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者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08)04-0005-07
如果说读者是出版社的上帝的话,那么作者就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因此,我们说作者在出版产业链中处于“链主”的地位。如当今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英国女作家杰克·罗琳女士,其《哈利·波特》的出版已经创造了世界出版的奇迹;再如时下被许多中国人称为学术“超男”和“超女”的易中天先生和于丹女士。可以说,正是他们的被发掘与开发,才掀起了世界出版与中国出版的一波又一波高潮。可见,一个出版社如果能够发掘到好的作者,那么至少它在成功的道路上,已经有了一半的把握。可如果没有好的书稿文本,那么出版社无论怎么营销、怎么做工作,想让这本书持久热销是不可能的,让它畅销就更不可能了。即使有可能取得一时的市场效果,也不能完全做好。因为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以内容为王。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即使是那些无耻的盗版者、做伪书者也深谙其道,盗名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出版《一路欢歌》,盗名著名作家周国平出版《纯粹的智慧》,以及与名著《挪威的森林》相对应的《挪威没有森林》,“金庸”改成“全庸”等,都是希望借助品牌作者来获取好的市场效应。所以,无论是盗名出版、伪书现象,还是出版界目前的公开竞标、高稿酬高印数招徕作者,都说明了作者在出版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1 作者资源的开发
作者的重要性对出版社而言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该如何去寻找作者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词道出了出版社寻找作者、开发作者资源的难度。
寻找作者是有原则的。首先,所找的作者要与出版社有关联,确切地说应该是与出版社的战略定位、市场定位关联。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大部分作品与音乐有关,那么其相当大一部分作者也与音乐有关,他们在出版社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方面也就是最重要的。其次,要与编辑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关联。就是说,编辑希望找寻哪些作者,首先得有一个大致的定位,要和编辑自己的学科、教育背景或是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选好作者。因此,出版社和编辑在开发作者资源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认真调研,全面分析,拓宽寻找渠道,建立健全作者档案
出版社在寻找作者时,应当先对编辑进行分工,不同的编辑负责找寻不同的作者,这样才不至于使同一出版社的编辑都去找同一个作者。再者,就是编辑要认真调研,全面分析,拓宽找寻渠道,建立健全作者档案。根据经验,寻找作者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编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并综合使用多种渠道,就一定能够找到所需要的、适合的作者。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渠道。
一是利用各种学会、协会。现在各地都有很多协会、学会,如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协会、红学研究会、新儒学研究会等。一般情况下,作者都会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协会、学会组织。所以,如果编辑要找作家,就可以到作家协会;找画家,到美术家协会。比如,我发现作家二月河就是通过河南省作家协会找到的。现代出版史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开明书店就是以立达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为基础,汇集文化界各方面的名人,像朱自清、叶圣陶、巴金、冰心、陈望道、沈雁冰、朱光潜等,并出版了很多有关他们的作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二是参加各种研讨会,从中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动态,物色作者。例如,谈论某个作家的作品,探讨某部历史小说,宣讲科普方面的知识,或者是有关青少年成长的研讨等,都可以听到很多专家的发言,了解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从这些专家的发言中,结合出版社自身的定位以及选题情况,有针对性地物色合适的作者。
三是定期到书店了解新书出版信息,从中掌握作者动态。如果我们要从事出版,就一定要热爱书,一定要和书打一辈子交道。所谓打一辈子交道,就是一定要定期地、经常地到书店去观察,而不是说一年半载去一两趟。至少要选择一到两家书店,每个月至少去一次。因为作为编辑光看书目是不够的,必须亲身去体验触摸书本,也许某本书的装帧设计、写作方面的新元素,会让编辑耳目一新,那么他很快就会想到要去找这个作者。书业界著名营销策划专家金丽红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金丽红已五十多岁,但她仍坚持每周六到书店呆一天,而且她要求她的编辑和发行员也要到书店去。第一,去看自己做的书受读者的欢迎程度;第二,去观察其他竞争对手最新的动态。而且,在这个动态的连续的观察过程中,有可能发现很多作者以及好的创意。因此,作为出版人,无论是编辑还是发行员,都要热爱书,要沐浴书香,要定期到书店观察,观察你所在的出版社,你喜爱范围内的图书的出版情况,也就能从中发掘到一些好的作者。
四是订阅报刊,特别是业内报刊。编辑关注业内的发展动态,了解出版某一方面的信息,就需要经常去看一些报刊,特别是业内报刊,比如《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出版人》等各种报刊,它们提供的是一种资讯类信息,编辑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当然,并不是要逐字逐句地去看,而是先浏览一下,碰到感兴趣的,仔细看;不感兴趣的,就看个大概。只要坚持看,就能掌握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生命的留言》这本书的出版就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消息。这是华艺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现的一条消息——一个叫陆幼青的人患了癌症,他在医院里坚持写日记,记述他得了癌症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这个事件的认识,但在日记里他很少谈到死亡,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谈人生。他认为人要敬畏生命,而且要热爱生命,要珍惜生活。这名编辑就到网上去查看有关陆幼青的信息,发现网上有很多人对他所谈的事很感兴趣,编辑就找到陆幼青并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在出版之后成为中国癌症协会的推荐书目,并且很多人把它当做一本很好的励志书,可以说获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和社会效益。
五是访问网站,特别是专业网站。互联网包罗万象,编辑所需要的作者信息一般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因此,互联网在作者信息的收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譬如说,当编辑想去找某个作者时,可以先到互联网上寻找有关他的信息,掌握相关信息后,再去与作者交谈,更易于双方的交流、沟通,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如《哈利·波特》在中国出版的例子就揭示了互联网对找寻作者的重要作用。《哈利·波特》的出版给全世界的出版界带来了一次盛宴,人民文学出版社仅凭这本书每年带来的图书销售码洋就不下一个亿,实际上人民文学出版社能出版这本书的中文本,是他们的编辑王瑞琴、叶显林在网上看到有关《哈利·波特》出版的消息,同时在《中国图书商报》上也看到了这本书的出版消息。经过分析后,他们主动和这家出版社取得联系,并决定引进出版这本书。《哈利·波特》的出版给我们一些经验:作为编辑,肯定要大量运用网络,网络上能够发现很多作者和书稿的信息,而且现在有很多作者都是先把书稿挂到网上,供网民浏览。图书商场上的很多畅销书,实际上都是在网络上已经连载过很长时间了,所以,编辑一定要利用、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
六是注意专业研究机构信息,如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过去,本社图书的销售情况如何,只能通过发行员打电话去询问书店,有时候获得的信息也是以偏概全的,并不能反映全貌,但是像开卷这类调查反映的是整体销售情况。因此,作为编辑要注重一些专业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从这些调查数据中能够很好地看到本社图书的销售业绩,同时也能够获得竞争对手的相关图书出版动态和情况。如果编辑能对这些信息作认真、全面的分析,就有可能从这些分析中发现有价值的选题和作者。例如,《百年百篇经典散文》这套书就是我们从开卷上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一种叫《百年散文精华》的书,卖得很好。我们通过对这一消息进行分析,觉得这类书很有市场价值,就及时推出了这套《百年百篇经典散文》,而且卖得也挺好。开卷上显示年年都卖得很好的书,就说明这些书肯定是有市场的,也就是说,编辑和发行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一定要学会利用开卷这类型的调查数据,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编辑会知道这本书在哪儿卖得好,哪些书卖得好,卖得好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谁等。只要准确掌握了这些信息,编辑就能从中寻找到所需要的作者。
七是联系出版经纪人。在国外,出版经纪人已非常普遍,他们作为作者的全权代表,与出版社商讨洽谈与作者图书出版的所有相关事宜,可以说,在图书出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市场的不断发展,出版经纪人在我国出版业中也悄然出现,并得到不断发展。如二月河、毕淑敏、姚明等人都有出版经纪人。这就是说,找到作者的经纪人也是找寻作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八是联系国内外版权代理公司。前几年,引进版图书占了国内图书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像《达·芬奇密码》《谁动了我的奶酪》《魔戒》等,尤其是《达·芬奇密码》,它曾经连续多年占据年度排行榜第一名,目前的市场销售仍然看好,这些书都是出版社通过版权代理公司获取相关信息出版的。因此,作为编辑,要经常和国内外版权代理公司联系,如博达、大苹果等,了解国外图书的相关情况,从中发现好的作者和作品。
九是研究国内外畅销书排行榜。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很多在国外如在美国、韩国畅销的书,在中国也畅销,尤其是那些在中华文化圈内畅销的书,在大陆也会畅销。因为它们都属于中华文化,大家的文化认同基本上相近。譬如说,编辑如果看到一本在台湾畅销的书,那么在大陆也会获得畅销,这样编辑就可以迅速通过渠道找到作者,与他联系出版这本书。因此,编辑一定要研究国内外的畅销书排行榜,像国内的开卷图书排行榜,国外的亚马逊网站、《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从这些排行榜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来找寻作者。
1.2 成立出版社自己的“马家军”:建立一支来之能战的作者队伍
一名编辑或是出版人能否成功,与他拥有作者的多少以及作者的质量密切相关。作为一名编辑人员或是出版从业人员,就需要建立一支作者队伍,即培养自己的“马家军”,要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在现代出版史上有一个亚东图书馆,它虽没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影响大,但是它所出的300多种图书中有1/3的作者都是中国现当代名人,像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朱自清、徐志摩、蒋光慈等。特别是胡适,很多有名的书,像《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等都是在这里出版的。今天亚东图书馆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人们会记得亚东图书馆,就是因为它出版了这些好书。亚东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出版这些好书,关键是它有一个好的当家人——汪孟邹先生,他通过老乡胡适和陈独秀的关系,把当时一批文化名人笼络在自己麾下。因此,作为编辑,作为出版社,一定要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马家军”。无论是原创作品,还是编撰作品,都要有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
1.3 厚古不薄今:要善于培养新作者
在图书出版中除了一些经典作家之外,一般作家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很多作者到了一定时候都成了强弩之末。因此,编辑固然要搞好同老作者的关系,但也一定要注重对新作者的开发,即“厚古不薄今”。
《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销了200多万册的畅销书,其作者刘卫华,之前并不出名,她只是成都某杂志社的一名编辑。该书的出版是作家出版社的编辑袁敏从报纸上发现这么个消息——成都有个女孩叫刘亦婷被哈佛录取了,其母刘卫华想把她的教育经验写出来,编辑袁敏便找到刘卫华,与她协作,让她把自己独特的教子方法写出来,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最后成为一本很好的励志类畅销书。袁敏作为编辑,对这个作者的发现,以及对她的支持,并最终使其成名,可谓功不可没,同时也为出版社创造了非常好的效益。因此,对于那些新作者,需要编辑善于培养、挖掘,为出版社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只有这样,出版社才能“永葆青春”,永远充满活力。
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商务印书馆对钱穆的发掘与培养。钱穆先生不仅治史有名,而且还是一位国学大师。在他初中刚毕业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论中国之外交方针》,并投到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上,《东方》杂志因为这篇文章涉及机密,没有给他刊登,但是给了他25块大洋的奖金。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这笔钱是很丰硕的,况且当时他并未出名。钱穆先生后来到无锡的一个高小教《论语》,他把他所教授的《论语》讲义进行整理并寄送到商务印书馆,作为当时国内赫赫有名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并没有考虑这个作者的知名度,也没有考虑其他因素,而是根据稿子的质量出版了钱穆先生的书稿。商务印书馆给了钱穆先生100块钱的购书券作为稿费(此购书券可以购买商务印书馆的图书)。钱穆先生因为有了这个百元券,才能买经史子集类的书,最终使他成为一个大儒。后来,钱穆先生对此事念念不忘,与商务印书馆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他的大量重要著作都是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因此,编辑在开发作者时要做到“厚古不薄今”,不仅要尊重那些重量级的作家,而且也不能忘记去培养和发掘新的作者。但是对于新作者,主要是看作品的内容质量,这一点很重要。
1.4 从跟进作品、跟进作者到包装作者
发现、培养作者还有一个技巧问题,编辑需要把握好三个层次,即从跟进作品、跟进作者到包装作者。
跟进作品。中信出版社曾推出了一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该书出版以后,据媒体报道图书市场上马上就出现了几十种有关奶酪的书——《我动了谁的奶酪》《我的奶酪谁动了》……在这些跟进的图书中有的也销得很好。当然,应注意——作为一名编辑假如做不了第一,可以做第二,但是没必要做第十五、第二十。如果编辑能够很巧妙地跟进,做好第二,并能从这里发现整个图书市场的走势、流行潮流,那么他就是高手。跟进作品时,要注意跟进的速度、角度。首先,跟进的速度要快,跟慢了,图书已被做滥了,那时再跟的话,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其次,跟进的角度要有变化,别人推出《狼图腾》,你推出《狗图腾》,这显然是没有任何水平的跟进,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本《藏獒》,某种程度上也是跟进《狼图腾》,这样的跟进就显得很有水平。
跟进作者。跟进作品只是一个初级层次,跟得不好反而不利于出版社,给别人以“跟风”之嫌。所以出版社要积极向第二层次推进——跟进作者,即抓住那些重量级的作家不放,如抓住海岩、余秋雨,把他们的系列作品积极地推向市场,刺激读者的连锁需求,必定能获得非常好的市场反响。如漓江出版社推出的卢勤的励志系列,洪昭光的《健康快车》等。可以说,只要抓住了他们,出版社就找到了下一台“印钞机”。
包装作者。由于受影视界影响,国内外出版界也越来越重视对作者进行包装。国外的,如对《哈利·波特》作者英国著名女作家杰克·罗琳的包装,西方出版商通过整合营销的方法来包装她,使杰克·罗琳由一只丑小鸭成为世界级巨星,并创造了世界出版的奇迹。在国内,最有名的莫过于对郭敬明、郭妮、小妮子的包装。出版社通过对他们进行包装,使他们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写手摇身一变,成为偶像人物。为什么出版社要花大价钱包装他们?因为跟进作品,也就一部;跟进作者,可能还会被别的出版社抢走,或者作者可以将不同的书稿交由多家出版社出版。但是包装作者,只要出版社有远见,把他紧紧地抓在手上,那么作者就只能给出版社写作,而不能再为其他人写作了,回报自然也就由包装的出版社获得了。下一个偶像级的人物又会是谁?江山代有才人出,源源不断的作者资源,就看编辑有没有能力去发掘他们,并将其包装完美,创造另一个出版奇迹。
1.5 从包装作者到包装概念
成功策划运作《布老虎丛书》并提出“布老虎”这一概念的安波舜先生,有一个观点——“金牌编辑包装思想,银牌编辑包装作者,铜牌编辑包装图书”,安先生把包装思想看作是编辑的最高境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在中国大陆十分畅销,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新概念:财商。作为现代人,智商、情商、财商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人能不能发财,主要是看他的财商如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提出“财商”这一概念之后,就对其进行全面宣传推广,经过一番运作,结果大获全胜。在推出《富爸爸,穷爸爸》之后,又推出了一系列相关图书,如《富爸爸图书指南》等系列。现在,由于“富爸爸”的开发,他们还成立了北京财商教育培训中心。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概念包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收益无疑是巨大的,运作《富爸爸,穷爸爸》的编辑无疑称得上是金牌编辑。此外,李阳的“疯狂英语”系列能够获得极大成功,也归因于包装了一种概念——疯狂英语。
因此,在出版图书的时候,出版社通常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通过包装一个概念,把某一类图书,某一类作者都集中到里面。在文学上有很多概念,如文化关怀、新写实主义、寻根文学、“伤痕文学”,等等,编辑如果把这些概念都归为一类,将其包装后,正如刚才所谈到的财商系列,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富爸爸,穷爸爸》,而是一系列的书。通过包装这些概念形成一个流派,形成一种热潮,最后形成一股持续的销售波。
1.6 从包装作者到培养忠诚的读者
培养读者的忠诚度对于出版社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拥有一批忠诚的读者,就等于巩固了出版社的市场,而且还有利于出版社的品牌建设。比如郭敬明,在全国各个城市,基本都有其“粉丝团”,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全国这些城市都有出版社稳定的市场。还有哈利·波特迷,在每一本《哈利·波特》新书推出之前,都有成千上万的“哈迷”排队等候,希望在第一时间购买到新书,为此一排就是好多天,而且是全家总动员。此外,还有我们所熟悉的易中天的“易粉”“乙醚”,于丹的“于粉”等。总之,像“哈迷”这样忠诚的读者对出版社来说,就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财富。所以,培养忠诚的读者对于出版社来说非常重要。出版社应当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如成立专业的读者俱乐部、定期召开研讨会、见面会,开办专题网站、出版手册等,紧紧抓住某一类具有连续出版前景的图书的读者,或者对某一位作家作品特别喜爱的读者,与他们建立长期联系,从而培养自己的铁杆读者。
2 作者资源的维护
在现实的出版活动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出版社辛辛苦苦开发了一个作者,没过多久这位作者就被别人挖走了,开发的出版社只是为他人作嫁衣,损失非常惨重。但是出版社又不能用一些霸王条款,限定作者必须为出版社服务,那也是不可能的。发掘作者对于出版社来说是“打江山”,而维护作者资源则是“坐江山”,“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难。出版社如何才能“坐稳江山”,即我们该怎样来维护好作者资源?维护好作者资源需要用心去经营,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2.1 增强比较竞争优势,用实力说话
这是找到作者、留住作者的关键所在。作者也是讲究投入产出的,他也希望他的辛勤劳动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如郭敬明《最小说》的出版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有出版社给郭敬明460万元的版税,甚至是600万元,但郭敬明最终选择“金黎组合”,这里面还是商业利益的关系,当然这也说明郭敬明很有商业头脑。“金黎组合”与他不完全是版税关系,实际上他们之间是完全捆绑在一起的,“金黎”不仅给他版税,还把销售利润的一部分给他。郭敬明的收益也就不仅仅只是600万元了。当然“金黎组合”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金黎组合”紧紧抓住的不仅是一个郭敬明,而且还有那些以他为旗手的一大批作者,抓住了郭敬明也就等于抓住了他们。最后,用郭敬明的话说:“我们这是强强联合。”
强强联合的“强”就是出版社的实力要强,即出版社的经济实力、营销实力、市场占有率、品牌实力等,只有拥有这样的实力、竞争优势,才配得上强强联合,也才能够留住“强”的作者。而如果出版社矛盾重重,市场影响不强,甚至入不敷出,那么再好的作者也是留不住的。同样,在同国外进行版权贸易的时候,版权代理公司都要出版社提供其经营状况、销售业绩的信息,并不仅仅是版税给得高出版社就能出书,它还要看你的影响力、品牌号召力等。因此,出版社要注意增强比较竞争优势。
此外,还有长江文艺出版社与江苏文艺出版社、与春风文艺出版社关于《天瓢》的争夺;诸多出版社关于《二月河文集》的争夺;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争夺梁启超《饮冰室全集》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的争夺取决于出版社的实力,实力是关键,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市场号召力、影响、经济实力等是决定的关键。
2.2 编辑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
编辑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在维护作者资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编辑是出版社特命的全权大使,他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代表着整个出版社的形象。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换位思考,养成良好的编辑作风。作者是通过编辑进而认识出版社的,编辑的个人修养、学识、组织能力、公关能力,对于出版社能否留住作者至关重要。因此,编辑本人要不断学习与总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增强作品的鉴赏力、市场判断力、营销能力,努力成为作者的良师益友、诤友,从而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作为编辑一定要尊重作者、理解作者,并能进行换位思考。具体来说养成良好的编辑作风就是:一是处理作者的稿件要及时,评价稿件要客观,退稿要委婉但也要指出问题。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有很多好的编辑,如鲁迅,他对青年作家的帮助,就是指出他们创作的不足,赠送他们有用的书,介绍他们的作品出版,他能做的,全都做到了。而且,鲁迅先生还指出,毁灭作者有两条路:捧杀与骂杀。现在提倡文艺民主,骂杀的机会少了。但胡乱吹捧,尤其容易毁掉一个青年作者。二是尊重作者的劳动,不要轻易改动作者的稿件。改动时必须征求作者的意见。譬如说,有一些大学刊物的稿件,它就要求作者一定要签字再寄回来,以避免著作权的纠纷。当然由于现在出版社编辑的阅稿量很大,很多出版社都无法做到这样,但是像重要的作者,重要的书稿一定要做到这样。三是编校必须认真,装帧设计要让读者满意,对作者稿费的支付要及时,加大作品的宣传,尽可能扩大销售。
其二,润物细无声,从小处与作者建立深厚的友谊。一个出版社的实力,编辑的各种修养、学识,对于留住作者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小处着手,与作者建立深厚的友谊,即做到润物细无声。比如,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张懿玲到医院看望守护得了肝炎的贾平凹,其行为深深感动了贾平凹。后来,贾平凹就把稿子交给作家出版社出版,像《秦腔》《浮躁》《高兴》等。此外,在节假日的时候向作者寄上一张贺卡、或是打电话发短信问候也是很好的方法。比如,金丽红就很重视这个,过节的时候,她会给作者寄上一张贺卡;过春节时,给作者寄上一束鲜花,作者生日的时候也寄,甚至是有些作者配偶的生日也送上祝福。因此,编辑在和作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注重对这些细节的处理,从小处与作者建立深厚的友谊,就很容易感动作者,也就会赢得作者的信任,最后留住作者。
其三,以情感人,坦诚相待做知心朋友。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有一个感人的例子,就是亚东图书馆和蒋光慈的关系。蒋光慈,安徽六安人,中国现代诗人、小说家,很早就去苏联留学,回来就写了长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给亚东出版。当时蒋光慈由于是革命党,到处被追捕,亚东图书馆就帮他收信。可以说,蒋光慈的很多事都是亚东图书馆帮他处理的,蒋光慈生病了,亚东图书馆派人到医院照顾他,蒋光慈临死前所写的遗嘱也是交由亚东图书馆来执行的,甚至是他的丧事,以及迁墓的事都是由亚东图书馆来处理的。也就是说这样一个青年作者,他与亚东的友谊是长久的,不是一时的,蒋光慈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地位也和亚东图书馆密不可分。因此,编辑与作者,不能完全是功利主义的关系,需要作者稿子时,编辑热络得不行,图书出版后,将其忘之脑后,这样的编辑,不可能与作者建立真正的友谊。特别是当作者遇到困难时。编辑要主动与之联系,这样,作者才会真正感谢你。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编辑要把这种关系变成一种亲人关系,一种朋友关系,编辑要想别人之所想,甚至是想别人所未想,作者才会感到编辑很细心,在意他,重视他,那么当他有稿子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编辑。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作者都面面俱到,但是对于重量级作者,一定要悉心呵护。
其四,诚信为本,要取得作者的信任。编辑的职业道德和出版社的诚信体系对于出版社来说非常重要,在现实的出版活动中,一些出版社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后,并没有认真地去履行合同,最常见的就是拖欠稿费。如周国平在他的博客中写了一段文字,就是正告人民出版社,说他们出版图书不付稿费,违反合同条款之类,这必将对出版社产生不利影响。出版社是一个商业机构,所从事的活动也是一种商业活动,就必须以诚信为本,在履行合同时,要注意出版职业道德,图书的印数、出版周期、合同上允诺的一切条件都要认真履行,尊重作者的精神权益与物质权益。出版社绝不能因小失大,失去作者的信任。
其五,当挚友还要当诤友,编辑要发挥自己的参谋作用。编辑与作者不仅要做很好的朋友,而且还要做诤友。所谓诤友,就是要敢于给作者提出意见。在中国当代,有一对非常著名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就是周振甫与钱钟书之间的亲密关系。1942年钱钟书完成《谈艺录》,书稿交到开明书店,同仁一致推举周振甫担当责任编辑。钱先生的《谈艺录》,对于编辑而言,可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不光是卷帙浩繁的问题,关键是书稿之中旁征博引,探幽入微,涉及古今中外名著不知几许,引用诗文典故数以万计。然而,尽管钱氏乃学界奇才,博闻强识,远非常人可比,但俗话所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周振甫先生在编辑过程中,高度认真,一丝不苟,不仅一一查找出处,核校原文,还为之标定目次,便于读者翻检。此事令钱先生至为感佩。在送给周先生的一部《谈艺录》上题云:“校书者非如观世音之具千手千眼不可。此书蒙振甫道兄雠助,得免大舛错,拜赐多矣。”至此,二人结成莫逆之交。33年之后,钱氏大著《管锥编》五卷杀青,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振甫。周一如既往,逐条核对原文,提出修补意见,为钱氏所吸纳。钱于序言中感言:“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钱周二人可谓诤友,他们之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双方观点不同,亦直率指出,毫不客气。因此,作为作者与编者,二位先生的深厚情谊,一直被学术界传为佳话。
美国著名编辑马克斯韦尔·埃瓦茨,珀金斯与海明威的关系也是一例。“有两种气质使编辑名满天下。一是对于一本好书能越过缺点看到优点,不管这些缺点如何使人沮丧;二是任凭困难再大,也能不屈不挠地去挖掘该书的潜力。”编辑和作者决不能是酒肉朋友的关系,而应当是诤友的关系,编辑要认真提炼稿件,努力使稿件成为一本上乘之作,那么作者将会终生感谢编辑。因此,编辑要根据自身的修养、学识、经验,与作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其六,商业时代应内外有别。编辑是代表出版社去同作者联系的,在同作者的沟通交流中一定要注意保守商业机密。比如对于出版社的经营状况,作为编辑不能去跟作者胡乱讲一些不利于出版社的情况——出版社内部矛盾重重、入不敷出等。因为作者是外人,他并不了解出版社的矛盾,当作者听到这些情况之后,自然也就不会与出版社合作了。这就是说,在同作者的交往中要注意内外有别的问题,这是一个约稿的心理学问题,编辑必须把握好。
3 结语:做一个新时代的出版家
如果我们要追求成功,实现自我的价值,做一名优秀的出版人,那么一定要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要编好的作品,就要有一批好的作者,在出版产业链中,作者是处于“链主”这样的重要地位,只有掌握好的作者,才能推出好的作品,只有推出好的作品,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大家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出版家,像那些近代大出版家:严复(《天演论》《原富》)、魏源(《海国图志》第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情况)、张元济(商务印书馆主政)、鲁迅(北新书局)、邹韬奋(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创办者)、叶圣陶一样,传播新知、开启民智、服务大众。
(刘学林 整理)
(收稿日期:200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