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政策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的核问题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大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的侵略历史,更是因为这个问题事关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到核武器伤害的国家,日本人民对核武器抱有深深的厌恶之情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日本政府制订核政策的基石。然而,日本政府在战后几十年间,在核问题上的所说与所作却让世人,尤其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危害的以中国、南北朝鲜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人民的疑虑。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政府在核问题上的政策回顾,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日本在核问题上的政策走向。基本的看法是;日本政府在核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与实际运作过程有相当的矛盾之处;日本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政策导向,使日本在核武器的开发方面拥有了很强的潜在能力:综合考虑国内外的形势,日本在最近的将来实现核武化的可能性不大,但也要予以充分的关注。
一、明确的反核立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45年7月时,日本的败局已定。由于日本不肯接受敦促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加上美国基于内政、外交、军事的多重考虑,8月6日和9日,美国把当时仅有的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到广岛和长崎,共造成死亡和失踪30.8万人,伤22万的悲剧。(注:军事科学院:《军备控制与裁军手册》,军事译文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第67—68页。)甚至到今天,还有不少日本人深受其害(这里姑且不讨论日本加害与受害问题)。另一件需要提及的事是,1954年3月,美国在南太平洋进行氢弹实验时,距离美国宣布的危险区35公里之外的一艘日本渔船上的23名船员受到核辐射,其中的一人死亡。这种成为唯一一个遭到原子弹、氢弹危害的国家的地位,给日本国民对核武器的认识和情感的形成以及日本核政策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客观地讲,对核武器持厌恶、反感情绪的日本人的人数远远大于主张发展核武器的人数,这也是日本制订核政策的基础。
日本宪法第九条是这样叙述的:“日本国民真诚地祈求以正义与秩序为基础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以及作为解决国际争端之手段而进行的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为了实现前款的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注:管颖、李龙:《日本宪法第九条及其走向》,引自《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16—117页。)在共十一章一百零三条的宪法条文中,该条所在的第二章《战争的放弃》中也只此一条,足显其重要地位。虽然该条没有明文规定日本不准拥有核武器,可是,其放弃战争、不承认交战权等内含,实质上也就包含了不拥有核武器的义务。
按照宇都宫德马的见解,“战后日本立国的原则是和平宪法和‘无核三原则’”。(注:[日]宇都宫德马:《世界和平与裁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251页。)和平宪法多少带有美国强加的意味,而“无核三原则”则是日本人自己提出来的。1956年的《原子能基本法案》将日本的核研究、开发和使用限制在和平目的上,日本政府还从这一年开始声称要恪守“核三不原则”,即禁止日本拥有核武器,禁止日本生产核武器,禁止日本引进任何的核武器。1967年12月,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在议会众议院发表讲话,第一次正式提出“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次年1月,他在议会中再次做了重申。1971年议会正式通过决议,自此,该原则被看成是日本的一项基本国策,后来的历届政府也都表示要坚持这项原则。佐藤荣作也因其致力于反对核扩散和提倡“无核三原则”而荣获197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同时,在政治上为日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在美国、苏联、英国主导下,1963年《部分核禁试条约》(即PTBT),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即NPT)先后达成,这两个条约是直到1996年为止国际核军备控制和裁军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和基石。1964年日本批准了PTBT,1970年签署NPT,议会在1976年6月8日正式批准。1996年9月24日,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即CTBT)开放签署的当天,日本就加入。事实上,日本一直是最积极支持PTBT和NPT的国家之一。尤其是,“CTBT是日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日本公众对于核试验有着强烈的怨恨情绪。”(注:YukiyaAmano:AjapaneseviewOnNuclearDisarmament,TheNonproliferationReviewSpring2002Vol.9·No.1p139。)显示出日本在核问题上的强硬态度。1998年5月,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后,日本经济制裁的力度更大。
1995年8月6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在第50届广岛原子弹死难者慰灵及祈祷和平大会上表示,“日本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将恪守日本的和平宪法,放弃一切进行核武装的可能;在坚持“无核三原则”的同时,忠实履行日本对防止核扩散条约所承担的义务;为销毁核武器和世界的持久和平而努力”。(注:人民日报,1995年8月7日,第六版。)在2000年的8月6日,森喜朗首相在广岛又说:“人类历史上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我国有坚定的决心,不使广岛、长崎的悲剧重演。在遵守日本国宪法、坚持无核三原则的同时,将继续向世界呼吁实现没有核武器的世界和持久的和平。”(注:人民日报,2000年8月7日,第六版。)去年,小泉纯一郎首相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由此可见,日本的官方立场始终是反核的。
二、矛盾的政策历程
由于核武器具有的乱伤无辜、殃及后世的非人道特性,的确应该予以禁止,日本人民的反核呼声也确有可取之处。然而,当1968年7月NPT签署时,反核声音最高的日本并没有与众多国家一样在当时就予以签署,一直拖到一年半之后日本政府才宣布加入,而议会是在1976年6月8日才正式批准,花费了整整六年的时间。这与其一贯的态度相去甚远,不能不使世人考虑一个问题:日本是否想为自己进行核武化留些余地?
佐藤荣首相第一次正式提出无核三原则之后不到一年,即次年的11月9日,佐藤和尼克松就冲绳问题会谈时,在“核”的问题上,双方最后决定在发生紧急事态时,美国通过事前协议制度可拥有运入核武器的权力。这样一来,佐藤内阁的“无核三原则”,将不适用于冲绳,日本的核政策在冲绳设了一个例外。这个时候日本政府的原则、立场、承诺不知放在了什么地方!
日本时时以一个唯一遭受核武器袭击的国家的身份要求核不扩散,反对核试验。每年都要在广岛、长崎举行纪念活动,悼念在核袭击中死去的人们,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殉难者的光环,这就是日本人常称的“广岛精神”。然而,它的高官却不断发出发展核武器的试探:1959年3月12日,当时的首相岸信介就表示,“防御用的小型核武器并不违反宪法”(注:王振锁:《日本战后50年-1945—199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第255页。);1978年,内阁法制局长官真田秀夫也说,“如果为了自卫,(日本)拥有核武器是允许的”;此外,日本右翼强硬分子小泽一郎更是多次明言要生产核武器。2002年5月,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安倍晋三和长官福田康夫先后发表讲话,安倍声称,“日本宪法允许它有‘小型的’自卫所需要的核武器”;福田说,“如果国际形势恶化,有些国民或许认为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他甚至说,“有必要的话,可以修改‘无核三原则’”。而美联社的一则报道显示出的危险性更甚:日本在1967年到1970年间曾进行了研究核武器的评估工作;1995年也曾考虑研制核武器,以对抗拥有核武器的北朝鲜构成的“威胁”。(注:《参考消息》,2003年2月22日,第五版。)虽然在事后的政府和个人的“解释”中,都声称那是个人见解,考虑到他们的身分,世人的感觉就是日本政府的政策充满矛盾和虚伪。
作为美国的盟国,日本在安全上受到美国核保护伞的庇护,自身的安全不成问题。但它对其他国家为了自身安全考虑发展核武器,却持有强烈的反感和敌视。这不仅与理不通,更显其政策的滑稽。同样地,它支持1972年达成《反弹道导弹条约》(即ABM),想维持全球的战略稳定,防止因为美国放弃ABM条约而引起俄罗斯与中国的强硬反应。另一方面,它又支持美国搞国家导弹防御(NMD)和战区导弹防御(TMD),且积极参与TMD的研制,政策之矛盾让人瞠目结舌。
三、非凡的技术能力和长期的战略构想
日本固然是目前唯一的核武器受害国,而毫无疑问的是,它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核武器的国家之一。早在1941年5月,就正式开始研制工作。到1945年初,已进行了6次铀的分离试验,不过,试验失败。加上主要的试验设施在美国空军的袭击中被毁,从德国秘密运往日本的560公斤铀氧化物和3.5公斤的铀一235被美军截获,日本的核梦想破灭。(注:候逸民:《走近核能》,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5—8页。)然而,这毕竟给日本留下了一批从事核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试验设备和技术储备,为战后核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日本目前的核技术能力,网络上有不少的文章已经谈到,一些学者也在它们的文章中专门或偶尔提及。(注:罗小军、丁冬汉、苏宗文:《日本的核潜力及日本政府核政策走向初探》,自《国际观察》2002年第2期,第49—52页;刘耿:《警惕日本成为核疯子》,自《军事展望》2002年7月,第24—27页。等等。)主要的见解是:日本拥有先进全面的核技术,在增值反应堆、核聚变、计算机模拟核爆能力、新的核原料获取等核技术的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是举世公认的;核弹头运载工具技术在世界上也是居于领先水平;拥有惊人的核原料储备,预计到2010年钚的储备可达100吨;日本不少政客所声称的183天造出原子弹的高调并非只是虚张声势。这些研究确实真实地反映了日本核能力的现状和潜在的可能,笔者十分认可,认为值得称道和重视,不打算在本文中重复这些研究。然而,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只是就事论事,探讨的只是日本的核能力现状本身,没能从更高的角度去分析日本的军事战略构想。
长期以来,日本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对增强国防实力的意义,冷战后更是如此,而且一直都是走的寓军于民的路子。1995年11月的《防卫计划大纲》,明确提出了要把加强国防科研、增强技术基础作为指导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针,为此,将国防科研占国防费的比例提高到5%,然而,军方仍嫌低。
2001年4月,日本防卫厅公布了《关于实施研究开发的方针》,把信息技术和飞机发动机作为今后军事技术发展的重点。此外,报告认为,有必要关注纳米技术、微型机械技术、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及卫星利用技术。(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第4期,第31页。)再考虑一下日本官方和民间一直进行的激光技术、火箭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一条十分清晰的线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目前的日本是在美国提供核保护伞的前提下,把核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储备,以便解决能源短缺,捞取政治好处和道义高地;同时,在新的军事技术革命中,占领制高点;所追求的并非拥有成千上万核弹头的庞大的军事力量,而是在技术上的领先。“日本可能是完全新型的,具有‘后核武器时代’特点的军事大国。”(注:孙健:《论日本军事大国的现状与潜力》,引自《国际观察》2000年第4期,第21页。)看看美国在冷战后发动的几次局部战争,其所体现出来的高技术化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再考虑一下美国搞的NMD和TMD,日本在核问题上的立场蕴含着极深的意味,它所设想的是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和超越。这样的趋势倒是值得高度的关注。因而,单纯研究日本的核问题意义已经不大。
四、走向核武化的可能性不大
前面已经谈到,有不少媒体刊登了此方面的文章,用得较多的词汇就是“警惕”:警惕日本的核能力、核动向、军事大国野心等等。这些结论都有道理。笔者对当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十分痛恨,对日本右翼屡屡“失言”及声言要发展核武器也非常不满和担心。但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理性思考日本的核政策似乎更加应该。从整体上分析,日本走向核武化的可能性似乎不大,理由如下:
第一,自二战以来,日本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向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表达其爱好和平的意向,表示要与过去的军国主义告别。而“无核三原则”被视为其诚意的标志,对改善其国际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倘若日本在国际形势发生些许在日本看来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事件,就一举改变执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国策,那它长期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国家形象、国家信誉就会在瞬间扫地。而国家信誉一旦丧失,要想恢复,所要付出的代价毫无疑问是每一个当权者在做出决定时要反复掂量的。在一个反对核武化的人数远超支持者的议会制民主国家里,权力制衡机制也不会那么轻易地允许行政当局随心所欲。何况,和平宪法的存在对之也有巨大的牵制作用,而宪法的修改可不是游戏。因为依照日本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需要众参两院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在此基础上由国会向民众提议进行全民公决。同时,作为一个资源贫乏、国内市场有限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它国保持友好的关系是日本获得外国资源和市场、保持自身安全和繁荣的唯一希望。如果日本制造核武器,这一切都将成为未知数。退一步说,即使日本拥用了核武器,又能怎样?战后的国际事实已经证明,拥有核武器并不能给国家带来多少实际的利益。苏联不顾国力与美国搞核军备竞赛,其解体结局的殷鉴并不远。德国和日本自己则是专心发展经济进而赢得国际社会赞扬和羡慕的当事国,日本人不会想不到这一点。
第二,日本若有一天找个借口去发展核武器(就像现在日本借口朝鲜核危机,放言要发展核武器一样),依日本的技术和经济实力,迅速制造出来应该不存在什么障碍。可问题在于,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以想见的是:在东北亚引发一场军备竞赛。日本若发展,南北朝鲜,甚至部分东南亚国家也会考虑发展,中国极有可能被迫扩大和改进自己原有的核力量,俄罗斯也有可能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该地区的紧张局势势必会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最终破坏全球的稳定与安全。竭尽全力发展核武器的结果,反而使自己的安全形势变得更不稳定,这样的事,日本人去做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将严重影响与美国的关系。日本从一个战败国发展到今天的状况,美国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日本也一直视日美同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轴。从美国的角度出发,让其心甘情愿地支持日本发展核武器,这种可能性基本没有。原因在于:(1)一旦日本拥有了核武器,美国再想象今天这样处理与日本的关系,可行性不能说没有,但绝对不同于以往则是毫无疑问的。美国一直把日本看作是其东亚政策的基础,所设想的日本的作用,是能为美国的利益服务,而非相反。就此而言,美国是不会这么犯傻的。(2)战后美国一直向日本提供了核保护伞,新防卫合作指针的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日本采取的一切行动,都要在日本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都要遵照专守防卫和无核三原则等日本的基本方针。(注:[美]迈克尔·格林,帕特里克·克罗宁主编:《美日联盟:过去、现在与将来》,华宏勋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这已清楚表明美国的意图:不让日本发展核武器。(3)日本人引以为齿、且念念不忘的是,自己是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武器伤害的国家,而这一伤害的制造者便是美国。日本人嘴上没讲,内心是怎么想的,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而日本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特性是举世皆知的。对日本进行过深入研究的美国人不会不知此点。基于这三点,日本若一意孤行,日美关系的损害不可避免。日美关系的破裂对日本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
第四,日本是NPT、CTBT的签字国,也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成员,如果不顾它们的约束力,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所有发展核武器的准备工作,在当今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被发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就会随之而来,这对依赖世界经济的日本来说,后果可想而知。如果要大张旗鼓地像朝鲜今天做的这样,宣布退出NPT、CTBT,日本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如上面分析的那样,就会一落千丈,遭到国际社会的孤立是必然的结果。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国地位会很快丧失,梦寐以求的政治大国地位将永远不可能得到。
此外,前面刚刚提及,日本可能的军事战略是实现军事技术的质的飞跃,若再投入巨资发展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的核武器,完全是得不偿失,精于算计的日本是不会这么干的。
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时,日中友好协会副理事长古川万太郎在谈及日本对侵略罪行不承认、不道歉的原因时,他认为:日本的岛国环境造成很少与各国交往,相对缺乏思考与别国关系的习惯,养成了“本国中心主义”的思想方法;“脱欧入亚”思想造成蔑视亚洲各国的观念,等等。(注:人民日报,1995年8月14日,第七版。)古川先生所分析的日本存在着民族利己主义、对弱于自己的国家持民族优越感,以及他还没有提及的日本人往往因为忠诚而陷入狂热的民族劣根性,这些因素在国际关系紧张的关头,日本选择走向核武化道路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不幸的是,日本已经拥有了制造核武器所需要的一切,缺少的只是制造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深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核武器政策保持高度的关注那是自然的,也是应该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发展核武器是要遇到极大的障碍的。
总之,日本的核政策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结合的产物,而其中的现实主义的成份更大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日本的政策中,世人就可以看到诸多矛盾之处。实质上,这是对日本政策缺乏信任的结果,而这种信任的缺乏从根本上讲是日本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人们期待日本能继续走在其官方所长期坚持的道路上,在反核方面继续发挥以往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非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