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团结论文,中华民族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历尽无数沧桑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建立50周年的光辉历程,更是中华民族全面发展、走向繁荣、富强的新纪元。各民族人民所形成的“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新世纪也必将证明,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伟大振兴的胜利之本。
一、当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现实基础
在当今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其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而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以其勤劳智慧和顽强的精神,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为世界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二,中华民族在历经无数坷坎中,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求国家昌盛之路,逐步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内聚力。新中国建立后,民族凝聚力、民族大团结的基础更加稳固。
1、政治基础
新中国建立,推翻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中华民族现实了彻底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民族人民共同治理的社会主义政权。同时,为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从50年代起,为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的歧视、仇恨、猜疑、隔阂,开展了大量的民族工作,其一,颁布专门法令,废止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其二,进行民族识别,根据少数民族意愿,确认民族成分和名称;其三,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慰问团、医疗队、民族贸易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了解人民疾苦,解决生活困难,疏通民族关系;其四,制定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其五,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化调查;其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实行区域自治。总之,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下,密切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理解、信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50年的风雨历程、探求和实践,使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不断得到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了确立、巩固。实现了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今天,各民族人民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2、经济基础
新中国建立,在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私有制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50年代,党根据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力水平、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在民族地区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和特殊政策,逐步进行改革。其重点放在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消除封闭状态等方面。经过60年代、70年代坎坷和改革开放20年,国家在民族地区采取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民族地区市场竞争能力。50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从1952年到1998年, 民族8省区(5个自治区及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从56亿猛增到75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7 %(见《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日)。长期困扰民族地区发展的水、电、路、 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绝大多数群众摆脱了贫困。1998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002元,比1978年提高了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43元,比1978年增长了13倍多(资料同前)。目前民族地区基本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国民经济体系。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间交往联系也进一步加强,民族间共同性不断扩大,“你来我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在经济上的共生关系更加明显。这种建立在经济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三个离不开”的新型民族关系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结更加紧密、牢固。
二、当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特点及表现
当代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是中华民族胜利迈向21世纪的强大精神动力。其特点及表现,概括为:
1、意义深远,作用明显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世界各地不断出现民族流血冲突和战争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再一次警示我们:一个国家各民族是否能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爱护,结成“谁也离不开谁”的鱼水关系,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原辽阔,民族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民族团结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50年来,我们始终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在政治上,坚持捍卫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大力开展民族工作,维护社会的稳定,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努力寻找适合各民族发展的道路和途径。多年来,根据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不发达、文化较落后、交通闭塞的现实,国家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在投资、贷款、税收以及生产、供应、运输、销售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并开展沿海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活动,帮助开发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增强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竞争实力。在文化上,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扩大民族间的共同性。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倡导、树立维护民族团结为荣,制造民族歧视、民族分裂可耻的观念,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在全社会中形成热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良好风气。实践证明,我们的民族团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保证了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保证了我们多民族国家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活动丰富、形式多样
1982年新疆率先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县,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后,在全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各地普遍开展了这项活动。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总结出了许多好形式好方法。有的地区每年有一个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有的省区开展“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县”活动;有的地方开展“民族团结院”评选活动;有的地方建立“民族团结促进会”;有的地方开行“民族团结号列车”。同时,各地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讲座会、报告会、联欢会、谈心会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政策学习、民族知识竞赛、民族风情图片展等,使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1988年、1994年、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的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更是把这项活动不断推向高潮,使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这项以亿万群众为主体,展示各民族人民良好精神风貌、凝聚民心的活动中,涌现出了孔繁森、赛尔江、李国安、彭楚政、吴登云等杰出代表。他们的典型事迹,所体现出来的带头作用、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和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今天,这项活动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各民族人民倍加珍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更加坚定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可以相信,随着此项活动的深入,各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好形式,将会不断产生,典型事迹和人物将会层出不断。
3、文化桥梁、增进了解
民族文化是沟通民族间相互了解的桥梁和纽带。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丰富了中华灿烂文化的宝库。50年来,党和国家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尤其是55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开展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工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孔雀奖比赛”、“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全国少数民族歌手大赛”、“全国民族知识电视邀请赛”、“中国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大赛”、“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另外,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各地兴建了以传播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采为宗旨的民族文化园(村)、民族风情寨,象北京的“中华民族园”、“云南昆明的“民族村”、贵州红枫湖的“民族村寨”、深圳的“锦绣中华”园、桂林的“民族村”等,这些都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发展起来的。它们在传播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9年9月,在建国50周年之际, 由中央民族大学周秀青设计的以表现56个民族生活题材的一套56枚邮票即“民族大团结”邮票一上市,就被许多人购买收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许多集邮爱好者称之为“团结票”。
4、振兴中华、强大动力
“56个民族、56朵花”走过的50年历程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声音就是“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在共同走向发展繁荣进步的大道上,各民族逐步孕育、滋长出一种范围更广阔、更为深刻的民族群体心理素质,即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今天,中华民族这个群体,已不是各民族的简单组合,而是有机整体,升华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关系。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在精神上的集中反映,其内容,反映在它的刻苦耐劳、坚韧不拔、酷爱自由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方面,反映在它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自豪感、责任感方面。
回首往事,当原子弹、氢弹一声巨响,当太空传来明亮的“东方红”乐曲声,当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上一次次奏响国歌,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升起……,无数中华儿女都为之激动、热泪盈眶;而每当中华儿女在国外受欺辱,当我国驻南大使馆被炸,当西方敌对势力挥舞制裁大棒……,无数中华儿女都会表现出无比的愤怒,表现出不信邪的勇气,都会表现出一股强烈的振兴中华的愿望和动力。这一切,必将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走向新世纪的巨大动力。
三、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需要认识的几个关系问题
1、民族团结与民族内部团结的关系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和联合奋斗。是在共同繁荣进步的进程中结成的一种互助关系。民族内部团结是指一个民族范围内所有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资源、环境等共同利益上彼此帮助、支持、协调、共谋发展的密切关系。民族内部团结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民族内在结构、内在机制相互协调、促进,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得到发扬,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民族内聚力得到增强,民族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从我国实际来看,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的民族,长期的历史原因,内部发展水平很低,教育文化素质落后,造成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应大力扶持、帮助这些后进民族发展经济、教育、文化,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唯有这样,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才有坚实的基础。
2、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56个民族中,汉民族是人口最多、历史悠久、居住辽阔、文化教育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民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多的上千万,少的几千人,居住环境、文化传统、发展水平、心理素质等,差异性十分显著,但在开拓祖国疆域,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处理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至关重要。我们要以江泽民视察新疆时的讲话精神,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人民要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为指导,大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睦。鼓励、支持汉族人民真诚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事业,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注意克服“大汉族主义”思想。少数民族要积极主动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教育科技,继承、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各少数民族之间也要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吸收对方长处;互相尊重、消除隔阂、歧视,促进共同进步。只要各民族之间都能真诚相待,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为着共同目标,结成一个团结的整体,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获得更大的发展。
3、维护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分裂的关系
在当今国际社会,一股与实现民族独立而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势力日益猖獗,成为影响国际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西方敌对势力,为加强对我国的“西化”、“分化”,也对民族分裂活动采取支持怂恿态度,目前在新疆存在着“东突厥斯坦”分裂分子,在西藏存在着追随达赖集团进行分裂活动的势力,他们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为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在维护祖国统一问题上毫不动摇,绝不对分裂分子作任何让步。要高举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旗帜,坚定不移地依靠各族干部群众,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任何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都必须依法处理。
另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民族观的教育,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发表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文章,宣传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为民族团结鼓与呼,使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进步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大胆揭露、批判民族分裂分子罪恶行径,使他们成为过街老鼠,无处藏身。
4、民族平等团结与民族法制建设的关系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们奋斗目标之一,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法制保障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脆弱的,不稳固的。“文化大革命”使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遭到严重破坏即是例证。所以要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必须有健全的法制作保障。进一步完善民族法规,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使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法律化、制度化,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新中国建立5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规(统称宪法、法规和规章)体系。它是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以各部门法以及有关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为内容。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维护和发展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严禁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的行为。《商标法》规定:商标不得使用“带有民族歧视性的”。《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对举行煽动民族分裂的集会、游行、 示威的申请不予许可。 1997年新颁布的《新刑法》也增加了新条款,即“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法规的制定、执行,对于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社会良好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5、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弘扬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然,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地方一些人打着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招牌,曲解、肢解民族文化,任意“剪裁”,为其经济利益服务,使民族文化市场出现了不合谐、不恰当的“变形”。表现之一,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在一些文化景区,戴着甲民族帽子,穿着乙民族服装,吹着丙民族乐器,在丁民族场地翩翩起舞,不能准确地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表现之二,把某些少数民族不希望、不愿意拿出来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的东西随意搬上市场,如纹面、天葬等;表现之三,曲解、丑化某些少数民族风俗。如某个民族的婚俗中,规定女孩子满15、16岁后,就可搬出家中,单独住在一个房里,村里小伙子可以来和她对歌交谈。某些人利用这一习俗,招徕游客,进行色情游戏,影响极坏;表现之四,一些景点,不顾客观历史文化背景、环境变化,任意“移植”民族文化遗址;有的粗劣滥造,使民族文化严重失真,令人作呕。这些潜在的“变形”,让人忧思。若任其发展,把民族文化市场当成“哈哈镜”,对民族文化进行不负责任的改变、丑化、曲解,而不顾少数民族心理承受能力和感情,必然会引发民族间的冲突和矛盾。这是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促进民族团结背道而驰的。这种不恰当的“变形”,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6、民族团结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关系
少数民族干部是国家干部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来自于本民族群众之中,同本民族有着密切关系,熟悉本民族的历史现状及特点,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疾苦、愿望。他们是少数民族利益的代表,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是党和国家联系少数民族的桥梁和纽带。少数民族干部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就能更好地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团结。对于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民族间的摩擦、纠纷和冲突,往往经过少数民族干部的疏导、调解,就能很快、很好的得到解决。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之时,我们要不断增养造就一大批忠于党、热爱祖国、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使之更好地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好地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进步事业。
7、民族团结与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担负着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维护人民正常工作、生活秩序的双重职能。在边疆多民族地区,保持强大的人民军队,不仅会使各民族群众具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起到一种巨大的威慑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树立“人民军队离不开各族人民、各族人民离不开人民军队”的思想,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民鱼水情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
各级政府和各民族群众要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搞好军政、军民团结,帮助解决军队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具体困难。人民军队要在保持完成战略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帮助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建设,搞好扶贫帮困、抢险救灾、防病治病和智力助民等;人民军队要不断强化“人民军队离不开各族人民”的观念,使广大官兵自觉从思想和行动上热爱驻地的一草一木,热爱当地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睛眼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人民军队在与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中,一定要始终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对那些打着“民族”的旗号,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极少数分子,要进行彻底揭露和打击,挫败他们的分裂图谋,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民族团结。
8、民族团结与民族观宣传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导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南,要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
各民族人民都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知识分子和青少年更应该学习好。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既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精神实质,又要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在维护民族团结中,发挥领导、表率作用。对知识界特别是从事新闻、出版和文艺工作的知识分子,要求他们懂得并很好地掌握民族政策。在新闻报道、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更多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好作品。像《民族团结》杂志、《民族团结》画报、中央电视台的《中华民族》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民族大家庭》节目等,都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而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爱我中华》等歌典的传唱,更鼓舞了各民族人民。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未来民族关系的主体,他们的思想面貌如何,直接影响到祖国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对各民族青少年学生,从小就使他们知道一些民族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要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了解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什么能够长期保持统一、千百年久聚不散的深刻根源;了解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命运,有及相互之间所结成的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关系;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和现实。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使各民族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民族观,使我国的民族团结的传统代代相传,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加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