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整体特点 1.结构比例合理,强调稳定性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在形式与结构、题型与题量、基本风格等方面变化不大,体现了高考改革“连续性”“稳定性”的要求。“稳中求变”的命题思路兼顾了高校选拔的需求和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也体现了高考的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 (1)板块均衡。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考核内容基本平分秋色。自然与人文的均衡与融合,有助于引领考生用综合、联系的地理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所选区域兼顾世界与中国,有利于引导考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形成具有全球意识的爱国情感。 (2)结构合理。2014年各卷中的高考地理试题,无论素材、设问、图表等表达形式,还是主题、角度、线索等深层结构都保持了相对稳定性。如新课标卷Ⅰ第36、37题取材一中一外,选择两个不同尺度的区域,36题侧重自然地理,37题偏向人文地理,其中包含选择性或开放性问题。 2.控制试题难度,体现公平性 总体来看,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不纠结于拓展加深,而注重广度和灵活性,让兴趣广泛、学有能力的考生受益。试题难度保持稳定,利于考生正常发挥,体现考试公平性。现以山东卷和新课标卷Ⅱ为例分析如下: (1)山东卷。分值、题量增加,但试卷长度、考试时间保持不变,试题在控制难度方面采取的主要策略有:选择题减少了环环相扣的梯度,各题选项尽量避免一题多点的覆盖;综合题图文信息量瘦身,小题数量减少,单个题目分值加大,答案更简洁。 (2)新课标卷Ⅱ。根据中西部考生群体的学业水平控制试题试卷难度,不回避常考点;素材选择兼顾城乡、地域差异;降低空间定位的难度;试题提供必要的解题信息和线索;在主题情景下各小题考查指向明晰,彼此关联减弱。 2014年多数试题的情境创设贴近现实生活,但其立意是考查学科原理与思维方法。因此,对考生而言,选择题入题容易,定项不易;综合题入题不难,深入较难。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路更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而保证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3.立足主干核心,注重基础性 (1)立足基础,突出主干。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即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学科知识及其应用的考查。今年地理试题着重考查了天气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洋流、整体性与差异性、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人口、区域特征、区际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 (2)不同板块各有侧重。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不同板块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自然地理突出地形、气候、水文的成因分析、过程描述及其相互联系的推理判断;人文地理侧重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与评价,强调动态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突出,重在考查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与联系、区域发展的内涵、区域差异的比较。 (3)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高考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非提倡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考查基础来达到能力测试的目的。试题设计侧重知识的迁移、转化、应用,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考生答题需要回归基础,尤其是“因素、特点、规律、原理”的知识仍是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如山东卷1~2题,以散点图来呈现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户籍人口数”与“常住人口数”,考查考生对人口迁移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8~10题,以高空等压面分布为载体,旨在考查考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冷锋的成因及对应的天气现象”这些基本地理原理的理解、表述和应用。 4.坚持能力立意,凸显综合性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内容,是试题的明线,而命题考查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则是试题的暗线。高考试题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和综合运用,着力考查考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的主要体现有以下两点: (1)选择题——主题聚焦,知识点适当分散。高考地理选择题以“一材多问”的串联式题目为主,主题相对聚焦与知识适当分散相结合。其主要考查方式有: ①围绕主题纵深式考查:围绕某一主题情境纵向考查,从事实判断到原理分析。先是依托图表信息考查地理分布、变化、特点等,然后多为迁移性问题,如成因、影响、对策等。如山东卷8~10题,以某区域高空等压面分布为载体,依次考查了风向判断、天气变化,由静到动,由点到面,从判断到推理层层递进。 ②依托区域多角度考查:选取特定区域从自然、人文、区域发展等角度发散考查,突出自然、人文要素在特定区域内的融合与叠加。如安徽卷23~24题,考查安徽三类主体功能区的分布、区域差异及区际联系,对安徽区域特征的认识是判断、比较、推理的基础。 (2)综合题——基于区域的问题探究和案例分析。高考地理综合题多以具体的区域为背景,用区域地理的事实材料考查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具体区域是说明某一地理问题的案例,是背景素材和思考对象,考查的落脚点是区域地理事实、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其命题的主要思路为: ①横向综合型:以区域为载体,从自然、人文、区域发展的不同角度展开问题,进行扫描式、全景式考查。试题设计的基本思路为:区域定位→描述分布、变化、特征→阐释成因、规律、联系→论证探讨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如福建卷37题,以浙江省地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地理位置描述、海洋经济、都市农业布局、“淘宝村”电商发展,内容涵盖高中、初中地理知识,力求自然、人文和区域发展的融合。试题通过对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自然优势的评价、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都市农业地域的分析、“网络经济”影响区域发展的探讨,重点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区域比较等地理学习与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和运用水平。 ②纵向探究型:以区域空间为背景,围绕最能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性要素进行立体化、纵深式考查。试题设计以主题要素为主线,时空转换、由地及人重建知识链、思维链,问题难度、思维层级梯度推进,探究意味浓厚。如新课标卷Ⅰ36题,围绕“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探讨“沙源→起沙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地→理→人”主线明晰;能力要求“分析—说明—简述—提出”,思维要求层层递进,最后以开放式问题点睛。该题以现实问题切入,问题的设置侧重知识的迁移、转化、综合,对考生地理综合素养要求高。该题充分体现了地理高考命题的价值追求:注重评价地理学的思维品质;注重评价地理学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注重评价高价值的地理思维能力。 5.展现思维过程,倡导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亮点,探究即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形式。高考试题在探究方面的主要考查方式有:关注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对地理过程进行描述阐释、论证推理;根据自己的认识表达观点,反映其对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举例如下: (1)新课标卷Ⅰ7~9题:以“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为题进行探究,3个小题由表及里依次考查“植被变化→彼此竞争→变化趋势”,其思维层次对应“信息判断→分析比较→逻辑推理”。该题组蕴含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要素,且试题中涉及的“植株密度、生物量”及对“此消彼长”的理解,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 (2)福建卷第37题(4)问:要求考生对新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某特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讨论,选择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该题的设问意在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在可测、可控的范围内有效地评价考生的地理思维发展水平,对鼓励发展考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将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探究性、开放性元素渐趋增多:探究性——知地、析因、究理;开放性——见解,自圆其说;选择性——择一,对其应答……这些探究性试题既注重激活想象,又强调放飞思维,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渗透和体现了辩证思维、创新品质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6.强化图表运用,突出学科性 地理图表是最重要的地理事实信息库和地理问题表述形式。高考地理试题多以丰富多彩的图表材料切入,使得“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图表运用的主要特点有: (1)图表语言缤彩纷呈。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坚持图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彰显地理学科特色。15套高考地理试卷共使用了284幅图表,包括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示意图、景观图、表格等。从统计数据和试题内容分析,统计图表最多样,等值线图备受“青睐”,板图式的示意图最“亲切”,景观图片最有地理味,中国区域地图近乎全覆盖,世界区域地图关注重点地区。 (2)图表类型相对集中。从图表类型看,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出现频率高。这三类图表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反映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其考查重点各有侧重:区域图考查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统计图考查地理事象的变化特点及原因;等值线图考查地理事象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新颖图表渐露头角。信息时代使地图信息更加丰富多彩、立体形象。2014年高考地理试卷中出现的鲜活图表有:新课标卷Ⅱ的深圳“握手楼”;山东卷的我国部分省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散点图、某区域高空等压面分布三维示意图、地理野外考察中制作的“记录卡片”;北京卷的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移动路径图、某河谷断面的一次洪水过程图、校园景观指示牌及校园平面图;天津卷的不同类型地域文化分布图;江苏卷的某向斜山地地质示意图、堰塞湖遥感影像图;福建卷的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变化图,某城市小河水污染与流量、降水关系统计图;安徽卷的鄱阳湖附近区域遥感影像图、北极点中国结照片;四川卷的我国某地气温、降水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重庆卷的某校部分建筑的视窗浏览图等。 7.关注社会现实,彰显实践性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热点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贴近现实,凸显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涉及的现实热点问题主要有: (1)关注时事热点。以吸引眼球的热点事件作为命题背景,透析热点中的地理元素。如我国启动单独二胎政策、华北雾霾、张家口申办冬奥会、丽江古城大火、极地科考(泰山站)及北极航线、嫦娥三号发射、习主席出访欧洲四国、中非贸易、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自由贸易协议、乌克兰巨变、智慧城市等。高考试题只是借用热点的素材与情境,落脚点还是用所学原理分析热点所蕴含的地理问题,通过题目内涵来体现地理的价值与功能。 (2)联系经济发展。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新发展、新格局,为时而考。如:①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北京、江苏、天津卷的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广东卷的珠江流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浙江卷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安徽卷的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②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山东、上海卷的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福建卷37题海洋经济及网络经济,北京卷36题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卷13题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天津卷14题重庆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对三峡水库的影响);江苏卷29题资源型城市转型。③农业问题与粮食安全:新课标卷Ⅱ37题建三江中国绿色米都;重庆卷14题云南咖啡生产;北京卷36题针对水资源短缺,海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安徽卷34题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福建卷37题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等。 (3)瞄准重大问题。取材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关注可持续发展,考查考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能力。如:①人口问题:江苏卷的二胎政策调整;山东卷的我国不同省区的人口增长及迁移;福建卷的人口抚养比变化;新课标卷Ⅰ的美国人口增长等。②资源问题:新课标卷Ⅰ的太阳能光热电站;四川卷的南海风能开发;浙江卷的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上海卷的某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等。③环境问题:北京卷的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海南卷的博斯腾湖流域耕地扩大带来的问题及对策;安徽卷的华北某地霾的分布及成因;江苏、北京卷的土壤污染的分布、影响及对策;气候变化(新课标卷Ⅰ的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福建卷的祁连山冰川消融,广东卷的欧洲冬季气温偏低)等。 (4)跟踪学科前沿。以近年来地理科学发展与地理学科实证研究成果为背景,经过加工转化,使其符合考生的认知程度。如:新课标卷Ⅰ36题错那湖沿岸风沙活动;新课标卷Ⅱ5~6题蓝水、绿水;上海卷45~46题华北某山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及分析;山东卷45题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北京卷11题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安徽卷31~32题鄱阳湖畔沙岭沙山的成因;江苏卷27题斑头雁迁徙路线;上海卷4~6题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距离变化,41~43题京津冀汽车产业空间布局变化等。 二、突出亮点 1.试题情境与时俱进 创设新颖的试题情境,让教材蕴含的知识活化在新情境之中。新情境试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灵活解决问题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在情境创设上新颖多样、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 (1)选题对接现实“生活”。注重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接,突显地理源于生产生活的实用性特点,以此来考查考生的地理素养。如新课标卷Ⅰ的“深度游”;新课标卷Ⅱ的深圳“握手楼”、工业旅游;山东卷某小组在地理野外实习中制作的“记录卡片”、道路交通中GPS的应用、室外滑雪场的选址、植被浅沟的作用;重庆卷的“城市个头”、野外考察中的砾石滩及砾石粒径统计、GIS视窗浏览窗口、咖啡店选址;北京卷的气候舒适度、校园平面图、不同类型餐馆分布图;安徽卷的北极中国结、雾霾;浙江卷的丽江古城旅游;福建卷的“智慧城市”、淘宝网店;江苏卷的《桃花源记》、某城市社区居民不同购物行为空间差异;广东卷的海景房、务工人员返乡;天津卷的保定商场选址及发展措施、天津地域文化等。 (2)运用地理时事“热点”。运用重要时事“热点”创设试题情境,有助于引导考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选用的地理时事热点涵盖中外、时空交织、动静结合,设问巧妙,地理味浓。 (3)联系经济发展“动态”。以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切题,有利于考生关注社会、未来、自身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如福建卷以海洋经济、网络经济为背景,探究海洋经济发展条件、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及传统商业形态向“淘宝村”电商发展。试题创设的情境不仅提供了答题的背景与线索,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还向考生传递了地理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法,并能够影响考生的未来发展与生命历程。 (4)反映学科发展“趋向”。高考地理试题反映地理学科发展新动向,有助于开阔考生的认知视野,认识地理学的实用价值。①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如上海卷杭州湾两岸地貌变迁与城市空间拓展的关系;北京卷海河流域的整治措施、农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安徽卷的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等。②深化微观研究,如新课标卷Ⅰ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错那湖沿岸风沙活动的沙源、起沙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山东卷上海及周边地区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的研究;安徽卷鄱阳湖畔沙岭沙山的成因探究;重庆卷的咖啡种植、加工和销售等。③静态到动态过程,如新课标卷Ⅰ美国移民人数及其占人口比例的变化;重庆卷洛杉矶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卷某河谷断面的某次洪水过程;福建卷人口抚养比变化,北半球纬向风的变化,某小河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江苏卷不同生育政策下出生人口规模的预测、斑头雁迁徙路径图、大庆和玉门经济产业和发展指标;上海卷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某大城市各圈层人口密度变化表、墨西哥主要出口商品变化情况、京津冀汽车产业空间布局变化等。 2.问题设计推陈出新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设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1)综合性。自然与人文、系统与区域的高度融合,强调联系的、综合的地理视角。如新课标卷Ⅰ37题,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安徽卷34题(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四川卷14题(2)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北京卷36题(1)小题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福建卷37题(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天津卷13题(3)据图7、图8中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上海卷33题比较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差异,并阐述杭州湾北、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2)探究性。探究性问题增加,知地、析因、究理,注重对地理素养的考查。如北京卷9~10题,不同类型餐馆地区分布的判断及其影响分析;天津卷5~6题,保定大型商城的区位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措施分析;新课标卷Ⅰ36题对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沙源、起沙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的探究;重庆卷14题(2)该企业拟将图7中A、B两处作为咖啡店的备选地,请分别说出A、B处的两点区位优势;江苏卷28题(5)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和玉门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举措,据此谈谈对“因地制宜”思想的认识;天津卷14题(2)从图文材料中找出两条相关信息,分别对应说明重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上海卷49题以C地所在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 (3)开放性。设计适度开放的地理问题,让考生以地理的视角观察认识世界,用地理的观点、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山东卷36题(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安徽卷34题(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北京卷36题(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江苏卷28题(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天津卷12题(2)保护性开发天津的地域文化景观,对发展旅游业有何促进作用等。 (4)选择性。对地理问题提供多个方案、观点,考生选择其中一个作答,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选择性试题鼓励考生质疑,学会辩证、全面地思考问题。如新课标卷Ⅰ37题(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四川卷13题(4)该地计划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水库最大蓄水量时水面高程不超过390米。你是否赞成在该地修建水库?请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福建卷37题(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5)发展性。以地理事象的动态发展为主线,考查考生对地理过程的描述阐释与简单预测能力。如北京卷6~7题对某河谷地质过程和洪水过程的探讨;福建卷5~6题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及影响;山东卷36题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原因;上海卷42题读图2中的b、c两图,进一步阐述汽车制造业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等。 (6)特殊性。对某些典型地理事象的空间特殊性,从其形成要素的异质性出发探究其分布、成因、影响等,如刚果河未形成河口三角洲的成因。2014年高考不少地理试题就地理事象的空间特殊性设置问题,如新课标卷Ⅱ36题(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上海卷35题判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等。 3.凸显人地关系主线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永不更改的主线。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主题设置问题,聚焦可持续发展,考查学科能力与素养,是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多围绕人地关系设问。 (1)因地制宜的观点。基于区域特征与差异的因地制宜,反映人地相互作用,体现人地协调的观念,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如天津卷1~2题选择北京西山最适宜大面积栽种板栗的地区;安徽卷23题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规划布局;山东卷36题(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江苏卷25~26题我国某绿洲修建水库的目的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上海卷49题以C地所在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 (2)综合、联系的视角。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人文现象联系起来,将人地关系的回归作为点睛之笔。如新课标卷Ⅰ4~6题新疆吐鲁番附近兰新铁路选线与地形、水源、城市的关系;山东卷43题指出该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安徽卷34题以“甘肃中药材生产”作为命题视角,图文信息简洁,问题设置从简述位置特点到分析区位优势,再到说明积极影响,自然、人文、区域有机融合,能力要求层层递进,重视逻辑关系,展现思维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地理的区域性与综合性。 (3)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的价值追求与终极目标所在。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对“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考查可谓不遗余力。 ①地对人的影响。如新课标卷Ⅰ36题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对铁路交通的影响及对策;北京卷41题(1)气候对英国大气污染的影响;重庆卷14题(3)图示区域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及变化对咖啡树生长的有利影响;四川卷14题(2)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浙江卷36题(3)简析图2中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安徽卷35题(2)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等。 ②人对地的影响。如山东卷5~7题上海及周边地区积雪深度空间差异的原因;北京卷36题(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浙江卷36题(4)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等。 ③人对人的影响。如天津卷14题(1)重庆采取“削山头、造平地”等方式利用土地。这对城市建设有哪些好处?新课标卷137题(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4.地方特色渐趋稳定 (1)乡土地理特色浓郁。不少试题图像选择和情境创设取自本省乡土,拉近了书本世界与生活情境的距离,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取材本省乡土的地域特色试题,虽然情境、素材是区域的、地方的,但试题的考核目标仍是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 2014年的乡土特色试题主要有北京卷的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大气质量的改善;天津卷的保定商城发展、渤海湾海岸线进退、天津地域文化的形成条件及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安徽卷的《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卷的“城市个头”、三峡库区的滑坡灾害;四川卷的我国西南某地修建水库的合理性探讨;福建卷的海洋经济、网络经济,海岸带环境保护;江苏卷的绿茶生产、长三角城市群;广东卷的沿海务工人员返乡、珠江流域产业升级及产业转移等。 (2)命题风格更趋稳健。随着高考自主命题的推进,高考地理试卷渐趋多元化,新课标卷和不少省份的地理试题风格渐趋稳健。如新课标卷依托区域与案例,突出微观研究,注重评价地理思维过程,强调考查地理学习方法;山东卷平中出新,温和大气,关注学科本质,考查地理素养;海南卷强调区域分析,重视问题探究,考查地理基本研究方法;上海卷坚持基于地理知识的能力立意,知能并重,反映经济发展和地理学科新动态,凸显学科价值;江苏卷图表丰富,依图设问、论从图出,突出信息处理能力,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广东卷重基础、抓主干,看图说话、读表归纳,关注区域发展、考查综合思维;北京卷图文简约、素材鲜活,生活地理、现实热点,引导学以致用,渗透学科思想;安徽卷、天津卷彰显地域特色,生活气息浓厚,渗透探究理念,创新问题设计,选修与必修融合巧妙、自然。 5.地球运动考查“缩水” 与往年相比,2014年高考地球运动知识考查的主要特点有4个方面。 (1)分值比重下降。2014年高考所有试卷中地球运动试题共计78分,约占地理试题总分值的5.2%,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 (2)考点分布集中。2014年高考地球运动试题全部为选择题,考查知识集中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尤其是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3)试题难度下调。2014年高考地球运动试题注重对最基本的、生活中有用的概念、原理的考查,如山东卷10题,虽然考查的知识点涉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时间计算、节气判断,但题干中给出了“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同时日出”的条件限定,故难度大为降低。对“区时、地方时”的考查也限定在理解层次。 (4)地理性强,生活化弱。2014年地球运动试题基本摒弃了过度抽象、有用信息过分隐蔽的光照图和无图考图,立足基础、应用,降低考查重心,地理性更强。遗憾的是,可能受命题素材的限制,在地球运动意义的生活化考查方面,试题设计新意不足,唯有安徽卷29~30题北极中国结的情境、立意、设问尚属上乘。 6.选做题可替代性强 2014年高考地理选做题秉承了多年的命题特色:(1)围绕主题考查内容相对集中,突出主干知识的运用,强调知识重组与整合;(2)问题设置梯度明显,首先是分布、变化、特点描述与成因阐释,然后是人地关系协调对策;(3)所选区域以我国为主,多以小区域微观切入。 可替代性强是2014年高考地理选做题的显著特色(以福建卷为例):(1)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情境素材阅读量相当、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问风格相似,答题量相近、赋分相同;(2)同一试卷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把握与掌控;(3)各卷中的选做题兼顾不同模块试题知识类型和考核能力层次的平衡性,设问的思维强度和能力层次基本等同。因此,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在素材图像选取、情境设置、问题设计、答案组织、赋分等方面基本相当,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确保了对选做不同模块考生的公平和有效。 三、各卷特点及问题商榷 整体来看,2014年15套高考地理试题,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留下了很多看点,不少试卷、不少题目堪称精品,同时,部分试卷和试题仍存在一些缺憾与不足。 1.全国新课标卷(Ⅰ、Ⅱ) 共同特点:(1)综合题依然保持是一道自然地理,一道人文地理;综合题的图像也依然保持一个世界地区,一个中国地区的原则,人文地理综合题一般是工业和农业选择一个来考查。开放性试题在卷Ⅱ中没有出现。选做题中规中矩。(2)区域地理、人文地理比重较大。区域地理包括区域定位和区域背景材料,并以此为核心来考查考生对区域理解和区域联系的分析能力。(3)“地球运动”知识点试探性回归。近4年没有考查的地球运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方位)重新回到试题当中。(4)知识抽样考查明显。平时训练较多的大气圈、水圈、城市、信息技术等卷Ⅰ几乎没涉及,而等值线图、岩石圈、气候等主干知识卷Ⅱ几乎没涉及。(5)情境材料创设新颖。关注时代发展,关注生产生活,关注环境问题。(6)试题综合性有所增强。诸多试题将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有机结合,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7)答案对学科语言的要求较高,强调过程性的描述阐释。 问题商榷: 卷Ⅰ:(1)个别题目属学科边缘性知识考查,学科特色不明显。如第2题(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误伤飞鸟)、第7~9题(大气氮沉降对植物的影响)、第10~11题(似数学计算题)。(2)第36题(1)(2)问皆考查“冬春季多风沙的原因”,设问角度重复,可以合并。(3)第37题(3)问答案“甲地人口少……乙地人口多……”,评分标准不严密。第36题(3)问答案“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过于专业、具体。 卷Ⅱ:(1)第3、5、8题,过于直白,思维含量低。(2)第8~9题、第10~11题、第36题,材料、设问陈旧,原创性不强。(3)第1~2题皆考查郊区化,设问类似;第37题建三江的“绿色米都”设问角度重复,最后一问的答案几乎就是前三问的答案合并,且四问皆考查一个点,过于褊狭。(4)第44题中华秋沙鸭迁徙路途死亡之因,地理性不强。(5)第5题选项设置不合理。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A选项正确,按一般做题从前向后的习惯,B、C、D项起不到干扰作用。D选项涉及的“日出方位角”太偏。平时只了解日出方位,不提及方位角。(6)个别答案不严谨。如建三江“绿色米都”的理由“单位面积产量高”,有歧义。“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应为一个要点的因果陈述,即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而非三个要点。 2.广西文综卷(大纲卷) (1)试题难度较2013年增加。地球运动类题目为8分,试题综合性有所增强。(2)世界地理比重增加。共5幅图,其中世界区域图4幅,且两个大题均考查了世界地理。(3)关注区位和区域定位问题。涉及东南亚某岛、东非某国、美国南部沿海等区域定位;涉及城市区位、港口区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等区位问题。(4)自然地理的比重依然最低,但比2013年有所提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重由2013年的大约1:6上升到大约1:4。(5)隐形考查热点地区。如涉及的东南亚、东非、美国、英国等,都属一些热点地区。 问题商榷:(1)第10~11题皆是考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设问重复。(2)第36题的四问,虽然设问也是层层递进,但设问角度太小,只涉及了内河航运。(3)第39题(1)“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答案有“纬度位置高,气温偏低”。实际上,英国夏季气温偏低的重要因素是深受海洋的影响。 3.山东文综卷 鲜活、厚重。命题立意、材料呈现、设问角度创新性强。(1)考查主干知识更加全面。由于题量增加,《考试说明》中涉及的必修四个部分及每部分的每个专题的主干知识均有相当程度的覆盖。(2)巧妙设问,注重基础,回归原理。(3)情境新颖,生活气息浓厚,增加了考生与试题之间的亲切感,减轻考生的紧张程度。(4)图文并茂,彰显学科特色。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图表既为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形象的思维空间,也为考生搭建了信息平台,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5)蕴含现实热点、焦点。如我国的人口迁移、城镇化发展、区域水资源短缺、汽车工业发展等。(6)重视思维过程考查。整套试题的设问层层递进,思维含量逐渐增加,着力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 问题商榷:(1)第3~4题“组团式城市布局”,其中“组团式”缺乏必要的知识铺垫。(2)第5~6题,都是考查影响积雪深度的因素,设问重复。(3)第8题的等压面、第12题的向斜岩层新老关系、第36题的洋流对海岸沙洲的影响等,考查过于褊狭,超出《2010年山东省高中教学内容调整意见》的要求。(4)三道选做题设问个数不一样:“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有两个设问,其余都是1个设问。形式、题量上的不一致,可能会人为造成考试的不公平。(5)第37题中的图文材料,只是对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的解读说明,去掉图文对考生答题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属无效信息。 4.安徽文综卷 (1)形式活泼。增加了景观图、遥感影像图和纯文字试题,不仅活跃了试卷版面,拓宽了考查视角,而且有利于不同类型考生发挥自己的水平。(2)立意高远。全面考查了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凸现对地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如“竺可桢与亚热带划分”“北极科考”“霾与冬奥会”等试题,从科学到科学家、从时间到空间、从环境问题到人地和谐,巧妙设问,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3)视角宽广,材料鲜活。试题情境由近及远、谈古论今、时间空间纵横、自然人文交织,视角宽广,情境生动。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4)设问平实巧妙,导向明确。(5)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考生关注环境,爱护环境,呼应了考试说明的变化,凸现了地理学科关注人地关系的核心价值。全卷生活气息浓厚,时代特色鲜明,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问题商榷:(1)第31~32题考查“沙岭沙山”微观小区域的风向、风速,考查内容过于专业,考生不知所云。(2)第33题中的“辐射收支”“海—气热传导”等概念,缺少必要的信息铺垫,增加了考生做题的盲目性。实际上,全球热量平衡是大纲版教材内容及考纲要求的,课标版必修教材已不再涉及。 5.四川文综卷 (1)难度在2013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对自然地理现象基本原理的考查有所加强,但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试题的区分度较好。(2)选材典型丰富,立意科学高远。2014年试题素材内容丰富,更贴近生活实际。全卷采用了图文结合、时空联系、中外涵盖等多样化的试题素材。(3)重视基础,突出主干。如试题涉及的地球地图、区域地理、工农业生产、能源、交通、城市、环境等内容,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4)引导素质教育,反映创新思维。表现在试题首次设计了能较好考查考生独立思考水平和创新思维的开放性试题。(5)题目设计巧妙、新颖,设问要求层次性强。 问题商榷:(1)第5~6题“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信息冗长。题干可直接呈现“南海风能资源总量分布图”略去“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等无效信息,以便考生快速入题。(2)图3、图6“山峰及高程”“等高线及高程”图例中,漏掉高程单位“米(m)”。(3)第9题的题干“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应改为“下列四地……增长最大的是离市中心距离A.2千米附近……”同时,第9题中的“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为人口密度,题目主旨不是考查“人口密度”概念,最好与题干信息一致,改为“下列四地人口密度……增长最大的是”。(4)第13题(4)问“该地计划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图示“东北部”太宽泛,具体可以是图幅北部,也可以是图幅东北部或东部,指向不明确。尽管水库有水面高程限制,但题目只要求回答是否赞成及理由,考生可以认为是图幅东北部或东部,选择答不赞成。建议在图中标注拟建水库地点。 6.重庆文综卷 (1)考查内容覆盖面较以往增大。(2)试题取材依然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创设了许多学习与生活友好型的试卷呈现形式,集中体现课程理念与学科发展的社会契合性。(3)图表丰富、新颖。景观图比例增大,试题所用图表原创度高,形式简约但内涵丰富,信息量大。(4)重视对“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5)对世界地理的考查较少,考查世界地理只限于区域定位。(6)评分标准,重知识的内在因果联系,强调过程性的描述阐释。 问题商榷:(1)第3题“城市化率”虽然就是城市化水平,但教材上未出现,表述最好与教材一致。(2)第7题“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的原因”,属学科边缘性知识考查,地理性不强。(3)第9题题干“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2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应去掉“有”字。同时,该题隐性考查侵蚀类型“磨蚀”“刨蚀”,过于细致。(4)第10题,“粒径分布”表述为“表层粒径分布”更为准确。(5)个别题目思维含量太低,像学业水平考试题,如第5、11、13(1)题。(6)图5“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图中很难看出陡坡、缓坡,影响考生答题。最好呈现一幅完整的新月形沙丘图。(7)第14题的设问顺序不太符合常规,题目设问一般是先自然后人文,逐层递进。该题按(3)(1)(2)顺序排列是否更合适? 7.北京文综卷 试题规范灵动,立意高远,角度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1)主干知识的考查,覆盖面广。(2)试题取材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关注国内国际热点、焦点;既关注现实,又追溯历史,突出对考生学科素养的考查。(3)初高中地理内容的完美结合。(4)体现学科思想,贯彻人地关系主线。 问题商榷:(1)第4题,副热带高压对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专业性过强,考生并不理解。尽管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但失去了命题意义。(2)第9~10题“地域文化扩散”有些超纲。课标只要求“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3)第36题图名“海河水系流域和水利”应为“海河水系、流域和水利”。(4)第41题涉及英国工业革命和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一般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结束,1952年已经不属于这一时期。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伦敦处于高压中心,近地面为逆温层,粉尘和废气难以上升扩散,与西风、降水、雾的关系不大。如果本题专指工业革命时期伦敦多出现大气污染现象,就更准确了。但是本题答案中,西风易扩散污染物和雾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又是矛盾的,应该有更清楚的表述。 8.天津文综卷 (1)图文材料呈现形式独特。一般试卷都是先简述材料(短小的),然后指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该卷却是先呈现“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然后再给出图文材料。(2)选修内容所占比重较大。(3)保持乡土地理特色。(4)研究性学习理念体现较好。(5)依然保持对问题表述、答题要求明确、具体、细致的风格,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第14题(3)问“解决三峡水库的环境问题,重庆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及作用。请填表回答”。表格设置简洁有条理、指向明确,便于考生回答,也便于教师批阅。 问题商榷:(1)第1题,四地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排序,设置的选项迷惑性差。甲地为迎风坡,降水最多,所以排在最前。甲排在最前的选项只有一个,所以该题等于只考查了图中降水最多的地点,失去了其他选项的作用。(2)个别题目答案不科学。如第13题(3)问给出的备选答案“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其中“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和“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意思相同,其原因都是降水量的月份差异不大,汛期不明显。图中还显示了最冷月均温情况,因此,“冰期较短或无冰期”也是该河的水文特征之一。 9.海南地理卷 (1)知识点涵盖广。(2)关注区域背景,世界区域备受关注。通过区域定位,考查区域特征,进而分析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的成因。(3)选择题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梯度。必修综合题和选做题总体难度不大,考查的问题比较常规。(4)人文地理比重稍大。 问题商榷:(1)第4题“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既是纬度较低的原因,也是海拔较高的结果。因此该题A、B选项皆正确。(2)第6题的棉花“早熟”品种,结合题干信息“喜光照”,考生会认为影响早熟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光照,答案却是“热量”。所以该题缺少信息铺垫。同时,该题组提供的材料“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对做题无作用,属无效信息。(3)第16~17题组,直白考查洋流流向及板块名称,思维含量低。(4)第20题“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考查河流的溯源侵蚀,过于专业。(5)第21题“冷湿环境的原因”答案条理性不强,主要应为两点。其一“冷”的原因:纬度较高;受寒流影响;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其二“湿”的原因:位于西风带,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6)第22题铁路比运河的运输优势答案“适宜大宗货物运输”不科学。尽管题干有“巴拿马运河受宽度和水深的限制,目前仅可通航7.6万吨级以下轮船”,但受限条件下的轮船运量仍然比火车大。(7)第23题答案“基础设施较好”,题目给出的信息中无法提取。 10.浙江文综及自选模块卷 (1)试卷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2)内容覆盖面广,结构平衡。试题涵盖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两个模块内容,并以义务教育地理知识为基础。在知识结构上,兼顾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考核目标上,兼顾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和价值观。(3)情境创设、题目编排,贴近学生实际。同时,试题语言力图贴近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设问清晰、明了,题干简明、扼要。试题编排由易到难,使考生轻松作答,体现人文关怀。(4)彰显学科特色。综合性与区域性突出,渗透地理学空间思维、人地关系思想。(5)自选模块中的两道题较新颖。尤其是“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丘陵地区山谷中的‘冷湖’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问题商榷:(1)第1~2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影响”,设问过于直白,思维含量低;同时两题考查角度类似,都涉及东线工程的影响;图中甲、乙、丙、丁、戊信息标注不整齐,图中乙、丙、丁、戊可对应改为甲、乙、丙、丁,图中“甲”则换为另一系列,如“M”、“①”等字样。(2)第3~4题“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中,成海形状不正确。咸海近年由于注入水量减少,形状已发生很大变化,新版地图已更正。(3)第37题,设问间缺少联系,有拼凑之感。 11.福建文综卷 (1)体现课改理念,突出能力立意。如第37题(4)问的开放式设问意在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2)试题取材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诸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3)考查地理思维,强调融会贯通。试题涵盖了高中、初中地理知识,力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区域的完美融合。(4)图表丰富,彰显学科特色。每(组)题皆有图,无图不成题。 问题商榷:(1)第3~4题“冰川面积变化图”,成品题图改编,原创性不强。(2)第37题(2)问答案“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其中的“海底矿产资源”题目信息中不能提取。第37题(4)问答案“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有些牵强。 12.广东文综卷 (1)试卷整体难度保持稳定,区分度较好。选择题与填空题比较基础,更为直观地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2)自然和人文地理依旧是重中之重。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仅作为回答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直接考查的不多。(3)试题取材生活化、乡土化,语言表述人性化。如“海景房”“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南方部分水库功能退化”“高速路日均流量”“珠江流域八口入海”等,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第41题(5)问,“有人则认为不合适。推断后者认为不合适的理由”,题目要求娓娓道来,亲切、人性化。这些都拉近了试题与学生的距离,利于考生快速入题。 问题商榷:(1)第4题、第41题(3)问“新增最多的行业”,学科特色不明显,只是“看图说话”。(2)第5题,答案“黄土高原”虽然最有可能,但塔里木盆地也有可能。一是塔里木盆地人口集聚在盆地周围山麓地带,有一定坡度,海拔一般也都在1000米~2000米。二是聚落有大小,人口少的地区,聚落数量不一定少。何况题干只是说“某地”,范围可大可小。(3)第11题“气候变暖导致欧洲西北部冬温偏低的原因”,选项设置太专业,起不到干扰作用。考生甚至不知道气候变暖是否能导致极地东风带北移、中纬度降水增加;极地东风带北移、中纬度降水增加又会带来哪些气候变化等。选择题每个选项的设置都应该充满思考性、意义性和诱惑性,让学生在充满挑战中去伪存真,做出最佳选择。(4)第40题(3)问“黑海平均盐度”有些超纲。对于海水的物理性质课程标准已不作要求。(5)第41题(4)问,考查珠江“八口入海”的原因,对“八口入海”地区的考生有利,有失考试公平。 13.江苏地理卷 (1)考查覆盖面广,人文地理比重上升。(2)地理图表技能丰富。全卷23幅图表,普遍采用“图+图”“图+表”的信息呈现形式。(3)设问灵活,需要考生透彻分析材料,以此考查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阐释和运用水平。(4)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下降,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人口政策、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城市发展、产业调整、区域规划、社会发展)的试题成为主导,突出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 问题商榷:(1)第28题(3)问,试题要求“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而参考答案中对形成原因给出却是要素罗列,设问要求与答案不符。(2)天球图、地形地质示意图、斑头雁的迁徙等图表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试题难度偏大。 14.上海地理卷 (1)坚持基于基础知识的能力立意,重点关注对考生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地理思维的考查,不出怪题与偏题。(2)设问保持梯度,能力要求提高。同一题组中,一般第一问的难度相对低一些,然后逐步提升,引导考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与回答问题。2014年图文阅读量有所下降,但蕴含的信息更加丰富。试题将以往“据图”“据表”“读文字材料”的检索路径的明确提示删除了,对考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3)“地球”知识缩水,分数比重降低。仅在选择题中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只占4分;且命题注重了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考查,避免考生“钻牛角尖”。(4)关注社会经济热点,凸显地理应用价值。如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杭州湾两岸地貌与城市空间拓展的关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华北某山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及分析等。 商榷之处:(1)第23~24题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及其天气特点、第35题索马里洋流性质的设问与考查有“越界”之嫌,远离中学教学实际,超出了考生的能力要求范畴。(2)第11题对张家界景区的主要岩石类型的判断,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若考生没到过张家界或对张家界景区特征不了解,该如何作答?感觉有违考试公平。(3)第12~13题、第18题选取的图表、设问角度似曾相识,在近年的各地模拟题中都曾出现过。 四、命题建议 地理高考试题的命制既要满足考试性质的要求,也要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对近六年尤其是2014年各卷地理高考试题的分析与反思,对照上述要求,我们认为今后的地理高考试题命制在以下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1.突出地理视角,增加地理观念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地理高考一直强调对学生获取、分析信息能力的考查,于是以地图为代表的各种地理图表材料大量出现。但这也导致高考地理命题滑入另一个误区——大量的“获取信息能力考查”演变为“看图说话”的尴尬。为避免、纠正这种情形,建议高考地理命题要更多地从地理视角切入,增加对地理观念的考查,而这正是地理学科性的重要体现。 强调地理学科的视角,意味着试题在情境设计基础上,应从地理现象入手、遵循学科思维展开考查,增加地方和空间过程与现象等内容的考查,要极力避免出现考查的非学科化的倾向。地理视角的切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的透视来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通过“环境一社会”动态系统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环境动态与自然系统,人类社会动态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的方法;应用图像、语言、地理、数字和认知的空间表述方法。 很显然,当前高考地理考查的内容高度集中于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对课程三大目标组成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则着墨很少。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观念主要包括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处在地理课程目标的最高层次,科学的地理观念体现了地理学习成果的最高水平。在地理高考试题的情感目标考查中,要突出这些观念的考查,以此了解学生在经过地理学习以后对这些基本观念的领会与内化情况。鉴于此,建议并呼吁高考应创作、设计更多的考查地理观念类的试题,以此来渗透地理课程倡导的有关地理观念,最终引导和规范中学生未来行为的地理价值体系。 2.创新设计思路,突破命题瓶颈 新课程实施以来,已经面世的新高考地理试卷至今已多达几十套。但是,对地理课程新增加的一些内容,如“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的考查相比而言还是较少。与设计考查这些新增加内容的试题一样,制图能力也成为地理命题的重要瓶颈。当然这种现象在近些年有所改变,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图表的制作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今很多省区的高考自主命题,在发挥地方主导性和本土化优势之外,也对各地高考命题提出了挑战。自主命题意味着要独立组建命题队伍,而据了解,一些地区的命题队伍并不固定。除了命题学科组长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其他组成人员一般都是在高考前从专家库中随机抽调的,其构成是以高校教师为主、中学教师为辅。这些命题者对高考命题工作的业务熟悉程度不能与国家考试中心相对稳定的命题专家队伍相比,因为教育测量本身属于非常专业的范畴。他们对高考和中学地理课程实践的认识角度和深度也各不相同,这些必然对试题的命制产生很大的影响。 作为命题人员除了对一般命题原则了解之外,更要在学科课程理解上有较高的造诣,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技能,如制图能力。如此,命题者才能在深厚的学科素养、准确学情把握的基础上,运用娴熟的技能创设合适的试题情境,设计出上佳的试题,突破新内容理解和技术限制的命题瓶颈。因此,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命题队伍是突破命题瓶颈的重要保证。 3.彰显人文情怀,体现生态关怀 新课程诸多学科都承载了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使命,地理课程也不例外。比如,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会了解到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不同区域人们的生活、生产状态。这样就增加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了解,让学生对远方未谋面的人们多了份理解与同情,这就是人文情怀的具体体现。地理试题中的人文关怀除了表现在对诸如上述内容的呈现、考查上外,还表现在试题情境设计、材料呈现方式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亦即对考生读题、解题时的人文关怀。 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严峻的形势下,地理课程对于学生了解生态系统在人类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而言,生态关怀意味着对生态存在与运行有着充分的了解与尊重。 目前,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地自主命制的试卷,对以上两方面的考查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少数试卷的试题设计上还缺少对学生情感的关切,比如,清晰的图像应该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这里的清晰包括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明白。如新课标卷Ⅱ1~2题出现了“握手楼”字样,并且两题的解答都建立在理解“握手楼”含义的基础上。虽然命题者的意图是让学生经由读图理解“握手楼”的真正含义,但是这种信息提取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分歧,进而出错。此外,我们认为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理解“握手楼”的含义,这样的考查值得商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信息呈现的方式,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坚守公平原则,杜绝陈题再现 近年来某些高考试卷中,出现了极个别似曾相识的“熟面孔”,2014年也是如此。这样的试题面世后,极大地冲击了高考的底线——公平。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能够理解,毕竟高考命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大众特别反感对边角知识、内容的考查,这样就导致了现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成为常态,在每年的地理高考试卷分析中都可见“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这样的评价。而包括地理在内的许多学科的“主干知识”是相对集中的,试想一下,这么多年、这么多套地理试卷,对这些有限的“主干知识”已经进行过反复的、地毯式的“狂轰滥炸”。其次,各地的教师、教研员人才辈出,对高考的研究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高考命题专家对他们可谓“防不胜防”。再次,高考命题工作往往都是“任务重、时间紧”,命题专家们短期内要超负荷工作,有时也会出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特殊情况。 虽然情有可原,但是公平毕竟是高考必须坚守的最基本底线,而确保试题原创是高考公平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命制原创试题的关键是对新颖图表素材的占有。从近几十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情况来看,图表素材不外乎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1)中学教材,(2)图册,(3)大学教材,(4)港澳台以及国外教材教辅或试题,(5)学术书刊、国家权威公报及新闻报道,(6)命题者自创或改编的图表。虽然可以从这些海量的素材中搜索、筛选,但是现场制图才是有效避开题海战术、猜题押宝的有效途径。新颖、原创、简约、实际,应成为今后高考地理试题图表制作、情境创设、问题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 5.把握命题尺度,防止跨界破底 新课程实施之初,各地的高考试题普遍较之前难度减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试题在情境创设、问题设计等方面的复杂性提高,设问的综合性、思维性要求都在同步提升。当然,这中间也有反复和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总体趋势是难度不断加深。 出现这种情况与中学备考研究不无关系,随着对新模式下高考的逐渐熟悉,中学教师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这就形成了中学备考与高考命题之间的“攻防态势”。虽然命题一方握有主动权,但是由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有限性,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命题专家只能另辟蹊径。结果导致超出了中学地理学科的“边界”,或突破“底边”。所以我们呼唤,命题时必须把握好拓展与挖掘的尺度。 造成拓展过界、挖掘破底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高考命题人员与中学教学的脱节。现在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人员都是以高校人员为主,他们平时的工作与中学教学、教材、课程标准等联系不密切,这影响了他们对具体内容标准的理解与把握,进而影响了对高考相关考点的理解与把握,易出现上述现象。 高考命题属于专项研究,包括命题指导思想、原则,试题结构、难度、能力价值取向、技巧经验等,同时要熟悉中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等情况;加之高考在发挥选拔功能的同时,更要考虑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指挥棒”作用。 原标题: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标签:地理论文; 新课标论文; 重庆高考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安徽高考论文; 高考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福建高考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