议公民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公民教育在我国掀起热潮。课程改革的推行也促进了公民教育的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逐步密切,理清语文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对于探索公民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的有效途径十分必要。
胡亚慧[9]2016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文中认为小学阶段属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相对“白板”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以其独有的学科特点,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历史悠久,发展相对成熟,不存在区域背景,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静态的语文教科书,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借鉴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对选文中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素的频次及呈现方式进行了梳理、罗列,并根据统计结果评析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频次及呈现方式,探讨了影响选文中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最后讨论了在教科书选文中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语文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部分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其次,介绍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定位及其与《品德与生活》等学科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差异;最后,探讨了语文教育、语文教科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第二部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介绍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和选文特点等。其次,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罗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框架。第叁,分析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的频次,从叁个层面分别探讨了选文中呈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规律。第四,分析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方式及其规律。第叁部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析。主要通过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要求,论述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在价值观呈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第四部分:影响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主要从社会因素、利益相关者和学科自身建设叁方面出发,择取分析了政治体制、文化、科技、学科自身因素、教科书使用者(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和开发者(主要指教科书编审人员)等主要因素。第五部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主要从利益相关者和课程建设的角度总结讨论了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徐保富[10]2014年在《公民社会视野下高中语文教材问题》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新课程标准颁布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的高中语文教材。从目前对教材的各方面反映来看,人教版教材无疑是运用广泛、十分优秀的教材。本论文从公民社会的视角,探讨了人教版教材中不足的部分。在本论文中,第一部分主要论及了公民社会的渊源和价值取向,从学术意义上来说,公民社会体现了:民主、法制、人本主义、多元主义、参与性和公开性的价值追求,并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公民社会’代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其次,语文课程从其性质上来说,本身具有传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特性,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体现‘公民社会’的价值追求。但是当下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语文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并不相符。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论及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上的不足。首先在编者的编排思想上,注重对旧版教材的继承,而在创新上严重不足。其次在教材里的编制结构上,主要是注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的培养。再者,语文教材在编制上的特点,其适合以教为主的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性,缺乏对学生参与性的训练。在第叁部分,主要对教材的选文进行了分析,从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出发,分析了选文在‘人本主义、民主观念、多元主义’思想等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公民意识与语文教育[D]. 赵益东.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公民意识教育视角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D]. 詹兰兰. 杭州师范大学. 2016
[3]. 语文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我选我》教学为例[J]. 应超琼.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6
[4]. 试谈公民意识视野下人教版3-6年级语文教材的选文[J]. 刘思倩. 语文知识. 2016
[5].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嬗变研究[D]. 赵颖霞. 河北大学. 2016
[6].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 张春兰.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7].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 郑柳青. 杭州师范大学. 2017
[8]. 浅议公民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J]. 白蒙. 学周刊. 2015
[9].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 胡亚慧. 西南大学. 2016
[10]. 公民社会视野下高中语文教材问题[D]. 徐保富. 华中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