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人人都爱雷蒙德》中美国中产群体文化身份的操演性
何静静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601)
摘 要: 以美国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剧情及台词作为研究文本,深层剖析美国中产阶层群体文化身份与其群体文化习性及文化心理的操演互动过程。在该剧如婚礼、葬礼、节日等有关中产阶层生命重要节点意义的仪式操演中,雷蒙德及家庭成员的言语行为范式呈现流程化及诙谐幽默等特征;其消费行为透射出新老中产阶级群体相互冲突的消费观念;其日常文化审美活动亦显现出中产阶级群体内部的精英审美与大众审美共存的审美观念。剧中人物的一系列言语行为、消费行为、审美活动均呈现出仪式化、重复性、秩序化及符号化特征,传承和强化了中产群体有关家庭观念的集体意识,折射出美国中产阶级群体内部多元化的消费观及文化审美习性。此外,剧中人物为宠物安排的戏谑型葬礼仪式以隐喻、委婉语、拟人、戏仿等修辞言语范式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局限,彰显了美国中产阶级敬畏生命、爱护动物的群体生态主义情怀。
关键词: 群体文化习性;仪式操演;言语行为;消费观;日常审美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占据主体阶层,呈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国家。中产阶级拥有满足安稳生活需求的资产,注重物质生活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奢侈品消费能力;具有较强文化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注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中产阶层重视群体文化身份在社会生活方式中的建构及彰显,在反复不断操演的仪式性和常规性的文化生活活动中,不断地界定及勾勒群体文化阈限范围,显现出群体文化习性(habitus)[注] habitus从字面上翻译成“习性”“习气”等,又作“生存心态”,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及人类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的社会理论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不只是指某一群体阶层习性型行为背后的精神指导状态,而且意指一种与社会结构共时并存、同时运作的行动者秉性系统;它不只是单纯形成在行动者内心深处的“内在化”的主观心理状态,而且同时也是积累着群体行动者历史经验和凝缩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并又不断地向客观世界“外在化”的“生成原则”,具备创造性的、建构性的和再生性等特点。 。该群体文化习性涵盖一系列在美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发展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活规范、审美观念、消费观念、语言习惯等。中产阶级个体在群体习性的影响下,形成同质性的文化心理反应,并在仪式感的日常生活审美活动和愉快体验中得以强化,形成文化偏好,重复文化行为。这里的阶层文化身份的操演并非单一行为,而是一种重复与循环、一种仪式与表演:个体通过系列操演性的活动和行为内化群体信念及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建构及彰显其阶层标签与身份,提升自我形象与群体归属感。
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出品的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1996-2005年)获得数次艾美奖最佳喜剧奖,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连续9季播出。该剧主要围绕一位美国体育报社的专栏记者雷蒙德·巴隆的典型中产家庭日常生活展开和发展,呈现出美国中产阶级群体家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美国中产阶层文化的万花筒。我们通过分析剧中雷蒙德一家的中产阶层家庭文化生活,就可发现映射中产阶层的群体文化身份的操演性(performativity)[注] Performativity译为“操演性”,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权力的精神生活》《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系列著作中总结和归纳的概念,认为操演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而是一种重复、一种仪式,在某种程度上被理解为文化所支持的实践性持续存在,是通过一套持续的行为生产对身体进行性别及身份的程式化和风格化的戏仿、颠覆及建构等。 行为处处可见。如在节日庆典、婚礼及葬礼等仪式感的场景中,从场景装饰、特定食物的准备到既定流程活动等,都呈现出仪式化、秩序化及符号化特征;再如各类体育球类的仪式性观看及评述活动、音乐及舞蹈狂欢等,都折射出美国当今中产阶层的价值观、消费观、审美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主流生活群体文化习性及文化心理。
一、仪式的重复操演:言语行为
法国人类学家涂尔干在研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时指出,“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仪式是规定人们在神圣事物面前应如何行动的行为准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宗教意义上的仪式、礼俗;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仪规、礼俗、程序”[1]。本文讨论的仪式属于第二范畴。个体与社会需要用一定的仪式,对自我与相关群体的身份和角色、权利和义务进行连续性的确认与认同,以完成各种群体关系的整合,确保群体制度的规范性。而群体象征符号一般通过仪式过程才能得到生动呈现与充分展示,经过仪式及其他附属形式的宣传,并通过成员的记忆而得到传播。仪式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一整套行为方式,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2]。
《人人都爱雷蒙德》剧中,雷蒙德及其家人所代表的新老中产阶级群体总是在葬礼、婚礼、节日等仪式性群体活动中,循环使用流程化且夹杂诙谐幽默的言语修辞范式,并在该类仪式的消费行为中奉行实用与轻奢并行的消费观,在该类仪式活动衍生的日常审美活动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观。中产阶级群体的此类仪式性操演活动,保留了中产阶级社会的集体记忆,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文化符号体系,巩固和延伸了以雷蒙德核心家庭为中心的亲属家庭关系,形成亲属与类家庭的人际格局网,促使中产阶级家庭谱系内部成员之间得以相互尊重、沟通、协调,传承和强化了中产阶级家庭群体文化习性和文化心理。
1.葬礼
美国中产阶级的葬礼通常设置在公墓附近的教堂式建筑里,宗教仪式的葬礼程序,通常包括祷告、悼词、唱赞美诗和牧师致颂辞等。送葬行列非常庄严,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或蓝色礼服,男子打黑色领带。 《人人都爱雷蒙德》第1季第3集(我希望我是古斯)中叔叔古斯的葬礼便展现了上述典型的中产阶级葬礼仪式。葬礼上的悼词由古斯叔叔生前遗嘱中所指定的人选——雷蒙德来完成。葬礼悼词也遵循一定的格式化语言范式,以陈述逝者生前生平主要成就和事迹为主,表达缅怀之情。而剧中雷蒙德的悼词演讲由于受到母亲玛丽和姨妈艾达之间矛盾纠葛的事前及现场干扰,事先预演的陈述类悼词部分显得口舌笨拙、断断续续,反而是后来即兴悼词演讲的充满行为语用效用的言辞部分令家庭成员们印象深刻,唤起群体有关家庭观念的集体意识和群体认同。诙谐幽默式的说教具有强有力的指令性和施为性[注]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 L. Austin) 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 后经塞尔( J. R. Searle)的完善和发展, 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奥斯汀区分了两种言语表达: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前者是对于现实情况的描述,比如“我吃饭了”;后者是在执行某种行动,从而具有改变现实的能力,比如在婚礼上当事人说“我愿意”,就不仅仅是在陈述一种思想,而且帮助完成了婚姻这个事实。 作用,调和了姨妈艾达和母亲多年的不睦:
如在该剧第2季第24集中关于婚礼筹办过程中,黛博拉及其父母奉行新兴中产阶级的轻奢主义,极其重视婚礼仪式的规模排场、相关陈设布置、乐队安排及场地装饰等,以至于让雷蒙德产生了误会和错觉,认为黛博拉是出于对婚礼仪式本身的神往而不是因为真心爱他才嫁给他的,演绎了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首先,黛博拉的父亲在讨论订婚宴场所时提及要订在乡村俱乐部(the country club)。在美国,乡村俱乐部会员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生活地位。乡村俱乐部是一个高消费群体组织,施行会员制,有的会员年费高达30万美元,通常由经济背景相似的人相互推荐入会,为会员提供餐饮服务。此外,黛博拉还提及婚礼准备宴请200到250人左右,设想要在婚礼典礼上安排放飞鸽子环节,并在餐桌底座设置观赏性的大鱼缸,里面放有各色供宾客观赏的鱼类。从这些婚礼准备细节我们不难看出,新兴中产阶层在婚礼仪式方面的高开销、浪漫高雅的品位和轻奢主义的消费观念及从消费层面对低层收入阶层的排他性。这一点在后来雷蒙德和黛博拉的结婚纪念日庆典仪式上可以进一步得到证明。在该剧第4季第16集的十周年婚礼纪念日庆典中,雷蒙德选择英式花园为会场,强调格调、精致和优雅的会场风格;在讨论细节时,弟弟罗伯特提议可以安排他曾在朋友婚礼纪念日上见过的精致甜点——“小礼服衬衫的草莓,包的全是黑巧克力,前面是白巧克力,还有小扣子和蝴蝶领结”[3]。这些想法和讨论透射出新兴中产阶层在仪式食物准备上充满贵族气息的审美品位。同时,另外一方面,在该集中雷蒙德提及要将十周年婚礼纪念日庆典和周日茶会结合起来操办,这样可以略去晚餐的安排,仅仅为亲朋宾客提供茶点和开胃菜,这实属比较“抠门”的做法。更有甚之,在第1季第16集里,雷蒙德本着“物超所值”的消费动机,从向来出售赝品的里昂那里购买了一枚玻璃“钻戒”。虽然当时他也是被里昂给欺骗了,并不知情,但从他贪图便宜、贪恋高尔夫球具赠品的消费心理,我们不难看出以雷蒙德为首的原生家庭(包括其父母弗兰克和玛丽)的传统中产阶层消费观——他们偏爱实用性强和物美价廉的产品。而这一点与黛博拉为代表的原生家庭的新兴中产阶层的消费观是有些背道而驰的。这也是为何两家亲家聚餐时(第1季第8集),当黛博拉父母定在五星级饭店伯纳德法式餐厅宴请雷蒙德及其父母和弟弟时,雷蒙德父母及弟弟罗伯特对于豪华正式的餐厅所提供的绅士型服务、菜单上高额的菜价甚至是餐桌上摆设的银饰餐具都表现出不适应甚至焦虑的状态。他们觉得此类种种均是浪费行为,对于黛博拉父母回应的“有时候,一点奢侈是必要的”[3]的轻奢主义消费理念表示完全无法理解。
“那时刻到了,就是现在,现在就该讲和了。行动吧。”[3](施为类performative[4]42:雷蒙德号召中产家庭群体在古斯的葬礼仪式上把握该仪式本身的重要意义和精髓,缅怀和学习古斯叔叔一直以来对于家人的爱护与照顾,以施为类语言号召自己的母亲和姨妈艾达化解多年来的嫌隙和矛盾,借此弥合家庭的内部摩擦和冲突。)
2.婚礼
仪式化的施为类语言在该剧中的婚礼及婚礼纪念日仪式上也是频频出现。相应地,美国中产阶级的婚礼流程仪式在该剧中也得以充分展现,从订婚到结婚再到结婚纪念日,几乎在每一季里都有类似婚礼主题的场景出现。模式化的语言——牧师的主婚词、夫妻双方的誓言等无不对婚姻双方相关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角色、权利义务等进行定性、固化与认同。求婚时雷蒙德预演的单膝下跪的身体范式,婚礼仪式上在牧师宣布雷蒙德和黛博拉为合法夫妻后双方庄严拥吻等身体操演范式等让中产阶级的婚礼仪式神圣、庄重、震撼人心。
“牧师:你们已经在教堂里宣读了你们的承诺。‘上帝参与的结合,人们不能破坏’。
上述如婚礼和节日等仪式与中产阶级的群体文化具有共生性,由一系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语言和行为组成,是语言符号建构起来的文化交流体系,承载着中产阶层的家庭道德和伦理义务准则,具有凝聚融合和延续重复的特征。虽然这些仪式也在该剧剧情里经过戏谑性的重构和创新,但其文化核心结构仍处于稳定状态。而该剧中一系列仪式的操演和重复所建构的群体文化结构在相关的消费活动及日常文化审美活动过程中,显现出矛盾性和混杂性特征,折射出美国中产阶级内部多元化的消费观及文化生活习性。
牧师:我现在宣布你们为夫妻。”[3](第3季第25集)
3.节日
“虽然粗面包离开了人世间,我知道它会永远从天堂看着咱们。”[3](玛丽)
一进祝国寺,一个小东西就从树上掉下来“欢迎”。祝国寺住持素祥法师抖抖僧袍,仿佛习以为常——是一条小蛇。
通过对公式(1)~(4)的分析可知,弹簧变形增量δ及导向轮B与轨道之间的偏移距离ξ在阶段2过弯过程中是变化的,而在阶段3过弯过程中保持不变。δ和ξ的变化会导致车体运动的不稳定性,分别按照(1)和(2)分析轨道内径R、轨道宽度m、导向轮半径d、同侧导向轮间距l对移动车体阶段2过弯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如图8和图9所示。
——耶!亲爱的,干杯!
我要感谢各位不远万里来到我家做客。
我为这个干一杯。让我们开吃吧。”[3](第1季第10集)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为我们准备这顿丰盛的晚宴……要知道她以前可是一点经验都没有的。
4.迎婴派对
类似仪式言语行为在美国中产阶层家庭仪式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凝聚力在第2季第13集里家庭文化仪式活动——迎婴派对(Baby Shower)的邀请函中也有所体现。
资源共建共享,既减少资源重复建设,节省人力资源,又促进多方协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地引领社会潮流并惠及民生。国内纸书馆配市场也亟需联合起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善联合机制,构建统一的图书信息及服务平台,形成有效、互通的书业链信息流,将采购工作标准化、常态化,真正实现图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才能促进三方的共进、共赢、共荣,为图书馆配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加快图书资源建设及质量监控提供便捷、高效、安全服务平台。
这是来自黛博拉的一位准妈妈朋友的迎婴派对邀请函。迎婴派对是在美国中产阶层中较为流行的为准妈妈们准备的“物浴”和“灵浴”仪式活动。通常是由准妈妈的女性亲友在其临产前两个月左右时聚在一起,把美好的祝福、实用的忠告及精致可爱的礼物送给准妈妈,帮助她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准备。而这类家庭文化活动以富有幽默感和温馨感的祝福颂词、实用得体的建议忠告和丰富有趣的母婴护理游戏等一系列相关仪式重复展演,承载了浓厚的友情亲情、彰显了孕育新生命的欣喜、传达了吉祥和温馨。这种温馨的家庭仪式言语行为活动的重复操演有助于中产阶层的准妈妈群体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内化母亲的身份及其所涵盖的责任与义务,有益于家庭身份的成功过渡及建构。
刘涛和韩建侠(2015)认为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应该使教师进行合作教学。有学者认为合作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是两位教师同时出现在课堂中(Buckley,1999转引自刘涛和韩建侠2015),Maroney提出了五种合作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基于教师同时出现在课堂中。笔者认为,在中国比较可行的还是两类老师共同在课前及课后进行合作。
总体来说,悼词、婚礼誓言、节日祝酒词及迎婴派对祝词等此类集体仪式象征文本在上述同质化的言语和身体的操演行为中得以固定、延绵和继承,不断内化为中产阶层集体文化群体记忆,强化阶层归属,并持续巩固群体秩序感和群体价值整合感。此类言语流程行为范式寄生于该剧各种群体生活仪式和幽默化的个体语境中,对于受众中产群体观众来说,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和伦理说教力,更易引起群体文化共鸣,增加中产家庭内部的人际互动频率,巩固和夯实类关系网的结点和纽带,强化家庭群体凝聚力。
二、消费与审美:在“他”者中的徘徊
雷蒙德:让他们试试看。(即兴再生性的幽默语言)
中产阶级群体通常把自身定义为具有领袖气质的阶层,具有诸多美德——极高的道德标准如自我规训和节制、勤勉和理性等,用一种阶层进化论的腔调定义自身和他者,通过对他者的描述,不断勾勒出自身的群体认同。因此,在中产阶级新道德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经常有意拉开自身与居于其上和之下的阶层的距离,拉开与旧贵族奢靡的“者”生活方式的距离,同时又意图撇开与另一“他者”即缺乏纪律和文化的下层民众的关联。然而,中产阶级对于贵族的感情很复杂,既要疏远他们,把他们作为与自己相对的另一极端,又尊崇和模仿他们。在曾经的亚文化状态向主流文化状态的迁升过程中,中产阶层与旧精英在社会和文化结构上融合合并,这种中产阶层的“橄榄球型社会结构的中层缓冲带隔离带状态”[5]衍生出该剧中多重、对立且混杂性的新旧消费观和文化审美观。
5.激励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必要的奖励。教师可以设立“词语满分奖”、“提前背书奖”、“认真预习奖”、“金嗓子”等,学生获奖后可以免做作业一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被激活起来,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1.消费:实用与轻奢
“他从不把小事扯大……因为他知道无论你做了什么傻事,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爱你的人......这就是我们今天参加葬礼的原因。”[3](表述类constative[4]41: 雷蒙德通过悼念古斯叔叔生前对于家人的包容和关心等相关事实陈述,在中产阶级家庭群体中强化“家”的同理心empathy[注] 共情(empathy) 也称为同理心、投情等, 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所阐述的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主要包括:借助于他人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心理咨询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通情达理”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等。 。)
2.钟摆型文化审美
类似格格不入的情况也体现在相关节日仪式的日常文化审美活动中。两家人感恩节一起观赏电视节目时,也表现出意见相左,摩擦不断。雷蒙德的父亲弗兰克是典型的传统中产阶级代表,对于美国的橄榄球比赛节目十分热衷。在美国这种消费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橄榄球类的联盟体育竞技,作为大众娱乐文化产品,赢得了美国中产阶层群体的喜爱和追捧,特别是在感恩节当天基本成为必看节目之一。而黛博拉的母亲在感恩节当天提出要调换电视频道,欣赏年轻踢踏舞大师塞翁·格洛文(Savion Glover)的百老汇大作《踢踏春秋》。这部踢踏舞音乐剧曾于1996年获音乐剧最高奖——托尼奖。对于黛博拉母亲表现出的这种对踢踏舞的欣赏和热爱,雷蒙德的父亲弗兰克对其调侃、戏谑以及表现得不屑一顾。黛博拉父母对于踢踏舞的热爱由来已久,在第1季第8集亲家见面时也有体现,他们会不定期花费40美金来到地下车库实验剧场观看跺脚舞——踢踏舞的一种类型表演。踢踏舞在美国新兴中产阶层颇受欢迎,其现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保有当年美国民族大融合时代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通过舞者的身体在大地上的节奏型操演来表达渴望自由的意愿,这与美国新兴中产渴望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与发现的核心文化内涵不谋而合。这些仪式感的文化审美活动通过舞者身体的操演,激发中产阶层对于生活的热爱,如同“蓄电池”一般,为较为世俗的中产阶层提供炙热的情感源流[6]37。而同在第1季第8集中,作为传统中产阶层的代表人物的雷蒙德父母对于该类型的节奏与身体契合的即兴舞蹈并无兴趣,对于相关的文化消费开销更是表现出难以理解,他们所热衷的日常文化活动是偏向于大众型的由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播出的免费电视节目。雷蒙德的原生家庭代表了典型的依赖于大众电视传媒文化的“沙发土豆型”传统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群体内部表现出来的这种摇摆在大众与精英、传统与创新、节俭与轻奢之间的钟摆式消费模式及文化审美现状,折射出中产阶层群体采取向生活学习之策略、不断学习与丰富自我的渴望及坚信“美的生活即是伦理上的善”[6]49的信念。中产层级群体在这种多元化的群体文化仪式操演过程中,日渐形成呈现出控制与控制消减、怀旧与创新交错等特征的弹性文化结构;而这种弹性文化结构成为其群体仪式重构和创新的永恒动力,也成为其群体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再生的动力之源。
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依据抽油机最优悬点最优载荷为67%的原则,结合油井完井优化、地面调平衡等技术,使得抽油机悬点载荷利用率尽量靠近67%,实现系统节能高效运行。现场调平衡50井次,调冲程、冲速62井次,结合完井优化设计杆柱组合197次,年节电约26.55×104kWh,节能效果良好。
自特色小镇理念提出后,各地兴起小镇建设热潮。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在政策引导下,深层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人文特色,开展特色古镇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古镇建设与景观设计处于瓶颈阶段,欲建设具有特色的古镇但是却形成全国同类型的景观设计,除原有古镇建筑稍显不同外,其他设施尤其是景观设计无所差异。为探究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的模式,本文对已建成特色古镇进行实地考察,归纳总结其优缺点,进而寻求解决办法。
三、戏谑型表演:尊重他者的生命权利
敬畏自然、尊重他者生命和保护动物一直以来构成美国中产阶层的生态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追溯美国动物权利书写历史,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的《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和汤姆·雷根(Tom Regan) 的《动物权利论争》(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均指出要避免“物种偏见”[7],非人类动物拥有与人类平等的基本伦理权利,都有权获得同等的关心、尊重和照顾。两派思想互为补充,建构了动物保护运动的牢固文化思想基础。在美国,完美的中产阶级生活标准被粗略定义为:一对夫妻两辆车,三个孩子一条狗。美国拥有成熟的宠物文化,宠物在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渗透率高。无论是在对人类情感的满足还是对于人际关系的拓展,宠物都在美国中产阶层家庭占据重要位置。围绕宠物产生的宠物食品、保险、美容、护理、医疗等,已经成为美国获利丰厚的行业。在《人人都爱雷蒙德》剧中,有关动物宠物权利争论的情节会不时以戏谑型仪式表演的形式出现,其中隐喻、委婉语、拟人戏仿等修辞范式的言语争论让观众在幽默中体会人和动物的身份置换,感受中产阶层的人类主体消解、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主义倾向。
1.仓鼠葬礼仪式
如第5季第5集(宠物墓地)剧情围绕雷蒙德的女儿艾丽养的一只宠物仓鼠展开。该集开场中,雷蒙德及弟弟罗伯特为帮助艾丽寻找消失的宠物仓鼠身体力行,通过模仿仓鼠的声音动作,希望可以引出宠物仓鼠“粗面包”。兄弟俩的滑稽模仿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引发深层思考:换位思考,学习和模仿动物的语言动作才可能呼唤仓鼠的出动。接着,在发现误入雪糕盒子后冻死在冰箱里的仓鼠“粗面包”后,从罗伯特引导家人采取的系列急救措施中,我们不难看出罗伯特的平等动物观。在他的心目中,“粗面包”不仅仅只是“一只可替换的宠物”(雷蒙德曾言),也是陪伴小艾丽的朋友,拥有感情、知觉及人一样平等的生命权利。“不,我是认真的。它也许只是冷冻保存了。妈,去拿几条毛巾。爸,我需要点冰。雷蒙德,冷却器。咱们送‘粗面包’去见兽医。”[3]而当艾丽察觉“粗面包”可能出事时,罗伯特运用了委婉语“粗面包和冻鱼片睡在一块了”[3],试图弱化宠物仓鼠已经冻死的事实,也显现出其对于失去宠物的那种悲痛心情的共情和对于宠物生命的尊重。在得知仓鼠“粗面包”冻死的真相后,小艾丽要求家人一起为其举行葬礼告别仪式。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对小仓鼠致了简短的悼词,并在致辞后纷纷向安葬小仓鼠的小盒子撒一小把土,希望可以让其灵魂得以安息,进入天堂。
“亲爱的雷(Ray) 和黛博拉(Debra)……我们希望每一位客人都能讲点什么。你可以朗诵诗歌,也可以讲笑话。我们会把它录下来作为孩子们的颂词。”[3](第2季第13集)
在感恩节的家庭聚餐会上,通常家庭主要成员代表会手握酒杯,起身站立,用餐具轻敲发声,唤起关注,致上一段简明扼要的祝酒词。而这简短的祝酒词仪式亦是节日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习俗化的举杯仪式及富有宗教祷告感的感恩祝酒词无不体现了中产阶层对于感恩节的重视及感恩节在美国家庭欢聚中的重要意义。
“我死的时候,我愿意像粗面包那样死去平静、没有痛苦,嘴角还沾着巧克力雪糕。因为那样,我的朋友,一定是个幸福的死法。”[3](罗伯特)
“你会永远和我在一起,因为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3](艾丽)
在随机模型检测中,当系统属性被违背时,对反例的产生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1].在运行验证中,系统当前执行路径只有一条,当系统违背安全属性时,该路径就是当前运行的一个反例.在状态不可观测的情况下,通过观测序列推断系统最大可能的执行路径,因此,当系统违背安全属性时,本文将当前观测序列下的最大可能执行路径作为系统运行时的一个反例.定义6给出了最大可能执行路径的定义.
富含隐喻和拟人的悼词及充满爱怜的类似人类葬礼仪式的宠物葬礼仪式凸显了美国中产家庭敬畏生命,爱护动物,将动物的生死纳入人类道德思考中的生态伦理。
2.家庭辩论表演仪式
中产阶层保护弱小生命的道德敏感性、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第8季第9集中有关应该如何对待受伤并濒临死亡的野生鸟类的家庭辩论中也得以充分展现。在该集中,雷蒙德及其父母一家应罗伯特的妻子艾米父母的邀请共度感恩节。在两大家庭闲聊之际,碰巧一只野生小鸟撞击到艾米父母家的玻璃窗上,受伤严重,濒临死亡。正当雷蒙德一家正准备商讨如何救治小鸟时,艾米的妈妈却将小鸟直接掐死了。雷蒙德一家对此表示难以接受,认为应该找兽医进行基本的救护。而艾米的妈妈及家人认为:对于濒临死亡的小动物,在无法救治的前提下,类似“安乐死”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帮助动物脱离痛苦。两家人围绕该话题的激烈辩论以近似闹剧的夸张戏谑形式,反衬出中产阶层对于野生动物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爱护。罗伯特为缓解两家争执不下的尴尬气氛,以祷告和悼词的方式来试图弥合这场充满悖论的辩论。这种做法也进一步体现了中产阶层敬重其他物种生命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准则:“好吧,让我们都来做个深呼吸,然后想到那只鸟已经飞入天堂——鸟的天堂,那里有很多谷子,每只鸟都有虫子……”[3]
中产阶级历来将宠物的位置提至相当高的程度,人有人权,动物亦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及情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权利主义流派及施韦兹的自然中心主义在美国中产阶层中的传播与影响,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早已内化为新兴美国中产阶层的群体习性。在他们看来,人类与动物都是生命的体验主体,人类能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等感觉,动物也能感觉到。动物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的,它也具有天赋价值,具有动物权利(即不遭受不应遭受的痛苦的权利和享受应当享受的愉快的权利),动物权利是人权运动的一部分,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原则亦被推广应用到动物身上[8]。
雷蒙德一家无论是为宠物仓鼠举行的葬礼仪式亦或是为濒临死亡的野生小鸟所做的祷告与悼词仪式均透过赋予动物以人类的一系列隐喻型仪式,以啼笑皆非的情境幽默,投射出新兴美国中产阶层另一重要群体习性即尊重动物、敬畏生命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而罗伯特妻子艾米的原生家庭将受伤野生小动物进行“粗暴安乐死”的冷漠、随意及其言之凿凿为濒临死亡的野生小鸟减轻痛苦的言辞反驳,映射出传统中产阶层的弱势人类中心主义的逆流式存在,即表面上赋予动物人道主义关怀和同情,实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依然秉承人是主体,动物是客体,人处于主导地位,对动物有进行管理、维护甚至于处理的权利和义务。
例15暗示很多国家其实不看好“一带一路”,而例16则表明尽管美方还有所疑虑,但其领导人还是参加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从而用事实表明美方还是支持“一带一路”的。总之,就“一带一路”倡议,中美报道经常持有相反的立场态度,双方均有效调用了“不承认”资源来强化自己的立场观点,同时降低就相关问题对话的可能性。
四、结 语
中等、中间、中道等阶层特有的社会身份、群体气质和群体声望让中产阶层成为现代都市各种日常仪式的表演者、围观者和消费者。仪式是中产群体身份认同的必经程序。重复的言语行为范式、固化诙谐的仪式流程,赋予中产群体意识以群体文化符号,产生交托感与归属感。从而,中产阶级依赖其自我培育的智力优势和理性思维,以其特有的仪态举止和气韵风度赋予其所操持的语言、修辞与腔调的排他性,表现在其衣着打扮、社交行为和生活仪式等方方面面的克制与谨慎,以集体狂欢抑或个体沉醉的方式,要求他者对于其所要求的声望进行着群体身份的认同。这种排他性的群体身份操演在《人人都爱雷蒙德》这部美国家庭喜剧中常以各种戏谑化的情境不断重复呈现,呈混杂性和悖论性,在彰显其排他性的群体身份与群体文化习性的同时,也映射出美国中产阶层内部正在不断的自我解构和消融与其他社会阶层的阈限。
参考文献:
[1]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 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2.
[2]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
[3] DOLL L.Everybody loves raymond[EB/OL].(2018-01-04)[2018-07-05].http://www.zmtiantang.com/search-0-100553.html.
[4] MILLER J. Speech acts in literature[M].Palo Alto,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5] 王海鹰.消费者文化心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5.
[6] 洛夫格伦,弗雷克曼.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M]. 赵丙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施韦泽. 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 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6.
[8] 程虹.美国生态文学三十三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1-40.
Performativity of American Middle-class Culture Identity in Rituals: Case Analyses of Some Episodes of American Sitcom “Everybody Loves Raymond ”
HE Jingj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On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lots and scripts of American sitcom “Everybody Loves Raymond ”, this paper is motivated to analyze the performativity of American middle-class culture identity and culture habits as well as culture psychology in the ritualized activities. In the important routine rituals such as funerals, weddings, wedding anniversaries, festivities in some episodes of “Everybody Loves Raymond ”,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protagonists’ humorous and functional utterances, the juxtaposition of practicality and affordable luxury in their purchasing, their dieting and decorating as well as their swaying between the elite and the mass culture in the relevant aesthetic activities present to be ritualized, iterated and signified, which inherit and reinforce the middle-class family culture and traditions. Simultaneously, these jocose performances manifest the diversified culture habitus of American middle class including the conflicting consumption values, the swinging aesthetic trends as well as the ubiquitous reverence for all life beings against the anthropocentrism which have been reflected in their employment of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metaphors, euphemism, personifications and parodies in the pet funerals.
Key words :group culture habitus; ritual performativity; speech act; consumption concept; routine aesthetics
收稿日期: 2018- 08- 29
基金项目: 合肥工业大学质量工程项目(JYQN1703)
作者简介: 何静静(1981-),女,安徽含山人,讲师。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34(2019)02-0080-07
(责任编辑 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