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地理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应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视听、讨论、体验、互相学习等效率高的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识与感悟,促成地理技能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启迪思维的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时,联系到了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这本是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在2000年,本地却在阳春三月下了一场罕见的冰雪。结合这一反常地理现象,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对这一气候现象兴趣甚浓,答案五花八门。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走优走劣,取决于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环境,关涉行为的长期总合与空间总合;人类保护了环境,就是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人生哲理和环境哲理,并用于指导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
二、从开放性题目中引发引导讨论
在人教版(以下从略)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我为治黄出点子”。因为有多个答案,再加之笔者的鼓励和肯定,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张开自由的翅膀去思维去遐想。他们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除了想出课本上的“造林种草,修筑梯田”,还大胆设想“在中下游结合处修水库拦泥沙:待水库将来之中、上游的泥沙拦住后,再将下游的沙逐步挖走或用水库的水冲走泥沙……”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了解、理解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大胆创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品尝到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快乐。
三、从问题情境中引发引导讨论
如在讲授《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时,针对一些学生对“生态平衡是否要保护”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就抓住契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家就此展开讨论。一位持有异议的学生语出惊人:“有些生态平衡破坏了对人类却有益处,科学研究证实,在中生代,气候温暖,河流纵横,树木苍翠,是恐龙的黄金时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不是自然的原因破坏了那时的生态平衡,大大小小的恐龙将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到今天可能还没有出现人类。”经过这样的讨论,这些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就不是消极掌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获得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理素质的成长,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从教科书“活动”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你将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再多修些公路,发展旅游业,发展煤化工工业,加强对外联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的哪一条建议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一进入问题情境,学生们可兴奋了,大家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最后其中一方观点是把公路交通放在第一位,其理由系列(理由集群、综合理由)归纳概括为“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先行官”、“公路交通设施是基础设施”、“公路是对外联系的有形基本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本物质条件”等,另一方观点则是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置于首位,通过争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交通地理思维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有效综合训练培养,身心也得到了调节性愉悦。
五、从课程间内容交叉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笔者问学生们对成语“杞人忧天”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他们觉得语文课文怎么也跟地理联系上了,对此很感兴趣,思维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争论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甲说:“杞人所以忧天,说明他具有不同于常人的超前意识、前瞻意识,这种意识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有相似之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由于人类滥伐森林,滥垦草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沙漠面积扩大,另外乱排工业废水污水、乱丢废弃物等造成了环境污染。我还从报刊上看到了厄尔尼诺效应、拉尼娜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现象,所以我认为我们不但要忧天还要忧地,因为如果不采取措施,人类就真的会‘大难临头’了。”乙说:“我从资料上看到,日本虽然是一次性筷子的最大消费国,而且本国的森林覆盖率也很高,但是没有大量砍伐树木,却大量地进口一次性筷子。日本非常注意森林资源的保护,做到了‘无忧而忧’。而我国有些地方却大量砍伐森林,只重视眼前利益,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我们要学习杞人的忧患意识,从现在做起,保护好自然资源。”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增强了环境忧患意识,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起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见长了。
从本人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经常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开展诸如上述的地理课堂全班大讨论或小组讨论,有益于学生拓展地理思维空间、提高地理思维效率,有益于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内涵理解得透、掌握得快、运用得活,有益于地理课程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历经与地理学方法的内禀化习得,有益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有效提高地理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协调平衡健康发展,因而最终有益于真正实现学生人格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教育的一般目的。
论文作者:陈 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2
标签:地理论文; 学生们论文; 人类论文; 学生论文; 笔者论文; 黄土高原论文; 素养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