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来我院诊治的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对其6小时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29例经24或48小时后CT扫描证实,其余51例经MRI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小时内给予CT检查,其中有69例诊断为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准确率为86.25%。结论:CT检查在诊断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中不仅具有特征性CT表现,诊断准确率较高,还具有无需特殊准备、检查迅速、简便、价格低廉、无创伤性等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早期治疗赢取时间,有效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158-02
脑组织缺氧后,细胞内离子泵失效,致使钙离子、钠离子流入与钾离子流出发生失调,细胞内的PH值下降,能量代谢匮乏,线粒体呼吸停止,6小时内即可造成细胞缺氧所致的中毒性水肿,临床中将6小时内的脑梗死称之为超早期脑梗死[1]。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如能在发病6小时内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不但能够有效缩短病程,还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2],因此,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讨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现将我院收治的80例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取的来我院诊治的80例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29例经24或48小时后CT扫描,51例经MRI扫描,均被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时间为发病1~6小时,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2岁,主要临床表现以突发偏瘫、意识障碍、语言模糊、凝视麻痹、视力下降为主,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症状,其中伴有高血压者39例,高脂血症11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7例,心律不齐1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11例。
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距发病1~6小时)均给予常规颅脑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层面平行于听龇线,扫描范围由颅底开始至颅顶,螺旋连续扫描,电压为120kV、电流为350mA,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0.5cm,扫描结束后进行0.625mm薄层后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结果
80例患者中,24例可见一侧脑实质内大片状局限性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晰;17例可见髓质和皮质界面不清并呈现低密度阴影;11例可见脑沟变窄及脑回两侧不对称或消失;8例可见脑室受压变形;6例可见一侧大脑前动脉或中动脉密度明显高于对侧;2例可见豆状核密度减低、境界不清;1例可见岛带征,即脑岛带区灰白质界限不清晰;11例未见异常。
4.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等大血管主干出现闭塞后导致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所致,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脑血管病[3]。大面积脑梗死在超早期,病变区域的血液供应尚未完全切断,脑细胞尚未完全坏死,此时如果给予积极有效的溶栓治疗,则其失去生理效应的神经元可继续存活,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溶栓,病变区域的脑组织细胞就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发生彻底死亡,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或者意识障碍,甚至死亡。临床研究显示,大面积脑梗死具有发病时间短、病情发展快、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发病3~6小时内[4],因此,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意识障碍、偏盲等视力异常、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具有典型性,临床诊断多依赖于经验,自CT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为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表现主要有:(1)脑实质内局限性的密度略降低,与正常脑组织的CT值相差5~10Hu,有关临床研究显示,脑组织的含水量每增加1%,其CT值就会降低2.5Hu。(2)灰白质分界不清晰,部分病例需要薄层扫描并且调节窗宽窗位观察。(3)局部脑组织肿胀征,可见病变区域脑沟变浅模糊,脑室、脑池受压变窄,严重者中线结构移位,此征象多出现于发病2~3小时内。(4)大脑动脉致密征,多见于大脑中动脉,病变区域内的脑动脉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内的动脉,CT值相差多大于16Hu,次征象出现较早,最早出现于发病后0.5小时。(5)豆状核征,可见病变侧豆状核密度降低,边界模糊。(6)岛带征,岛叶外带密度降低,岛叶外侧白质、灰质界线模糊,是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最敏感的指标。
CT检查技术以其无需特殊准备、检查迅速、简便、价格低廉、无创伤性等优势,不仅在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指导治疗、评价预后发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脑梗死的超早期,梗死区域脑细胞并未完全发生坏死,部分脑细胞仅是出现了可逆的缺血损伤,此时给予患者CT脑血管灌注成像扫描,可提示临床损伤的脑细胞是否能够得到挽救,不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而且能够为正确的评估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CT检查在诊断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中不仅具有特征性CT表现,诊断准确率较高,还具有无需特殊准备、检查迅速、简便、价格低廉、无创伤性等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早期治疗赢取时间,有效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欣,李珍红,姚东陂,郭金.CT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年10月第25卷第10期:90.
[2]袁彩云.35例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3月第11卷第7期:58.
[3]邱鹏栋.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28例CT表现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年2月第11卷第1期:93.
[4]刘洪英.CT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年第27卷第1期:116.
论文作者:杨奕谆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大面积论文; 脑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小时论文; 密度论文; 白质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