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高校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一场新的流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物流正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第十六章第三节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为满足大力发展物流业的需求,我国的物流教育模式与教育水平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入12类紧缺人才之一。面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现状,高等院校有责任承担起我国物流业发展培养物流人才的使命。虽然我国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上有着较长的历史,但原有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都和社会发展需求有一定的脱节,现代物流管理强调的是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因此,这就要求我国高校要重新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管理学科体系。国外的物流教育发展起步较早,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物流教育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展开研究。
1 国外物流教育现状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意义。很早以前美国和德国的企业就已经普遍认识到物流是形成企业差别,创造客户价值的一种方法。
1.1 各国物流教育发展概况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18所大学开设了物流课程,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美国有约五十所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部分设置了物流的研究生教育。如:麻省理工学院、西北大学、奥尔良州立大学等都是开设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知名学府,并提供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日本许多大学也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其中以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流通经济大学等最为著名。英国目前有许多知名大学设有物流专业,如:利兹大学、卡的夫大学、华威大学、赫瑞华特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都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部分院校还有研究生教育。英国的物流高等教育已被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认可,其中不少课程颇具特色,如供应链管理、采购及供应链管理、制造设计及控制、物流及运输管理、供应链应用及政策等。德国的物流发展与其强大的工业制造产业有密切关系,目前已有多所大学开设有物流专业,如:多特蒙德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杜伊斯堡大学。德国的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教育,一方面在企业接受培训,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高等教育的秘密武器。
1.2 国外物流教育的课程设置
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其中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供应链物流、战略与应用、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也包括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如仿真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之间的交叉学科。土木工程系开设的物流课程包括:港口规划与管理、运输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车辆系统、运输管理与政策、道路网络管理系统、交通流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工业工程系开设的课程包括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库存系统等。
2 国内物流教育发展现状
2.1 高等教育本科物流专业发展迅速
2002年,我国有一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到了2006年,全国已共有298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高职高专有50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中职院校突破了1000所。目前物流专业在校生大概在50万人左右,专任物流教师3万多人。
2.2 物流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起步并实现快速发展
从2003年开始,我国已有70多所大学招收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些重点大学的MBA或EMBA也开设了物流方面的课程。2004年,国内一些重点高等院校为适应我国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开设了物流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项目。
2.3 物流专业自学考试开始招生
2003年一些省市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启动了物流专业的考试项目,并于2004年正式考试。如: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决定自2004年1月起开考计算机信息管理(物流管理方向)专业(独立本科段)。经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于2004年5月开始设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本科层次的教育培训项目,并作为该项目主考单位。
2.4 近两年物流领域的校企合作发展迅猛
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一些公司为解决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的新问题,开始依托高校的智力支持,与高校或研究机构联手,共建研发中心,培养适合公司需要的物流人才。
2004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南方物流公司共同开设了华南地区的首家校企合作学院,由学校为公司培养专业化的物流人才。2005年10月,DHL在上海成立“DHL物流管理学院”,用于为DHL亚太地区员工和客户提供管理培训。2006年4月,天津可口可乐公司与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鉴定合作协议,共建南开—天津可口可乐物流研究发中心,为天津可口可乐公司的物流管理专项课题展开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为公司推荐和培养物流管理专项人才。
2.5 物流学科的合作办学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南开大学,于2001年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现代物流专业硕士”项目;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于1999年和2002年,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开办“运输及物流管理学士”和“物流管理硕士”项目;中国海洋大学,于2005年与英国合作举办“中英物流管理本科”项目;厦门大学,于2005年与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合作举办“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
2.6 物流实验室建设已成为物流专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有效解决物流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一些院校开始物流实验室建设,不仅改善了物流专业的办学条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产、学、研相结合。如:北方交通大学与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筹建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综合物流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于2003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物流实验室,主要包括:小型立体仓库及相关的管理控制设备、PLC控制实验设备、连续输送系统、eM-Plant物流仿真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北京物资学院于2002年建成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点在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物流设备现代化、自动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3 国内的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物流教育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之中,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教育仍显滞后,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3.1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仍缺少物流专业教师。由于过去没有物流人才培养,导致缺乏专业的师资,物流教师专业功底欠缺。由于物流教育师资短缺,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转到物流教育上,但这部分教师多数是仅仅经过一些短训班,熟悉一些物流课程,或一些物流方面书籍,缺乏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很多教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对物流的操作实践缺乏认识。物流教学和其他专业教学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物流实践性很强,要理论教育和操作技能紧密结合。
3.2 教学体系不成熟
物流业是跨行业的,牵涉到方方面面,或侧重生产物流,或侧重第三方物流,或侧重交通运输,或侧重国际贸易。目前国内已有近300所高校开展物流教学,每个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有不同的特点。但无论是物流管理还是物流工程专业,都存在下列现象:现有的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滞后,物流发展与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完善,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适用性较差。
3.3 院校条件仍有缺陷
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软硬件方面还很欠缺,有一些院校专业审批下来,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具备(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甚至有些院校专业审批下来之后,连最基本的课程设置都没有明确。
很多学校没有物流实验室,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要求。所以,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还只能称为“准人才”,他们要想成为真正的物流人才,还需要经过实践磨炼。
4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影响我国物流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物流人才的缺乏是关键性的,物流人才是稀缺人才,更是战略资源。尤其是面对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百花齐放状态,就更加让人担忧,基于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 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模式
学习国外物流发展的先进理念、先进方式。国外物流因起步较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和一定的发展模式,在许多方面,如园区建设、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经营等,都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之路。国外物流产业及教育的发展远远领先于我国,我国开展物流教育应本着“拿来主义”原则,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模式,同时学科和教学内容也需要及时调整,以符合我国物流产业现状。物流教育也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既可以发现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又可以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能力。
4.2 教学内容要注重实践与案例
针对物流专业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物流成本分析、供应链流程再造等,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方法。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对其缺乏了解,因此需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物流技术及理论的日新月异也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院系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此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
4.3 加强物流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要重视实习这一环节。在这方面,德国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国内高校物流专业学生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特点、物流需求,熟悉各个层次物流从业人员的情况。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国内部分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造成高校学生实习难的困境。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来解决:其一,实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议国家设立相关的法律条文,让企业承担起教育实践的义务,这不仅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企业、学校和学生。其二,为了解决学生实践难的问题,许多高校采取建立模拟实验室的方法,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4.4 提高物流教师素质
物流师资水平决定物流教学水平。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机械了程学、交通运输学、物资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转变过来的,整体水平较低,数量较少,所以,应大力提高高校物流师资水平。可通过开展在校物流师资出国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如我国在2005年底,成立了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指委和教育部中等职业物流专业教指委,开始物流教学的基因改造,包括:开展物流人才课题的研究,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规范、课程设置等。2007年1月,教育部物流专业教指委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InWEnt)合作签署了开展物流与采购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这些都对我国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4.5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物流人才的严重短缺,使得很多部门把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数量看得很重。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一哄而上,整体办学水平太低,造成物流培训的虚假繁荣。物流类专业的发展潜力很大,预计到2010年,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将增加200万,人才的缺口超过一百万。因此提高各高校物流类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培训实力,培养更多企业用得上的物流人才将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需要我们要把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