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一个亟待拓展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领域论文,政策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政策对于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的安全,促进社会的整体化发展,提升社会的质量,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大量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这些社会问题,对中国的社会安全并进而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有鉴于此,中国亟待形成健全而有效的社会政策,相应地,中国对于社会政策的研究也亟待拓展。
一、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及其研究
一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终于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社会政策体系。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因、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原因、社会合作要求的原因,也有工人运动直接压力的原因以及缓和阶级矛盾要求的原因等等。在前述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逐渐形成、日益体系化和规范化。
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狭义上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广义上社会政策的内容。狭义上的社会政策主要是立足于解决或是缓解已出现的社会问题,针对处在经济和社会劣势地位的社会成员而制定的社会政策,如工会法、工厂法、就业法、社会救济法、失业保险法、灾害救济法、种族平等法、最低小时工资和最高工时保障法、残疾人福利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公共卫生保护法、健康医疗保障法、食品券福利保障法等等。广义上的社会政策则立足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着眼于预防社会问题的大量出现而制定的法律、条例及措施等,如亲属法、教育法、婚姻法、优生保健法、公益事业法、资源和环境保护法、职业训练法、国民住宅条例等等。简而言之,前者侧重于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存线”和“尊严权”,后者侧重于保护社会成员的“发展线”。
社会政策对于发达国家社会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个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运行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比如,通过这些社会政策的实施,发达国家社会的贫富差距明显缩小。世界银行的《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普遍偏低,如英国为0.36,法国为0.33,丹麦为0.25,意大利为0.27,德国为0.3,瑞典为0.25,日本为0.25,加拿大为0.32,澳大利亚为0.35,只有美国稍微高一些,为0.41。其二,提升了社会发展的质量,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后续力。
发达国家对于社会政策的重视,促进了社会政策研究的兴盛,而社会政策研究的深入开展又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社会政策的制定和不断的完善。
发达国家有关社会政策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政策的理论依据。人们普遍认为,公平、公正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依据。从这一点出发,人们又认为社会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责任说”。“国家责任说”是要说明,政府是一个国家主要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政府对于社会成员担负着责任与义务。就此而言,政府的责任在于:对社会成员普遍的基本需求应当有所增益,应当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应当直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应当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条件。社会政策的另一个理论依据是“人权说”,即:作为平等的社会成员,其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应当得到保证。
第二,对于社会政策保护对象的基本定位。在社会政策研究的始初阶段,人们一般认为,社会政策的受益对象应当是那些社会弱势群体。对于生活上不能自助的社会成员,社会有责任提供必要的援助。但是,随着社会政策的实践以及社会政策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社会政策的受益对象应当予以扩大,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得到社会的帮助,虽然这种帮助的程度和具体内容应当有所区别。
第三,社会政策的具体内容。在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于社会政策具体内容的理解比较单一,一般限于“社会救济”。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社会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必要扩展。社会政策的具体内容应当是广泛的,应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妇女儿童保护、性别平等、房屋住宅政策、平等的劳资关系、人口政策、婚姻家庭保护以及义务教育等等,一句话,凡是同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同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基本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事务,都应当纳入社会政策所关注的视野之内。
第四,社会政策的行动主体。社会政策应当由谁来予以实施?在这个问题上,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看法同样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起初,人们几乎一致地认为政府理所当然地应当是社会政策的行动主体。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化,随着社会层面力量的日益兴起,社会政策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看法:只是靠政府来实施社会政策显然是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此,只有以政府为主,并动员社会层面的力量如“第三部门”、社区的力量等等,方可构成完整的行动主体,从而有效地实施社会政策。
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及其研究,对于中国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社会政策及其研究的兴起
1979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制定并实施了许多社会政策,如:企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妇女保护、廉价租房政策,农村的合作医疗政策,等等。这些社会政策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但是,当时人们对于社会政策几乎谈不上什么研究,一切均由行政命令安排便可。
1979年以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育,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如:失业问题、贫困问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劳资纠纷问题、社会焦虑问题、治安恶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造成了日益增大的不利影响。现实社会对于社会政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鉴于此,政府逐渐开始重现社会问题的制定。90年代以来,政府相继颁布并实施了劳动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颁布或修订了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颁布了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条例,完善了优抚安置的政策,等等。
与上述情况相适应,中国的学术界对于社会政策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自90年代初期以来,学科意义上的社会政策研究在中国开始起步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中国学术界对于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政策基本理论研究。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于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问题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涉及到了社会政策研究的学科属性、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一些学者明确指出,社会政策研究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甚至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就总体而言,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
第二,社会保障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研究有明显的进展。围绕着社会保险政策(包括职工养老保险,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农村的社会保险等)、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政策方案,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展和发展。可以这样说,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最富有成效的方面。
第三,扶贫政策研究。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早,而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人们就贫困的理解、度量、原因、监测、中国贫困群体的特征以及反贫困的治理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对于扶贫政策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应当尽快制定国家反贫困法,使反贫困逐步走向依法治理和可持续性轨道;应当调整政府与贫困人口的关系,实现扶贫方式由物质扶持为主向提高贫困人口获取资源能力为主的转变;应当打破单一依靠行政组织扶贫的格局,实现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应当改变以往只是重视农村的反贫困问题,实现中国城市与农村反贫困运动的同步化。
第四,收入分配政策研究。一个社会的收入差距状况直接影响到这个社会的安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状况。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正因为如此,同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政策便成为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热点议题。在对于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学术界比较普遍地认为,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来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一个方面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应当本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即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制定收入分配政策,要消除诸如特权、垄断性因素的干扰,以激发社会的活力。另一个方面是,要特别重视本着公正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收入再分配的政策,消除初次分配之后所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以保证社会的安全运行,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动中国的社会政策研究
中国目前的社会政策研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就此而言,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突破:
第一,明确社会政策的理念依据。相对来说,中国目前的社会政策研究领域对于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问题重视得不够。而理念的缺乏,是妨碍社会政策研究和制定的障碍性因素。应当看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发展的基本宗旨。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应当“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页)既然如此,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公正准则就必然会成为社会政策的理念依据。一旦社会政策的理念依据得以确立,相应地,社会政策研究的地位、具体内容便会由于有了基本的出发点和坚实的支撑力而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扩展。
第二,整合社会政策研究的具体内容。就中国目前社会政策的研究内容而言,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人们对于社会政策内容的理解往往是比较狭窄的。人们经常把社会政策同社会保障等同起来,或者是把社会政策仅仅局限于一些应急性的措施,如扶危济困工作等等。这就使得中国的社会政策研究表现出一种零散、随机的状况。于是,社会政策研究独立的学科地位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确立,社会政策的整体研究也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推进,社会政策研究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就深受影响。有鉴于此,为了推进社会政策研究,应当将社会政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来看待,整合社会政策的具体研究内容,注重社会政策研究的整体性。应当看到,社会政策研究实际上是由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一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如社会政策的理念、社会政策的目标、社会政策的范畴、社会政策的行动主体与行动方式等等;二是社会政策的应用研究(分支研究),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妇女儿童保护、性别平等、房屋住宅政策等方面社会政策的具体研究。
第三,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区分开来。1978年以前的近30年间,中国社会奉行的政策纲领是“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以后,这种错误的纲领口号被终止,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整个社会似乎是患上了经济饥渴症,一切都以经济“为纲”,经济是优于其他一切领域的事情。好像只要是能把经济效益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与之相适应,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经济目标就是一切,以至于一直是在用经济政策代替社会政策。实际上,社会政策同经济政策是有所区别的两件事情,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实际的推进,这种区别越来越明显。简单地说,经济政策侧重于经济效益和初次分配领域的事情,而社会政策则是侧重于再次分配领域的事情。如果不将这两件事情区分开来,那么,要想进行社会政策问题的系统研究、要想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并予以实施就会成为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