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国外商投资趋势研究:全球背景、投资规模与重点选择_企业对外投资论文

“十五”我国对外投资趋势研究:全球背景、投资规模与重点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规模论文,对外投资论文,背景论文,趋势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新世纪,对外投资问题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这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到了一个特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趋势。本文研究“十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与重点。第一部分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一些特点,为我国对外投资提供全球背景。第二部分分析对外投资和建立我国的跨国公司,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预测“十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第四部分讨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第五部分,提出促进对外投资需要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趋势与特点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最新趋势

发展中国家比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始于70年代末期,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逐渐上升。1995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为3064.65亿美元,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额为456.42亿美元,所占份额为14.9%。最近几年,几个对外投资数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投资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增长趋势受到影响。1999年,全球对外投资中,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为14.5%,与90年代中期相比略有下降。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不同,对外投资的目标不同,因此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分布以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中。相比较,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多地集中于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表1是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与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产业分布的对比。可以看出,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相比,产业分布很不相同。多样化经营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所占比例高达22%,而在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仅占4%。相反,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投资相对集中于电子、电器设备、化工与制药、汽车等行业,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行业中的投资比例较低,尤其是汽车、传媒和电信3个行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没有涉足。看来,来自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相对集中于各自最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表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跨国投资行业分布的特点对比

产业 发展中国家(1996) 发达国家(1997)

 企业户数 所占比例(%) 企业户数 所占比例(%)

全部

50 100.0 100 100.0

多样化经营

11

22.0

44.0

食品与饮料

8

16.0 12

12.0

石油与矿业

6

12.0 14

14.0

电子/电器设备

5

10.0 17

17.0

其他

5

10.0

44.0

贸易

48.0

44.0

交通

48.0 --0.0

建筑

36.0

33.0

旅游/宾馆

24.0 --0.0

钢、机械与工程

12.0

55.0

化工与制药

12.0 16

16.0

汽车

--0.0 14

14.0

传媒

--0.0

22.0

电信

--0.0

55.0

资料来源:根据《1998世界投资报告》第51页表2.5和第62页表2.15中的数据,由作者进行调整后计算。

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相对较低

跨国程度指数是一个跨国企业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三个比率的均值。跨国程度指数可以衡量一个跨国公司对国外资产、国外销售和国外雇员的依赖程度。跨国程度指数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在跨国公司中的地位更重要;跨国程度指数低,表明这个公司虽然也有海外投资企业,但对母国的资产、市场和雇员依赖性更大。表2是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与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跨国程度的对比,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指数为35.1%,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指数为54.8%,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表3是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跨国程度最高的5家企业与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中跨国程度最高的5家企业的比较,可以看出,全球100强中跨国程度最高的5家企业,跨国程度全部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50强中跨国程度最高的5户企业,只有1户跨国程度超过90%,第5名的跨国程度只有61.5%。

 表2 发展中国家50强跨国公司与全球100强跨国公司跨国程度的比较

项目 发展中国家最大 全球最大100

 50家跨国公司

家跨国公司

国外资产(10亿美元)

104 1808

国外销售(10亿美元)

338 2149

国外雇员(人)

1615216

5939470

跨国程度指数(%)

35.1 54.8

资料来源:根据《1998世界投资报告》49页表2.4和59页表2.13中的数据,由作者进行调整后计算。

表3 全球100强与发展中国家50强中跨国程度最高的5家企业比较

 发展中国家50强中跨国全球100强中程度

 程度最高的5户企业 最高的5户企业

企业名称 跨国程度

企业名称跨国程度

东方海外  90.6

 西格兰

97.3

泛美饮料  81.4

 ABB 96.1

粤海投资  75.0

 雀巢 95.3

第一太平洋 71.8

 汤姆森

94.9

SIPPI  

61.5

 苏尔威

92.2

资料来源:根据《1998世界投资报告》54页表2.6和59页表2.10中的数据,由作者进行调整后计算。

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的劳动密集程度高

据表2的数据计算,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30.4万美元,发展中国家50家最大跨国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6.4万美元。表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具有劳动相对密集的显著特点。

二、对外投资和建立我国的跨国公司,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应对之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趋势,我们要在这个趋势中得到更多的益处,就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更加主动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1.更好地利用国外自然资源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按人均计,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石油、森林、橡胶、铁矿、铜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价格水平高,不少资源需要长期大量进口。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有大量着眼于当前利润的跨国投资行为,还有许多不谋近利而求战略性拥有的跨国投资行为。我们必须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争夺战有清醒、足够的认识,才能从战略高度谋划我们的投资行为,“走出去”在境外建立一批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

2.更好地利用国外科技资源

我国经济今后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动技术进步的能力,取决于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能否迅速成长,例如微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工业等。发展这些产业,需要先进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方法。我们以往较多采取引进方式获取技术,但引进的技术我们没有知识产权,有时也不完全适合国内市场和产业的需求。在国内自主开发,又存在缺乏科技资源特别是技术开发人才的问题。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或高技术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利用国外科技资源的一种有效形式。

3.带动出口

中国有一些行业,近几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形成了大量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总量大大超过需求,相当比例的设备闲置,造成很大浪费,企业也陷入困境。这些生产能力有一部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海外投资,既可以解决国内生产能力闲置问题,又能带动零部件出口,是解决一些行业设备大量闲置的重要途径。

4.贴近市场

过去多年,我国许多中低档大宗制造业产品,以低价优质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将逐步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机电产品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生产不能贴近市场,不能及时按用户要求,提供个性化的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某些产品的竞争力因此而打折扣。“走出去”在当地设厂生产,能够使低成本的优势和贴近市场的优势叠加,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5.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近些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全球分工格局的形成,主要靠跨国公司的引导和推进。引进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这种方式中,引资方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所处的分工地位、层次和方式,都由跨国公司以其全球利益最大化为标准进行安排。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走出去”,是我们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另一种方式,能掌握主动权,改变我们只是被动参与的局面,力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益处。

(二)国内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十五”期间,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扩大对外投资,是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力杠杆,也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1.对外投资能使现有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作用

生产能力过剩、现有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不能及时调整,既会使我国现有资产存量的收益下降,导致呆坏账的产生,使许多企业处境困难,又会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应该看到,这些过剩生产能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和产品并不落后,适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通过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能力,是继续使这些资产发挥作用、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减轻国内企业困境的重要途径。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先行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当它们处于我们目前这个结构转换时期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量设备向海外转移,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能力,是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很重要的一步棋。

2.对外投资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是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面对全球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要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然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许多生产项目需要巨额投资,如果小批量生产,不能弥补前期的大量投资,企业就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相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国内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走出去”寻求全球市场,对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对外投资能形成世界名牌产品和全球著名企业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要从利用别国的著名品牌发展我们的产业,转变为着力培养我国自己的世界著名品牌。因为品牌是市场,品牌是利益,品牌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物化了的重要形象。世界级名牌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能不能在对外开放中“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创立和发展一些我们自己的世界级名牌产品,关系到我国以什么形象、什么样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出现在新世纪的国际经济舞台上。当我们的“海尔”、“长虹”、“联想”及更多的品牌真正成为世界级著名品牌、企业真正成为全球知名企业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三、“十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预测

(一)我国对外投资流量与存量的统计数据

我国对外投资规模,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不同来源的数据有很大的差距。下面是四种主要的数据来源。

1.对外经贸部批准和备案的对外投资户数和金额

外经贸部是我国政府对外投资的主管部门,按规定,国内企业对外投资,都需要经外经贸易部审批和备案,因此,外经贸部提供的数据是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过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据外经贸部的统计,到1999年末,境外中资企业总计5976家,协议投资总额104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总额为69.5亿美元。1999年当年的中方投资额为6.2亿美元。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对外投资额

我国每年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一项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这项指标显示,从1994~1999年5年间,我国对外投资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年度对外投资额从1994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6.3亿美元(见表4)。

表4

 1994~1998我国对外投资额(亿美元)

年份

1994 1995 199619971998

对外投资额(亿美元)

20.0 20.0 21.125.626.3

数据来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3.联合国贸发会议提供的对外投资存量

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是联合国专门从事跨国投资问题研究和制定政策的部门,每年出版颇具权威性的《世界投资报告》。这个报告中有关中国对外投资流量的数据,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数据大致相同。同时,这个报告还提供中国对外投资存量数据。据1999年版《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到1998年底,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是220.79亿美元。

4.国内外一些研究报告

国内外一些学者和机构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问题做过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得到的结论之一,是我国实际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要远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例如中国银行杭州分局的研究表明,我国私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绝大部分都没有报批(注:杭州分局资本处:《私营企业境外投资情况》调查报告,《中国外汇》,2000年第6期。);英国学者David Wall的研究表明,仅仅在香港,到1996年底,大陆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400亿美元。

外经贸部提供的数据和国际收支平衡表提供的数据是两组关于我国对外投资流量的官方数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提供的数据是对外投资存量的权威数据。我们主要使用这三组数据,做为预测我国“十五”对外投资规模的基期数据。

(二)“十五”中国对外投资规模预测

预测“十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额,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我们尚未见到国内外有过类似研究,检索国外文献,也没有发现可供借鉴的方法。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法,做为基准和参照系,预测我国“十五”对外投资的规模。

1.按过去5年的增长趋势外推

(1)以外经贸部的数据为基准

1995~1999年5年间,我国年对外投资额从1.5亿美元上升到6.2亿美元,年均增速为32.8%,按这个速度外推,2000年我国对外投资可以达到8.4亿美元,2005年可以达到34.7亿美元,“十五”合计,共计对外投资106.5亿美元(见表5)。

表5 “十五”我国对外投资规模预测(预测1)(亿美元)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计

投资额

11.2 14.8 19.7 26.1 34.7  106.5

(2)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为基数

1994~1998年5年间,我国年对外投资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26.3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5.6%,按这个速度外推,2000年我国对外投资额可达29亿美元,2005年可达38.5亿美元,“十五”合计,对外投资额为173.3美元(见表6)。

表6 “十五”我国对外投资规模预测(预测2)(亿美元)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计

投资额

30.1 32.7 34.6 36.5 38.5

173.3

2.以出口规模为基准的预测

按照国际投资理论,一个国家的出口额与其对外投资额有明显的相关性,出口对投资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其逻辑关系是:一个国家有较大规模的出口额,意味着这个国家有较大规模的海外市场,以这些已经存在海外市场为依托从事海外投资,即从出口转向当地生产,风险较小,成功的把握较大。因此,较大规模出口的国家,稍后也将是进行较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国家。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对外贸易额仅次于香港居第2位,但对外投资的排名却为第6位,明显低于出口额的排名,见表7。如果比照出口排名,中国对外投资额应该大规模增加。不过,由于海外投资一般发生在出口之后,即投资相对于贸易有滞后期,因此对外投资的排名相对于对外贸易的排名,应该有滞后期。

表7 中国对外投资额在发展中国家的排名(1997)

国家/地区 名次

 对外投资流量

香港 1 260.0

新加坡2

59.0

台湾省

3

52.2

韩国

4

42.9

马来西亚

  5

31.0

中国 6

25.0

资料来源:《1998世界投资报告》,附表B-2。

我们假定“十五”期间中国年均对外投资额不应低于1996年新加坡的水平,即不应少于59亿美元,五年合计,“十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额不应少于295亿美元(预测3)。

3.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基准的预测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一个国家投资能力的重要标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的国家,对外投资的能力也应该相对较强。90年代中后期,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例约为5%,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省、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个比例都高于中国。即使以全部发展中国家计,对外投资也占总固定资产形成的3.3%(见表8)。

表8 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流量占总固定资本形成份额的比较(1996)

国家/地区 份额(%)

全部发展中国家

 3.3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5.0

香港54.6

新加坡 14.8

马来西亚 8.8

台湾省

6.6

韩国 2.6

泰国 1.2

菲律宾

0.9

中国*0.8

*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21.1亿美元计。

资料来源:《1998世界发展报告》,附表B5。

假定今后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且汇率水平保持不变,在此前提下,如果中国对外投资额与国内投资规模的比例能够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即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则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额应该达到234亿美元,“十五”合计,对外投资额可达946亿美元(见表9)。

表9 “十五”我国对外投资规模预测(预测4)(亿美元)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计

投资额

149166.8 186.8

209.2234.3 946

4.以GDP份额为基准的预测

对外投资规模占GDP的份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投资相对规模的重要指标。1996年,全部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存量占GDP的份额为4.9%,中国为2.6%,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10)。

表10 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存量占GDP的份额(1996)

国家/地区份额(%)

全部发展中国家   4.9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8.1

香港 71.9

新加坡39.9

马来西亚 14.8

台湾省12.0

韩国

2.8

中国

2.6

*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21.1亿美元计。

资料来源:《1998世界投资报告》,附表B6。

假定未来6年GDP年均增长速度为8%,到2005年,我国GDP可达120619亿元,同时假定汇率保持不变,在此前提下,如果中国对外投资占GDP的份额能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应达到712亿美元。1998年底,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仅有220亿美元,7年时间,需要增加投资约492亿美元,平均每年约增加70亿美元。据此计算,“十五”期间,应该增加投资350亿美元(预测5)。

5.国家经济规模的影响

大国和小国的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力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大国中的企业,由于国内有足够大的市场,易于形成国内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战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扩大市场、使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压力和动力较小。相反,小国的企业无法依托国内市场达到经济规模,就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扩大市场规模。表11是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来自大国和来自小国的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可以看出,小国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明显高于大国的跨国公司。由此推论,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应该明显低于处于同一水平的发展中小国和地区。

表11 大国和小国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比较

国别

跨国程度指数(%)

大国 

50.7

小国

74.0

全部

54.8

注:大国和小国的划分以GDP是否超过5000亿美元为界线。

资料来源:《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表27。

6.国内产业规模和竞争程度的影响

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决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据一些研究,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格外激烈的价格竞争,国内大部分制造业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居全球之首。由于本土经营的环境日趋严峻,按照跨国投资理论,此时国内企业会有很强的对外投资的压力和动力,也有较强的竞争力。

7.外汇储备的影响

外汇储备是决定一个国家实际对外投资能力的重要指标。最近几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位居世界前几位,1999年末外汇储备达1546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与外汇储备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排名远远落后,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8.汇率变化预期的影响

对汇率变化的预期,会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决策。如果预期本币贬值,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因为第一,以本币为新投资来源的投资成本上升;第二,以本币作为流动资金支持国外经营的成本提高;第三,由于本币贬值,在本国生产然后出口,可能更有竞争力。如果预期本币升值,则会提高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从目前看,对于未来5年人民币保持稳定或缓慢升值的预期似乎占主导地位,这种预期对海外投资产生有利影响。

9.政策导向

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以往一直受到政府较为严格的限制。今后我国将实行鼓励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政策导向有利于扩大对外投资。

综上所述,前4项是可以量化比较的,后5项是难以量化、但可以修正前4项指标的趋势性指标。

几项修正指标中,“国家经济规模”是一项负值的修正指标,表明中国是一个大国,对外投资的相对规模应该明显小于一些小国/地区。由于对外投资比例高的国家/地区多数规模较小,如香港、新加坡等,因此,这项指标有重要的修正意义。

其他几项修正指标如产业规模和竞争程度、外汇储备、汇率变动预期和政策导向,都是正值的修正指标。表明中国对外投资的相对规模,有可能高于平均水平。

上述结果汇总于表12中。

表12 我国“十五”期间对外投资规模预测:不基准的比较

*"+"为增加投资的因素,"-"为减少投资的因素。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的预测是:“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对外投资额约在50亿美元到70亿美元之间,5年对外投资总额约在250亿美元到350亿美元之间。

四、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和企业

(一)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贸易、运输等行业,是我国传统的对外投资重点行业,除这几个行业外,以下几个行业和领域,也将成为“十五”及以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1.中档加工组装型制造业

我国有较大规模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其中有些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行业,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稳定,很适合国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例如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类产品等,在国外市场很有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这类项目投资需求也较大。同时,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对外投资,对扩大出口也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2.纺织与服装业

我国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大,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十五”期间,对外投资应该成为纺织与服装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研发机构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我国有一些企业,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都已经较大,但是,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有较大的技术差距。技术差距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技术开发能力、对技术发展方向的理解、对发达国家市场的理解等许多方面。到国外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靠近市场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较快提高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4.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

有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均拥有量较低,从长期看属于短缺的资源。其中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国际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易于受到非经济因素影响。我们需要制定国家战略,应对这种不利局面。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石油,从长期看,我国资源储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数量将不断增加,但是海外石油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机制支配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而且有可能受制于他人。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应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标。

(二)海外投资的重点企业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投资决策包括海外投资决策应该由企业自己决定。今后非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可以由企业自主决策,除少数敏感行业外,均实行备案制。

但是,对国有企业仍有必要实行审批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有能力从事海外制造业、资源开采业和研发机构投资的大型企业,多数仍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许多企业的机制已经发生转变,但也有部分企业仍然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争投资、争项目、轻效益、轻风险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为了防止这类企业不顾条件,“一哄而上”争海外投资项目,在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之前,仍然需要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

从事海外投资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

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基本前提。不能想像,在国内市场上尚不能与其他企业相竞争的企业,能够“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例如,我国有一些在长期处于垄断状况下的大企业,成本、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稳定,这类企业尽管有资金实力,但从事海外投资的风险较大。

2.产品在东道国市场上有竞争力

按照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企业国际化应该是一个渐进性发展过程,遵循的过程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部→海外投资生产。也就是说,国际化的起端从出口开始,等到产品在出口市场上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再转为在这个市场上投资,在当地生产和销售,即所谓的“先有市场后有工厂”。我国制造业出口规模较大,有些企业的产品已经成为出口市场的著名品牌,这些企业到海外投资,有比较确定的市场,营销费用较低。因此,产品在海外市场有影响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应该特别受到鼓励。

3.企业改革比较到位

企业改革是保证海外投资项目成功的体制前提。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转机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才会有长期不懈的“走出去”的内在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对于那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松懈、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企业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企业来说,进行海外投资,很有可能成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失的新渠道。

4.企业要有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

“走出去”的企业需要事先制定周密的投资战略。要找准定位,特别要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准备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在国内可能是最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当然要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但是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有新特点,只靠企业原有的优势和经验远远不够,要将“走出去”视为竞争的新起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海外投资市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南亚、东欧及拉美地区,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地区有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地区有不少国家投资风险较高。因此,“走出去”之前一定要作好调查研究,借鉴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要注意吸收其他跨国公司的有益经验。

五、促进对外投资的体制环境与政策体系

1.防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方式

“走出去”到海外生产和销售,是走向全球市场经济这个大市场,经受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要保证投资项目成功,产品要有竞争力,企业要有谋求最大投资回报的能力和动力,对东道国市场要有详细了解,还要懂得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总之,海外投资对企业的素质要求较高。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和企业愈来愈认识对外投资的重要性,愈来愈重视这项工作。但是,有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对外投资的方式,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是由政府定指标、下计划。这种推动企业海外投资的方式,会导致产生一些缺乏内在需求和基本能力的投资项目,产生一些国内国外项目不能协调运转甚至相互摩擦、企业整体上缺乏竞争力的所谓的跨国企业。要防止上述现象产生,对外投资要做到真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为目的,讲求实效。

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要使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能够在注重效益的基础上“走出去”,首先要加快企业改革。可以说,加快企业改革和完善配套措施,是有效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体制前提。一定要避免和纠正这样一种倾向,就是试图用“走出去”战略替代体制改革本身,回避或绕过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现实的,不仅会延误改革过程,也会使“走出去”的战略缺少有活力的主体。

3.形成风险分担机制,为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海外投资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回避投资风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洲、中东、南亚、东欧及拉美地区是我国海外投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地区有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地区有不少国家投资风险较高。特别需要形成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前去投资。

政府需要加紧进行的工作主要包括:

——与外国政府签订投资保护协定。我国已与88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还有近一半的国家,未与我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加紧进行。

——与外国政府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目前我国仅与60个国家有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与多数国家尚未签订这个协议。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快进行。

——加强对外投资保险与担保工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保险与担保机构,也可将此功能赋于现有的对外保险与担保机构。

——提供良好的投资服务。我国现有各驻外机构,可以更多地提供投资服务。还可以考虑设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海外投资信息中心,负责向海外投资企业提供目标国家各方面的准确信息。

——成立对外投资企业协会。在一些我国投资企业较多的国家,可以成立当地的中资企业协会,交流信息,对外沟通,并对国内拟投资的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4.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登记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监管

我国官方统计的对外投资额与其他渠道统计的对外投资额有很大差距这个事实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大部分,并没有经过对外经贸部审批或备案。因此有观点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和管理。但是,企业特别是一些准备规范从事对外投资业务的企业认为,现行的审批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速度慢、手续繁杂、有些规定不合理,希望政府尽量简化对外投资审批制度,放松对贷款、外汇、人员出境、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控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应重视。

——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和放松有关限制条件。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要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可以在项目分类和企业分类的基础上,对海外投资申请进行分类管理。凡是符合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方向、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企业改革比较到位的投资项目,可列为鼓励类项目,实行登记制;凡是不符合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方向、企业竞争力较弱、企业改革不到位的投资项目,可列为限制类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介于中间的企业,可列为一般类项目,进行一般性审查。

——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监管。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投资母体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共同担负监管责任,建议财政部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财务进行审计。

——为了改变目前多头监管、沟通不力的状况,建议成立“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领导,成员单位有国家计委、经贸委、财政部、外经贸部、外汇管理局等政府部门,负责制定我国对外投资的战略性规划,进行项目审批和登记,制定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等。

5.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对海外投资的支持能力

生产企业要“走出去”,需要服务业的有力支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消费和生产的全球化,融资、购销、开发、经营等都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活动。9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组装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只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5%不到,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95%以上。因此,即使我们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如果在流通领域中缺乏效率,其竞争力就要大打折扣。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最薄弱的环节并不在生产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包括低成本全球融资能力、国际市场上营销能力、风险回避能力、得到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法律、咨询服务的能力等。因此,企业要“走出去”,需要高水平服务业的支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迅速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水平,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措施。

标签:;  ;  ;  ;  ;  ;  ;  ;  

“十五”期间中国外商投资趋势研究:全球背景、投资规模与重点选择_企业对外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