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昆明,650031)
【摘 要】本文以云南工业类建筑设计实例为背景,通过调研、分析、总结,从而对设计原则进行基本探讨,以此揭示人类心理美学对工业建筑发展的影响,力求探索工业建筑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当代,地域文化在时代脉搏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工业建筑;地域文化;民族建筑
引言
工业建筑本是为产品提供生产场所的建筑物,是为满足生产活动而进行针对性设计建设的生产型建筑类型。因行业产品不同,其建筑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但是随着近现代生产技术的机械化、标准化,标准厂房的设计建设也随之发展,几乎轻钢结构、压型钢板、门式钢架等成了现代厂房的代名词。可是这些标准似乎在云南“水土不服”。云南各地的厂房多数仍旧尊循着民族特色建筑模式以及手工生产的传统工艺。其实,工业建筑在满足人们物质生产劳作的同时,更体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进取。工业厂房作为生产企业最直接的载体,用凝固的特殊符号向人们诉说着这些企业所继承的精神以及所发展的理念。
在云南本土,这样“入乡随俗”的建筑随处可见,包括工业建筑以及民居酒店等。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大省,在自治州投建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接待建筑,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工业建筑也呈现出本土化的现象,不禁另人费解。究及此类现象的原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这是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的观点,也揭示了建筑的本质,它是建筑内在功能的外在形式体现。这个论点放在云南的工业建筑范围,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本土的工厂其实50%以上皆属于旅游特色产品的加工厂,如特色食品保健品类及手工艺陶瓷、刺绣类等。由于历史及经济的原因,多数工厂至今仍然保留着“作坊”的形式,他们多数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传承作坊。按流传的古老工艺制作,也采用传统的厂房仓库加工存储。例如云南的豆茉糖加工厂、普洱茶制作厂及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江川铜锅、尼西黑陶、鹤庆银饰)等。这些纯手工制作的特色商品,在工业已经全面机械化的今天,反尔倍受消费者青睐。智能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在此时此地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其传统形式的厂房才是它们的归宿,自然也就随着传统工艺得以完整传承至今。
其次,不可否认,经济滞后的原因也偶然造就了工业建筑本土民族特色。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远离内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进出云南一直捆饶着商界、政界。时至今日,也还有部分偏远地区山高路远,与世隔绝。因此,内地的发达机械设备、先进科技信息等进入云南地域的缓冲时间总是比其它地方、省份较长。生产者既然不能依靠先进的工业设备增加产量来取胜,自然就把目光转向依靠精湛的手艺以质代替量,建设也投向于民居中寻找灵感,从而使自己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这种举措也不失为一种明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建筑界,民居毕竟是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期考验中逐渐完善起来的,象云南民居一颗印、土掌房、杆栏式竹楼等,在空间组合、内部构造、外部装饰等方面不仅能体现本地、本民族文化,在适宜山地气候,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采用傣式传统双层瓦顶或孔明顶形式,不仅通风顺畅,排水迅速,更能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度左右,这在气候高达40度的夏热冬暖地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普洱茶的萎凋,置于杆栏式建筑的夹层,不仅事半功倍,更是大大减少了厂房的投资造价。这与沿海地区设置屋脊通风器和烘烤机房皆有异曲同工之妙。跨越式的发展或许也是让云南的厂房无意中保留了历史元素的原因之一。还未来得及赶上内地的发展步伐,待到云南全面开放时,外面的世界早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单一建筑形式。追求个性化、地域化的主导思想反而已经逐渐蔓延开来。不需要变革,云南厂房原生态的面貌就获得了殊荣,正应了“祸兮福之所倚”的古言。
再次,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对乡土建筑的需求。云南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大省,在物质富裕的当代,云南的特色资源已成了旅游的招牌,为了配合文化建设,省委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民族文化评审委员会的成立也是其产物之一,其宗旨意在合理有效的控制地区不动产的旅游景观建设,特别是地方建筑建设,例如民族自治地州的建筑,必须符合主体民族的文化特点等。于是传统的民族建筑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生,工业厂房也被拉进了这一历史潮流。不少汽车4S专营店也未能幸免,纷纷穿衣戴帽,变成了民族特色的建筑。例如白族式合院,彝族风建筑、傣族式屋顶等。虽然有些牵强,但满足生产经营的同时,又体现了地域文化,且不两全其美。
最后,其属性也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记得在《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提及,“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却忘了问一句,是什么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是符合事物规律的文化,还是违背事物规律的文化?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种建筑形式的存在,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云南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大家庭里,很难统一,因为在特定的地域里,有特定的强势文化。虽然,有些工业建筑其实并未与文化扯上多大关系,却也为建设者、投资者的文化信仰烙上了某种文化的烙印。他们乐此不彼的继承、发扬、传诵。是本土建筑的缔造者、营造者、保护者,也是本土文化建筑忠实的维护人、继承人、传播人。他们使得云南的文化“原生态”,他们使得云南的建筑“入乡随俗”。
结语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已使得人们对精神物质的要求也不断发展,对工业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是注入认人、认地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工业建筑不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建筑师只有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创造出现代工业建筑的艺术美,这才是现代工业建筑的必由之路。也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建筑,让人们享受现代建筑的艺术成就。同时,在现代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很多东西的发展过于偏重经济利益而丧失了很多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回到田野,回到乡村,回到传统的优秀文化当中去。
参考文献:
[1]《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现代工厂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环境色彩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
作者简介:
李春喜(1982),男,工程师,中共党员。现工作于云南省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设计工作,并担任建筑设计所长助理,党支部组织委员。
论文作者:李春喜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8月总第2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云南论文; 建筑论文; 工业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云南省论文; 厂房论文; 工业论文;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8月总第2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