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工程燃烧学》课程为例论文

高校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
——以《工程燃烧学》课程为例

王秋麟1,袁馨怡2,金晶1

(1.上海理工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上海理工大学 教务处,上海)

摘 要: 理工科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短板和难点所在。本文以能动类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燃烧学》为例,初步探讨了包括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点互融途径以及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方法在内的思政教育改革方案;思考并指出了理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具体要领,为高校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思政;工程燃烧学;教学改革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的重担[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作用更是被反复强化[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思政教育仅靠“思政课程”的“孤岛”现象,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

相较于人文课程,理工科课程因其自身特点,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存在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理工科课程以自然知识为基本对象,具有客观性,通约性和普遍性,无关乎思想政治立场;②理工科课程教学重视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强调“工具理性”,缺乏价值引领与启示;③理工科教师普遍多育“才”重“器”,少育“人”育“德”,理工科学生重掌握技术、轻社会情怀。正因如此,加强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刻不容缓。

本文以《工程燃烧学》这门具有代表性的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深入分析与挖掘了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对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方法提出了看法,指出了理工科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具体要领。

实验使用两种钢渣,C钢渣来自中国钢铁集团有限公司,S钢渣来自西班牙CIC energiGUNE研究中心。C钢渣和S钢渣均在空气中冷却。如图1所示,C钢渣颜色为暗沉灰色,表面多孔;S钢渣颜色为光泽灰褐色,表面较平整。

文山州中部以南是短时强降水的重点防范区域,5~10月汛期午后至夜间是短时强降水高发时段,需重点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工作。马关、文山南部、砚山西部和丘北大部地区是文山州雷电高发区,是防雷工作的重点区域,富宁地区需关注高强度雷电的不利影响。

一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改革方案

(一)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制定

首先,根据课程设置的目标完善教学大纲、划分知识单元。《工程燃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被划分为六大知识单元——燃烧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燃料概论、燃烧理论基础、燃料燃烧、燃烧污染物控制与燃烧安全。围绕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分析和挖掘每一知识单元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凝练课程思政教学要点,具体如表1所示。

(二) 课程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教学互融

最后,授课教师也可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元素凝练和感悟中,教师以观察者和掌舵者的身份,把握学生思维动向。相较于被动接收,学生主动挖掘与思考专业知识背后的人文价值,更有助于学生内化“思政”内涵。

高校教师欲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特色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专业课的设置目的和教学目标,制定与之相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工程燃烧学》是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兼具专业理论性与工程应用性。该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应向学生指出能源动力乃国家发展之根本,“燃烧”仍是现阶段能源利用的主要手段,燃烧技术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工程燃烧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燃烧基础理论、燃烧设备、燃料燃烧机理以及燃烧污染物排放控制等专业知识,具备理解、分析和控制各种热力设备燃烧过程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表1 《工程燃烧学》知识单元与对应课程思政教学要点

【跑塘】因为你的跑塘从而促成业务成交,这与我们多次的客户走访离不开关系,没有人能够躺在家里就能把业务做好,特别是我们所从事的水产养殖业服务人员,一线养殖户的信息相对闭塞,获取外界实时信息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有限,只有我们去到塘头一线进行宣传推广,养殖户才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到公司优质的产品和细致的服务,进而选择使用相关产品。

如何将职业道德、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巧妙地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工程燃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为了获取课程思政成效反馈,应该建构多维度、多层次评价机制。面对同一门课,不同教师思政教育着力点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可采取多名同行评议法,评价具体课程的思政教育维度与深度是否与课程本身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契合。其次,学生是课程思政教育受众,是否领悟和认同教师所传达的思政要点,直接决定该课程思政教育的成败。那么,我们可设计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问卷,通过对比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该课程思政成效。

其次,运用合适的课堂模式,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中。《工程燃烧学》课程思政教育目前主要采用列举案例和人物事迹的方法,以保证学生最大程度接受和认可教师所传达的思政理念。例如,针对燃烧污染物控制这一知识单元,可向学生呈现国际社会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以及酸雨、温室效应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提出恰当处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三) 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方法建构

地质矿产勘察进入详勘阶段后,需要进行勘探线的测量,勘探线一般垂直矿脉布设,线与线之间平行且均匀分布在整个矿区,由于矿区范围内的地形比较复杂,通视条件极差,利用常规的全站仪进行勘探线放样,难度相当大,而且支点过多,精度很难把握,CORS技术不受通视影响,长距离作业也不影响测量精度,可应用在勘探线放样、地质点和探槽测量以及钻孔放样中。

二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实践要领

(一) 注重专业知识,扩宽学科视野

理工科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并不等于理工科课程思政化[3]。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既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讲述,又不能脱离专业知识“夸夸其谈”,否则课程思政教育反而沦为“空中楼阁”。因此,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实质上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掘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洒落的光辉,赋予这些看似“静止”、“枯燥”的专业知识以“传承”、“情怀”。

(二) 崇尚科学精神,发掘历史与榜样力量

每一门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探索精神;每一栋知识大厦的积累都是科学家们智慧和伟大人格的集中反映。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发挥学科历史和人物榜样的力量,以科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艰辛历程引导学生,是理工科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三) 强调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落实“思政”育人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理工科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运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了解社会科技水平、感悟家国情怀、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社会责任感,具有多重教育意义。因此,运用好实践这个大舞台,能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思维观念塑造最终落到实处。

(四) 加强教师德育能力,发挥以身作则作用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巨大影响。相对于文科教师,理工科教师的德育意识相对薄弱。因此,理工科教师更要不断加强自身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提高对国家方针政策和育人目标的准确认知能力,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发挥“课程思政”效应[4]

三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也是高校隐形思政理念发展的必然[5]。理工科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短板。理工科授课教师要基于专业知识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发掘专业知识单元对应的思政资源,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贯穿思政教育,实现“润思政”于无声。理工科课程思政实践要结合学科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3.

[2]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 张金勇,陈晓暾,陈正,等.高校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弧焊电源及控制》课程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8,36(6):93-95.

[5] 张亚杰,李丽静,李玉梅,等.基于法治精神培养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8):51-53.

本文引用格式: 王秋麟,袁馨怡,金晶.高校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工程燃烧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7):52-5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7.026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编号:ZZslg18001)

作者简介: 王秋麟(1987-),女,汉族,浙江宁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污染物排放控制。

标签:;  ;  ;  ;  ;  ;  

高校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工程燃烧学》课程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