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全球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全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视野论文,我国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加入WTO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不仅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如何应对,不仅涉及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教育发展战略,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首先,“入世”将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融入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而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质的规定性事实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全球大市场、全球大公司和生产要素全球化。如果说前两方面是经济市场和劳动市场“再造”的话,那么后一方面则是世界范围的生产要素“再分配”、“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全球化包括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和劳动力全球化。特别是劳动力全球化,其惊人的规模与速度,是历史上从没有的。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最近数据,全世界约有1.3亿人在国外工作,这还不包括没有记录的流动人口。而在1965只有7500万,30多年已翻了一番。这些劳动力来自55个国家,在大约67个国家寻找工作,比之1970年也翻了一番。(注:刘吉.论经济球化的本质.文汇报.2001.2,(19).)为此,“入世”在即,应继续转变观念,确立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观。发展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加,更意味着适应性的提高。“入世”后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有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眼光,又要有本土化方面的战术策略,职业教育发展要根据“入世”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及时作出结构性、局部性的调整。

其次,全球化并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尤其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正在向全球发展,无疑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工业”、“国有企业”构成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球公司或跨国公司在全球各个分公司“本土化”。所谓“本土化”,即利用所在国的一切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本土化配置”等;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或全球公司成为超越国家和民族独立的经济王国,人力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将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公正、自由、竞争和开放”予以重新调整。这种挑战,无疑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后,造成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人才流向发生变化,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会偏向跨国公司,这反过来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的培养。

再次,“全球化是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市场整合与分解过程,一方面跨国企业增加,国家贸易壁垒逐渐消解(整合过程);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地方特殊性不断上升(分解过程)。在经济市场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在经济上与国际接轨,必须使国际准则本土化,同时又不放弃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本土化、民族化程度有所提高;经济全球化更是利弊兼存的复杂过程。生产由浅表层国际分工发展到深层次全球分工,多边贸易体制和规范形成,全球信息网络逐步完善,金融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这些都有利于资源、资本、信息、服务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有可能促进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这是全球化之利;强化发达国家经济霸权,增加国际金融风险,扩大南北贫富差距,过度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剧烈恶化自然生态环境——这是全球化之弊。这两种相悖的的过程同时发生。获利最多的是处于全球分工体系上层的国家和地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96年发表的《全球工业发展报告》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获益最多,东南亚国家部分获益,非洲国家获利极微。

最后,全球化趋势并不能笼统地说“机遇大于挑战”。在全球分工系统中处于不同层次的国家,其机遇和挑战是不同的。1998年,在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中国大陆人文发展指数排序106,这是倒排法,实际排名第68(香港第25)。中国社科院按照英克尔斯10项“现代化指数”测算,1999年中国大陆现代化水平为第66位,“现代化指数”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属于世界中等偏下水平。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系统中尚处于较低层次。(注:瞿世镜.全球化的两种前景.文汇报.2000.8,(29).)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加入WTO后以及全球化的“双刃剑”,要趋利避害,寻找教育发展的适当平衡点,职业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促使相悖的矛盾运动过程向有利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二、职业教育:提升国家竞争力最宽厚的基础和最坚实的支撑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广义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是一个国家能够为国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当然也是一个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社会生存和国家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经济学术界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可以测量的,它是一定的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评估指标包括:国内经济竞争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和效率、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和国民素质等8项。在8大指标中,我国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和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分别为第40位、第37位和第35位,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排名最靠后的三项。(注:吴清基.技职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台湾师大书苑.1998,(289).)这三项指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提高的瓶颈。造成我国国际竞争力指标落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关键的因素则是我国全员劳动生产力仅为瑞士的1.37%,差距惊人。事实证明,国际竞争力的实力和国力的强弱、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据统计,到2000年,我国就业人口7亿多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仅占3.8%,而初中以下的占80%以上。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共157万,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5%。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接近或超过了100人。另椐劳动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只有5年,城市只有8年,在生产、服务领域,技术工人只有1/2,其中初级工占62%,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占3%。如此劳动者素质,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人才资源大国。要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状况,教育政策、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特别是要格外关注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固然重要,但如何提高最广大的劳动大军的素质,同样值得关注,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知识经济就丧失了最宽厚的基础,传统产业就丧失了提升的最坚实的支撑。

综观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8项指标,除了“政府作用和效率”与“基础设施”两项之外,其余6项指标均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要素中,劳动者的素质是最关键的要素。在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以美国为例,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对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而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则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在自称“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的德国,在平均失业率10%时,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一种结构性失业),但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近期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8月23日)在沈阳等10个城市所做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中显示:失业和下岗者再就业难度加大,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用人岗位要求求职者达到一定的技术等级,其中对初、中级技术等级的劳动者需求比重较大。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服务贸易承诺的14个领域将进一步开放,从而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再是国人一统天下,会有更多的外籍人员加入中国劳动市场。跨国服务带来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进一步分化与公平竞争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概而言之,职业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三、提高教育服务竞争力: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心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目前在143个成员国(地区)中,有40个国家(地区)在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上签了字。它们愿意通过谈判与协商,消除彼此分歧,促使各国政府下放办学权利,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教育法律与法规,开放教育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教育服务范畴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地区)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注:岑建君.加入WTO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挑战.2000.)

所谓“教育服务竞争力”,通常是指教育服务的质量、教育满足需求的程度、教育选择的权利、教育信息体系的建立、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教育价值观的更新及其教育市场的占有率等核心竞争力。而我国职业教育服务竞争力,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人才培养规格、层次都很难适应全球化和“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

职业教育的内涵完整的表述应是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三个层面或范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根据三个基础:职业岗位(覆盖面较广的职业)、职业群(相邻近的职业组成)和技术(某一类技术涵盖的职业)。鉴于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职业资格制度的完善、传统产业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世界职业分类的新观念的引进(从事一般性生产的职业、从事服务性的职业和从事研究开发性职业)等现实状况,应在不同的层面勾勒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其重心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竞争力。我国的经济结构很长阶段内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并存的时期。为此,拟从下列几个方面勾勒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也应有不同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性、技术性方向的综合高中为主体,满足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两种需求;延缓分流,延长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义务教育年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发达地区应开展以劳动预备教育为主体的职业资格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使毕业生流向国外劳务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应开展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要目标的劳动就业预备教育,在学习和掌握生产技术技能,获得就业资格的同时,提升就业选择的本领和机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眼光不要仅仅满足于国家重点职业学校的建设和规模发展,而且要立足于质量和效益的发展,立足于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职业学校。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应以技术教育和技术创新教育、管理专业教育为主体

毕业生在获得专业技术资格与执业资格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应以“综合高中”和“三校生”为主体,一是可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优秀中职学生有深造的机会(瑞士成功经验);二是可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与中职的整合、贯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跨国公司或全球公司职业岗位上具有竞争优势;在国际合作、交流过程中,其毕业生在掌握高新技术、熟悉现代管理方面也同样具有竞争力。

3.职业培训发展战略:由于产品结构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出现,职业培训的对象层面将由满足就业需求的特定对象拓展到以全民为对象(横向),培训层次从企业基层技术工人发展到企业全体员工(纵向);培训功能体系包含就业劳动预备教育、在职进修培训、转岗培训、晋升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职业培训的发展战略重心应聚焦于以国际职业资格认定为主的培训和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终生培训。因为职业培训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发展的投资。职业培训的主体应是企业和社会公共培训机构,要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公司和行业为主体的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利用市场运作机制,使培训真正成为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我国“入世”后,将加快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产生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将使我国职业教育市场面临直接被瓜分的危险。与此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具体体现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教育理念(职业生涯教育和咨询、终身教育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模式的引进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步伐。毋庸置疑,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大市场的供需状况合理地配置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资源,树立职业教育适度超前的新战略发展观,就是要把职业教育的超前发展作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最为重要的支柱,发挥职业教育在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支撑作用;职业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在注重教育服务竞争力提升进程中,一方面要改变目前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缺乏竞争力的状况;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入世”后的新变化,按照劳动市场需求设置一些跨行业的走俏专业或直接引进国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国际认定的任职资格培训,容许国外和境外合作办学或独立办学。如果说引进其他教育和开放其他教育市场有一定时间和条件限制的话,那么,加快开放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市场将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的新的选择。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发展要素的三大方面: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和劳动力全球化,其中后两大方面则是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方向和价值取向。

标签:;  ;  ;  ;  

全球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