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环境统计学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学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索求和影响愈来愈大,造成了环境资源的枯竭和破坏。环境问题至本世纪50、60年代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972年由联合国主持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由113个国家代表参加的环境会议, 会议一致确认“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并通过了世界环境宣言。从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主题。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相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妨碍生产建设,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工业废渣占用土地扩大、森林草原面积锐减、各种自然灾害加剧等。据统计,我国200 条主要河流中75%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20%严重污染。由于森林的破坏,使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仅长江、 黄河每年带走泥沙就有26亿吨。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说到底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牺牲自然和全人类为代价,也不意味着先发展后治理。特别是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不能走西方国家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经济的发展要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人类对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深刻反省的结果,是人类对现实发展状况和问题所作出的明智选择。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环境现象,环境问题所产生反变化的数量规律;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污染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并合理地调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最大限度地取得眼前的经济利益,又取得较好的长远的环境效果,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建立我国的环境统计学
所谓环境统计是指运用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调查、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统计单位的与履行环保责任有关的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以促使其加强管理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的的一种具有管理、监督性质的经济活动。
在我国建立环境统计学是完全可能的。首先它是由环境学和统计学的研究任务决定的。环境学要求对环境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而统计学的研究任务正在于此。统计学是人类认识社会有力武器,它由掌握事物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入手,经过分析研究,去探索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统计的真正价值在于了解和反映客观事物发展的现状,为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因此,对环境问题进行量化研究,建立一套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和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从而为建立环境核算并最终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资料。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统计,并将其作为统计的发展方向之一。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基于我国环境现状和环境管理的迫切要求,也应当及时开展环境统计。
其次,我国有实施环境统计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由于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故环境问题是整个社会最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我国有一套完整的统计组织体系,有多层次的统计机构和企业内部的统计组织。
最后,我国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颁布了《环境法》、《统计法》、《水污染防止法》等。这样就能够把我国的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环境统计学是环境学和统计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部门统计学。环境统计学作为一门部门统计学,除具有统计学的总体性、数量性、具体性、社会性等共同特点外,它还具有自身的独特的研究特点。
首先,环境统计学是一门技术性相当强的学科。环境统计学的研究要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不仅与经济科学、环境科学、统计学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与地理学、化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至法学等许多学科都有很大的交叉渗透。这就必然导致了环境统计很强的技术性,没有全面的知识是不可能胜任的。这就要求环境统计学家不仅要掌握统计学知识,又要掌握环境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环境问题。
其次,环境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经常性的收集和分析统计数据,来了解工业企业对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和趋势,并为评价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治理措施和考核措施的效果,开展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制定和修订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等,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三、构建我国环境统计的指标体系
我国目前尚没有独立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现行的环境统计指标是作为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一部分于80年代初建立的。它仅局限于进行环境现象的简单反映和分析,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环境学的要求。因此,为了与国际接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好地发挥环境统计的整体功能和为宏观调控服务的功能。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可行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已势在必行。
环境统计的指标体系的设置要以统计理论为基础,以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为依托,以自然与环境价值标准为依据来进行。自然价值标准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相一致。环境价值标准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有效保护相一致。这样就应该树立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价值观,树立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耗损,对生态资源破坏和对生活环境污染的负效益观。
根据自然和环境价值标准的要求,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1.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包括自然资源存量,自然资源耗损量两部分。这两部分价值应分别就地上资源与地下资源来计算。2.反映生态资源的统计指标。包括生态资源效益与损耗两个方面。生态资源的效益是客观存在的,如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将这些效益折合为价值量即为森林生态资源的效益价值。生态资源的损耗价值指生产活动中破坏生态资源造成损失的价值。3.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主要由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部分指标所组成。环境监测指标主要有大气中各种污染物含量和综合环境质量等指标。环境污染防治指标有企业、政府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费用,已治理环境污染占环境总污染的比重等。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对人、公共设施、农、林等造成的损失。把各种损失加总就是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