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_男女平等论文

论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_男女平等论文

试论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试论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妇女是人类的二分之一,妇女解放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人类解放的进程。因此,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是妇女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求澄清某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

父权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的解放的尺度

人的解放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亦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科技成为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体力劳动为科技和机械所取代,人类挣脱了来自自然和社会的盲目束缚,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和自由。妇女解放是指妇女在人的解放过程中,除了与男性一样,要冲破自然和社会的束缚,还要冲破因性别所带来的盲目束缚。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同属一个范畴。人的解放是从社会中的人这个整体出发的,它包含了妇女解放。妇女解放则是从人的解放的具体阶段来说的。如果说,人的解放是人类的最终归宿,那么,妇女解放只是人的解放的中途站。

妇女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一部分,它与人的解放密不可分。在父权社会中,妇女解放又往往与人的解放交织在一起,成为人的解放主旋律的和弦。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对立。诗人雪莱说过:妇女当牛做马,男人就能自由?这句话精辟地表述了人的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关系。其实,女性不自由与男性的不自由是同时降临的。比较一下农业文明中的女性与男性便一目了然。

在农业文明社会中,女性的价值得不到肯定,男性亦毫无个人价值可言。女性被沦为财产,“夫为妻纲”;男性也不过是家长的财产,“父为子纲”,“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样是男性婚姻的天条。对女性夫逝历代都提倡寡妇守节,但宽严不一,男性在父母去世之后也规定三年不得性交,“诸居父母丧而身自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各离之。”(《唐律·户婚》。

平民百姓的状况如此,上流社会的才子甚至君主亦无多少差别。宋代诗人陆游的爱情悲剧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证例。中国历代帝王的婚姻也无一不是家庭和政治利益的产物,毫无根据爱情自由选择的余地。他们虽然把握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但却远未达到我们今天的人的解放程度。

可见,在农业父权社会中,“夫权”都不是最高的权威,在他们之上还有“族权”(家长的权力),“族权”统治着人类。任何人在他成为家长之前,他都处于受支配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女性受奴役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受奴役的历史。

工业文明的浪潮冲垮了农业文明的堤坝,随着大家庭日益为核心家庭所取代,“族权”的枷锁被砸碎,人的解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同时女性解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是,工业文明并非人类社会生产力最高水平的体现,因此工业社会对人的解放是有限的解放,对妇女的解放也是有限的解放的。工业文明未能结束父权统治的局面,只是一个削弱了的父权社会,但较之于农业社会,它对于人的解放毕竟是进了一大步。纵观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所有父权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妇女解放总是与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①。恩格斯才充分肯定傅立叶提出的“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②。

妇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之一

人的解放要消除来自自然和社会对人的禁锢和制约,妇女解放则除此以外,还要消除来自性别差异带来的禁锢和制约。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人的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前提”。这就是说妇女解放是人的解放中难度最大的一项,是人的解放的终点。有的人甚至提出,在男性还未达到人的解放的程度时,谈妇女解放是毫无意义的。性别差异给妇女带来的禁锢和制约是不是人类最大的禁锢和制约呢?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男女之间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Juanita H.Williams在总结了大量儿童心理学实验后发现:(1)出生不满一月的男婴和女婴没有行为差异。(2)男孩和女孩最初两年在认知能力、社会和情感行为无绝对差异。(3)认知能力的差异是在幼年期的中、后期形成的。女孩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男孩却有较好的空间能力。空间能力可能是唯一的与性别遗传有关的成分。这种成分在性别能力差异上仅仅是一小部分,而且也与男孩子早期游戏经验有关。(4)儿童在胆怯、依赖和养育行为方面没有性别差异。(5)从儿童早期来看,男孩较之女孩有较高的侵犯性,这可能是内分泌造成了男性与女性的侵犯性和体力上的差异。(Juanita H.williams:Psychology Women:Behavior in a Biosocial Context,1997,pl55-157)

可见男女两性最终的差异只有生理机能上的差异,认知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后天造成的,是社会化的结果。这就是说除了生理结构外,其它的差异都可以消除。而生理特点制约妇女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体力和生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力上的差异将日益为机器所替代,现代电子技术使得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用按一下电脑的按钮就能替代,这表明消除男女在体力差异的时代已开始到来。从避孕、流产、体外受精、人工受精、无性生殖,到男性妊娠生育技术的成功,从零岁托儿所的出现到“生育价值经济补偿规定”的出台,也都说明生育已不再是阻碍妇女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说妇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之一,它是人的解放旅途的中途站,而不是终点站。

实践证明,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性别差异的束缚远不及智力等因素造成的束缚那么难以消除。迄今为止,比大多数男性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女性数不胜数,几乎在男性获得成功的领域,女性都有成功的佼佼者。这也说明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不是制约女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说,妇女解放并非人的解放终点。

人的解放和妇女解放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并驾齐驱的。妇女解放一方面依赖于人的解放,另一方面它的进程又影响着人的解放进程。人的解放与妇女解放既互相渗透又互相影响。妇女解放程度不仅制约着妇女本身的解放程度,同时也制约着男性的解放程度。因为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关系同样是制约人的解放的因素。例如“女貌”对“郎才”的苛求、“妻贤”对“夫贵”的苛求也曾逼得一些“大丈夫”喘不过气来,因而大叫“做男人难”。其实,对女性歧视的文化也包含了制约男性的因素。在把女性斥责为“小人”的同时,男性作为“大丈夫”也必须穿上“英雄”的甲胄,戴上冷酷无情的沉重面具。男性永远都必须扮演成功者,即便遇到失败,“大丈夫”必须“不成功,则成仁”才能保住名誉。今于的现实生活中,也出现过不少因男朋友“居然会流泪”拂袖而去的姑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种感情的剥夺绝不是什么“坚强”的表现,而是男性对自己身心理健康的一种严重自虐,“杀身成仁”更是对自己的生命和价值的全面蔑视和否定。可见不仅女性是女性歧视的受害者,男性也同样是女性歧视的受害者。只有彻底破除了歧视女性的文化,男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妇女解放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西方妇女运动阔别了50年之后,在20世纪60由美国开始,先后席卷了日本、英国及欧洲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西方历史上第二次妇女解放的浪潮。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因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一些经济大国生产力最关键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妇女解放带来了新的契机。可以断言,未来若干年内妇女解放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第一次西方妇女运动的浪潮给她们带来了选举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毋庸置疑,“第二次浪潮”妇女得到的只会是更多方面的男女平等。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进程,使得目前我国出现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高科技文明并存的局面。其中农业文明占的比重最大,我们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文明次之,高科技文明初露端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充满信心。因为科技时代的到来使我们能够直接吸取和应用最先进的方式来组织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物质文明发展的进程。同时,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促使我们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进一步缩小性别的人格特征差异,美国目前的性别角色差异不断缩小,性别角色双性化现象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大大促进了妇女的解放。

“男女平等”是妇女解放的相对目标

人的解放是一个运动过程,它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贯穿于人类的各种社会形态。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人类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解放尺度的多样性。在父权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人的解放的天然尺度,换言之,人的解放在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尺度。就父权社会而言,这个特定的尺度就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妇女解放的相对目标,而人的解放才是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实现男女平等,妇女便得到了相对解放,实现了人的解放,妇女将得到彻底解放。人的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的相对目标仍然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在用人的解放的眼光来考察社会时,他们看到了阶级压迫和剥削,因而提出了社会变革理论;当他们用人的解放的眼光来考察妇女问题时,他们发现妇女又处在社会压迫的最底层,因此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这个口号从它一提出就紧扣着人的解放这一主题。进入农业文明以来,妇女的地位始终低于男性,即使到了工业社会,妇女也仍未能与男性站在人的解放的同一地平线上,因为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基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仍然限制着妇女的发展。社会在有些男性已获得解放的方面,对女性依旧是禁区,这也可以理解,妇女解放运动从工业文明才开始,迄今也不过几百年。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扫除几千年父权社会在妇女解放道路上的种种路障是不可能的。妇女解放未达到男性解放的程度这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决定了“男女平等”是父权社会阶段衡量妇女解放的一个尺度。

在父权社会人的解放过程中,男性解放的程度远比女性大,把男性的解放程度作为一个参照点,来衡量一下女性解放的程度,努力争取赶上男性的解放程度,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排除在一些男性未达到人的解放方面,妇女也可以参照人的解放的标准,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或许为男性所效法的路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男性和女性是两列列车,人的解放是列车的终点站。从人类存在的那天起,这两列列车就启程了,它们行驶的方向只有一个——人的解放这个终点站。在途经人类的第一个区间——蒙昧时期时,女性列车领先了,当列车使入农业文明区间时,男性列车则遥遥领先,远远地把女性列车甩在后面,进入工业文明区间时,女性列车奋力追赶,缩小了两列列车间的距离,当列车前进到科技文明区间时,女性列车有可能赶上男性列车,最后一起进入终点站,也可能在女性列车赶上并超过男性列车之后,男性列车再追上来一起驶向人的解放的终点。

妇女解放的程度远不如男性解放的程度,也决定了妇女在男性已获得了人的解放的方面要以男性为楷模,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必须效法男性,因为在男性获得解放的方面,社会不再以女人的标准来衡量女性,而会以“人”的标准来衡量女性。这绝不是对性别的抹杀,而是因为性别的生理因素已不再成为禁锢人的发展的因素,如果我们把这种“人”的标准强硬地帖上“男性化”、“无视于女性”的标签,拒绝用“人”的标准来衡量女性,一味地强调女性的独特性的话,其结果只能是延缓妇女解放的进程。事实上,男女两性的不平等也正是从强调“男女有别”开始的。生理特征的“别”派生了社会特征的“别”,“别”越大,两性地位的悬殊也就越大。如前所述,两性除生理以外的差异都是社会化的结果,所以这种差异的缩小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世界妇女运动的实践证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过程,也正是一个“别”的缩小的过程。我想,这才应该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的真实内涵。

“男女平等”的侧重点是男女机会的均等

“男女平等”作为男权社会中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它代表的是一个方向。“男女平等”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妇女和男子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利”③享有同等的权利不是指享受同等的待遇,它主要强调的是机会上的平等,结果上的平等尽管也是机会平等的一个参数,但不是唯一的参数。这在男性内部也一样,机会的平等也不见得结果平等。例如,在现阶段,同是受教育,有的人读了博士,有的人却只读到高中。从结果来看这是不平等的,但我们不能通过给这些高中生发博士帽来达到平等,因为这种平等只能是虚假的。因此,我们说机会的平等是现在应该努力争取的,结果的平等却是未来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实现“男女平等”必须分两步走,首先寻求机会平等,最终达到结果平等。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左的思潮的干扰和破坏,“男女平等”被简单地理解为结果的平等,以为只要把结果拉平,妇女就真正解放了。因此在招工时,往往不管工作性质如何都规定一定比例的女性进领导班子;在分配上,不问贡献如何,女性都与男性享受同等分配。这种做法使“男女平等”成了平均主义的保护伞,影响了男性职工的积极性,造成了社会对“男女平等”的反感。简单化和形式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理论上对“男女平等”的简单化带来了“男女平等”实践中的形式主义。“男女平等”变成了男人能干的活,女人也能干,男人能挑得起的担子,女人也能挑得起,甚至连服装颜色和式样都与男性毫无二致。于是,“男女平等”变成了体力竞赛和服饰趋同。其结果是导致了忽视人类由几千年两性分工造成的性别体力差异,不顾女性生理特点的体力拼博,一大批女性参加高空作业、井下作业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能与男性在体力上一争高低的“铁姑娘”、“假小子”曾成为广大女性模仿的榜样。沉重的体力劳动给一些女性带来了某些身体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妇女保健所对389例女装卸工的调查,每次负重量在50-100公斤的81人中,月经紊乱者占35%,经期延长者占14%,月经过多者占12%,重度痛经者占57%,每次负重在25-50公斤的308人中,月经紊乱者占21%,经期延长者占3%,月经过多者占12%,重度痛经者占12%④。可见,在最无法平分秋色的体力问题上强调“男女都一样”,给女性带来的危害极大。

虽然“男女平等的简单化是某一特殊时期的产物,它仅仅是当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一个不和谐的插曲,但它造成了人们的逆反心理,给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带来了巨大的挫折。这种挫折至今仍留下了后遗症,其症状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在理论上一方面将“男女平等”当作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来加以否定,甚至有的人把我国解放后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归因于妇女广泛就业,提出“妇女回家论”;另一方面是把“男女平等”等同于“女性男性化”加以否定,认为“男女平等”是以男性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对女性来说,事实上更加不平等。把“男女平等”简单看成是要女性去干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工作。把社会对解放了的人的要求看成是男性文化对女性的苛刻要求,拒绝用人的标准来衡量女性,看不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克服包括性别在内的一切制约人的发展因素。

2.在实践上,从确认“男女平等”不是结果的平等,扩大到否定机会的平等。一些单位不顾法律的保护,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剥夺了女性的竞争机会,有的甚至公开宣称:宁要能力差的男性,不要能力强的女性,将女性完全排斥在机会的大门之外。据全国总工会女工工作委员会1987年的调查显示,在77个商业企业中,招工录取分数线(平均值),男性定为115分,女性定为127分,有66个金融企业的招工录取线(平均数),男性为154分女性为167分⑤。

3.造成性别角色期待的倒退,阻碍了妇女素质的提高。近十多年来,男性对“贤妻良母”的呼唤几乎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妇女的自我牺牲、忍辱负重、恭谦温顺的传统美德不仅得到男性和社会的认同,也得到了女性的认同。一些女性对服装、发式、化妆、美容等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自身价值的追求,甚至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把自己的一切价值都押在穿着打扮和娇滴滴的腔调上,一心等着做被人养活的“洋太太”。

诚然,这些后遗症并不是当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主流,它仅仅是“男女平等”简单化的一种矫枉过正反映,但它对我国妇女解放运动进程的影响不可低估,所以我们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要达到事实上即结果上的男女平等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事实上的处处平等,我们必将回到简单化、形式化的老路上去。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现阶段的“男女平等”没有意义,应该停下来静候生产力的发展。“男女平等”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只是为妇女解放创造了物质前提,并不等于生产力发展了妇女就自然而然地解放了。日本妇女运动的现状就是一个例子。日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在我们之上,家用电器使日本家庭主妇摆脱了用体力操持家务的繁重劳动,但日本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可见,影响“男妇平等”的因素还有来自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习俗、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已为“男女平等”创造了条件的许多方面,也未能达到了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目前意识形态落后于生产力的方面还很多,尤其是女性歧视方面。如果我们无视这一现实,过于强调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我们的妇女运动就无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综上所述,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是人类解放中既紧密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妇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人的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必然归宿。如果只看到二者相互联系的一面,我们就容易将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混为一谈,如果只强调两者相区别的一面,则很可能割裂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孤立地看待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避免这两种偏颇,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只有这样,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才可能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券第571页,第2卷第50页

③《辞海》第3832页

④宋杰:《男女平等与女性解放的关系》见《民主与科学》1991年第4期

⑤全国总工会女工工作委员会:《城市妇女在就业等方面面临的新问题》1988年第2期。

标签:;  ;  ;  

论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_男女平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