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计划体系的输出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功能论文,新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十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取得巨大成就。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在这一体制下所形成的宏观经济调控结构和调控关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刻变化。原有的调控结构和调控关系,首先是作为计划经济集中体现的计划管理体制,受到了来自改革的猛烈冲击,处于必然的基本瓦解之势,新的调控结构和调控关系正在形成。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计划体系将作何种转变,是计划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计划体系的输出功能谈一些看法。
一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在这样一个大变革过程中,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计划管理,无疑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日益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管理是否会日渐衰退?或者说经济发展是否还需要计划管理?从外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我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纲领看,这一点已不是问题,需要改革的是计划管理的方式,而不是取消计划管理。那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计划体系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应该起什么作用?或者新计划体系应具备那些输出功能?这不仅对于建立和发展新计划体系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和迅速发展也是必要的。
计划体系的含义从静态上看是指计划管理体制的结构,从动态上看是指计划管理体制的功能,其中主要是输出功能。遵循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计划体系的变革方向是逐步改革旧的构件要素,同时形成新的计划管理功能。纵观我国计划体系近十几年的变革历程,其功能得到了不断的优化组合,各种功能不仅有重要程度的变化,而且有主辅位置上的变换,有些功能甚至已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新计划体系的功能已露端倪。综合分析计划体系的变动过程,新计划体系应该具备的输出功能可以大致表述为:目标供给和指令供给。
二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计划经济体制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体制,体现在计划管理方面,计划管理与行政管理,以及政治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经济运行角度看,计划管理依靠行政体系和政治体系的运转来实施其功能,或者说政治体系或行政体系通过计划体系把经济运行纳入其管理轨道。计划管理为政治需要服务,依行政力量运行,最终通过对全社会的绝大部分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具体管理和分配来实施计划调控。在这种体制下,计划管理的主要特征是以政治需要为中心,各个层次的计划管理与各个层次的行政管理合二为一,计划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各级行政机构直接管理绝大部分社会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运动,包括人、财、物等各种生产要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管理或调控体制要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资源不再由计划或行政体系来直接地管理,市场将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或者说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将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支配其流动,从而使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明晰,政治体系将逐步从经济领域退出,转而从经济领域外部为经济发展服务,行政体系也将不再进行直接的具体的经济管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经济运行中的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将呈此消彼长势态,直至形成一个优化的平衡结构。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我国经济管理中的这种变化无疑是广泛而深刻的。作为计划经济集中体现的计划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政治体系的依托和行政力量的支持之后,将如何相对地独立地实施(只是相对于以前的管理形式,因为政治体系和行政体系总是要以一定形式参与经济运行管理的),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既能有强劲的动力,又能免受经济运行失控之伤害,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宏观经济管理,包括对新计划体系的要求。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和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宏观管理形式必须实现以下三个大的转变:
1.从内部管理转向外部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基本上是内在式的具体管理,即计划机构借助于行政力量,将计划直接注入到经济单位的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对经济单位的人、财、物和产、供、销进行具体的计划管理。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要分开,政府的行政力量要从经济单位的管理中退出,相应的计划体系也将无力向经济单位注入计划,只能对经济单位实行外在管理,即通过经济单位的输出和输入的市场行为来改变经济单位的偏好与选择,使之与宏观管理的偏好与选择大致吻合,以实现宏观管理之目的。虽然,这一转变要求宏观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要求包括计划体系在内的宏观管理体系能够具有控制市场的功能,否则,宏观经济管理将名存实亡。
2.从微观和宏观的责任管理转向单纯的宏观责任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管理具有微观和宏观全面责任管理的性质。大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小到每一个经济单位和社会单位,以及到每一个人,从生产、分配、交换到消费,从一个人的出生、成长、就业到生活消费、福利待遇等,几乎全部纳入政府计划管理之中,由计划全面负责安排。在这种体制下,经济单位和个人既处于“一切有人负责”的优越地位,又处于“一切由人支配”的被动地位,从而使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同时,要求福利待遇和好处的力量却十分强劲。效益和效率不能成为经济单位和个人追求的主要目标。表面上是计划管理,实际是行政管理,更深层次是政治体系对所有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负有直接的和最终的责任。这种广泛的和具体的直接责任关系使宏观计划管理逐步陷于困境,且越来越严重。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治体系、行政体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包括计划体系在内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只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负直接责任,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责任将由个人承担,或者部分由社会承担。政治体系、行政体系和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责任只是负责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在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基础上,从总体上通过行政力量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尽力加速经济发展,为每个经济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稳定的、公平的、运行有序的经济环境。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尽管各国的情况有所差异,但宏观经济管理基本上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上。显然,这种转变必然要求计划管理的微观功能萎缩或消亡,同时强化其宏观经济管理功能。
3.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经济发展的计划管理基本上是以生产经营要素为主,其中主要是物质要素,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具体安排各种要素的具体组合形式来完成宏观经济管理。这种计划管理是在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存在或已经列入计划,即将被生产出来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这种计划管理可以看作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对业已存在的和已经确定其即将存在的生产经营要素的分配和使用进行具体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生产经营要素的分配和使用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计划管理将退出这一领域。因此,要完成对宏观经济发展的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而不是对具体生产经营要素的规划,使经济健康发展。在动态管理中,宏观经济管理基本上不再涉及具体的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经济单位在自身利益驱动下,通过接受市场讯号和国家政策、法律等,自主决定自己所拥有的生产经营要素的流动。
以上宏观经济管理形式的三大转变,必然要求计划体系进行相应转变,对新计划体系的输出功能提出要求。
三
过去对宏观经济活动的管理是通过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计划管理来实现的,现在微观经济活动的调节转入了市场,宏观经济管理还必须进行,这就要求计划体系与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相适应,进行功能转变。从世界各国来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承担宏观经济调控任务已成为普遍现象,只是调控的重点、方式、范围和力度不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应特别重视不要在热衷于搞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忽略宏观调控的内容,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受到挫折。
国家负责宏观经济的调控,实际上就是由国家的政治体系和以政治体系为依托的行政体系负责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那么,作为宏观调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计划体系,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应该具备那些输出功能,或得说应该负那些责任?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各部分的性质看,目标供给和指令供给是新计划体系起码应具备的两大输出功能。
目标供给是最基本的供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无论什么有组织力量的调控,总是要有个依据,即调控经济向什么目标发展。如果没有目标,就会出现“瞎指挥”或形成由各种应急的短期调控行为所造成的经济盲目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大波动,多少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从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各个子体系的性质看,经济发展目标的供给只能由计划体系来承担。原因在于计划体系是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包括经济、科技和社会在内的最综合的设计子体系,其他管理体系只是其某一方面的专门管理体系。目标供给应包括以下三大类型:
1.社会目标供给。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综合目标。社会的发展是市场力量不能及的。在市场经济中,很多时候对社会发展的威胁恰恰来自市场的力量,如金钱对正义的侵蚀、收入分配高低悬殊、失业率增高等。这些问题在我国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已不同程度地出现,我们不能不有所警觉。因此,社会目标供给应该是计划体系的第一层次的目标供给。基本标准是在经济各个阶段的发展水平下,向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供足以保障社会安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如就业率目标、物价上涨率控制目标、各阶层的收入分配控制目标等。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必须在保证这些目标的前提下进行。
2.总体目标供给。一国经济向什么方向发展,建立什么性质的经济,在一定发展阶段其主要方面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也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对于一个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由国家控制,不能听任经济自由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必须符合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消除贫富两级分化,保证公有制为主体等总体目标。这些必然受到市场力量的冲击,或者说这些问题单凭市场经济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宏观控制来完成。从各宏观经济管理子体系的地位来看,总体目标应该由计划体系供给,由计划机构根据政府的总体要求具体制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并提供给宏观调控体系,由宏观调控体系负责实施。
3.结构目标供给。由于各地区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资源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利用,必须采取各地区、各产业的异步发展战略。市场经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资源的市场配置解决这一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例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落后产业的发展问题等,都不可能单靠市场经济来解决。因此,除了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之外,计划体系还应该提供结构目标,包括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生产力分布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事实上,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很注意经济发展结构的宏观调控。因为经济发展结构如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完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市场力量必然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必须从宏观上把握经济结构的变化,才能有效地调控经济发展。
四
经济发展目标只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性依据,这些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使经济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在各个宏观调控子体系共同组成的调控结构中,调控指令应该由谁来供给呢?我们可以把调控指令分作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济发展是否需要调控、调控内容和调控幅度的指令;第二层次是为实现第一层次的调控指令,应运用何种调控手段和经济参数的变动幅度。第一层次的调控指令应由计划体系供给,第二层次的调控指令应根据各个宏观调控子体系的职责分工决定其供给体系。
计划体系应承担的调控指令供给包括:
1.调控内容和调控方向指令。在动态性宏观经济调控中,经济发展的目标期比较长,在计划管理中体现为以中长期计划为主。这就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使平衡控制的双方形成一种弥合效应,实现经济发展的自行调控。如供求双方时多时少的情形,就可通过目标期内若干期的多少相互弥合。但完全的市场调节还会产生不平衡的累积效应,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严重不平衡特别是一些社会性质较强的经济问题,如物价、就业、国民经济体系、结构以及生产力布局等,如果完全依赖于市场调节,不平衡的累积效应将更为突出。因此,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或经济的正常运行,计划体系应及时向有关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发出调控内容和调控方向指令,防止不平衡累积效应发展到严重程度,损害经济的发展。近十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几次过热现象,已经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
2.调控幅度指令。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仅有内容和方向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调控幅度,或者是大致的数量。否则,在调控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调控过度或调控力度不足的现象,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的人为性波动。确定调控幅度指令需要对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现状,而且要了解平衡发展的要求。因此,调控幅度指令也应该由具有综合特征和专业特征的计划体系来供给,因为其他宏观调控子体系都具有部门性特征,不可能具有这一供给功能。到目前为止,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基本上是过热现象,调控多属于单向的抑制性调控,但我们不能不注意这一问题。
从发展状况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基本上由计划、财政和金融三个子体系组成,无论三个子体系中以那一个为主,还是由更高一级的组织负责三个子体系的协调,目标供给和第一层次的调控指令供给都只能由计划体系承担,由整个宏观调控体系负责组织实施。至于第二层次的调控指令供给,则应视调控手段的归属和调控职责的分工而定。
标签:宏观调控论文; 计划管理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