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像似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兼谈王寅先生的学术贡献论文

语言像似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兼谈王寅先生的学术贡献论文

语言像似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兼谈王寅先生的学术贡献

李二占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语言像似论逐渐成型并对索绪尔任意说提出挑战,从而受到国际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通过王寅的引介、深化与发展,像似论和我国原生的语言理据学源流或互补或融合,取得诸多具有汉语特色的成果。目前,随着王寅所倡导的语言研究的“后现代性转向”,人们认为像似性与任意性形成“中道式”的轭生关系,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拘泥于“二者择一”的矛盾斗争思维。中国的语言像似论不但同步国际趋势,甚至还在一些方面占据领先地位。

关键词 :像似论;理据性;语言符号;语言理据学;音义学;索绪尔;王寅

语言像似性(iconicity)研究,又叫音义学(phonosemantics)或语言理据学(linguistic motivatology),是一门围绕语言符号的音形义结合的过程、性质、变化、影响等方面而进行溯源性综合研究的、隶属认知功能语言学并且处于现在进行时阶段的新学科。

语言像似论产生、发展、存在的理由主要是:首先在理论上,人们不但突破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应用二分法实施关门观”的“客观主义语言论”[1]239-244,而且坚持“现实--认知--语言”的体认语言学原则[1]244,认为像似理据虽然争议不断,甚至是一种“难以证明(unprovable)”的研究“信仰(faith)”[2],但随着语言研究的后现代性转向,围绕“像似”这一自古存在现象的学理建构,正在完备为语言学大家庭里的一个崭新分支。其次是实践上,迄今已产出大批研究成果,其中尤以像似理据的语料积累和拓展应用为最。就后者而言,语言像似性研究迄今已覆盖形态、句法、语篇、文体等多个层面,并自然而然地与教学使用相结合,形成理论和实践互动互促的语言像似方法论。最后在学术上,“XX论”或“XX学”的建设,绝不意味着另起炉灶或争抢地盘,而只是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将某一研究对象及其溢出效用,进行学科方面的整合、定位、模化,避免凌乱分散、笼统混杂等不足。

一、国外的语言像似论研究

语言符号与其所指意义(或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从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上形成任意说(唯名论、约定论、习惯派等)和像似说(唯实论、本质论、自然派等)的对立与相持[3]。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通过他的遗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首次系统地科学化、现代化、著作化了语言任意说,结果是语言像似性范式受到压制。然而另一方面,索绪尔也在事实上开启了像似性研究的现代化之路,因为他在讨论语言符号性质问题时,始终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自是任意性,暗线却为像似性(又叫做理据性、可论证性、必然性、动因性等)。虽然索绪尔使用的是“motivation”和“motive”等术语,但它们的含义基本上等同于今天学界所谓的理据性或像似性,尽管更加严格地说,理据论与像似论分别源于现代符号学的两大独立创始人索绪尔和皮尔斯(Pierce)。正如何南林等所说,“像似性”概念就出自索绪尔本人,只是他没有直接使用这一术语而已[4]。在索绪尔语言学(Saussurean Linguistics)中,像似性有时充当任意性的参照物,有时作为任意性的否定面,有时是无法避开的衍生体,有时为有意涉及的研究点,尽管整体上被索绪尔纳入“负向(negative)”的论证范畴[5],但这条暗线一直在场亦时时出场,只是与明线相比,不被人们那么重视而已。

更重要的是,索绪尔提出的“motivation”或“motive”等概念,有幸被他之后的语言学界所认同、继承、发展、光大,日益成为当代语言学的核心术语。例如Haiman[6]扩展了索绪尔的“motivation”观念,一举奠定了当代像似句法学的坚实基础。Joseph[7]寻踪索绪尔语言学著作中的像似性思想,认为它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并不矛盾。Kowalewski说索绪尔的理据研究贡献虽被人有所遗忘,但他曾对语言理据课题提出过颇有价值的见地[8]。可见,索绪尔既从反面指出像似理据研究的局限,更从正面触发了它的研究可能。果然,20世纪大约50年代起,Bolinger(1949)、Ullmann(1962)、Jakobson(1965)、Simone(1995)、Lakoff & Johnson(1999)、Panther & Radden(2011)、Joseph(2015)等大批语言功能论者,在采用皮尔斯像似符号观来修正任意论的不足的同时,重新解释并扩展索绪尔的“motivation/motive”思想,认为像似性与理据性都专指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non-arbitrariness)特征,虽然两者的侧重点差异明显,尚需严格区分。

当前,国外像似性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83年至2017年间多次召开的、主题为“语言文学中的像似性(Iconicity in language & literature)”的系列国际会议的论文集(据悉,最新一届于2019年5月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整理语音、语义、语法、语篇中的拟像理据,例如2015年出版的《Iconicity:East Meets West》,就是一本围绕首次在亚洲举行的像似性国际研讨会而汇编的论文集,也是首部将视角转向亚洲语言尤其是东西方语言像似性研究对话与交流的文集[9],包含了像似性研究总论、音义像似性、文学语言像似性、语法像似性等内容;主编Hiraga等特别指出: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使用的像似文字系统,可能非常有助于澄清像似性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议题[10];他们还介绍了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关于汉字意象像似性的观点。

(2)钻井设备及钻井工具应用的精准化。对钻井设备进行精准化升级,如为井队配置20m3以上的胶液罐,统一规范整改加重漏斗、循环罐标尺,实行二开固控设备验收制度。

二、国内的语言像似论研究

方案二:逻辑模块为单片机时用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DHT11由电阻式感湿元件和NTC测温元件构成,输出已校准的温湿度数据,连8位单片机。DHT11工作电压3.3-5.5V,测量温度0~50℃,采用单总线与微处理器通信,外接一约5kΩ上拉电阻,总线闲置时,状态为高电平,主从结构中只有主机呼叫从机时,从机才能应答。

王寅的《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1999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首先厘清像似性与任意性对立统一的学理辩证关系,然后讨论“iconicity”的译名、定义、理据和性质;接着分析了6条句法像似性原则:距离、数量、顺序、标记、话题以及句式像似;最后是像似性原则在文体学中的应用问题[14]。作为国内第一部专论语言像似性的著作,仅中国知网查到的直接列入参考文献中的引用,便达到1300多条,是像似性研究领域最核心的文献。大作一经出版,就引发国内像似性研究热潮,尤其是以郭鸿为主的语言任意论者和以王寅为首的像似论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此外,它还与汉语界的《语言理据研究》(王艾录、司富珍,2002)形成一定的呼应之势。

三、王寅先生对语言像似论在中国传播与接受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王寅是国内第四位发表像似性研究论文的学者,但却是定义“iconicity”的第一人。他1999年发表于《中国翻译》的“Iconicity的译名与定义”一文,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将“icon”“iconicity”分别译为“象似符”“象似性”的理据所在,同时给出了后者的科学定义: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性相似的现象[12]。该定义是迄今为止国内相关研究中最早和最权威的定义,被学界广泛接受与引用。

3.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一后,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在独立做时不会,抄或与别人对答案等。因此,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改正。

(一)首次给出“iconicity”的学科定义

多年以来,王寅耕耘于英语、中文、哲学等领域,成为我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更是国内语言像似性研究的发轫者和领军者。他对语言像似论的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每个调类有15个单字,共有75个单字,为防止受试有不熟悉的字,75个单字提前打印以供受试熟悉。录音和语音分析软件为Praat,录音在安静环境中进行,每人相同字表都录音两次,3人均为一次性录完.

(二)研究语言像似性最系统、最持久而且发文最多

王寅的像似性研究,依次涉及英汉语话题、语言符号、社会语言学、文体特征、认知语义学、语用学、语言成因、语篇连贯、词汇习得、中国后语言哲学、认知修辞学、认知符号学、隐喻、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心智哲学、认知翻译学、构式语法、命名转喻、语言哲学等多个方面,蔚然自成体系。他最早的像似性研究专文发表于1998年,最近的是2019年1月发表在《当代外语研究》上的“像似性十辩”[13],时间跨度达20多年。王寅专论像似性的文章,仅中国知网上就有20篇之多,若算上涉及像似性研究的,数量则更多。这些论文已成为国内像似论领域的经典文献。

国外理据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据笔者所知,可概括为“3+1”模式,即三部论文集和一部专著:《Motivation in Language》(Cuyckens,2003)、《Studies in Linguistic Motivation》(Radden & Panther,2004)、《Motivation in Grammar and the Lexicon》(Panther & Radden,2011),以及《Motivating the Symbolic:Towar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the Linguistic Sign》(Kowalewski,2016)。各方作者讨论了词义理据、语法理据、交际理据等概念及其整合应用。例如第三部文集《Motivation in Grammar and the Lexicon》中,我国学者陈融的论文排在第二位,这也说明中国学者的像似性研究正在走向国际前沿[9]。此外,甚至有学者根据语言理据论,重新分析了当代三足鼎立的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任务:前者在生物语言学视角下寻找像似理据,而后两者则从人的具体认知能力中探求动因缘由[11]。这也说明,理据和当代语言学的“解释性”趋向高度一致,是助力解释语言学发展完善的急先锋。

(三)出版第一部像似性研究专著

现如今,我国原生的理据源流与西方任意性范式及其衍题像似论,正处于多元共存的新常态阶段。它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从传统语文学、汉语词源学、汉语音义学演化而来的词语理据学,代表作有《汉语的语词理据》(王艾录、司富珍,2001)、《汉语语源学》(任继昉,2004)、《汉语音义学论稿》(万献初,2012)、《汉字的国学理据》(王艾录、李二占,2015)等。另一条是外语像似性研究及其与汉语的对比,涵盖语法、语义、语篇等层面的像似理据探索,代表作有《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以汉英语为例》(张凌,2012)、《汉英象似性对比研究》(何南林等,2013)、《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赵宏,2013)以及《形式对意义的模仿:语言文学中的象似性现象》(侯斌等,2015)。

中国传统语言学尤其是训诂学分支,与生俱来地含有造词的动因分析,进而形成深厚的词源研究范型并延续至今。虽然西方语言学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建设时期,索绪尔任意论被全面引入,原有的语言训释传统因此受到遮蔽,但词源论与任意论的碰撞交锋,却从正反两面共同酝酿生成了新的探究领域:古老的词源议题于是和更新潮的语言像似性及理据性得到整合性研究,尤其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语言学的发展和国外语言学的引介,一系列系统的像似性研究成果先后涌现。首先是像似理据的语料积累初具规模,例如《汉语理据词典》(1995/2014)、《声韵语源字典》(1997)、《汉语语源义研究》(2017)等。其次是像似理据的学科意识逐渐明朗,例如《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王寅,1999)、《语言理据研究》(王艾录、司富珍,2002)等,初步构想了语言像似学或理据语言学(也叫语言理据学)的基本架构。最后是像似理据的研究方法趋于系统,例如语用原则像似分析法(王寅,2003)、复合词分解综合式考证法(王艾录,2003)、关键词素探源法(张志毅、张庆云,2015)等。

英语里有很多单词在音和拼写规则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可将这些单词归为一类来学习。比如在教授四年级新单词toy时,我让学生先回忆boy的读音,通过对boy与toy的拼写观察,孩子们能迅速读出toy。再例如在讲解park时,先拿出旧单词car,学生们即可正确迁移出park的读音。教授完新单词后,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和巩固音标,创编一些同类的单词,如:soy、doy、woy、art、arm、dark、gard等等让学生来拼读,教授效果相当理想。

(四)首次将像似性研究置于中西结合视角、体认语言学、后语言哲学等广阔背景下

像似性现象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语音、语义、语法、文字等语言各层面的交汇点,也是中西语言类型的对比点,还是语言学、符号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点。王寅以像似性研究为出发点,逐步扩散,将之置于中西结合等宏大背景之下而详加考察,先后出版《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2001/2014)、《认知语言学》(2007)、《中西语义理论对比研究初探》(2007)、《构式语法研究》(2011)、《语言哲学研究》(2014)、《认知语言学分支学科建设》(2016)《〈果臝转语记〉现代汉语译本及其学术价值的当代解读》(2019)等系列著作,旨在构建中国后语言哲学(Post-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China)、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等理论体系。有了这样的大学科平台,像似性研究才有适宜安居的存在之家,才能最终成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和工具理论。因为根据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可知,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故而是人们对现实进行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的结果。有鉴于此,像似性可以理解为事物或世界的特征通过认知机制而出场,并将其映射于语言符号,所以它必然是语言符号的体认理据。

值得注意的是,王寅近来又在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立足上述体认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强调语言研究的人本观,主张将“象似性”修补为“像似性”。就是说,在“象”字上再加一个“亻”旁,用以突显“像似”皆因人而生:事物之间的“像”或“不像”,都是因人而起的,客观事物之间当然不存在什么像与不像的问题。加上一个“亻”旁,可谓神来之笔,也正迎合了语言研究中的人本主义立场,这无疑是对像似性研究的又一次理论提升。王寅因此提出了像似性的第二个定义:语言像似于认知方式,且在其作用下一定程度地像似于现实[15]。如果说王寅的第一个定义强调像似性普遍存在于语言的音、形、结构等各层面的话,那么他的这一新定义,则突显了语言像似性研究中的人本观和认知观。

(五)同步进而领先像似性国际研究

国际上的语言像似性研究,常以Haiman主编的《Iconicity in Syntax: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1983)为标志,但这只是一部论文集。Haiman随后出版了专著《Natural Syntax:Iconicity and Erosion》(1984)。1999年,像似性研究再启热潮,例如《Form Mim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9)、《Iconicity--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Semiotics》(1999)等文集的编纂发行。王寅的像似性研究及其专著《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仅比Haiman等学者晚十多年。须知国际领域的第二部像似性专著《Creative Dynamics:Diagrammatic Strategies in Narrative》(Ljungberg,2012),也同样比王寅晚十多年。有理由说,王寅的研究,早期同步而后则领先像似性国际研究。如果考虑到像似性研究与语义理论、构式语法、体认语言学、后语言哲学等领域的结合,那么王寅更是领先于国际同行。当然,他的贡献绝不限于这五点,例如他还主编了国内第一部《中国语言象似性研究论文精选》(2009)。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限于篇幅,留待后述。

四、结语

国外的语言像似性研究,以《Natural Syntax:Iconicity and Erosion》(Haiman,1984)为标志,迄今已走过35年。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自王寅出版《论语言符号像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1999)始,亦已20个年头。如今,国内外有关像似性的研究硕果累累,学界早已坦然接受这门新学科的存在与发展。令人高兴的是,像似论被及时引入国内学界,实现了和国际主流同步甚至部分的超越。这要归功于王寅的学术勇气和责任担当。须知,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尤其是索绪尔任意论巨大影响下的中国学界,提出“像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的观点,不啻石破天惊,更有砸人“学术饭碗”之嫌,遇到的反弹和压力可想而知。然而王寅秉承“苟利语言生死以,岂因艰难避趋之”的无畏精神,由像似性研究进而走向更前沿愈宏阔的认知语言学、中国后语言哲学、体认语言学、心智哲学……今年,适逢王寅先生七十华诞,作为像似性研究的晚辈后学,谨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先生之谓欤?

参考文献

[1] 王寅,王天翼.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

[2] Joseph J E.Sauss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88.

[3]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12.

[4] 何南林,等.汉英象似性对比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4.

[5] Keller R A.Theory of Linguistic Sig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132-133.

[6] Haiman J.Natural Syntax:Iconicity and Erosion[M].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9:25-26.

[7] Joseph J E.Iconicity in Saussure’s Linguistic Work, and why it does not contradict the arbitrariness of the sign[J].Historiographia Linguistica, 2015 (1): 85-105.

[8] Kowalewski H.Motivating the Symbolic: Towar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the Linguistic Sign[M].Peter Lang GmbH, 2016:xiii.

[9] 李二占.词语理据研究:一门处于现在进行时阶段的新学科[J].外国语文,2015(5):87-93.

[10] Hiraga M K, et al. Iconicity:East Meets Wes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5:ii-iii.

[11] 高扬.语言学理论视角下英语语法现象背后理据的解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7(1):64-71.

[12] 王寅.Iconicity的译名与定义[J].中国翻译,1999 (2):48-50.

[13] 王寅.像似性十辩:体认语言学的像似观新解[J].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57-66.

[14] 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目录i-ii.

[15] 王寅.ECM和时序像似性与翻译实践:认知翻译学探索之十一[J].山东外语教学,2016(3):3-11.

中图分类号: 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6873( 2019) 05- 0052- 04

收稿日期: 2019- 05- 10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英汉词语理据研究的学科定位探索”(2018SJZDI167)。

作者简介 :李二占(1972-- ),男,陕西府谷人,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言理据研究。

doi: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9.05.118

〔责任编辑:朱莉莉〕

标签:;  ;  ;  ;  ;  ;  ;  ;  

语言像似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兼谈王寅先生的学术贡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