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室#183;大世界#183;创造性互动——论班主任转化外部资源的智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大世界论文,创造性论文,班主任论文,教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真实的教育是扎根在社会土壤之中的。当“2012”、“阿凡达”、“校园安全”这样的词语成为社会的热点时,也自然生成为客观存在于教师、学生乃至整个教育生活周围的外部资源。作为教育组织的一个小单位——班级,在这些纷繁的资源中如何打开窗户积极地创造性互动呢?这就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视野和教育智慧。
一
从这个思维起点开始,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内容建构”的层面。什么是外部资源?由于这个词语中并没有对限制性定语“外部”一词的范围作明晰的界定,因此它也就拥有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我们可以以学校作为外部的参照系,在这里给它的区域作个标识,即外部资源是存在于学校空间之外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聚焦外部资源中的社会性资源。
由于生活本身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所以梳理社会性资源,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类结构。例如:
从时效性看,可以有长期传承的资源,如中国的传统节假日资源;也可以有即时性的资源,如玉树地震、北京奥运等。
从空间性看,可以从小到大划分为家庭性资源、社区性资源、城市性资源、国家性资源、世界性资源等等。
从教育的意义看,可以有榜样性资源、警戒性资源、重建性资源等。
从转化的方式看,可以有直接利用的一次资源和加工改造后的二次资源等。
这样划分的标准还有很多,而且就某一标准看,内部资源划分的二级指标有时也未必非常清晰,这就再一次佐证了社会性资源的丰富多元性和动态生成性。
二
对外部资源的概念界定清晰后,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着力点在于:这些丰富的资源与班主任的工作,与班级的建设,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发生怎样的联系?这个思考就指向了论题的第二个层面“如何转化”,也就是“方法建构”。
1.转化前——意义判断
外部资源如此丰富,是不是都要纳入到班主任的工作视野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需要班主任基于学生立场,思考某一资源是否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育人价值,如果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积极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能产生价值推动力,那就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外部资源,是班主任需要转化的资源,否则,即为一般意义上的外部资源,只是班主任和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需要了解的基本信息而已。意义的判断,资源的捕捉与班主任的教育敏感有着非常直接而重要的联系。
目前,在学校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资源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家庭文化资源。家长会的变革就有效地转化了这一资源,由教师主讲变为家长共议,不同家庭教育状态的家长呈现出了多层的资源,家长可以互相学习,有机匹配。
第二类,是社区文化资源。我们学校对面的路桥市场是一个杂货市场,各班学生以此资源开展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广告牌设计的学问”、“市场的分类管理”等等。
第三类,是城市文化资源。“小龙娃走龙城”已成为我校的品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围绕家乡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走访活动,“走近BRT”、“亲亲家乡话”等主题活动既培育了孩子们积极的情感,也充分发掘了这些既有城市资源的育人价值。
第四类,是国家文化资源。围绕2009年的中国,我校的许多班级开展了“民族风”和“中国印象”等众多系列活动。
第五类,是世界文化资源。“世博会”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现实性资源,班主任也必须适时地将其渗透在日常的教育之中。
2.转化中——活动策划
提炼社会性资源的教育意义后,就切入到现实转化的实践途径。这种转化很少有现成的范本,更多的还在于班主任老师智慧性的策划、智慧性的创造以及智慧性的互动。
首先,选择合适的资源内容。这不同于刚才的意义取舍,而是内容裁剪,好比我们写作文需要选材一样,对一个资源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挑选出其中的有效部分开展教育活动。如关于“钱学森的逝世”,有的班主任就结合钱老的奋斗历程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以激发其爱国情感,培养其做事坚持不懈的品质。
其次,精心策划活动。如何发挥社会性资源的本体教育价值?这就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活动方式。重在知识理解的类资源可以采用调查访问、观察日记、知识讲座等方式;重在能力提升的类资源可以借助实践感悟、交流分享等途径;重在情感催发的类资源可能更适宜开展角色体验、真情告白、互动采访等活动;重在综合发展的类资源则需要更为精心的整合与打造的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作为研究者的我发现了其中的三次变化,蕴涵着班主任群体对资源以及资源转化过程的三次新认识,提升了班主任的教育敏感和教育智慧。
变化一:本体价值动态生成出派生价值。六(3)班的“爱心献给莫高窟”,起初只是一个简单的语文学科与班级建设的整合活动,学生成立调查小组,以了解莫高窟的来历和构成,更好地形成对课文《莫高窟》学习的有机补充。谁知,在汇报之后,有一个小组提出莫高窟现在损坏得很厉害,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于是,在班委的组织下,他们捐款给莫高窟,并收到了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敦煌女儿”的回信。后来,他们又创生出新的活动,学习樊锦诗的精神。本来,只有知识理解的本体价值,但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派生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也提升了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这个活动的过程清晰地显现出了外部资源由于其内涵丰富,所以价值实现往往不可能是单一的,在本体价值实现的同时,更有很多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派生价值。
变化二:整体推进结构演变为年段推进。在“小龙娃过大节”活动中,学校推出了“龙娃吃元宵,做幸福大使”的游戏,每个班级都有一名学生可以在班级内幸运地吃到红枣元宵而成为学校的“幸福元宵大使”。可是在这一过程中,低年段的积极投入、满心盼望与高年段的嗤之以鼻、纷纷推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班主任老师再次关注到了学生的差异状态,促使学校反思活动的推进方式。活动策划忽略了学生的阶段发展特点,整齐的活动要求淹没了他们切实的成长需求。班主任们由此认识到资源的转化是一个结构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不同的年段感知不同的活动结构,并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状态。例如低年段可以用吃出新元宵的方式,而高年段可以让他们自己创出新元宵。班主任基于学生发展的差别性,形成了群体智慧的力量。
变化三:年级策划重心下移到班级自主。集体力量形成后,五年级组开始策划“中秋节”的活动。他们以“创新中秋”为主题,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然而同样的主题,最后却呈现出了丰富的成果:有的班主任引导孩子策划中秋家庭聚会活动,有的则鼓励孩子策划创新月饼大赛,有的则帮助孩子策划月饼包装袋的更新……在中秋节那天,各班的鲜活场景形成互动,带给师生很多惊喜。这次年级中同一主题下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带给我以新的启示:班主任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能立足学生和班级的基础性资源,创生出最有生命力的活动形式,推进班级及学生的整体发展。
3.转化后——结构迁移
班主任对于社会性资源的转化不是为转化而转化,而是一种基于教育使命的自觉转化,因此更需要高屋建瓴,更需要拓展思考,使单向的转化走向多维的结构互动。例如培养学生的关注意识,引导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自觉关注同一类型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借助必要的方法自主研究同一类型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重建同一类型的资源等等,这种更高层次的关注和自主,可能才是真正的生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