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深圳发展的新方向_生态城市论文

建设生态城市:深圳发展的新方向_生态城市论文

建设生态城市:深圳发展的新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生态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提出以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和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城市为目标。这一目标的提法,使深圳的城市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具体。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我们不仅有许多教训可以吸取,也有许多前人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生态城市应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都能保持高度和谐的统一体。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的就是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各系统的协调性和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应包含以下几个系统:

1.经济系统。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能保证增长的质量,使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经济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通过一定的技术路径耦合而成的系统。各子系统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顺畅运作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在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问题,都会产生相邻效应,并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2.社会系统。生态城市要能保证为居民提供足够的粮食、宽敞的住房、充足的能源消费、良好的营养保证和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等,使城市规模同城市地域空间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供给相适应。

3.环境系统。生态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周围城市郊区及有关区域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关系。生态城市不仅涉及城市自然环境系统,而且也与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4.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生态城市要求从自然环境获取的资源不能超过环境再生增殖能力,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要大于经济增殖对资源的需求,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容量,即尽量减少生产和生活环节中废弃物对环境的排放,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再生资源,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永久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追求最佳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力求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赢”。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比较与分析

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现代文明城市的象征。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其目的在于使人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里造就越来越高的生产力。在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产业结构、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和布局的协调发展。

1.产业结构

创建生态城市出现了产业结构“非工业化”的现象,工业中心的地位不断下降,包括石油、煤炭、化工产品、汽车在内的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工业逐步萎缩,新兴高技术产业正迅速发展。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政府和企业重视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大的工业企业纷纷外迁。金融业、批发商业、管理、法律、研究与开发、交通通信、广告、仓储等部门迅速发展,地位不断上升。

与控制污染有别的避免污染活动正在许多国家兴起。丹麦、芬兰、法国、德国、荷兰和挪威等国政府已开始鼓励开发“干净的”技术。美国环保局(EPA)在1987年建立了“防止污染办公室”,有10个州通过了制裁使用有害物质的法律。越来越多的公司开设探索防止污染和避免污染排放的方法。原联邦德国在1990年有54.6万人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保护有关,占劳动力的1.9%。原民主德国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达13.4万人。粗略估算2000年全德国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数约达112.2万人,相当于全部劳动力的7.5~8.5%左右。

2.城市交通

创建生态城市更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铁路主要承担大城市之间的客运,地铁和轻轨主要承担市区内部的客运,公共汽车主要承担市区某一区域的客运。一些国际性大城市早在几十年前已开始建设高架道路,但在相同载客量下,地铁和轻轨的能耗低得多,而且高架道路破坏景观,欧洲对此控制很严,而美国的波士顿等已开始拆除高架道路。

目前,伦敦和纽约的地铁线路最长,各达400公里以上,东京和巴黎各为200~300公里,居其次。这些地铁均已形成完整的网络,成为城市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客运量大大超过公共汽车。在对外交通方面,航空对国际性大城市的影响更为重要,国际性大城市一般都是国际航空枢纽。深水港、高速公路和铁路业也是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

3.城市化

当今世界,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城市化”的问题。据统计,1800年,世界只有3%的人在城市,1950年增加到29%,1970年世界范围城市人口为14亿,1990年增至24亿人。预测到200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将从2亿增加到31.3亿,即增加16倍。2000年和202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分别为发达国家的2倍和4倍。值得指出的是正式城市人口每年平均只增加3-4%,而非正式城市人口的增加则为正式城市人口的一倍。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有1/3~2/3是非正式的,即我们所说的城市暂住人口。此外,城市向特大城市转变也是势不可挡。2000年,全世界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25座,而50年前只有一座。500~1000万人口的城市数目从1970年的18座增加到1990年的22座,预测到2010年将达到33座,而其中26座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群中,21座在发展中国家,其中14座在亚洲。

创建生态城市,使城市的空间布局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部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开发郊区乃至周边地区,以疏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压力尤为明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发展生态城市不仅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也要强调人与社会的协调,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也要重视内在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对深圳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

“十五”期间是深圳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好的生态环境,是形成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十五”深圳经济高速增长中,要十分重视生态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范围很广,但这里仅就实现产业生态化、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

1.实现产业生态化

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发展深度是产业生态化的基础,从三次产业的总体结构来看,必须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最好在70%以上,形成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合理比例关系。据《深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深圳市2002年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0.8:55.2:44.0,第三产业远远大于第一产业,但小于第二产业。

(1)第三产业生态化——深圳市实现第三产业生态化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以及资源可供量相适应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诸方面提倡适度消费,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享受程度。提倡住宅空间合理布局、发展公园、公共娱乐场所;发展城市集中供气、供热;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地铁成为城市居民交通的主体。发展联运联营的综合运输网和油、汽的运送管道,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体系;实行人、车分流,提倡运输社会化,减少空回率。

(2)第二产业生态化——目前,国外在第二产业污染防治方面,着重点不在治理上,而是积极实现产业生态化,致力于探索并采用物耗、能耗少的新技术、新工艺,大大减少排污量,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已出现所谓的“零排放”工艺,即在生产过程中不排放有害环境的物质,这在根本上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清洁生产、清洁工艺,搞好环境审计试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改善环境和实施总量控制的根本出路。深圳要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要利用高新技术比重高的优势(深圳市2000年高新技术在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2.3%),通过改造传统工业,重点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控制的投入,禁止发展重污染工业企业,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第一产业生态化——深圳要实现第一产业生态化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以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开发重点。二是要加快建设区、镇、村生态示范区。三是要构建深圳渔村生态文化旅游区。

①采用先进生产技术保证第一产业生态化。深圳要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体系的集约化、规模化、企业化。深圳要建立绿色食品基地,将国内优秀绿色食品集中加工,使绿色食品在农副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保证第一产业生态化,如,采用喷灌、滴灌、根灌等新的灌溉技术,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研制出高效低毒残留农药新品种等等。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农业先进科技成果,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财政部门要增加对生态农业项目研究的经费资助,对比较成熟的新技术要有计划地逐步推广。

②加快建设区、镇、村生态示范区。深圳龙岗区碧岭生态村建立至今,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前往碧岭生态村参观考察。碧岭生态村讲究的是智力种田。主要体现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比如:采用滴灌技术,大量减少了施肥、浇水等体力劳动;采用基质袋作栽培材料,免除了除草等工作;采用温室栽培,减少了虫害,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也就减少了防治病虫害的劳动等等。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碧岭生态村种植的荷兰青瓜,一年可以种三茬,每茬亩产达3000至4000公斤,每公斤售价比国产青瓜高出一倍多,年亩产值达5万元左右。荷兰白茄,一茬亩产达2000公斤左右,每公斤比国产茄子价格高出一倍多。而且这里出产的瓜、果、菜无污染、无公害,因而大受欢迎,产品大部分供给香港。

③构建深圳渔村生态文化旅游区。从旅游业总体看,深圳还没有渔村式的旅游地。从保护生态资源的高度来整体规划深圳渔村,营造出一个集现代知识理念、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与传统的渔村生活融为一体的渔村生态文化旅游区,使其成为深圳海滨度假旅游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必要的。

深圳的渔村仍属后发展地区,工业项目少,人口少,旅游生态环境破坏小,基本保持原有的生态面貌,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能。在深圳的渔村中,南澳镇在构建渔村生态文化旅游区方面,始终走在全市的前面。

南澳镇位于深圳东部的最南端,三面环海一面连陆,半岛腹地开阔,总面积为11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4万亩,海岸线长65公里,有岛屿、礁石、海蚀崖、山林、海滩等旅游生态自然资源。海滩就有西冲、东冲、桔钓沙、水头沙等十几处,其中西冲沙白细软海滩长达4公里多,滩平浪缓,水质洁净;岸边的白椰树林,有着几百年历史,郁郁葱葱,整个景区极具夏威夷情调,令人陶醉。坐落于镇中部海拔876米的七娘山,是深圳市的第二高峰,此山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涛阵阵,流水潺潺。山上泉水喷涌,常年不断,还有新大村海边的仙人石、生肖石,维妙维肖,巧夺天工;大鹿湾畔的观海石、黑岩,令人叹为观止。

南澳镇有常住户口6500多人,其中80%的居民是与渔业有关的。南澳镇政府准备把南澳现有的分散未成规模的项目进行科学统一规划,把原先赋有文化内涵的渔民传统项目进行艺术加工提高,赋予艺术色彩,把旅游、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从而建立南澳半岛的渔村生态文化旅游模式,使南澳半岛成为深圳市大旅游的一个景点,常年吸引游客。

2.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标准,生态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居民人均绿地面积为90平方米,居住区内人均绿地面积28平方米。2000年,深圳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及2015年规划大纲》提出:到200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争取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争取达到16平方米,公园总数达160个,建成区绿地率达38%。

森林绿化系统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德国的鲁尔和科隆—波恩地区,在近郊区土地中,森林绿化用地要占到1/4;英国伦敦,在1938年颁布《绿带法》以后,在市区周围逐步形成了一条宽16公里,占地5780平方公里的环城绿带;美国纽约州各大城市,其近郊土地有90%是森林绿化用地。可见加强森林绿化系统建设乃是大城市发展的共同要求。“十五”期间深圳森林绿化系统建设,可包括市区立体绿化,滨海、滨河花园绿化带,居住区绿化,农田林网化,公路、铁路绿化带等方面。

(1)大力发展市区绿化,提高绿化质量——首先要搞好城市绿化建设:一是街道花园绿化带是深圳市的园林特色。提供公共绿地,改善环境,美化市容,是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举措。市政府已作出明确规定:今后新建的主次干道,必须在路两侧设置10米宽以上的花园绿化带。各条街道花园绿带,要有不同的主体植物,不同的配植方式,不同形式的园林设施,不同的景观效果,使路上行人如在城市大花园中的各个景区旅游。在功能上,要发挥公共绿地的游憩作用。选择居民密度大、行人流量多的地段,在街道公共绿地内开辟小面积的游园。园内种植庇荫树木和设置坐椅、小径;用灌木组织小空间。二是在搞好市区平面绿化的同时,继续加强立体绿化建设。如,在屋顶、阳台、墙壁及各立交桥的柱墙下种上爬墙虎、薜荔等附墙生物,以绿篱代替围墙。三是大力发展市区林地,注重森林群落的建设和绿化单元均衡而有重点的分布。根据深圳市的地理气候条件,确定合理的林地与草坪的比例,多种常绿树木。由于林地比草坪产生的氧气多5倍,气候比草坪低5摄氏度,吸尘量比草坪多3倍,相比之下,林地可以产生更高的环境生态效益。目前市区林地偏少,应在益林地块多多栽种常绿树木。公路、铁路绿化带是联结市中心区与郊区森林绿化系统的纽带。它能将郊区的新鲜空气输送入市区,大大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起到美化和分隔城市空间的作用,深圳要以铁路、公路主干道沿线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建设生态风景林,使全市林业用地占60%以上。

其次要搞好农田林网化。应在2005年内,达到国家规定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化率达70%的要求。

(2)开发以森林绿化为主体的果园业——目前,深圳水果的种植面积约21.7万亩,应力争将种植面积将扩大为25万亩。果园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水果的品种与质量,如果品种质量有优势,就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深圳应加大果树的育种、引种、栽培技术与防治病虫害等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立基地果园,实现果树综合栽培,以及少污染、无污染栽培,并使果园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成为市民节假日休憩和品尝、购买鲜果的好去处。

(3)旅游绿地建设——利用郊区的森林绿化系统,使旅游者走向森林,回归大自然,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绿色产业。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往往将郊区的森林绿化系统开辟为森林公园与观光农业区。深圳市成功地推出了光明华侨农场的生态观光项目。根据深圳市规划,深圳特区森林绿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原有的山水、湖泊、海滩等自然景观,发展旅游可以因地制宜展开:一是重点开发梧桐山、大鹏半岛的郊野森林资源,建设红树林、内伶仃岛等自然保护区。二是特区东部地区以“回归大自然”度假为特点,重点建设大鹏湾旅游度假村,含大梅沙国际旅游中心、鳄鱼湖度假村、小梅沙海洋世界、马峦山旅游度假村、岁宝国际游艇俱乐部、大鹏下沙海滨度假村。三是利用现有的农场资源建设森林公园、百果园、自然保护区等。

3.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深圳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的大城市,城市的生态问题表现为环境的高度人口化,城市被人工形成的物理环境和少数人工生态系统所覆盖,缺乏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但目前深圳市仅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是福田红树林鸟类保护区;二是内伶仃岛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二个保护区的总面积为764.3公顷,仅占全市陆地面积的0.38%。这与香港相比差距很大,香港作为国际性大城市,虽然面积小,只有1092平方公里,但面积的3/4都是乡郊生态资源。香港政府在1976年制定了《郊野公园条例》,先后划定23个郊野公园和15个特别自然保护区,覆盖了香港四成的土地。渔民自然护理署根据《郊野公园条例》负责对郊野公园进行管理和保护,包括保护林地和植物免受山火威胁,管制土地开发和建设,禁止砍伐林木和采摘花草,不准捕杀野生动物。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维护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紧张繁忙的香港市民节假日欣赏自然景观的去处。

我国已制定在21世纪将10%的国土面积建设成自然保护区的目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已达9.85%。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比指标也要求城市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要大于5%。“九五”期间,深圳市已建成5个自然保护区,深圳要在21世纪建成生态城市,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必须有所增加。根据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深圳将再建6个自然保护区,即七娘山自然保护区1000公顷;羊台山一吊神山—凤凰山自然保护区1500公顷;马兰(红花岭)郊野公园371公顷;东涌泄洪红树林保护区100公顷;园山风景保护区1012公顷;尖峰顶自然保护区1800公顷以及坪山芒果园、鹏城荔枝园等果园保留区等。这样,深圳自然保护区面积可以达到1000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超过5%。

标签:;  ;  ;  ;  ;  ;  ;  ;  

建设生态城市:深圳发展的新方向_生态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