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与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海湾战争后的海湾国家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湾战争论文,海湾论文,利益论文,关系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湾(又称波斯湾或阿拉伯湾),以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蕴藏丰富而著称于世。海湾地区包括8个国家, 即两伊(伊朗和伊拉克)和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六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和卡塔尔)。1990年8月, 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的海湾危机及海湾战争使该地区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几年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直接或间接干预下,海湾国家围绕该地区的稳定以及各国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展开了一系列的纵横捭阖,使本来就动荡不安的海湾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伊朗与伊拉克:明争暗斗
两伊交恶由来已久。1979年以前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伊朗曾是美国支持下的“波斯湾宪兵”,伊拉克受到“压制”。1979年霍梅尼伊斯兰政权上台后,两国为了争夺领土及海湾主导地位点燃了战火。两伊战争期间,由于美国支持伊拉克,使伊朗“深受其害”,两伊战后,伊拉克成为该地区的“头号”军事大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促使萨达姆政治野心膨胀,1990年8月,他挥兵入侵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海湾战争使伊朗“坐收渔翁之利”,重新成为压倒伊拉克的海湾强国。
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朗继续采取“弱化”伊拉克的政策,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首先,伊朗支持伊拉克的什叶派反政府武装,伊拉克则针锋相对,充当反伊朗政府的“人民圣战者”组织“保护伞”。1994年2月,伊朗的反政府军事组织“伊朗全国解放军”约1万人在靠近两国边界的伊拉克境内进行演习;伊朗也让驻扎在伊朗境内的伊拉克反政府武装举行了大规模阅兵式。同年11月初,伊朗又两次轰炸了伊拉克境内的“人民圣战者”组织基地。其次,两国为牵制对手,都频频互打“库尔德牌”。库尔德是一个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民族,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国境内。1991年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在伊拉克北部设立了一个“安全区”,以保证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免受萨达姆的追剿。后来,库尔德人分裂成两派—亲伊朗的库尔德爱国联盟和亲伊拉克的库尔德民主党。今年7月29日,伊朗军队攻入伊拉克北部, 打击逃到这里的伊朗库尔德斯坦民主党军事力量;8月31日, 伊拉克军队挥师北上,击溃了亲伊朗的库尔德爱国联盟。
与此同时,作为美国“东遏两伊”政策受害者的“难兄难弟”,伊朗和伊拉克又有相互声援的一面。美国为维持其在海湾的军事存在,采取“以伊(拉克)制伊(伊朗)”的战略。即在海湾战后没有将伊拉克“赶尽杀绝”,以达到在该地区制衡伊朗的目的。两伊对此均有清醒的认识,在共同对付美国“东遏两伊”战略上心照不宣:当美国颁布“达马托法”制裁伊朗时,伊拉克即表示支持伊朗,谴责美国的行径;而当伊拉克因“北上平乱”遭美国导弹袭击时,伊朗又在道义上为伊拉克“鸣不平”。
GCC国家对伊朗:心存疑虑
海湾战争使伊拉克遭受重创,伊朗独步海湾的企图再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时打破美国对它的制裁,奉行现实主义的伊朗政府首先发展与GCC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以便取得这些国家的信任并与它们进行合作。GCC成员国对以“输出伊斯兰革命”为宗旨的伊朗早就存有戒心, 因而纷纷求助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军事保护。尽管如此,出于各自利益需要以及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等原因,GCC 国家并不希望美国将伊朗“逼上绝路”。另外,由于领土、宗教和经济等因素的作用,各国在对伊朗关系上可谓斗争与合作并存,具体作法也有所不同。
首先,阿联酋与伊朗一直存在领土争端。阿布·穆萨和大、小通布三岛位于海湾交通要道——霍尔木兹海峡的入口处,地理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71年底,伊朗占领了这三个小岛,此后又同意与阿联酋共同管理阿布·穆萨岛。1992年4月, 伊朗突然赶走了阿布·穆萨岛上的阿联酋人,事实上结束了两国共管该岛的局面。 同年8 月, 伊朗又拒绝100多名阿联酋籍和外籍人上岛,使两国关系趋于恶化。目前, 尽管阿联酋仍坚持对三岛的主权要求,但伊朗尚未表现出放弃或愿意商讨三岛地位的迹象。其次,巴林与伊朗的纠纷不断。古代曾处于波斯帝国统治下的巴林于1783年宣布独立。此后,伊朗三番五次地提出对巴林的主权要求,巴林国内的穆斯林什叶派组织也积极响应伊朗的号召。今年6 月初,巴林政府破获了企图发动政变的巴林真主党地下组织,同时谴责伊朗是这起阴谋的策划者和支持者。为此,两国先后召回各自的大使,并声称要将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事发后,GCC其它5个成员国纷纷表示坚决支持巴林这一举措,并警告伊朗不要干预巴林内政,破坏海湾地区的稳定。
尽管阿联酋和巴林与伊朗素有龃龆,GCC的另外三个国家科威特、 沙特和阿曼与伊朗的关系却有所改善和发展。首先,科威特与伊朗的关系得到改善。当伊拉克攻占科威特时,伊朗与科流亡政府保持联系。流亡的科威特政府答应对原来在科工作的7万名伊朗工人补偿1000 万美元,并商定在伊朗的3个城市设立特别局来照管科难民。 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朗迅速调集石油公司灭火队携灭火设备支援科威特。1992年4月, 伊朗外长韦拉亚提访科时,科领导人就科美和科英防务条约发表声明,指出该条约不构成对伊朗的威胁。此外,双方还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伊—科合作协定。其次,沙特与伊朗实现了和解。因1987年发生了朝圣流血事件,两国于1988年中断了外交关系。海湾危机期间,两国外长在纽约进行了会晤。以此为契机,两国于1991年3月恢复了外交关系。6 月5日,沙特外交大臣访问德黑兰。此后两国关系不断改善,在经贸领域的交往也日益扩大。另外,GCC国家中阿曼与伊朗关系最好。 两国在经贸方面一直有着密切联系。海湾战争后,阿曼积极扩大其与伊朗的经济往来,其中包括劳动力、技术、职业服务等。不仅如此,阿曼还为GCC 国家与伊朗缓和关系积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GCC国家对伊拉克:心有余悸
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使GCC国家如同惊弓之鸟, 惶惶不可终日。尽管海湾战争严重削弱了伊拉克的军事实力,战后几年来联合国的制裁更使其经济每况愈下,但“一遭被蛇咬”的海湾君主国对萨达姆掌权的伊拉克仍心有余悸。况且,伊拉克虽然在军事上遭到惨败,却并没有轻易放弃对科威特的领土要求。1994年10月上旬,伊拉克又在伊科边境集结兵力,使GCC国家大为恐慌。最近, 萨达姆命令伊拉克军队挥师北上,插手北部库尔德人内部两派争斗,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使海湾局势骤然紧张。伊拉克的这一行动再次对GCC六国敲响了警钟, 它们唯恐伊拉克东山再起,一致表示支持美国打击伊拉克。
尽管GCC六国对伊拉克始终心存疑虑, 在维护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却采取了一致的步调。这是因为,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之所以没有将伊拉克“斩草除根”,主要担心被肢解后的伊拉克将会引起海湾地区的动荡,伊朗会借机“乘虚而入”,而保持伊拉克的统一则能够对伊朗进行牵制。这一考虑与以安全和稳定为生存基本条件的GCC国家不谋而合。其次,GCC国家还担心一旦伊拉克发生内乱甚至内战,将会导致大批难民涌入其邻国,增加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并导致政局动荡。
几年来,伊拉克为解除联合国的制裁,也试图与GCC 国家改善关系。GCC六国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 在有关解除对伊拉克禁运问题上态度不一。首先,科威特、沙特坚决反对解禁,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海湾战争后,沙特和科威特瓜分了原属于伊拉克的石油生产配额,使沙特的石油日产量增加了近300万桶,科威特增加了50万桶。 据估计,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后,其石油产量将大幅度增加。石油储量巨大的伊拉克一旦获准重新出口石油,而沙特和科威特又不愿降低产量的话,将导致世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从而对这两个以石油为经济命脉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冲击。另外,科威特还想利用联合国制裁这张牌,迫使伊拉克归还其在海湾危机期间扣押的科威特战俘和掠夺的财产。与此同时,在伊拉克发动的强大“伊斯兰攻势”的“感召”下,阿联酋、阿曼和卡塔尔等GCC国家出于对阿拉伯“兄弟”的同情, 主张对伊拉克解禁。1995年初,卡塔尔向伊拉克出口了2000吨食糖,并呼吁阿拉伯国家与伊改善关系。
GCC国家之间:求同存异
GCC国家同处海湾地区, 相邻的地理位置使各国在安全利益方面可谓“唇齿相依”。另外,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以及政治体制类似使这些国家形成相同的利益,从而为GCC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海湾战争结束后,惊魂未定的GCC六国为维护地区安全展开了合纵联横, 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趋势进一步加强。六国一方面积极筹划扩建名为“半岛之盾”的海湾统一部队,同时纷纷求助外援。1991年3 月, 埃及、 叙利亚与GCC六国签署了《大马士革宣言》,提出由六国出钱,埃、 叙作为“主力”组建一支海湾维和部队。此外,六国相继与美、英、法等西方大国签署了军事及防务合作协定,并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还不定期地举行军事演习。在经济领域,GCC 各国注重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在科威特成立了“专利管理办公室”,以统一规范和协调诸国专利的申请、审定及使用等工作。今年上半年,GCC通过了“企业法”, 初步统一了各国私人企业的运行规则,还起草了规范外商投资活动的“投资法”,计划对在非石油领域投资的外国企业提供特别优惠。上述措施对规范GCC内部的经济活动、 加强合作及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海湾战争后GCC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强了, 但出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彼此间的纠纷与分歧尚存,各国常常为自身的利益发生争斗。首先,沙特以大国自居使GCC其它5国一直心存不满,实行君主制的各国对民主化进程各持已见,难以统一。其次,各国领土争端由来已久,短时期内尚难解决。作为GCC 六国中首屈一指的大国沙特与其邻国阿联酋、卡塔尔和科威特等都有领土与边界纷争。布赖米绿洲位于沙特、阿联酋和阿曼之间,发现有大量石油,而由于各国间的边界一直未正式划定,因而沙特和阿联酋对那里石油开采权的争夺仍是两国关系中的隐患。1992年9月,沙特与卡塔尔曾发生边界冲突,后经埃及调解, 双方签署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协议。沙特与科威特虽于1965年就6500平方公里的中立区达成了协议,但沙特从未正式承认科对卡鲁和乌姆·马拉蒂姆两岛拥有主权。此外,沙特与其东南邻国也门也有边界纠纷。巴林与卡塔尔在两国的领土争端中互不相让,卡塔尔始终认为处于巴林控制下的哈瓦尔群岛应属于卡塔尔不可分割的领土,并将这一争端提交海牙国际法院。而巴林则认为这一分歧是阿拉伯内部问题,应在GCC 的范围内由沙特调解解决。另外,由7 个海湾小酋长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内部也存在着部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在对外关系上,GCC国家的矛盾也见端倪, 主要表现在对以色列发展双边关系的步调不一。GCC曾正式发表声明, 主张在以色列与其所有邻国实现全面和平之前,不允许GCC成员国与以色列建立关系。然而, 卡塔尔和阿曼则不顾“禁令”,在今年4 月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来访期间,分别与以签署了互设贸易代表处协议,并一致同意与以色列在经贸领域加强合作。卡塔尔还准备向以出口天然气。
总之,海湾战争结束后,海湾国家间的关系受到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以及各国切身利益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及战略位置,决定了地区安全与地区各国利益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各国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标签:海湾战争论文; 沙特论文; 科威特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伊朗革命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伊朗政治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GCC论文; 石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