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中外学术交流的桥梁
徐觉哉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记得,《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年刊是1997年在时任信息研究所所长沈国明研究员的创意和决策下启动的,该刊的宗旨是“纵览世界学术风云、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预测理论基本走势”。20 多年来,在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总共编辑出版了20 辑,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文化、历史等各个学科领域,广泛介绍和评析国外社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让国内学者通过这个窗口和平台,把握世界学术发展潮流,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洞察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在几任所长的指导下,我执行主编了其中的8 本,品味其间酸甜苦辣,也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最近有关方面将年刊转型为月刊,可谓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决策,这样可以快速地跟踪国外前沿思潮和理论,在推进中外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智库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和学理性。
我一直主张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引进和借鉴外来的学术思想及其成果,这是因为东西方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各具特定背景、别样视角、不同文献、独特方法,因而可以在对话中得到互补,共同参与构建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体系。譬如,如何评价列宁及其政治遗产,始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总的看来,学界对列宁的评价是多元的,有人认为列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有人认为列宁修正了马克思主义。大家知道,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如何演进?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社会的历史犹如地壳的形态依次更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原理;《资本论》明确提出,“把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理解为自然史的过程”,即“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晚年曾针对俄国民粹派的发问,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但条件是“西方文明的榜样和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现实运动,提出“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论”,凭借对自然历史进程辩证的解释,说明社会主义可以率先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俄国而不是英国、德国和美国这样的工业大国出现。后来,列宁在批驳苏汉诺夫时强调,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变更通常的发展形式和顺序”,在革命需要“有极大灵活性”的时刻,这条道路只能做相应的修正,可以倒过来先夺取政权,然后再发展生产力。于是,1921 年列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回归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列宁主义的发展历程,法国学者阿道尔菲提出了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即前期的“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和后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我认为,这很有意思。前者表明了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强调了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理解和对历史规律特殊性的把握,后者则强调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世界历史过程普遍性的统一,即一脉相承。这样就把研究对象放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加以评析,重新探讨了列宁主义在20 世纪的发展轨迹,即特殊性与普遍性如何统一,从而在“列宁是修正还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作出了有价值的回答。
再譬如,如何从思想史的角度评价修正主义,始终是中外学界难以回避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前几年,受到普京接见的俄罗斯科学院著名元老级院士T.M.奥伊泽尔曼(Т. И. Ойзерман),曾经在《为修正主义辩护》(Оправдание ревизионизма,2005)一书中,对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过程作了全方位批判,提出了“还伯恩施坦主义以历史的公正”等重要观点,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包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原理,甚至否定其中的一些过时观点,都不是为了驳斥马克思主义,而是为经典理论进行特有的辩护,从而在俄罗斯思想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俄罗斯《哲学问题》杂志社也曾为该书组织过一次研讨会,对马克思主义修正史进行了一场严肃的科学讨论,并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名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否等同、一门科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需不需要修正、如何区分科学领域修正与意识形态领域修正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这对于国内研究这一重大问题会有启示意义。我院的俄罗斯问题专家杨伟民教授正在从事这一巨著的翻译工作,以尽快传递这一来自俄罗斯老院士多年耕耘的成果,我建议《前沿》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连载。
当然,在互联网迅速普及、信息存储能力无限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在海量的国外社会科学信息中筛选和介绍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将是未来办刊中的一大难题。我有一个总的看法,就是要聚焦各学科领域中的重大议题、前沿问题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在比较、批判、评析的基础上吸收和升华,形成真正的学术对话,在揭示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引领作用。希望《前沿》在今后的编辑过程中,视野更加广阔,焦点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规范更加严格,品位更加高档,使刊物具备开放性、探索性、包容性、论争性的特点,让国内读者在短时间内,对国外社会科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前沿》也必将以其学术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展现于世界学坛,成为沟通中外学术的桥梁。
标签:列宁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学术交流论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