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本世纪80 年代以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 开始得到世界各国共同认可,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经济计划、发展规划和全球合作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令人遗憾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自产生至今天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十多年主要是社会和经济总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阶段,而作为其重要基础和分支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几乎是空白一片。有鉴于此,笔者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粗浅的探讨。
一、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及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本文认为,所谓金融可持续发展,是指金融发展的可持久永续,以及金融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久永续。因此,金融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其目标是保证金融业持久的发展能力和永续的发展状态。其主要内涵在于:
1.可持续的金融发展应包涵质性发展和量性发展两个方面,二者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2.单纯的量性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一定资源环境支撑下,只有以建立和谐的内外关系、高能的动力机制和有效的平衡机制为主导的“质——量性协调发展”才是可持续的,而要做到这样,必须加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3.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金 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不仅要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能发挥渗透和催化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全力优化自身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更要能保持自身作为国民经济的特殊子系统在产业地位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战略上的系统性。
透过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上述内核,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和多方面的一致性:
第一,二者有共同的思想核心——协调观。二者均强调各自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保持内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要求“改变单纯追求增长的数量,忽视增长的质量,尤其是忽视增长与环境相协调的传统增长模式,建立以依靠智力资源、科技进步为核心”,(注:刘思华教授在国际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需要创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转引自《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以经济、 金融系统内外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二,二者有共同的目标取向——长期性和综合性。它们彻底摒弃了以往在发展问题上的一切单一思维和短视眼光,将发展置于一种长期和综合的目标上。既注重初始发展能力的继承,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既重视量性发展,也注重质性发展;既重视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也重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系统的协调发展,从而最终使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及其需求构成威胁”。(注:The World Commixion on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Oxford Univeraity Pteas.1987.)
第三,二者有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我们知道,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对经济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而且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就越强。因此,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而金融可持续发展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内容之一。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它们服从并服务于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
当然,金融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别。其中最主要的是,两者赖以支撑的环境资源不同。金融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些软性的环境资源,如资金、人力的存量及其增长速度、科技水平及其进步速度、产权与市场制度的完善程度及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则不仅依赖于上述软性资源,而且对于一些硬性资源如自然资源的存量其及更新能力、物质资本的存量及其增长速度等有较高要求。虽然软性资源和硬性资源都会被消耗乃至枯竭,但由于硬性资源的消耗及枯竭比软性资源更易度量,更易为人们所感受,所以人们对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发展能力关注得比较多,而对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关注的比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受到人们重视,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拓扑结构
根据系统学的拓扑结构理论,我们可把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成量性发展和质性发展两个彼此不同却又相互交织的构成要素。所谓量性发展,是指金融业在数量方面的增长或规模方面的扩大;所谓金融质性发展,是指金融业在质的方面的演进。与金融量性发展相比,金融质性发展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仅包含原有金融发展理论体系中已有的诸如金融市场的完善与金融结构的变化等纯经济内涵,而且包含原理论体系中所没有的诸如金融结构的空间差异、金融制度的变革、金融观念的转变、金融环境的异化以及金融努力程度的高低等非经济方面的内涵。具体说来,金融质性发展主要包含金融结构优化、环境协调、金融稳定和金融效率提高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这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质性发展与前述金融量性发展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拓扑结构。
分析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拓扑结构,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包含了量性发展系统和质性发展系统这两大子系统。按照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这两个子系统中任何单独一个系统均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二者结合所组成的整体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把本来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作为简单汇聚的“杂烩体”来认识,必然会带来金融发展决策的严重失误。过去许多国家“就金融增长论金融增长、就金融结构论金融结构”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三、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要特征
以系统论为工具,我们还可以发掘出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许多重要的质的规定性,它使我们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多层次、多变量组成的二维复合系统,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相协调的耦合系统,是一个与环境联系密切的开放系统,是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共存的辨证系统,是量变与质变、稳定与创新相结合的动态系统。毫无疑问,认识上述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特性,不仅对我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的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制定金融可持续发展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相协调的耦合系统,这就要求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运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保持协调配合。首先,从时间角度看,必须使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上保持衔接性和配套性,避免有些部分明显超前,有些部分又严重滞后;避免前后矛盾和孤军深入。其次,从空间角度看,金融可持续发展往往涉及多个民族多个地区,而这些民族和地区既有一些不同特征,也有一些共同特征。因此,我们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建设上,既要注重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更要注重打破地理界限,建立金融“中心——区域——全国”联动网络,从而促进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又如,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不可控性和可控性的辩证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和依据客观金融规律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发展中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的关系。再如,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是量变与质变、稳定与创新相结合的动态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宁愿选择暂时不优,但具有创新动力和机制的金融发展模式,而不去选择暂时合理但缺少创新动力和机制的金融发展模式。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类型
由于金融量性发展系统和质性发展系统总是共存于某一特定的金融发展格局中,因此,它们的不同组合方式便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发展类型。
在特定的金融发展格局中,若量性发展份额超过质性发展份额而居主导地位,我们称之为以量性发展为主的系统;若质性发展份额超过量性发展份额,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称之为以质性发展为主的系统;若质性发展与量性发展在特定的金融发展格局中所占的份额相当,我们称之为质-量性发展并重的系统。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这三种基本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对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具有不同的支持与激励能力,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以量性发展为主导的系统、以质性发展为主导的系统和质-量性发展并重的系统三者在对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的支持与激励能力及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具有由弱到强,由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递进规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金融可持续发展是金融发展的理想模式,但它不会自然实现。尤其在以量性发展为主的系统中,若不注意适时协调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的关系,金融运行将步入前述“增长陷井”而不可持续。因此,只有在掌握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政策法制手段和行政手段,对质性发展与量性发展两个系统不断地协调,金融可持续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
五、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
事实上,金融发展系统由不可持续态向可持续态、由低级态向高级态的转换必须依赖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介入和强化来完成。一方面,当金融发展系统处于以量性发展为主的系统时,要实现向以质性为主的系统乃至质-量性并重的系统这种最优状态的转化,就必须依赖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介入与强化;另一方面,要长期维持这种最优状态,同样需要动力与平衡机制作用的持续发挥。因此,要动态考察可持续发展金融,首先必须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我们知道,任何经济系统都是社会(集团)要求的产物,因此系统运行必须以需求作为自己的动力。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亦不例外,它也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它的运行同样必须以需求作为自己的动力。关于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动力的具体源泉,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和与前三者联系密切的竞争压力四类。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力机制就是该系统在一定的内外环境条件下,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和竞争压力交互作用的函数,是系统的整体自我激发能力。如果以f(x)表示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力机制,X[,(e)]表示经济动力机制,X[,(p)]表示政治动力机制;X[,(c)] 表示文化动力机制;X[,(j)]表示竞争压力动力机制;C[,X]表示发挥系数,则有
f(x)=C[,X]f[X[,(e)],X[,(p)],X[,(c)],X[,(j)]]
上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1.它比较全面地阐明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有利于纠正过去对金融发展的动力要素问题在认识上片面极端,在操作上顾此失彼的错误倾向。因为上式表明,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和竞争压力是有机构成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机制必不可少的四个变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整个系统的动力机制就会乏力。
2.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效果是X[,(e)]、X[,(p)]、X[,(c)]、X[,(j)]四大变量交互值。 这既表明四大变量在不同条件下是必不可少的,也表明四大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赋值不同。只要确保每一变量都受重视(都在赋值下限以上),便可根据具体条件对某个或几个变量有所倚重,从而获取最大的功能效果。例如,在对四个变量均不忽视的基础上,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动力机制的构建可以以强化政治动力机制和文化机制为重;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动力机制则可以四者并重,或者以经济机制、竞争机制为重。这样,可能会有利于建立更高效的动力机制。
3.f(X)函数中C[,X]的存在, 表明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机制的功能效果高低还取决于动力机制功能的发挥效果好坏。具体而言,从运行基础看,它取决于系统已有或将有的人、财、物、技术、信息、创新等硬件和软件系统;从运行要素看,它取决于目标系统、信息系统、工作系统围绕决策这一中心系统而共同构成的运行体系是否健全;从运行过程看,它取决于指挥、执行、反馈的衔接程度。它最终要通过人、财、物投入的运行效率表现出来。
4.f(X)函数的建立既可用于阐释我国金融发展动力机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状态,也适合于评估为搞活各金融企业而出台的诸多改革措施的利弊,还有助于构建高效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机制,推动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在商品社会中,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机制,包括宏观平衡机制和微观平衡机制两大方面。宏观平衡机制,主要是指国家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金融、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方针和政策,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有关规则及对各经济主体行为的法律规定等,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产生的导向和制衡。微观平衡主要指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在为适应宏观约束并谋求自身发展效率最大化所进行的调节、控制过程中,对自身行为产生的有关限制。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平衡机制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包括以下政府管理机制、自律机制、社会机制和国际规范机制五类。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平衡机制这五个变量交叉作用而形成的函数。如果以f(y)表示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平衡机制;Y[,(H)]表示政府的管理机制;Y[,(Z)]表示自律机制;Y[,(S)] 表示市场机制;Y[,(j)]表示社会中介机制;Y[,(G)]表示国际规范机制,C[,Y]表示平衡机制功能发挥系数。则有:
f(y)=C[,Y]f[Y[,(H)],Y[,(Z)],Y[,(S)],Y[,(j)],Y[,(G)]]
至此,我们分别讨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及其运行模式。在这里我们作一综合。如果以f(j)表示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f(X)表示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力机制, f(y)表示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机制,C[,j]表示运行功能的发挥系数,则有:
f(j)=C[,j]f[X[,(e)],X[,(p)],X[,(c)],X[,(j)],Y[,(H)] ,Y[,(Z)],Y[,(S)],Y[,(j)],Y[,(G)]]
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大运行机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①一般经济条件下,动力机制是以持续均衡的方式持续提供系统发展的能量,平衡机制则以间断或脉冲的方式对系统运行进行导向或修正。②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两大机制必须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只有动力机制,没有平衡机制,只能给金融带来混乱;只有平衡机制,没有动力机制,则抑制金融的活力与发展。不仅如此,即使在一个完善的平衡机制内部,动力机制也应是不可缺少的内涵。现在有些专家倡导的宏观调控中的“吸力态与压力态相生共存”,就是这一道理的生动说明。
六、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评价和建设思路
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促进金融量性发展和质性发展的能力。具体讲,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的发展能力和外部的发展能力。其中,前者是由金融发展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所决定的金融发展能力。它主要由金融发展系统的人力、物化劳动、科学技术力和系统内的协作联合力组成,后者是指金融发展系统外部的环境资源对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支持能力。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国或地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由各种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如经济、金融制度、文化等)状况的有机综合,而这些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的存量,绝大部分都是该国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或遗留下来的产物。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金融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第一,正因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状况的有机综合,才会有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本存量的不同,导致初始金融发展能力的不同。
第二,正因为形成一国金融发展能力的有形和无形资本存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产物,这种产物一般在短期难以改变。因此,在金融改革和发展能力建设上我们必须注意循序渐进,防止急功近利。
第三,由于一个国家不能自由地选择决定形成自身金融发展能力的既成条件,因此,一国金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不能回避历史、回避现实,而必须正视历史、正视现实,形成本国特色和所谓的“路径依赖”。
第四,由于形成一国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既成条件是历史遗留的产物。而明天的条件是今天的遗留,所以,尽管一个国家继承下来的历史遗产,制约着该国金融现有和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能力及发展状况,但相对长远,它们却不能发挥完全的决定作用。一国金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该国现实“努力的结果”,(注:W ·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中译本,第4、20页。)是对历史的沉淀和遗留不断扬弃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从长期看,对一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现实努力比历史遗留更为重要。
依据前面谈到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核和完备性、科学性、可比较性、实用性这四条原则。将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分成如下3个体系:
1.环境资源支撑能力指标体系。这组指标用来考察一国或地区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满足其金融业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支撑能力。具体包括:(1)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2)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3)文化环境指标。
2.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这组指标主要衡量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系统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本指标;(2)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的现状及其扩张能力指标;(3)金融机构的结构及其改善能力指标;(4)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其扩张能力指标;(5 )金融资产的存量及其增长速度指标;(6)金融资产的质量状况及其改善能力指标;(7)科学技术指标;(8)金融创新力指标;(9)金融企业文化的有无及深入人心程度。
3.平衡能力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 )效率和频度指标,主要有:宏观金融管理效率(如计划指标与执行结果的吻合度等)、中观金融市场效率(如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和融资的方便程度等)、微观金融基础运作效率(如不良贷款率和金融企业盈利力等指标),金融总体效率(如GNP/M、通货膨胀率、金融波动周期及其频度等)。(2)功能指标,主要有:导向能力、整合能力(适应能力、 抗震能力或缓冲能力、协作联合能力、震后恢复能力)和调整能力等几类指标。
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非常广阔和非常深刻的内容,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能粗略地勾绘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1)合理开发资源, 尽力优化环境,增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2 )增强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设。(3 )增强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能力。
要实现这些思路并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一个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前提,这就是要确立和保持金融产业的相对独立性,不要把金融部门仅仅作为国民经济的调控系统来使用,而要将其首先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因为从金融部门的运行来看,它不仅有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一般特征(如有自己的经营单位、行业服务内容,有自己的商品和价格,有自己的投入和产业过程等),而且其本身还构成一个巨大的金融市场体系。所以,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首先应该将金融业作为一个产业和市场来考虑,并构建以市场机制配置资金为基础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最基本的着眼点。
确保金融产业的相对独立性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意义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独立性是主动性的基础,只有确保产业独立性,金融业才能“走出被动适应经济发展的局面”,“主动地调节经济”,(注:李永红:《金融波动看金融稳定》,《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7 期。)为自身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从而强化自身发展的支撑能力;第二,确保产业独立性,有利于消除仅将金融作为杠杆机制时可有可无,随波逐流的状况,有利于真正建立起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三,确保产业独立性,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性,增强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能力。认识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尤为重要。因为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规章制度是为经济进行控制而不是为促进银行的安全及稳健性而设计的。发展中国家政府比高收入国家更经常地利用金融体系去追逐发展目标。这种做法削弱了它们的金融机构,其结果是,许多金融机构没有能力承受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全球性经济冲击”。(注: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平衡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