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集成新模式研究_核心能力论文

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新整合模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模型论文,环境论文,动态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竞争优势理论的探究是企业研究中的核心课题,对于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竞争优势问题,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看法,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没有经过系统整合的众多的企业竞争优势论点难以指导企业的实践。本文通过对竞争优势领域中代表性理论观点的比较性研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网状”的、多层面的企业竞争优势新整合模型,以期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动态环境的形成与界定

动态环境是相对静态环境而言的,静态环境是稳定的、可预测的,它有以下含义:国界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边界和竞争对手的数量;政府的严格管制限制了竞争者的进入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提供了垄断租金产生的温床;直线职能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界定了内部管理边界,限制了跨部门的协助与交流和组织的创新等等。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企业关注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是成本、规模、效率、秩序和组织纪律。但问题是,自20世纪后20年以来,企业运作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国际分工高度发达、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在此背景下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都使企业处于剧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中。本文所定义的动态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快速变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宏观环境的变化加速了市场的全球化浪潮、技术的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企业边界和组织结构的变革等;(2)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顾客的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内涵:速度取代成本与价格、创新与学习取代秩序与纪律、全方位竞争取代局部竞争、竞争焦点向价值链终端聚集等;(3)快速变化的企业运作环境引发了多维企业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互动日渐复杂,企业间的互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企业内资源与能力的互动、联盟网络与虚拟企业的盛行等;(4)快速变化的企业外部运作环境加速了企业组织内部变化的不确定性,如由市场变革所带来的企业边界重构、业务流程再造和由竞争互动带来文化整合、知识整合等。环境的急剧变革改变了我们对企业原有的认知,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企业内涵、企业边界及企业竞争优势等问题。

2 企业竞争优势主流理论综述及评价

2.1 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评述

早期的竞争优势理论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领域,其中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为其思想渊源。19世纪初,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1],认为在资源稀缺性原则存在的条件下,即使不具有任何绝对优势,一国也可以通过出口自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进口自己存在比较劣势的商品而获利。即专业化可提高生产率,可导致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认为[2],不同国家的技术大体相同,但他们的资源禀赋不同,各国资源的差异决定了一国的产业类型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据可资利用的资源类型确定其发展战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国际贸易领域,其最根本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该理论存在的前提条件是要素不流动,即如果要素流动,那么该理论就不成立。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第二点是该理论没有考虑规模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比较竞争优势理论存在的前提和假定条件在大多数行业与实际竞争情况都不相符。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观点评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通过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实现跨国经营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英国的邓宁(John.H.Dunning)教授于80年代初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3],认为国际生产优势是建立在三个条件基础之上的,即:企业独有的、具有超越东道国竞争者的某种所有权优势;保持对这种优势的内部化控制要比向当地企业出租可能更有利;在海外运作这些优势至少能够与海外某些要素投入相结合产生区位特定优势,从而使企业比采取出口方式更有利。其他的研究还包括80年代初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ark.Casson)的内部化理论[4]以及90年代初路特(John.W.Rutter)的分散风险和提高竞争力理论[5]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从市场的不完善性、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区位特定优势、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等方面论述了竞争优势问题,但此理论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考察竞争优势问题,对国际经营环境中的某个行业或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述及甚少。

2.3 波特产业分析理论的观点评述

20世纪80年代,波特(Porter,1980)把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引入到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提出了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价值链、国家竞争优势等论点。波特从市场、产业结构角度出发,从竞争定位到基本战略再到价值链,提供了对竞争优势的有价值的分析框架,基本回答了竞争优势“是什么”的问题,即: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业、通过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等策略谋取企业在产业中的最佳定位、利用价值链创造竞争优势。但该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波特的产业分析模式仍然将企业视为“黑箱”,认为产业内的企业是同质的,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特质因素。其次,波特将产业定位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可是,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事实上,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异并不比不同产业间的企业的利润差异小[6]。再者,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主次难分,忽视了核心能力的问题。总之,波特理论对于竞争优势问题的关注焦点是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产业/市场结构和强调市场力的产业定位,忽略了企业内部因素。

2.4 能力理论的观点评述

(1)能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两点,一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二是波特理论的不足。随着经济进程的加快和网络经济时代的来临,现代企业理论不能够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这就为能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素材。首先,在现代企业理论中,过分强调交易费用对企业这一契约组织从事经营活动的影响,而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生产特性”。其次,交易费用理论不能够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企业边界问题,理论存在缺陷。能力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出的企业内部成长论,他认为,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而产生“内部”经济问题,产业中企业的异质性产生“外部”经济问题。在马歇尔“内部”和“外部”经济问题的影响下,1959年,伊迪丝·潘罗斯(Edith T.Penrose)从马歇尔“内部”经济问题出发,集中研究了企业新知识促进机制和企业知识积累机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7]。乔治·理查德森(George B.Richardson)则从马歇尔经济理论中的“外部”经济问题出发,对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区分和组织协调等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组织经济活动的企业知识基础论[8]。其他的研究还包括:塞兹尼克(Philip Selznick)的自我创造积累论[9]、尼尔森和温特(Nelson.R.R & Winter.S.G)的企业能力和行为演化理论[10]等。这些学者为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进入80年代,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理论受到广泛重视。能力理论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源于研究对象侧重点的不同,企业能力理论逐渐分化为资源基础学派和核心能力学派,这两个学派都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基础之上,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17]。

(2)资源基础学与核心能力学派主要理论观点及二者间的区别与联系

资源基础学派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同外部资源相比,对获取竞争优势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11]。巴尼(Barney)认为,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价值性、稀缺性、不能完全模仿性、组织倾向性或不可替代性[12]。柯利斯(Collis)认为,对企业资源的评价不应局限于企业自身,还需要添加产业环境与竞争对手维度[13]。皮特瑞夫(Peteraf)认为,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的四个必备条件是:企业的异质性;对竞争的事后限制;不完全流动性;对竞争的事前限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alad & Hamel)首先提出核心能力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14]。哈默和贺尼(Hamel & Heene)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点认为,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是隐藏在企业资源背后的配置、开发、使用、保护资源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组织过程中配置和优化资源以达到目标的才能和技能[15]。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源自一个理论基础,即早期的企业内在成长论,所以有很多相互融合之处,但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又各有侧重。两派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理论基础根源相同;第二,前提假设条件都认为企业是异质的;第三,两派都认为企业因拥有异质资源和能力而具有特定的租金性质;第四,两派都认为企业要根据动态变化的环境不断更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第五,两派都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两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源认识有所不同,资源学派侧重于对战略资源的研究。核心能力学派侧重于对核心能力的研究;第二,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核心能力学派认为企业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第三,对产业分析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不同。能力学派侧重于企业内部的能力分析,资源学派认为企业战略资源只有在产业竞争环境中才能体现出重要性,对企业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应该既要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又要结合产业的竞争环境;第四,在企业竞争优势战略制订和实施的认识上有所不同。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应该以战略资源为基础,核心能力学派则强调要使企业成为一个能力基础竞争者。

(3)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评价

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理论,从本质上重新认识和审视“企业是什么?”以及“企业为什么会产生竞争优势”这一问题。但企业能力理论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观点众多,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2)企业能力理论通过战略资产和核心能力理论观点打开了企业这个“黑箱”,但还不能准确给出获取竞争优势的综合要素,对资源或能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3)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但目前对核心能力的定义、认识和理解并不统一,过于抽象化、笼统化和宽泛化,对企业核心能力如何识别、如何评价、如何保持、如何积累、如何更新等都没有给出切之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另外,核心能力理论分析企业竞争优势问题时,不重视外部环境因素。总之,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力理论还需要深入地研究“企业怎样去获取竞争优势?”这一问题,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很多问题的回答还需要企业能力理论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程。

3 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新整合模型的建立

上述各种理论观点都指出了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某一方面关键要素,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成功地单独给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全部解释:没有战略资源、核心能力构筑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支撑,企业的定位和环境分析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同样,如果没有对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清晰的洞察,从而形成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主题,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就会无所适从,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实施也会偏离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上“点状”或“线状”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模式,运用系统的、互动的思想将环境与定位、资源与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等战略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网状”的多层面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范式。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创造性地构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新整合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新整合模型

3.1 模型中战略要素的构成与简要描述

企业竞争优势模型中的战略要素集包括:环境与战略目标模块;战略资源识别与培育模块;核心能力识别与培育模块;外部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获取模块:核心竞争力整合、保护与提升模块五个战略要素。

(1)战略资源识别与培育模块

企业的资源包括能够为建立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和企业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一般性资源;企业的战略资源是那些符合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和不可模仿条件的,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为企业带来潜在经济租的,并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供基础的资源。该模块的功能是在企业的资源集中识别和培育战略资源。首先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主题,对比企业的存量资源,判断是否存在资源缺口,如果资源存量满足不了战略主题的要求,转向外部资源获取模块,从外部获取资源;如果资源存量满足了战略主题的要求,就转到下一流程,进行战略资源识别。如果企业的资源能够产生经济租,表明战略资源存在,自然转向核心竞争力整合、保护与提升模块;如果企业的资源不能够产生经济租,表明战略资源不存在,要结合环境与战略模块的要求,培育企业的战略资源,再返回到存量资源与战略主题对比环节开始再循环。

(2)核心能力识别与培育模块

企业的能力包括能够为建立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企业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一般性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是那些符合价值性、稀缺性、难以转让和不可模仿条件的,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为企业带来潜在经济租的,并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供基础的能力。该模块的功能是在企业的能力集中识别和培育核心能力。首先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主题,对比企业的存量能力,判断是否存在能力缺口,如果能力存量满足不了战略主题的要求,转向外部能力获取模块,从外部获取能力;如果能力存量满足了战略主题的要求,就转到下一流程,进行核心能力识别。如果企业的能力能够产生经济租,表明核心能力存在,自然转向核心竞争力整合、保护与提升模块;如果企业的能力不能够产生经济租,表明核心能力不存在,要结合环境与战略模块的要求,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再返回到存量能力与战略主题对比环节开始再循环。

(3)核心竞争力整合、保护与提升模块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企业的资源集和能力集中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有机结合的自组织能力,能够带来潜在经济租,并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不仅因为其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还因为其隐藏在企业战略资源背后的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护这些资源的核心能力,这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就是将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做归一化处理,综合分析企业的战略资源是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通过专家分析和企业家决策,建立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战略。

该模块的功能是整合企业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并适时对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保护、提升和再造。首先对上一流程转来的企业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进行整合,制定核心竞争力战略并予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市场检验判断其是否能够获取竞争优势,如果不能够获取竞争优势,一方面转回到整合环节和实施战略环节,重新检查在整合过程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转回环境战略主题模块、战略资源识别与培育模块、核心能力识别与培育模块,从环境、战略主题、战略资源、核心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评估;如果能够获取竞争优势,就转到核心竞争力保护环节,在获取经济租的过程中,适时判断竞争优势是否持续,如果不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再转回到环境战略主题模块、战略资源识别与培育模块、核心能力识别与培育模块,从环境、战略主题、战略资源、核心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不能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原因,实施核心竞争力再造工程;如果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就转向核心竞争力提升环节,在提升过程中,与动态环境与战略主题、战略资源识别与培育模块、核心能力识别与培育模块协同互动,打造核心竞争力强势。

(4)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外部获取模块

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内部培育;二是外部获取。随着企业环境的剧烈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仅仅依靠内部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不可能通过公开交易市场直接获得[16]。因此,必然要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等形式从外部获取自己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

(5)环境分析与战略目标模块

在动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企业面对的根本问题是生存、发展和获取利润,这也是企业的使命。研究企业竞争优势问题不能脱离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因为企业是环境中的企业,企业是战略目标指导下的企业,研究企业竞争优势问题,要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企业发展战略、外部的动态环境几个关键维度出发,核心是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对竞争优势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

3.2 动态环境、资源和能力、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目标间协同互动

上述五个模块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在本文构建的企业竞争优势新整合模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各个模块和要素本身,而是模块之间的协同与互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取得良好经营绩效的关键是各个模块间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取得战略协同。下面就着重分析五个模块的七种协同互动,如图2所示。

图2 环境分析、资源和能力、核心竞争力与战略意图的协同互动

(1)动态环境分析与战略目标的协同互动。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它所依赖的最核心的、最经典的战略体系架构是环境、战略和组织三个支柱点,动态环境分析与战略目标的协同互动是早期战略管理之精髓思想,在90年代以后企业能力理论风靡之时,它也不失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2)核心竞争力与战略发展目标的协同互动。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竞争位势和组织绩效的目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可以理解为:它是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角度出发,结合企业外部的动态环境,由企业家及利益相关者集体共同制订的可获取经济租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具体行动举措。因此,核心竞争力战略是企业发展目标的一个子集,也是企业目标的具体化。

(3)战略资源、核心能力与战略发展目标的协同互动。企业的战略资源、核心能力与战略发展目标的协同互动包含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存量资源和能力在缺口对比判断时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协同互动,意即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资源或能力的缺口;第二个环节是企业获取外部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时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协同互动;第三个环节是企业在进行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培育时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协同互动,企业培育自己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必须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4)动态环境分析与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协同互动。动态环境分析与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协同互动可以视为企业的定位观(波特理论)和能力观(能力理论)的有机结合。波特的产业定位观点对于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样,企业能力观点对于分析企业的内部驱动因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在进行企业竞争优势问题分析时,外部的动态环境分析与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协同互动是最关键的基本思想。

(5)动态环境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的协同互动。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整合与战略实施过程中,适时要与动态环境分析模块协同互动。在核心竞争力整合过程中,要与外部的环境紧密协调,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战略举措,不协同互动外部的动态环境而草率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是十分危险的企业行为。在核心竞争力战略实施过程中,适时要与动态环境分析模块协同互动,使核心竞争力得到保护和提升。

(6)核心竞争力与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协同互动。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前提是首先要识别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整合。简言之,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是以核心能力和战略资源作为基础的,缺少核心能力和战略资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实施过程中,适时与核心能力模块和战略资源模块互动。

(7)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的协同互动。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协同互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企业缺乏核心能力,战略资源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缺乏必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的核心能力难有作为。二是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以消耗战略资源为代价的人力资源投资和学习型组织可以提高组织的核心能力;专利技术等知识产品和企业文化等无形产品通过组织的自我学习传递给组织的成员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战略资源。

4 结束语

本文试图突破传统的“点状”或“线状”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模式,运用系统的、互动的思想将环境与战略、资源与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等战略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网状”的、多层面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新范式。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竞争优势与诸多因素相关,关于其他更深入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修回日期:2004-06-2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集成新模式研究_核心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