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级中学
摘要: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数学课堂是促进学生养成高阶思维能力的主要地方。本文以《矩形》为例,针对在初中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的培养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高阶思维;认知能力:数学课堂
一、高阶思维教学价值分析
(一)何为高阶思维能力?
目前对高阶思维没有统一的定义,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是大多数人认可的界定。他从认识目标的分类着手,根据思维方式复杂程度的不同将思维划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二)高阶思维价值所在
1.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教育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低阶的知识与能力逐渐由信息技术所承担,创新是未来人才必备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阶思维。
2.培养高阶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必然要求。数学的核心素质是数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努力、思索,才能逐渐形成的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将来是用于社会的需要都是非常有用的。初中数学的核心特质包括逻辑推理、直觉想象、数学运算等方面,而数学的核心成就便在于基本数学思维的掌握,具体说就是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
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策略
(一)创设情境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十分迅速,是培养数学性思维的黄金阶段。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八年级学生能够表现出思维的飞跃: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能力得到增强。对于思维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反复的重新理解、记忆,对待所学知识过分生硬,忽视它的内外系统联系。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任务活动,让学生成为主体,并通过任务驱动去完成“观察实验,猜测证明,评估创造”等高阶思考过程。例如在《矩形》的学习中,教师先展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图片,然后告诉同学们在平行四边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让同学们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如图1所示。
图2
有的同学得出了AB的长度与DC相等。有的得出AD与BC长度相等。随着思考的越来越深入,同学们还得出AO=OC=BO=OD,AC=BD=2AO=2OC=2BO=2OD。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独立探究和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深入自主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三)交流汇报
让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数学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例如,总所周知,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这样的语言对矩形进行定义是不合适,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用数学语言将矩形的定义表述出来。
(四)基于学生思维水平
不同思维层次的任务活动导致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参与,复杂的任务要求,超出了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此时,学生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化,突出数据结构的主要内容;当材料表示比较抽象的时候,学生需要将抽象的表达转换为具体的表述,从而直观地表现材料的组成和关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遵循思维培养的规律,教师在课堂上尽量设计具有不同思维层次的任务,以激活学生思维的不同思维层次,促使全体学生在自己思维的基础上发展高层次的思维。
(五) 评价反思
完整的教学必须包括评价和反思这两个过程。在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与同学相互交流的内容,保持自己的思维活跃,从而与交流的同学产生思维互动。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课堂小结对思维收敛和升华至关重要。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的对学习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例如在《矩形》教学结束时,让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矩形的认识,并对本节课中对自己和同学的观点进行交流评价与反思。
结束语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创新并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教学目标的追求和核心价值所在。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会在思考、质疑、创新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秦娟. 智慧引领基础型课程建设的品质提升——对“以课堂关键问题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案例研究[J]. 现代教学, 2017, (Z3): 113-115.
[2]张娟萍. 初中数学课堂环节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以《矩形》为例[J].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17, (10): 10-12+27.
[3]吴静芬. 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J]. 小学教学参考, 2017, (23): 52-53.
论文作者:姜立群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6月总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思维论文; 高阶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矩形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同学们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6月总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