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生存与存在差异的形成机制分析_基础货币论文

当代中国存差形成机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存差概念的历史根源

要深入理解存差问题,仅仅知道它的定义(存款与贷款的差额)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存差这个概念发展的起源谈起。

综合信贷计划制度建立于1952年。1952年9月的《中国人民银行信贷计划编制办法(草案)》规定:县以上各级银行都编制信贷计划;信贷计划分年度计划和季度计划;贷款按企业财务收支差额掌握发放。从此,银行的信贷资金收支活动正式纳入了国家计划。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上交总行,各级银行发放的贷款由总行统一核定计划指标,逐级分配下达。存、贷款全部实行指标管理,存款指标必须完成,贷款指标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中国事实上只有一家银行,并且存在严格的计划,只有一种资产:贷款。即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只有贷款,而负债方只是存款与现金,出现了这样的等式:贷款=存款+现金发行。通常人们用存差或贷差来判断现金发放量应该是多少,并进行调控。显然,存差这个概念带有极大的计划经济色彩。

1979-1980年间实行“信贷差额控制”。坚持在银行业务集中统一的前提下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即各分行编报年度信贷计划的同时编报信贷差额控制计划;总行对各分行下达年度信贷计划的同时也下达信贷差额控制计划。存差计划必须完成,借差计划不得突破。各分行在保证不突破差额的前提下,多吸收存款可增发贷款。

1981-1983年间的“信贷差额包干”的内容为:(1)统一计划。各级人民银行自下而上按照总行统一的规定编制信贷差额计划,由总行统一平衡,包干的差额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核定,然后分配下达执行;(2)分级管理。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下,明确各家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信贷差额包干范围内管理信贷资金的责任和权限;(3)存贷挂钩。实行信贷“差额包干”的各家银行,存款与发放的贷款挂钩。即在包干项目范围内,当地的信贷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的差额称为“存差”,这部分存差上缴总行;信贷资金运用大于来源的差额称为“借差”,借差由总行弥补。(4)差额包干。对核定的借贷差额,实行包干使用,“存差”必须完成,“借差”则不得突破。这种“存贷挂钩”机制强调了存款和贷款的平衡关系,整个基层银行体系开始具备一定的自主的货币创造能力,使得中央银行有可能主动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及进行宏观调控。在这个时期,存差的存在仍有意义,因为银行体系还在按照存差与借差来衡量是否达到货币均衡,还没有完全进入现代银行制度轨道。

自从现代银行制度在我国建立以来,存款和贷款之间的这种平行关系被打破了。随着央行及商业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增多及复杂化,“贷款=存款+现金”的公式也不能继续使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文同意大多数学者关于存差这个概念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不宜作为衡量货币均衡的指标的论述。然而,存贷差额作为一种金融现象或信贷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当其出现异常波动时,还是非常值得关注:既然其已不能反映货币均衡状况,那么,高额存差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存在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二、现代银行制度下的“存差”及其初步辨析

存差的概念事实上有两层含意,一是绝对量上的存差,即“存款-贷款”;二是相对量上的存差,即某一段时间内存款改变量与贷款改变量的差额。通常情况下学者们使用的都是第一个含意。然而,之所以目前的经济情况引起了学者们的共同探讨,是缘于对金融在一定时期对经济支持程度的担忧,因此笔者以为应该将绝对量和相对量结合起来以理解存差。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绝对值的存差一直呈上升趋势。此外,从存差与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率来看,2002年到2006年这个比例分别是16.8%、17.3%、19%、23.1%、22.8%,呈持续上升的状态。①但是相对量上的存差却并无大幅增加的趋势,一直处于震荡之中,因此并不能得出存差激增的结论。

图1 存差的增量与存量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贷收支表与央行资产负债表整理而得

尽管现代银行体系的运作模式已经和以前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我们其实可以从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来对存差进行考察,即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入手进行分析。

在明确了存差是一个宏观概念的基础上,我们选择银行体系的信贷收支表来加以分析。资金来源方的项目主要有各项存款、金融债券、流通中现金、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其他,资产运用方有各项贷款、有价证券及投资、金银占款、外汇占款、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根据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相等的原理,并将二者合并移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等式:

存贷差=有价证券投资+金银占款+外汇占款+国外净资产-流通中现金-金融债券-其他

事实上,很多学者都是从这个公式的角度出发来解释存差产生的原因,比如说证券投资的增多,外汇占款的增多,现金需要量减少等等。虽然这些原因从公式来看都能够很直观的解释存差增大的原因,然而却并没有揭示存差为何在目前的探讨中是无意义的。因为目前讨论存差的初衷是为了证明,存差是否是流动性过剩的一个表现?是否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的表现?是否是货币不均衡的表现?如果存差的存在确实说明资源闲置与货币失衡,那么存差概念还可以继续使用并作为决策参考的。

要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还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即:流动性是什么?存差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么?

目前的教科书上流动性的概念通常是“金融资产迅速变现而又不至遭受损失的能力”,在商业银行管理中提到的流动性概念则是指“保持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的贷款需求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差不断增大,超额准备金增多,M2与M1的增速出现差异导致流动性比例(M1/M2)持续下降以及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1]在联系到存差这个概念时,我们通常使用的是后者,也就是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动用的资产。

从理论上分析,商业银行可用的资金中,主要是库存现金与准备金存款,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讲,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无法动用的,因此,实际上商业银行可以随时动用以保持流动性的资产只有超额准备金与流通中的现金。因此,要衡量是否出现了流动性过剩,显然需要关注现金发放量以及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由此可见,在现代银行体系下,存差与“流动性”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关系并不大。认为存差大就得出流动性过剩的判断未免失之偏颇。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数量上也明显不同。这是由于经过央行不断微幅调高法定准备金率之后,流动性已得到了较好控制,见图2。

图2 存差与流动性的比较图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贷收支表与央行资产负债表整理而得

三、从货币创造机制来解释存差的存在

(一)货币创造机制——存差的解释力

首先我们假设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为0,即央行通过资产业务(再贴现、再贷款或公开市场业务)无息将这笔资金贷给商业银行,其实这笔业务所放出的资金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基础货币,用B来表示。为了便于分析,暂时不考虑超额准备金、现金漏损及货币结构比率。

此时我们看央行的账户为(见图A)。

图A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B 对金融机构负债+B

第一家接受此项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账户此时为(见图B)。

图B

商业银行1

贷款+B(1-r)存款+B

准备金

+Br

接受第一家贷款的商户将这笔贷款存入商业银行2后,它的账户情况见图C。

图C

商业银行2

贷款 +B(1-r)[2]存款+B(1-r)

准备金+Br(1-r)

以次类推,第n家商业银行的账户情况见图D。

图D

商业银行n

贷款+B(1-r)n存款 +B(1-r)n-1

准备金

+Br(1-r)n

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总存款额TD,商业银行的总贷款额TL分别为:

TD=B+B(1-r)+B(1-r)[2]+…+B(1-r)[n-1]=B

当n趋于无穷大时,有TD=B/r,

同时,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有:

TL=B(1-r)+…+B(1-r)[n]=B

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存差就是TD-TL=B,即基础货币。在现代银行制度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存差本身就是基础货币。而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就是基础货币的投放过多了。讨论存差其实就转换为讨论基础货币的来源问题,或者说讨论存差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讨论基础货币的投放问题。存差本身不能说明其他问题,比如许多学者提到的不良贷款核销、金融深化、商业银行的资产多元化等。当然以上探讨的是理想情况下的存差问题,而现实中有许多因素使得存差的数额并不就是基础货币。

(二)对存差总量与结构的分析

存差的绝对量连年呈现逐步攀升的态势,其原因至少包括本身的存量、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等,这些在上述存差的存量和增量值图表中已有说明。下面笔者将根据近两年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与宏观经济金融数据来探讨一下影响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存差的渠道,即对存差进行结构上的分析。

现代银行制度下,基础货币的投放无非就是这样几个渠道:再贷款、再贴现、外汇占款、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外汇储备等。

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看出:

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其他资产=储备货币+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他负债

移项整理可得:储备货币(C+R)=国外净资产+对政府净债权+对所有金融机构的债权+其他净资产—发行债券—自有资金

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渠道:国外净资产、对政府的净债权、对金融机构的负债、发行债券和自有资金。其中,发行债券和自有资金与基础货币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下面我们通过实证分析来证明各种渠道在当前基础货币投放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分析存差的实际来源。

图3 存差、对金融机构债权、对政府债券和国外净资产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贷收支表与央行资产负债表整理而得

单纯从直观的角度来看,从图3可以看出存差与国外净资产、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对政府债权都呈不断攀升之势。而涨势最快的则是净国外资产。对金融机构的负债事实上组成了绝大部分的准备金。

首先从图上就可以基本判断存差、国外净资产、对金融机构债权、对政府债权都存在单位根,其中对政府债权还存在着季节趋势。由于这些统计数据均为名义值,因此需将其转换为实际值,以排除物价影响。我们将2001年的价格指数作为基期价格,得到相应的物价指数数据(这里使用的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然后将存差、国外净资产、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对政府债权分别除以物价,所得出的数据分别命名为pcc、pnfa、pcfi、pcg。为了消除宏观经济数据中的异方差现象,再分别对这几组数据取对数,分别命名为logpcc、logpnfa、logpcfi、logpcg。我们分别对这些变量做ADF单位根检验[2],可以看到这几组变量均为一阶平稳变量。

笔者对四列数据进行协整和建立VAR或VECM模型后发现其检验指标都不够好。根据亨德利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方法,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考虑,逐步剔出掉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对政府债权两个变量,只保留logpcc和logpnfa。对其做协整分析,发现二者没有协整关系。且根据赤池信息和施瓦茨信息标准,选取一阶滞后阶数。因此对其做滞后一阶的VAR模型[3],各项检查指标均良好,可以写出VAR方程如下:

LOGPCC=0.438152+0.843279LOGPCC[,t-1]+0.123313LOGPNFA[,t-1]

此方程说明在当期的存差存量中,上一期存差的贡献率约为84%,上一期的国外净资产的贡献率约为12%。其中二者的系数表示弹性,这意味着上一期的存差变动1%会引起本期存差变动0.84%,而上一期的国外净资产变动1%则会引起本期存差变动约0.12%。

再对这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国外净资产是存差的格兰杰原因。

为了分析国外净资产的一次性变动对存差产生的影响,我们再对二者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时间长度为24个月,得到图4。

Response of LOGPCC to Cholesky One S.D.LOGPNFA lnnovation

图4 存差对国外净资产的脉冲响应函数

从图4我们可以看到,一次性的国外净资产对存差的冲击具有扩张性,会慢慢增大,在大约11个月的时候达到其影响的峰值,并且这是一个持续的正向的影响。

本次实证得出以下结论:

(1)影响存差存量的最重要因素是上一期的存差数量。

(2)在基础货币的几个投放渠道中,国外净资产是非常明显的一个。近几年对政府债权、对商业银行债权(再贷款、再贴现)等的基础货币投放与外汇占款相比已经相对较少。

(3)从长期来看,国外净资产规模与存差并不存在共同的变化趋势。

(4)国外净资产是存差的格兰杰原因。

(5)国外净资产正向的增长会对存差产生一个持续的正向的冲击,且影响力会持续1年左右。

四、结语

存差是现代银行体系下的产物,虽然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流动性过剩在量上的表现,但是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说明银行体系资产多元化等一系列事实,对存差这个概念应该从现代金融运行机制入手去理解。况且由于银行体系是先有贷款才有存款,在再贷款数额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出现存差是很正常的现象。要化解大额存差,首先要从控制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入手。而其背后隐藏的根源则在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失调。出口导向型的产业结构导致出口结汇数额激增,且居高不下。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着力促进消费,将拉动GDP的主要力量从投资转向消费。这样既能缓解投资过剩、借机淘汰一些落后产业、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又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刺激消费本身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手段的长期配合方能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当代中国生存与存在差异的形成机制分析_基础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