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病人复苏期间的疼痛护理论文_顾元红

【摘要】:目的:分析妇科全麻患者复苏期间的疼痛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100例行择期妇科手术全麻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疼痛护理。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结论: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为(2.6±1.3)分和(3.9±2.6)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和46.0%、护理满意度为92.0%和80.0%,观察组在各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全麻患者提供有效的复苏期间疼痛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降低由于疼痛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全麻手术;复苏期间;疼痛护理

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麻在手术麻醉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长,其由于安全、可靠、可行性高等优势,已经被广泛使用在临床手术中[1]。文章主要针对全麻患者复苏期间的疼痛护理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100例行择期妇科手术全麻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肌瘤剔除、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的年龄为19~56岁,平均为(33.2±4.3)岁。对照组50例患者的年龄为20~55岁,平均为(36.2±4.5)岁。本次研究入选标准:①全麻手术患者;②年龄超过18岁,且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常;③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能够配合随访调查。本次研究观察排除:①认知障碍、精神类疾病;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全麻禁忌症[2]。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临床观察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疼痛护理,具体措施为:①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全麻后复苏期间是患者重要生理功能的恢复期,手术结束并不代表麻醉效果消失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完全恢复,复苏期间患者缺乏保护性反射,此期间存在很大的风险性[3]。因此,要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做好生命体征观察,并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以及神色、瞳孔以及面色等方面的变化,并做好相关记录,一旦出现异常状况要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②气道管理:观察患者呼吸道情况,观察有无呼吸不畅情况;观察患者双肺呼吸音变化;痰液过多需要及时将分泌物清除,避免呼吸道阻塞;吸痰时要注意做好无菌措施,避免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患者由于麻醉药物的影响,体温过低;且手术期间手术部位长时间暴露容易造成体表温度低[4]。因此,术后要做好保暖措施,控制室内温度,冬天可使用电热毯预热病床。采用机械通气的患者需要注意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转;预防呼吸机导管出现漏气、扭曲、 脱开等现象。③切口护理: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若敷料受到污染需要及时更换。安置引流管患者需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措施。做好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等方面的记录。

1.3观察指标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图1 VAS评分量表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VAS评分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为(2.6±1.3)分和(3.9±2.6)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251,P值为0.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和46.0%、观察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 返流、误吸 躁动 低体温 总发生率 观察组 50 2(4.0) 3(6.0) 4(8.0) 2(4.0) 22.0 对照组 50 8(16.0) 6(12.0) 4(8.0) 5(10.0) 46.0 X2值 6.524 3.251 0.142 3.265 7.251 P值 0.001 0.025 0.214 0.012 0.000

2.3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0%和8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50 35(70.0) 11(22.0) 4(8.0) 92.0 对照组 50 30(60.0) 10(20.0) 10(20.0) 80.0 X2值 5.352 1.412 3.352 5.041 P值 0.002 0.125 0.014 0.000

3.讨论

全麻手术结束后至患者意识完全清醒期间,患者由于嗜睡、定向不稳、意识模糊等因素容易出现躁动、挣扎等临床表现,容易导致置留导管脱落、切口开裂、呼吸道阻塞等并发症状,严重者可引发坠床、骨折、软组织挫伤等意外损伤[5]。因此,做好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疼痛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降低由于疼痛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全麻患者由于麻醉药物以及手术本身的损伤,容易出现高血压、低血氧、低温、延迟苏醒、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状,因此,加强患者复苏期间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需要加强患者术后病房巡回,加强病情观察以及生命体征监控,尽早发现并发症状,有效保障患者的手术疗效,改善预后情况。

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组在各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为全麻患者提供有效的复苏期间疼痛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降低由于疼痛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毓婵,罗文颖,陈旭素等.全麻术后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75-76.

[2]罗文颖,陈旭素,郑玉凤等.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病人低温的护理[J].现代护理,2014,10(11):1036-1037.

[3]李锦芳,林建玲,张秀华等.减轻全麻术后留置导尿管刺激症状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7):136-138.

[4]陈慧娣,丁飚.老年患者全麻手术复苏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6(28):3463-3465.

[5]张代英,田华菊.3760例全麻术后患者麻醉复苏室护理结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182-183.

论文作者:顾元红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  ;  ;  ;  ;  ;  ;  ;  

全麻病人复苏期间的疼痛护理论文_顾元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