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民间工艺品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_幼儿园课程论文

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间工艺论文,文化与论文,幼儿园论文,民族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民族学、文化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诸多研究成果中发现,民间工艺与幼儿内在精神情感存在着共鸣。在如今多元文化竞争的时代条件下,不同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在幼儿阶段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同时,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点,从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分析两者在幼儿领域融合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文化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当代学科大全》等文献中,认为民间工艺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工艺美术”。民间工艺作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蕴含审美价值,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多样的生活趣味。可见,民间工艺有着工艺美术的特性,具有审美性与实用性,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双重属性。从功能与价值上来看,民间工艺贯穿于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范围广泛,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天真质朴的性格特点。

      (一)民间工艺的文化传承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民间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着民族性与时代性。幼儿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继承与发扬优良的民间工艺,有助于幼儿感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增强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工艺具有强韧的文化传承性价值。费孝通先生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自美其美”的人,其意义在于只有培养出真正喜欢、热爱、认同民族文化的人,才可以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幼儿是最易受影响的群体,在幼儿阶段传授民间工艺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二)民间工艺的儿童审美教育价值

      学前儿童的课程应是以文化的形式存在的,其价值除了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外,最核心的精神在于发展儿童的人格和体魄,为儿童拥有一个幸福完美人生作铺垫。民间工艺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积累,能够满足幼儿的身心主体性需要,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纵观民间工艺,面塑、陶瓷、编织、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往往以快乐、幸福为主题,采用幽默饱满的创造风格,处处体现着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幼儿在接触与了解民间工艺的过程中,精神上也会产生共鸣,有助于培养幼儿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

      民间工艺具有对称与节奏的美感、色彩搭配组合的视觉冲击力。幼儿欣赏风格多样的民间工艺所带来立体感、空间感与秩序感会产生愉悦的情感。“要想精,加点青”“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这都是民间手工业者们多年总结出的审美经验。民间工艺在造型、色彩、节奏上会加深幼儿对周围社会事物的审美感知,增强幼儿的审美理解能力。在欣赏与游戏中融入民间工艺,能不断加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探究力,使幼儿身心发展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构想

      泰勒在《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依据泰勒的课程原理,我们将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构想分为目标设计、内容安排、活动组织、评价手段四部分进行简要分析。

      (一)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方向和出发点,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目标设计,主要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依据。在理论层面上,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观点以及民间工艺在幼儿园中的审美文化教育价值,从幼儿身心发展成长角度出发,将幼儿园课程目标大体上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维度。在实践层面上,幼儿在接触感知民间工艺的过程中,由于年龄阶段、认知结构、审美理解不同,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方面存在差异,结合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要求,我们将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目标列为如表1所示内容。

      

      (二)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内容安排

      我国民族文化悠久,不同地区的民间工艺极具地方特色。民间工艺的课程内容安排应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两方面入手。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幼儿成长的工艺作品。应选择工艺作品简单,操作性参与性强,蕴含丰厚的文化审美艺术价值,资源丰富,并结合幼儿园实际条件的艺术作品。在内容编制上,由于民间工艺制作程序复杂,不利于幼儿理解,可以采用替代材料,化繁为简。比如,在安排“我是小小陶艺工”活动内容时,出于安全性等因素的考虑,可以将传统工艺中的藤条用纸条或彩带代替,降低难度,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同时,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中模拟真实的情境,搭建窑洞模拟陶艺制作情境,寻找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各领域结合的契合点,给幼儿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三)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活动组织

      笔者通过对幼儿园的调查与思考,认为幼儿园民间工艺活动组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种是借助幼儿园主题活动,另一种是融入某一领域的活动中,通常发生在艺术领域。这两种活动需要寻找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长点和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契合点。本研究以“美丽的民间陶艺”主题活动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在这次主题活动中,以民间陶艺为出发点,结合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分别设计了具体的活动,如表2所示

      

      (四)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评价

      虞永平曾将幼儿园课程评价标准概括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应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科学准确地判断对幼儿教育价值和效益的过程。对于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评价,首先评价的主体,即由谁来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应开辟多种渠道,避免评价主体单一化,以幼儿主体活动的设计和参与者为主体,家长、幼儿、园长、其他幼教工作者均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其次,评价的对象,即评价的是什么。由于幼儿园课程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应考虑课程方案、目标设计和课程在实际运作中的效果评价,可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而全面地收集资料,做好评价记录。

      三、民间工艺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素养,传承民间文化

      在幼儿园的民间工艺活动研究中,教师是民间工艺传承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存在地区差异,教师在向幼儿传授民间工艺知识时,容易出现“现学现卖”或含糊概括的问题。因此,在课余生活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民间文化。同时,教师的素养还包括伦理素养,即应对幼儿在民间工艺参与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耐心的倾听与指导,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幼儿真正地认同和接受民间工艺,传承民间文化。

      (二)筛选民间文化,保存民间文化之本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永恒的主题。由于幼儿园教学材料、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幼儿园课程中的民间活动并不常见。近几年,国家高度强调弘扬民族优良文化,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已成为一种文化趋势,不少幼儿园纷纷效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幼儿园只是一味地模仿,过于重视“工艺”,不断强调幼儿手工制作技能的掌握,以成人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作品,忽视了“民间”,形成了一种为了“民间”而“民间”的现象。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幼儿园负责人带领教师筛选出优良的,适合幼儿成长需要的民间工艺,保存民间工艺的本源,选择恰当的时机,探索幼儿园民间工艺活动的新形式。

标签:;  ;  ;  ;  ;  

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民间工艺品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_幼儿园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