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间工艺论文,文化与论文,幼儿园论文,民族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民族学、文化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诸多研究成果中发现,民间工艺与幼儿内在精神情感存在着共鸣。在如今多元文化竞争的时代条件下,不同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在幼儿阶段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同时,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点,从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分析两者在幼儿领域融合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文化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当代学科大全》等文献中,认为民间工艺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工艺美术”。民间工艺作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蕴含审美价值,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多样的生活趣味。可见,民间工艺有着工艺美术的特性,具有审美性与实用性,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双重属性。从功能与价值上来看,民间工艺贯穿于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范围广泛,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天真质朴的性格特点。 (一)民间工艺的文化传承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民间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着民族性与时代性。幼儿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继承与发扬优良的民间工艺,有助于幼儿感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增强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工艺具有强韧的文化传承性价值。费孝通先生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自美其美”的人,其意义在于只有培养出真正喜欢、热爱、认同民族文化的人,才可以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幼儿是最易受影响的群体,在幼儿阶段传授民间工艺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二)民间工艺的儿童审美教育价值 学前儿童的课程应是以文化的形式存在的,其价值除了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外,最核心的精神在于发展儿童的人格和体魄,为儿童拥有一个幸福完美人生作铺垫。民间工艺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积累,能够满足幼儿的身心主体性需要,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纵观民间工艺,面塑、陶瓷、编织、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往往以快乐、幸福为主题,采用幽默饱满的创造风格,处处体现着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幼儿在接触与了解民间工艺的过程中,精神上也会产生共鸣,有助于培养幼儿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 民间工艺具有对称与节奏的美感、色彩搭配组合的视觉冲击力。幼儿欣赏风格多样的民间工艺所带来立体感、空间感与秩序感会产生愉悦的情感。“要想精,加点青”“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这都是民间手工业者们多年总结出的审美经验。民间工艺在造型、色彩、节奏上会加深幼儿对周围社会事物的审美感知,增强幼儿的审美理解能力。在欣赏与游戏中融入民间工艺,能不断加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探究力,使幼儿身心发展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构想 泰勒在《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依据泰勒的课程原理,我们将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构想分为目标设计、内容安排、活动组织、评价手段四部分进行简要分析。 (一)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方向和出发点,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目标设计,主要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依据。在理论层面上,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观点以及民间工艺在幼儿园中的审美文化教育价值,从幼儿身心发展成长角度出发,将幼儿园课程目标大体上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维度。在实践层面上,幼儿在接触感知民间工艺的过程中,由于年龄阶段、认知结构、审美理解不同,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方面存在差异,结合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要求,我们将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目标列为如表1所示内容。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民间工艺品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_幼儿园课程论文
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民间工艺品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_幼儿园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