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探索奠基石——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奠基石论文,五年论文,事业单位论文,人事制度改革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的五年,中国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日新月异,政治体制改革之一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五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面对市场经济的撞击
当我们把镜头拉回到1992年时,会看到这样的一幅情景:全国仅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就有130多万个,从业人员2460多万人, 机构臃肿,队伍庞大、政事不分、坐吃“皇粮”;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分配平均主义,工作效率低下。仅以浙江省为例,事业单位(不含政法系统)人员竟是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总数的5.2倍。 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数占总人数的61.8%,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人数占总人数的22.8%,自收自支的只占15.7%,由此可见,整个事业单位吃掉的“皇粮”,已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大头。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事业单位开始面临新的选择,原有的布局结构、管理体制以及内部机制已愈来愈呈现出它的缺陷和弊端,加之国家要求一些文化、新闻、出版、研究院所等事业单位在财政经费上实行“断奶”,从而使不少事业单位更加不适应新体制要求,举步维艰,甚至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存。
面对新旧体制的碰撞,事业单位出路何在?不少事业单位开始按照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那样,纷纷推行改革,积极在转变机制、增强活力上做文章,由此,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大大推进了一步。人们开始用市场经济的标准去审视、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去判断,以使自己尽快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适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已成为当时的潮流。
在艰苦的探索中跋涉
改革伊始,没有成文的改革方案。
事业单位庞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鉴。
北京市机电研究院没有等待,1992年6月, 他们率先迈出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实行全员聘用制,成为改革初期攻坚战的排头兵。当研究院的职工们从院长手中接过签约后的聘书时,他们明白:“铁饭碗”打破了,坐吃“皇粮”的日子没有了,生存危在旦夕,只有痛下决心走向“市场”才是置死地而后生的抉择。
江苏盐城市作为全国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1994年正式出台了《事业单位综合改革意见》,确定了“理顺政事关系,增强内部活力,减轻财政负担,促进事业发展社会化”四项目标,从而标志着该市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也为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深化改革趟出了路子。
“断皇粮”、转机制、增活力,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开始加快。然而,事业单位由于它的复杂性,一度改革步履迟缓,甚至出现了回潮现象。事业单位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必须步入规范化轨道。1995年底,国家人事部在郑州召开了“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指明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确立了科学化的总体布局,推行了多样化的分类管理,实行了制度化的总体控制。宋德福部长在会上还部署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十大任务。这次郑州会议,成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革的新起点。从此,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风起云涌,一步一步迈上新台阶。
以上海曲阳文化馆为例,他们面对生存危机、发展危机和人才危机,实行了部门独立核算、签订全员上岗合同等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很快走出了一条“不吃皇粮交公粮”的路子来。
多渠道探索事业单位配套改革
此后几年里,全国的事业单位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进行了各项配套改革。
——积极进行转制改革。各地许多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将全额拨款转为差额拨款或将差额拨款转为自收自支甚至转为企业化管理,并根据不同情况相应地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如哈尔滨市对市开发研究所每年削减经费25%,四年削减到位。大连市编委、人事局决定将市城建开发总公司等六家研究开发性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对科研开发型事业单位实行了股份制改造。
——改革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为全面推行聘用制奠定良好基础。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逐步形成规范化,不少地区已将聘用制做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用人制度,加大了改革的力度。上海市人事局1995年12月下发了如《上海市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暂行办法》;南京市政府1995年5 月出台了《南京市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暂行办法》。他们的做法对全国各类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到199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事业单位都推行了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聘用制度。最近,在全国文化系统事业单位引起震动的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的改革,就是大力度推行了考评聘用制,这次考评聘用制的推行,使这些死水一潭的事业单位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
——改革工资分配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搞活内部分配。按照党的十四大“加快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的要求,1993年10月1 日我国正式施行了建国以来第三次机关事业单位新的工资制度改革,将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从机关工资制度中分离出来,建立了适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许多地区和部门根据事业单位不同的经费来源渠道和经济自主程度,合理确定国家与事业单位的分配关系。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同承包指标挂钩;对差额补贴或削减一定比例事业费的单位,实行承包指标或目标管理指标;对完全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目标任务与奖金挂钩,通过创收加大奖金数额,这些对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建立和推进职员制度改革。建立和推行职员制是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不少地区和部门结合实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积极进行了职员制的改革试点。中科院从1992年开始研究探讨职员制问题,并已在其所属的八个研究所进行改革试点,他们相应出台了一些具体办法,从初步结果看,成效是明显的。1995年11月,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职员管理暂行办法》,进行意见性指导。对稳定管理岗位的优秀人才,保证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转起到了积极作用。
——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是人事系统近一年来的一项重点工作,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激发了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各地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改革中都积极推行了竞争上岗。象1996年底以来,山东省招远市人事局在招远市所有事业单位实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择优聘用。有7751名工作人员通过民主测评和双向选择确定了工作岗位,有68人在竞争中下岗,有39个人在竞争中按规定不予聘用,分流出事业单位。实践证明,竞争上岗使事业单位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改革正未有穷期
全国的事业单位经过了五年的改革探索之后,国家体改委和国家人事部依然把它作为今后深化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原因何在?勿庸置疑,它比机关的改革难度要大得多,难度就在于类型不一、人数众多、情况复杂。至今,仍有些地方、部门在设立事业单位,有些根本就没有必要,象某市仅海边的太阳能研究所就有七、八个之多,既浪费了国家的物力、财力、人力,也阻碍了事业单位科学的规范化管理;还有个别地方、部门把本来属于政府的服务职能转给事业单位,让它收费,这个单位就自收自支,变成了政府部门的“小金库”;还有的部门搞了这个或那个的研究中心,却离中心工作很远,搞一个题目、开个研讨会、编一本书,就这么循环起来了……以上种种现状表明: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国家人事部政策法规司事业处孙建立处长谈了今后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一些打算:为加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部里正在抓紧制定全国性的总体改革方案。今后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的需要出发,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要求,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制度,对那些有条件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行技术人员的聘用制、领导人员的任用制,逐步推行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的任期制,建立符合管理人员特点的职员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工人管理制度;围绕建立事业单位新型的用人制度推行配套改革,如考核制度、人才评价制度、工资制度、培训制度、人员流动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等等;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我们期待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明朝更好看。
标签: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人事制度论文; 事业单位工资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