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外交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以国际形象的建构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观念论文,形象论文,日本文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问题的提出:日本国际形象与文化外交
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国家形象①从2007年起继续位居世界第一②,它比较客观地反映出近年来日本从政府到民间共同推进国家的国际形象建构与传播所取得的成就。
日本在国际形象方面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日本就打出“非军国主义、和平主义之日本”③的形象,并把它作为国际文化、宣传政策的重点。1964年日本东京获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成为亚洲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成功地向世界塑造了战后日本走和平主义道路的国际形象。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尽管日本早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国际社会指责日本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国际责任,称之为“经济动物”,造成日本国际形象下降。90年代中期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却抓住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气候与环境问题,通过成功策划1997年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在京都召开和《京都议定书》的通过,一个注重环境保护的国际形象迅速传播到世界。不久又打出强调“既是经济大国,又是富于文化的、知识型的国家(所谓形象清晰的日本)”④的国际形象。
透视战后日本国际形象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日本的成功之道在于善用文化手段,借重文化外交⑤去改变、重构国家对外形象,尤其重视通过振兴文化产业、设立国际交流基金等文化政策扩大日本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以期改变其经济动物等不佳的国际形象。
文化外交的重要性至少3000多年前就表现出来,那时它便成为国王们的首要外交手段。从有文字记载来看,铜器时代文化外交已成为人类要求文明进步的一种规范。⑥因此,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行为体一直注重文化外交对国家的国际形象的建构作用,尤其在和平发展时代,文化外交与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之间的内在逻辑互动更为密切。本文重点研究进入新世纪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为了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际形象,日本在文化外交方面观念有何变革、实践有何创新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 理念变革:全球化背景与日本的主动适用
20世纪90年代起,从文化的取向(approach of culture)研究国际关系和观察世界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学者愈来愈多。美国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和入江昭的“文化国际主义理论”,以及英国约翰·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论”、日本平野健一郎的“国际文化理论”等纷纷登台亮相。他们从文化的差异性探寻国际社会新冲突的原因,从经济殖民主义的历史经验分析经济文化强国将如何对经济落后的国家实施文化帝国主义行为。他们探索世界各国之间文化力量博弈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分析追求对他国及其国民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而维护与扩张国家利益代替以军事征服和经济殖民为手段的国家利益谋求方式。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互联网国际化更是带动了全球的信息与文化的快速流动与传播。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国际社会行为体、不同知识共同体、不同社区、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阅读、彼此认知、情感沟通和相互理解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条件,使人类能够更加便利地进入心灵空间,进入一个多元文化、多样文化互动共生的文明世界。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直接影响就是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密切,国际政治行为体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声誉和国际形象。
因此,无论从理论话语还是政治现实来看,国际关系已经开始从传统的突出硬实力关系(军事、经济关系)开始向关注软实力关系(文化关系)演变,文化对国际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建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中国学者秦亚青认为,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的形成,促成文化形成的动力,文化的功能,即文化对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的影响。⑦所以,在看到文化全球化推进“通过国家及其人民之间交换观点、信息、艺术以及其他文化方面的内容来促进相互理解”的好处的同时,对许多国家来说,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种产品,而成为关系和影响一个民族保持个性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战略问题。⑧
进入21世纪后,面对全球化的强劲发展趋势,日本对“文化立国”战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信心,目标更加清晰,即从过去的“引进欧美优良技术加以改造”的“模仿和追随的文化开发时代”,转向“传播和培育独创技术”的“首创和领先的文化开拓时代”。⑨
日本“推进文化外交恳谈会”报告书认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达的世界中,良好的对外形象及好感度将形成广大的对其国家行为及主张的理解和认同感的基础,然后又会变成对其国际舆论的支持、赞同。因此,文化交流最有助于国家、市民对外形象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好感度。⑩经济与文化全球化推进了日本举国创建“日本国家品牌”、打造“酷日本”的文化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推进文化产业振兴战略过程中,日本政府尤其注重文化外交对实现日本新型国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的特殊功能。因此,日本文化外交首先在理念上出现了变化,即强调“发信”、“受容”以及“共生”的新理念。
(一)关于“发信”理念的行动指南
随着网络等媒体的飞跃发展,近年来舆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强。为了顺利展开外交政策,不单是对象国政府,对象国国民的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即信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极为重要,因此,日本文化外交逐步凸现“发信”理念。“发信”的具体内涵与路径是:(1)海外宣传:通过邀请那些对世界舆论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访日、驻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驻外使领馆官员主动与当地媒介接触,投稿介绍日本情况,用多国语言制作介绍日本的宣传手册、视听资料,改善官方网站,提升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关注度;(2)对各国政府、民众和海外媒体关于日本舆情的关注与应对:收集和关注国际媒体对日本的相关报道和对日民意调查情况,政府及时发布相关真实信息同时批评不实报道;(3)振兴旅游:外务省通过驻外使领馆向海外受众宣传日本,通过介绍日本的录像带、小册子、网页,吸引外国人来日旅游。
(二)关于“受容”理念的行动指南
该理念的实质就是如何接收外来文化问题。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政策,积极引进和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思想和文化并为己所用,同时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改造吸收。面对信息化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针对外来文化,日本不只是简单地吸收即“受容”,还认为有必要积极开展自我创造,提供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共同生活、共享经验,加深相互理解,形成连带感,更进一步谋求与多样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自身社会的变化,并以此为原动力向创造性的“受容”转变。为此,以艺术家、通俗文化的旗手、研究者、留学生以及相关媒体为中心,积极接收各个领域中异文化交流的旗手,创造出对国际社会、地域社会都开放的文化交流空间,把日本变为21世纪“文化创造的基地”。(11)
(三)面向“共生”理念的行动指南
许多日本学者,如早稻田大学平野健一郎在其著作《国际文化论》、庆应大学关根正美在其著作《多文化主义社会的到来》中都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他们认为21世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多文明和多文化共存共生的时代。日本“推进文化外交恳谈会”报告书也认为,在以多样文化为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日益密切的时代,从不同文化、文明中找出其共有价值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指出“通过对话的多文化共生与价值的共有”是现在文化交流最受期待的课题。“共生”理念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尊重“和”与“共生”之心;(2)作为多样性文化与价值桥梁的日本;(3)坚持创建“文化公共空间”的日本;(4)推进文明间对话、体育交流的网络建设和文化遗产协作平台的建设。(12)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就注重把文化外交的精神贯彻到实际政策当中,从较为深层的教育体制、教育政策,到国际文化交流的政策与实践,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13)当时负责执行日本文化外交的主要机构“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发表了《国际文化交流行动计划》,它充分体现了冷战结束后日本文化外交的理念与政策要求。该计划声称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此来促进世界和平,加深相互理解,使国际社会了解日本,促进日本的国际化,并贡献于世界文化。(14)与此相比,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化外交的新理念在原来重视文化、教育国际交流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播媒介、文化产业在文化外交中的角色和建构国际形象中的作用,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创造力建设和与其他国家分享日本的文化成就,更加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共生”、培育和展示日本文化的世界胸怀。新理念不仅有利于日本外务省直接作用于对象国国民,使其加深对日本外交政策或一般事物的理解,综合地展开海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发送日本的“21世纪型酷”,而且最终有利于赢得世界人民的心、建构与传播让世人理解和尊重的亲切的国际形象。
三 实践创新:追求政治大国形象
“发信”、“受容”和“共生”三种理念不只是学者的书斋之言,同时也成为日本政府的共识,并以此作为其新世纪文化外交的行动指南。(15)
因应文化外交新理念的需要,日本将21世纪文化外交的功能重新确立为三个方面:(1)促进对“酷日本”的理解,获得信赖,提升国家形象;(2)回避纷争,克服相互理解的难关,培养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与信赖;(3)为培养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理念做贡献。(16)为有效发挥出文化外交的三项功能,日本对文化外交的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向进行了及时的调整。
(一)运作机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日本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官民结合的文化外交机制。但是,日本外务省也体悟到现有的机制有些不适应新形势对文化外交的要求,并从三个方面对现有的机制进行改进:(1)创设文化外交恳谈会制度,这一制度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升文化外交的决策层次,整合各种资源,高效地就文化交流战略进行具体政策制定(例如2004年12月小泉纯一郎设立首相个人咨询机构“推进文化外交恳谈会”);(2)强化文化交流的硬件建设和拓宽活动经费来源(特别加大对官民相关机构的环境改善、日语教育、通俗文化领域等的投入);(3)制定文化外交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奖励章程,旨在激发产官学民联合培养急需的人才成长(17),同时对国际国内的对日本文化传播有贡献的人士实施奖励以稳定队伍、培育士气。
(二)活动方向
近年来,日本将文化外交的开展区域重点放在东亚地区和中东伊斯兰地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开展有的放矢的活动。首先,针对东亚地区,日本重视“互联网一代”(18)对日本文化的传播,将对日本人、日本文化接触少却存在关注潜力的地方列为活动重点,加强该地区“知日派”的网络建设,推进东亚区域内学生、教师的交流,就共同话题广泛开展对话活动。针对中东伊斯兰地区,日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日语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提供文化无偿援助,启动伊斯兰研究会工作,加强日本对此的研究力度以促进文明间的对话,例如在日本举办中东伊斯兰研讨班、参与伊拉克战后文化复修工程等。
在完成文化外交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向的调整后,日本在变革观念的基础上,有了新机制的保障和努力方向,因此,日本政府着重从四个方面下工夫创新文化外交活动项目、探索新的文化形式和传播方式,并外溢出明显的日本自有特色。
1.推进“动漫外交”以赢得世界青年之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日本开始将动漫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其对美文化产品出口创汇额甚至超过钢铁。(19)它成为世界青年人了解日本、建构日本形象的最主要文化载体。(20)进入新世纪,麻生太郎等一些日本政治家和外交官着力以日本发达的动漫产业为基础推出文化外交新方式——“动漫外交”,其标志是麻生太郎2006年4月发表题为《文化外交的新构想——寻求大家的力量》(21)演讲,强调日本今后要大力开展“动漫外交”,通过推广日本的漫画出版物和动漫卡通片,赢得各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心。2007年5月日本外务省创设了“国际漫画奖”,以表彰为普及漫画文化做出贡献的漫画作家。(22)2008年3月日本政府将世界著名的卡通形象“哆啦A梦”任命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文化大使”。(23)通过以上手段,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动漫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形象。
2.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世界精英对日好感。尽管2008年5月在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在册人数已达123829人,但日本仍在制定“留学生30万人计划”(24)。通过JET项目(25)仅2008年度日本就邀请了美国、英国等38个国家的青年4682人来日交流访问。积极支援外国机构开展日本国情研究,培养下一代“知日派”。2008年度,通过国际交流基金会向34个国家的64个日本研究机构以专家派遣、会议赞助以及图书寄赠等方式开展文化资助项目,同时从36个国家邀请了118名日本问题研究者访问日本。日本计划在2010-2011年在全世界开设100所以上的日语教育基地,同时做好“归国留学生会”工作,加深与留日人员之间的心灵沟通和对日好感的培养。(26)
3.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塑造日本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日本学者小仓和夫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文化’不应该是一地域、一国或者一民族所特有的公共财产,而应该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所以,作为文化外交,不应该只是本国的文化,同时还应该努力保护他国的文化。”(27)同样,日本政府也表现出对文化外交中“文化”的国际公共性的认知,积极推动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国际条约的制定(该条约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日本是第三个缔约国)。日本先后以提供资助、派遣专家、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柬埔寨、阿富汗、中国以及一些南亚国家的古迹保护;积极参与以亚洲、非洲地域为中心的音乐、舞蹈等传统表演、传统工艺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日本近年来以“文化合作”方式致力于凸现该国对世界文化事业的“国际贡献”,有效展现其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
4.部署旅游振兴战略,让世界感知日本。直到2002年,日本旅游业规模还很小,其中日本出国旅游人数是外国人入境日本人数的三倍。日本政府考虑到它不只是旅游业本身的严重逆差,而且可能造成外国人对日本的理解上的逆差。为了扩大旅游业,同时促进世界对日本的了解和好感,日本在国家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2003年小泉纯一郎首相在国会施政演说中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这在日本历史上是第一次。为吸引外国客人来日旅游,小泉还亲自在一个30秒钟的电视广告中亮相。2007年访日外国旅游者达835万人次,而该战略实施前的2003年仅约500万人次,2010年前的目标是1000万人次。(28)不难看出,“观光立国”战略不仅创造了日本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通过借助民间人员往来,改善了日本的国际形象。可以说,“旅游为外交服务”,是日本近年来在国家的国际形象设计上的一个创新。(29)
冷战结束后日本文化外交的重要对象曾经一度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和中国等近邻国家。进入新世纪后,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外交目标更为明确和急迫。为争取世界民意对包括其成为联合国新的常任理事国等外交目标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实现世界政治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国际新形象的建构,日本非常需要借助文化外交手段,并将文化外交的重点地区和活动项目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中国文化部前副部长孟晓驷在论述某项活动是否属于文化外交的范畴时,提出了“是否在特殊的时间针对特殊的对象、是否通过文化表现形式开展的公关活动”等四条标准。(30)正如孟晓驷的观点,运行机制与活动方向的调整为日本文化外交新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努力方向,而文化外交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成效性很大程度上由其活动项目的科学设计和有效推进所决定。因此,日本文化外交的项目和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和现实针对性。
四 难以克服的自身局限
日本文化外交近年来所形成的特色和在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目标方面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兴趣,尤其引起亚洲邻国中国不少学者的关注。(31)尽管世界正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国内经济也陷入衰退,但是日本继续积极施展强力攻势,对文化外交与国际形象的建设仍乐此不疲。可以说,日本政府对文化外交是孜孜以求。然而,作为外交三大支柱之一,文化外交并非万能,它的作用受限于政治外交同时服务于政治外交,常常只是政治外交的有益补充,并非一种替代。因此,需要通观日本总体外交政策尤其是政治外交来分析和判断其对日本国际形象的建构作用,如此,不难看到日本文化外交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以文化外交的三大属性要求,即项目流向的相互性、政策与目标的长期性、活动内容的诚实性,对日本现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说其文化外交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出口文化产品和资助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些企业,它们是日本政府近年来一直鼓励和紧紧依赖的文化外交主要行为体,但是要它们完全排除商业动机非常难。一旦参与文化外交的企业攫取商业利益的行为表现出来后,作为文化外交的另一方会产生提防心理。从丰田汽车公司等日本企业参与文化外交活动的实践来看,企业因商业利益,其参与文化外交的长期性难以维持。
第二,日本政府单向输出价值观的动机明显,它表现出明显的公共外交特征。而文化外交强调的是双向互动,避免文化活动受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日本努力将海外对日本动漫、影视、电子游戏和美食等现代日本文化的兴趣转化为政治资本,通过动漫文化促进日本与海外的相互理解与友好,输出日本的国家价值观并实现其文化战略。(32)日本“价值观外交”已经比较明显地渗透在其文化外交行为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谨慎应对来自日本的动漫外交攻势,从长远来看,它不利于日本实现长期的外交目标。
第三,日本不能正确处理其历史问题,将难以消弭东亚国家民众心目中日本原有的历史上不佳的国际形象。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依赖于日本政府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决策,同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日本文化外交对其国际形象建构的有效性。现代文化外交的灵魂是诚实性。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日本领导人一边高调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边打造国际和平热爱者的形象,这种政治上的不诚实是对受众心理的忽视,受众心理一旦受到伤害,其观念中原有的对日好感无疑就会走向负面。
从文化外交的功能来看,其中之一是促进外国人建立对本国的良好印象和观念,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建构主义强调,观念(33)对外交决策者和实施者的影响胜过物质的力量。所以,日本要真正实现文化外交所倡导的“赢得人心与思想”(to win hearts and minds),就必须深入体悟亚洲国家和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观念以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这一段历史的基本态度,其对亚洲国家和人民对日本形象认知有着直接的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漫画只要出现任何军国主义元素都会引起亚洲进口国的反感和谴责的原因。日本如果没有改变其对侵略历史的暧昧观念,它就很难改变亚洲国家和人民对其不良印象的认知。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动漫文化“打造日本形象,推销日本的梦想”,通过“动漫外交”和文化输出,让人听到“日本”一词立刻联想到明快、温暖、漂亮和酷。(34)针对各国国民的理解对日本形象的提升作用的问题,日本更是从安全角度去认识的,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对文化等软实力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特殊作用的认知和行动是超前的。(35)然而,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卡赞斯坦认为,日本文化产品尽管在本地区迅速传播,但并不具有普遍吸引力,如泰国人正在讨论日本文化帝国主义问题,而菲律宾更是抵制日本漫画的吸引力。(36)因此,研究者在客观评价日本文化外交成功一面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其局限性,否则,比较容易陷入动漫文化的虚构情境中去,而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看待日本文化外交对国际形象的建构作用。
注释:
①所谓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主要表现为:外交形象、在国际公众中的形象以及在国际媒体上的形象。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它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同于国家形象。参见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46页;管文虎:《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国际论坛》2007年第5期的相关论述。本文吸纳以上两位学者关于国际形象的观点,并重点探讨日本的国际形象或者对外形象而非其国内认知的国家形象。
②参见王锦思:《日本国家形象为什么位居世界第一》,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391.
③小倉和夫“新しい文化外交を目指して:課题と展望”、“国際文化会館会報”15(2)(通号39),2004年12月号、国際文化会館編、1頁。
④同上。
⑤所谓文化外交,是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通过教育文化项目交流、人员往来、艺术表演与展示以及文化产品贸易等手段,为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构建和提升本国国际形象与软实力的一种有效外交形式,是外交领域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支柱。
⑥Richard T.Arndt,The First Resort of Kings: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Potomac Books,Inc.Washington,D.C.,2006),p.1.
⑦参见秦亚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⑧参见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
⑨俞新天等:《强大的无形力量: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⑩“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報告書:“‘文化交流の平和国家’日本の創造を”、2005年7月,http://www.kantei.go.jp/jp/singi/bunka/kettei/050711houkoku.pdf.
(11)“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報告書:“‘文化交流の平和国家’日本の創造を”、2005年7月,http://www.kantei.go.jp/jp/singi/bunka/kettei/050711houkoku.pdf.
(12)同上。
(13)参见周永生:《冷战后的日本文化外交》,《日本学刊》1998年第6期。
(14)加藤幹雄“日本の知的交流”、“国際問題”1995年4月号、18—19頁。
(15)具体的例证有:2006年3月启动日本文化发信项目,4月“‘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報告書フオ口ーアップに関建する関係省庁施策”(关于“促进文化外交座谈会”报告书跟踪的有关省厅施政方针)被上载在内阁官房所管辖的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议的网页上,还提示了各个省厅的具体行动方案。http://www.cas.go.jp/jp/seisaku/bunka/dai2/2siryou3.pdf.
(16)“文化外交の推進に関する懇談会”報告書:“‘文化交流の平和国家’日本の創造を”、2005年7月,http://www.kantei.go.jp/jp/singi/bunka/kettei/050711houkoku.pdf。
(17)同上。
(18)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文化的发展,在东亚地区青少年中出现所谓“互联网一代”,他们崇尚日本的通俗文化、生活文化,但他们关心的内容只是停留在日本文化的表层。
(19)久保雅一“世界は日本のケールさが好き”、“外交フオーぅム”2004年6月号、34—35頁。
(20)麻生太郎与吴智英特别对谈。参见:“マンガは日本文化の発信に大いに貢献してぃる”、“をちこち”2007年第19号、36—41頁。
(21)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enzetsu/18/easo_0428.html.
(22)外務省“外交青書”2008年版、171頁,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8/pdf/pdfs/3_4.pdf.
(23)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release/h20/3/rls_0319e.html.
(24)外務省“外交青書”2009年版、175頁,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9/pdf/pdfs/3_4.pdf.
(25)JET项目即日本“进行语言指导的外国青年邀请项目”(The 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me),日本的地方自治体、外务省、总务省、文部科学省以及自治体国际化协会(CLAIR)合作实施。自1987年开始。http://www.mofa.go.jp/jet/(外務省),http://jetprogramme.org/([財]自治体国際化協会)。
(26)外務省“外交青書”2009年版、174頁、176頁、178頁。
(27)小倉和夫“新しい文化外交を目指して:課題と展望”、“国際文化会館会報”15(2)(通号39)、2004年12月号、国際文化会館編、7—8頁。
(28)外務省“外交青書”2004年版,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4/hakusho/h16/index.html.
(29)参见王众一、朴光海:《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30)孟晓驷:《锦上添花:“文化外交”的使命》,《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1日。
(31)如吴祚来《日本的文化外交》(《南都周刊》2008年6月11日)、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日本学刊》2008年第5期)、丁兆中《日本对东盟的文化外交战略》(《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10期)等,对此问题有不同角度的研究。
(32)参见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日本学刊》2008年第5期。
(33)建构主义理解的“观念”,主要是指身份(认同)、意识形态、话语、文化等。
(34)参见王众一、朴光海:《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第103页。
(35)日本在2004年版《外交蓝皮书》第三章第五节中,关于“各国国民的理解与日本形象的提升”提到,在外交领域,传统的军事力、经济力等促进对方政策变更的力量(硬实力)一直很受重视,但是近年来,人们更广泛地认识到,通过本国所拥有的传统价值、文化魅力吸引对方的力量即软实力能提升国家形象,提高外交力、有利于广义的安全保障。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04/hakusho/h16/index.html.
(36)Peter Katzenstein,"Open Regionalism:Cultural Diplomacy and Popular Culture in Europe and Asia",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Aug 28,2002,http://uscpublicdiplomacy.com/index.php/resources/reports_papers.pdf.
标签:日本文化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外交活动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