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西方浪漫主义期间,文学和人们思想上产生的情感通过音乐的奇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在西方音乐发展和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由、热情奔放的感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深受大家的喜爱。在音乐中,可以肆意地表出内心最真挚情感,一批又批优秀音乐家相继出现,如舒伯特、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等等。而贝多芬则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和引领者。他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1]
一、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原指罗曼语书写的故事,随着发展故事情节也包含着各种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或骑士的故事。十八世纪,文学中初次涌现出了浪漫主义因素,从而才在艺术上逐步兴起。在其作品里,我们不难发现创作者将其个人所有的感情、兴趣或是天赋完全在不受任何约束地情况下抒发出来,自由便是其最大的特点。贝多芬在继承古典乐派传统之上,大胆加入夸张的手法,除此之外还打破了古典音乐一贯追求完整结构的限制,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性。乐器的使用从单一性质过渡到了多元化,作品的产生越发的具有即兴特色。我们较为熟悉的夜曲、练习曲、舞曲等不断产生,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等不断丰富着浪漫主义的音乐形式。贝多芬最让他自豪的交响曲也是其中之一。七和弦与九和弦或是半音法的转调常常出现在乐曲中,在和声以及不协和音的不断普及后,被众多音乐家自由地使用。以上这些都是用来显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首要对象。
二、浪漫主义的先驱——贝多芬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死于1827年3月26日,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从小音乐天分极高的贝多芬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小有成就,先后师从于里斯、莫扎特、海顿、萨列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基本把当时所有的音乐文体都涉猎一番。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以古典主义音乐流派为主,一直到了他中年才完成了第一步交响曲,到晚年的音乐作品流露出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交响乐磅礴,个性突出,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2]1796年起,贝多芬意识到虽然听觉日渐衰弱,但是自身对生活的酷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寻没有一点点的减弱。他依靠顽强的意志力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可以说苦难渐渐转化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前进的动力。《命运交响曲》正是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斗争的产物,《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欢乐颂》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比比皆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日而成的,他不停的增添和装饰点缀底稿直至自己满意为止。贝多芬第一次在交响曲中利用更加活泼轻盈的谐谑曲取代了优雅的小步舞曲;并是第一个打破了交响曲必须有且只有四个乐章的常规的人;同时他也是谱写了标题音乐的第一人。不仅如此,贝多芬也是第一个把人声引入在交响曲中的人。他喜欢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来表达其深邃的感情与鲜明的对比,同时他不受任何束缚,将各类创作形象融入于各个作品之中,因而他的每部作品都极富特色,在阳光积极,充满活力的音乐背后却还隐藏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和苦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贝多芬最大的成就在于他把钢琴的表现力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上,从而得到了交响性的戏剧效果,贝多芬又通过这些交响曲相当直接地把对社会变革的态度反映了出来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地位,犹如文学上但丁的地位,他是古典主义时期最后一位音乐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第一位音乐家,他的音乐体裁的创作和对音乐独特的见解,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贝多芬音乐的最高峰——《欢乐颂》
《欢乐颂》是贝多芬的第九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伟大成就的总结,最集中的体现出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3]他在曲中强调两种思想:欢乐使人相亲相爱,欢乐的基础是永生的天父的大爱。[4]这部具有高度成就的作品是贝多芬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1824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5]整个主旋律以提琴为主,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浑厚、低落,中提琴的加入给旋律带去明快之感,小提琴的加入才算是让整个旋律活泼起来,当乐队铜管、木管奏起主旋律,其他器乐相互配合也终于把平静的快乐带入到千万人共同欢腾的场面,达到所有人都在表达欢乐的氛围。《欢乐颂》每个乐章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欢乐,音乐由前面的平静、深沉的快乐进入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使《欢乐颂》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欢乐颂》的第一章呈现出生命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从低等发展到高等,由弱变强,接连不断的强大。当然这个过程也表现出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做的搏斗,顽强,永不服输的精神。在克服痛苦和灾难后则是人类的蓬勃发展。这便是欢乐颂第二部分的内容。随着发展,矛盾出现,丑陋的东西也随之出现。人类向恶势力斗争,这与自然的斗争不同,分歧更加繁杂。人们坚定的相信光明会胜利,丑恶的东西终会被打败,第二乐章也以此结束。而第三乐章是表现人类在回顾与总结历史并且展望未来的情景,为了人类可以完全获得自由、过上欢乐与幸福的生活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这预示着第四章暴风雨般的变化即将到来。第四乐章展现出人们渴望得到自由与欢乐,要打破旧的枷锁,要创新,要向不断前近。人类在通过艰辛的奋斗后,终究找到了通往自由与欢畅的道路,而欢欣终会解放那些为自身战胜各种困难人们。
结语
贝多芬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连接起来所创作的音乐,是他对生命与艺术真谛的领悟,是18——19世纪之际音乐中蕴含了人类美好愿望与崇高理想的结晶,他乐曲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更是表达了质朴的人文主义关怀,而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更使他的音乐为西方古典音乐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弛,张雪松.音乐鉴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79页
[2]傅丹,范慧英.音乐漫步.[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页
[3]聂元龙,孙晶,朱亚荣.音乐欣赏十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0页
[4]刘雪峰.交响乐欣赏十八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5]高宏宇.古典音乐欣赏——欧洲部分.[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33页
作者简介:魏建秋(1992.09-),女,郑州人,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
论文作者:魏建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贝多芬论文; 浪漫主义论文; 音乐论文; 欢乐颂论文; 交响曲论文; 人类论文; 古典主义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