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们必须过的生活_读书论文

读书,我们必须过的生活_读书论文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们必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往今来,犹太人的智慧举世公认。他们中的杰出者如群星灿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别林、基辛格,还有200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

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

古代犹太人的墓园也常常放着书本,因为犹太人相信“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他们认为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从不焚书,即便是——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还回答不出来,母亲就说:“孩子,你将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永远跟随着你。”

是的,永远属于你的只有自己的头脑。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作为教师,怎样让你的大脑充满智慧呢?实施素质教育,怎样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怎样让你的学生因为有了你才更爱学习?

最好的办法就是——

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

“黔驴技穷”的窘境

——教师读书的现状

书籍,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于是有人说,读书会改变你的气质,读书会让你脱俗……

或许,你和我有同感: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可以和亚历山大大帝一起远征,向苏格拉底请教哲学奥秘,和雨果一起探讨关于《悲惨世界》的命题……你能说这不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吗?不了解这份喜悦,是多么可惜,这就如同到了宝山却空手而归一样啊。一旦知道了那份喜悦的人,就能自在地品味和汲取人类的精神遗产,运用自如,这种人才是“心灵巨富”,你的收获用物质的现金来比喻的话,就好像拥有好几家银行一样,需要多少就能提取多少。

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在去学校图书馆的教师中,去的少的竟然是语文教师!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我们的教师呢?大多数老师虽然会教书,但也不怎么喜欢读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了,但我们凭借的基础是什么呢?假使只是四年或五年的师资养成过程,以及一年一年在教学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再加上我们这一代人精神成长的“贫血”,我想我们很快就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

大家也许读过学生韩寒写的《三重门》。其中有许多笔墨是讽刺老师的。比如“某某学校,星光灿烂,走进里边破破烂烂;十个教师九个笨蛋,剩下一个精神错乱”。当然他写得过于夸张,但特级教师黄玉峰也说过:“语文教师只是一个‘贩卖人’,他们的教学方法不需要读书,只需要做题目,题海战术的结果是苦了自己也苦了学生。繁琐的语文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正在超过教师。”试想,一个学生读一本书的话,那么有着50个学生的老师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呢?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语文教师就应该以书为师,这是教师素养的体现,也是客观发展的要求。我建议,语文教师要考试:要求每一年的阅读量不少于200万字。考核的方式应该是背诵、演讲、答辩、写作、检查读书笔记等等。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须;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

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教师该怎样读书

一方面,我在呼吁我们教师,应当以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第一要素,一方面我深深敬重那些在清贫中仍然和书连在一起的教师们。另一方面我在想,如果读书总是和清贫的教师连在一起,知识就是力量的话语喊起来岂不底气不足?我们谈论读书的重要时,我们更应该谈论怎样读书有用,怎样使读书的教师成为教育社会甚至整个社会中最有力的竞争一群。

众所周知,知识在迅速地爆炸、更新。社会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对于我们这些“文化人”而言,最大的心病是一不小心就成了“现代文盲”。要避免厄运,适应变化,我们就得学会怎样读书学习。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而是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能量储蓄。

中国的文化发展史证明:我们的读书文化是书斋文化,而外国的读书文化是实践文化,是指向行动的文化,完成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型,是21世纪中国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

要完成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型,就要先把读书的过程作为备课的过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可以说是爱书爱到骨头里。他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这样,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还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学科知识就变得更加丰富。单就我自己来讲,一些经典藏书布满家里整个墙头不说,《书屋》《随笔》《教育参考》《中国教育报》《读者》《读书》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因读书铸就的备课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筑起水量充沛的都江堰

——学生读书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孩子可以为了考试求高分,猛啃教科书,却不愿花一些时间去阅读一本好书,哪怕欣赏一篇短文,除非老师补充说:“这个会考。”长久下来,我们的阅读领域变得极为窄化,所以接受的只有漫画或言情、武侠小说之流,这种现象不仅可惜也是十分可悲。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我敢断言,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那些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不难想象,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如果厌恶读书的话,那实在是可悲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学校,是教师。

“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

因此,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班级”,形成一个“书香小社会”。几年前,在我带了六年的班级中,我从读书抓起,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于是学生们在生命长河的源头,筑起水量充沛的都江堰。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

静听自己成长的拔节声

——学生读书的态度

信息技术使得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文化走向世界范围的大融合。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实力、科技优势,正在逐渐消融,吞噬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个性和文化个性。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确如此,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方式和途径不断改变着新生一代的阅读习惯。电影、电视、收录机、录像、多媒体、上网等视听媒介使孩子们接受信息的来源大大丰富起来。有人说,21世纪是眼球经济。视听,使孩子眼球运动频繁,声觉系统灵敏,对于以安闲静憩方式为主要特点的读书,显然兴趣降低了。

呼唤静读,远离尘嚣,让浮躁的心灵变得平衡和充实,宁静而致远,惟其阅读能达到之。孩子们在人生黄金时期大嚼文化快餐,这是何等令人痛惜的浪费啊!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上,缺少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的民族,最终将走向衰败。

孩子们太需要真正的充实和滋养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光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我们要从《论语》《孟子》中重塑民族精神,惟其如此,羽翼才丰满,视野才开阔,目光才远大,胸怀才宽广。

对于读书,我们失望过,但,我们从来就没有绝望过,我们心里依然心存美丽的期待。

我和学生们在六年级的时候一起读过《一个王朝的背影》《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就这样,在油墨的芳香中,在纸页翻动的声音中,在文字的遨游中,我们体会到难以表达的满足和富有。

低年级时我和孩子们在安徒生、格林创造的童话世界里认识坏心的巫婆、狡猾的狐狸、可怜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学生们在脑海里无形中对童话书里人性的善恶、是非的判断,建立了基本的雏形与价值观。

六年来,我引领孩子们光顾那个一望无际的世界,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诗集》的“山,快马加鞭未下鞍”;从法布尔的《昆虫记》到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在这茫茫书海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天的高远,地的广漠,阳光的灿烂,空气的清新,自然的奥秘,宇宙的神奇……就这样,我们在书的世界里流连,在书的世界中陶醉,在书的世界中静听自己成长的拔节声。

当孩子爱上读书时,当读书将成为了他们一生习惯的时候,我们的国民素质将发生根本改观。

那是我们民族的福祉,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骄傲。

标签:;  ;  

读书,我们必须过的生活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