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力论文,节能论文,中国能源论文,差异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类的生产活动中由于增加了能源要素的投入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但是,过度依赖于不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又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提高能源效率是解决能源矛盾的重要出路。中国把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中国能源效率的潜力有多大,如何提高能源效率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中国大陆学者关于中国能源效率的差距与潜力分析,主要是以国际能源效率的先进水平为标杆,通过国际比较,判断中国能源效率的水平与节能潜力。笔者认为,能源效率的国别差距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中国能源效率的水平与节能潜力,但是这个节能潜力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发挥出来的。从根本上讲,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能源效率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些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如生产技术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也只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逐步消失。因此,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只是为中国能源效率的改进提供一个目标值,我们无法据此计算出中国现实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但是,中国能源效率的区域差距与国际差距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内各地区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和国家金融、财政、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国家之间一些难以消除的障碍,如国家经济体制、技术封锁、移民限制、汇率、关税、进口配额等问题。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因为中国还没有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从而出现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距,而区域之间的差距是因为中国已掌握了消除此差距的技术,但却没有广泛地运用的缘故。因此,地区间的能源效率的差距才是中国在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条件下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
本文分为四部分:节能潜力的计算方法及经济学解释;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趋同条件下的节能潜力;典型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的数据若没有特别说明均是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中宏网与中经专网的原始数据计算。
二、节能潜力的分析方法及其经济学解释
能源效率是指能源投入与产出之比,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技术效率。能源经济效率是把能源作为燃料和动力时,能源投入与最终生产成果之比;而把能源作为原材料,经过加工转换生产出另一种形式的能源,这种能源投入与能源产出之比叫做能源技术效率。计算能源经济效率时能源消费量应采用最终能源消费,计算能源效率则应采用能源消费总量。若没有特别说明,本文的能源效率是指能源经济效率。能源效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Hu & Wang,2006):一是全要素能源效率,即考虑各种投入要素相互作用的能源效率;二是单要素能源效率,只把能源要素与产出进行比较,不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全要素能源效率更接近实际,但是计算复杂。单要素能源效率虽然计算简单,却夸大了能源效率,而且没有考虑要素之间的替代作用。由于计算简单,人们通常采用单要素能源效率。本文故此也采用单要素能源效率。(1)式中:η[,i]为地区能源效率,GRP[,i]是用可比价计算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E[,i]是地区能源消费量。本研究范围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的能源经济效率也就是30个省(市、区)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与能源消费量之和之比,如式(2)。
η[,i]=(1)
η[,d]=(2)
由于各地区间存在着能源效率的差距,我们在其中找到一个能源效率最高的省(市、区),式(3)中用GRP[,m]/E[,m]表示,因此,在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全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最大潜力为:
P[,d]=1-(3)
各省(市、区)节能潜力是:
P[,i]=1-(4)
需要说明的是,(4)式隐含着中国各省(市、 区)的能源经济效率分布向全国最高值趋同,即绝对趋同。
若式中用GRP[,mr]/E[,mr]代替GRP[,m]/E[,m],GRP[,mr]/E[,mr]是某一地区能源效率的最高值,则在某一地区中的各省(市、区)的节能潜力是:
P[,ri]=1-(5)
(5)式隐含着中国各地区能源经济效率是条件趋同, 即各地区的能源经济效率只能向本地区的最高值趋同。
以目标能源效率与实际效率的差距计算的节能潜力,不仅是中国在当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下可能实现的潜力,而且在实现潜力的同时能够达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目的。
洛伦兹曲线是分析分配公平性的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以地区的GRP在全国GDP中的累计比重为横坐标,以地区能源消费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累计比重为纵坐标,图1中的对角线与坐标所形成的夹角代表各地区达到同样水平时的能源效率。若洛伦兹曲线是向下凹的,在绝对公平线下方,表示能源效率高的地区得到更多的能源配置,从能源效率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是能源消费集中在少数地区,更多地区的能源需求就可能不能充分满足。若洛伦兹曲线是向上凸的,在绝对公平线上方,表示能源配置既不合理也不均衡,即少数效率低的地区消费较多的能源。图中面积S[,A]是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公平线所围成的面积,其面积大小表示分配不均衡的程度。当洛伦兹曲线向上凸时,面积S[,A]就是由于能源的低效配置所浪费的能源; 洛伦兹曲线向下凹时,面积S[,A]代表着能源向高效率地区集中所节省的能源消费;均衡而又合理的能源配置方式就是面积S[,A]趋于零, 这就意味着各地的能源效率趋同。因此,以能源效率趋同的方式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同时也意味着实现能源资源的最佳配置。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本文计算了中国实际的能源消费洛伦兹曲线(如图1)、弗罗伦斯系数、基尼系数。由图1可见,中国能源消费的洛伦兹曲线有以下特点:一是洛伦兹曲线是向上凸的,在绝对公平线上方,意味着中国GRP产出较少的地区消费了更多的能源。二是当GRP累计值大于60%时,洛伦兹线的曲率加大并向公平线靠近,说明产出低的省(市、区)的能源消费更加偏离效率原则。
图1 中国能源消费的洛伦兹曲线
为了定量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对能源效率偏离的程度,我们用公式(6 )计算弗罗伦斯系数,其结果是F=0.83,即能源消费较为严重地偏离经济产出,中国有相当多的省(市、区)消耗了较多的能源而产出却相对较少。
F=1-1/2(6)
式中,x[,i]、y[,i]分别是i地区能源消费和GRP在全部能源消费和GDP中比重。n为地区数。
用同样的公式计算,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弗罗伦斯系数分别是0.73,0.76,0.83。从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最不符合效率原则。但是由于第二产业所消费的能源在70%以上,第二产业对能源效率的偏离影响程度最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最终能源消费效率的弗罗伦斯系数的贡献分别为2.2%,54.4%和12%, 即中国最终能源消费对效率的偏离54.4%来源于第二产业。弗罗伦斯系数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的节能潜力。
但是,若把各省(市、区)看做一个经济体,中国能源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大大下降,根据下列公式(7)、(8)计算的中国能源消费的基尼系数为0.35,远远低于弗罗伦斯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生活能源消费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2,0.33,0.44,0.32,第一、二、三产业与生活对能源消费的基尼系数的贡献分别为2.9%,68.95%,18.11%和13.11%。与弗罗伦斯系数同样,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不均衡性最高,第二产业对地区能源消费的不均衡性影响最大。
(7)
(8)
式中,E[,i]是各地区的能源消费量,n是地区数。x[,i]是某省第k 产业的能源消费占该产业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C[,k]是第k产业能源消费的基尼系数,μ[,k]是产业k能源消费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C是全国能源消费的基尼系数,S[,k]C[,k]/C表示第k项产业能源消费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
中国根据各省(市、区)行政区划进行的能源配置不均衡系数低于根据产出进行配置的不均衡系数,原因在于中国的能源分配方式不是以效率为标准,而是强调以省(市、区)为单位的自我平衡。换言之,如果继续坚持以省(市、区)为单位的自我平衡方式,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会大大下降。
三、中国能源效率趋同条件下的节能潜力
1.中国能源效率趋同的实证检验
关于能源效率趋同的实证检验,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各省(市、区)之间的趋同,二是分析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趋同以及东、中、西地区内部的趋同。各省(市、区)之间的趋同检验所采用的指标是变异系数和极差,所研究的时期是1990—2004年,为了数据的可比性,把重庆与四川合并,研究对象由30个变为29个,此外,对少数不连续的数据用插值法进行了修补。
图2是全国29个省(市、区)1990—2004年能源效率变异系数的变动趋势。 总体看,1990—2002年,全国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在下降;2002年以后,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开始加大。这个变化与能源效率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1990—2002年,中国存在着能源效率的绝对趋同。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变动趋势发生了扭转,由过去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但是,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加大,说明中国能源效率下降时能源效率不具有趋同性。
图2 1990—2004年中国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CV)
能源效率的条件趋同是指各省(市、区)的能源效率向本地区的最高水平靠近。至于各省(市、区)所归属的地区,本文首先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区归类,主要原因是中国现行的区域政策基本上是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按照中国三大地带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计算结果显示,中国东、中、西部能源效率水平依次递减,2000年以来,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能源经济效率普遍下降(如图3 所示),2000年,中部与东部能源经济效率相差203.91元/吨标煤,2004年减小到48.24元/吨标煤,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能源效率越来越接近。西部与东部的差距2000年为990.1元/吨标煤,2004年差距下降到529.98元/吨标煤。
图3 2000—2004年东、中、西部能源效率变动趋势
2000—2004年,东部内部能源效率的极差由1568.8元/吨标准下降到940元/吨标煤,中部内部能源效率的极差由2346.2元/吨标煤下降到1432.4元/吨标煤,西部能源效率的极差由1846.1元/吨标煤下降到1168.9元/吨标煤。东、中、西三大地带能源效率的平均差的变化如图4,其中,东部内部能源效率的差异下降幅度较大,中部与西部稳中有降。
图4 东、中、西各地区内部能源效率的平均差
2.按东、中、西部分组能源效率条件趋同的节能潜力
按能源消费总量计算,东、中、西三大地区内能源效率最高的省(市、区)分别是上海、黑龙江、广西,效率最低的省(市、区)分别是河北、山西、宁夏。按最终能源消费量计算,福建取代了上海成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的省,江西取代黑龙江成为中部能源效率最高的省,云南取代广西成为西部效率最高的地区。下文仍采用按最终能源消费量计算的结果。
东、中、西三大地区各产业的能源效率按东、中、西的顺序依次递减,但其差异程度各产业有所不同,其中,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的差异最大,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分别比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低33.4%和50.3%,第一产业分别低15.8%和37%,第三产业分别低5.4%和38.9%。此外,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第二产业的能源经济效率最低。
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按最终能源消费计算,东部地区综合能源效率和第二产业能源效率最高的是福建,第一产业能源效率最高的是河北,第三产业能源效率最高的是江苏,其能源效率具体数据见表1; 中部地区综合能源效率和第一产业能源效率最高的是江西,第二产业能源效率最高的是黑龙江,第三产业能源效率最高的安徽,具体能源效率值见表2;西部地区综合能源效率以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效率最高的是云南,第一产业能源效率最高的是广西,具体能源效率值见表3。从表1、表2、表3的数据可见,各省(市、区)条件趋同的节能潜力非常大,而且各省(市、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表1
东部地区各省市能源效率条件趋同的节能潜力单位:%
综合能源效率潜力
第一产业能源第二产业能源 第三产业能源
效率潜力效率潜力效率潜力
北京 51 85
50
60
天津 57 80
51
64
河北 63 0
66
21
辽宁 60 60
64
39
上海 35 90
24
56
江苏 21 50
250
浙江 19 76
15
22
福建
0 70
29
山东 35 24
41
18
广东 15 534
34
海南 55 50
80
70
东部平均38 52
39
36
注:东部地区综合能源效率最高值为1.56万元/吨标煤,第一产业能源效率最高值为10.61万元/吨标煤,第二产业能源效率最高值为1.07万元/吨标煤, 第三产业能源效率最高值为3.65万元/吨标煤。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表2中部地区各省能源效率条件趋同的节能潜力单位:%
综合能源效率潜力第一产业能源第二产业能源第三产业能源
效率潜力效率潜力效率潜力
山西 7493
76 62
吉林 4173
54 59
黑龙江13890 48
安徽 2350
46
0
江西 0 0
37 26
河南 1537
34 10
湖北 2570
41 43
湖南 466
40 16
中部平均
2969
44 35
注:中部地区综合能源效率最高值为1.03万元/吨标煤,第一产业能源效率最高值为13.97万元/吨标煤,第二产业能源效率最高值为0.79万元/吨标煤,第三产业能源效率最高值为3.39万元/吨标煤。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表3 西部地区各省(市、区)能源效率条件趋同的节能潜力 单位:%
综合能源效率潜力第一产业能源第二产业能源第三产业能源
效率潜力效率潜力 效率潜力
内蒙古 71 86 74
78
广西
22 0 47
52
重庆
21 85 33
37
四川
27 48 45
34
贵州
72 91 73
80
云南0 86
00
陕西
42 72 44
63
甘肃
62 87 65
65
青海
67 63 67
73
宁夏
85 64 86
55
新疆
53 85 46
75
西部平均 48 79 54
59
注:东部地区综合能源效率最高值为1.03万元/吨标煤,第一产业能源效率最高值为14.98万元/吨标煤,第二产业能源效率最高值为0.71万元/吨标煤,第三产业能源效率最高值为3.42万元/吨标煤。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若调整能效目标,即把能效最高值变为地区的平均值,超过东部能效平均水平的是华东5省1市,没有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是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海南;中部地区只有山西和吉林两省没有达到本地平均水平,其余均超本地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是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5个省(市、区)超过该地区的平均水平,没有达到本地平均水平的是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3.按地理位置相近原则重新分组后各省(市、区)条件趋同的节能潜力
中国地域广阔,无论以绝对趋同计算节能潜力还是按东、中、西分组计算相对趋同的节能潜力,均有能源效率差距过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东、中、西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共分为华北、东北、东南、西南、中南、西北六个组。华北组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东北组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南组包括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西南组包括广西、重庆、云南、贵州、四川;中南组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北组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新分组后,各组能源效率按高低排序的结果是东南、中南、西南、东北、华北、西北。各组内能源效率的差距有所下降,条件趋同的节能潜力也低于东、中、西分组。然而,无论如何分组,山西、宁夏、贵州、内蒙古的能效差距仍旧很大(见表4)。
表4 各省(市、区)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 单位:%
东南能效最高值(万元/吨标煤) 1.56 东北能效最高值(万元/吨标煤) 0.89
上海节能潜力 35 辽宁节能潜力 30
江苏节能潜力 21 吉林节能潜力 32
浙江节能潜力 19 黑龙江节能潜力0
福建节能潜力
0
山东节能潜力 35
华北能效最高值(万元/吨标煤) 0.77
广东节能潜力 15
北京节能潜力 0
海南节能潜力 55
天津节能潜力 12
河北节能潜力 25
中南组能效最高值(万元/吨标煤) 1.03 山西节能潜力 65
安徽节能潜力
23
江西节能潜力0 西北能效最高值(万元/吨标煤)
0.59
河南节能潜力
15 内蒙节能潜力 50
湖北节能潜力
25 陕西节能潜力
0
湖南节能潜力4 甘肃节能潜力 35
青海节能潜力 43
西南能效最高值(万元/吨标煤) 1.03宁夏节能潜力 73
广西节能潜力22 新疆节能潜力 19
重庆节能潜力21
四川节能潜力27
贵州节能潜力72
云南节能潜力 0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四、典型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对比
本文的典型地区是指按上述分组方法,各组中能源效率最高与能源效率最低的省(市、区)。在东中西分组中,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最高和最低的两省是福建与河北;中部是江西和山西;西部是云南与宁夏。在华北、东北、东南、西南、中南、西北分组中,各组能源效率最高与最低的省(区)分别是:北京与山西、黑龙江与吉林、福建与海南、云南与贵州、江西与湖北、陕西与宁夏。从全国来看,能源效率较高的省是福建、广东、浙江、江苏,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区)是山西、内蒙古、贵州、宁夏。统计分析显示对能源效率有影响的因素,包括产业结构、人均GDP、能源资源、地理位置、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度等。①
1.产业结构的比较
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由于产业本身的特性,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其他产业。但是把中国典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直接对比,从就业人口结构来看,能源效益高的省(市、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于能源效率低的省(市、区);从产值构成来看,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市、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与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市、区)区没有明显的差别。这一对比结果表明,影响各地区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第二产业尤其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而不是第二产业的比重。
2.人均GDP的比较
从统计分析来看,人均GDP与能源效率是正相关关系。人均GDP高的地区能源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就中国具体的省(市、区)来说,人均GDP 与能源效益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例如,上海和北京的人均GDP在全国排名为前二位, 大大高于福建,但能源效率却低于福建。安徽、江西、云南的人均GDP 在全国处于平均水平以下,而能源效率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影响某一地区能源效率的绝对因素,国家总体的能源效率不可能超越其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个别地区的能源效率超过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可能的。
3.能源消费结构的比较
无论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在各种分组中进行对比,都可以发现,能源效率的高低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小相对应,但与终端煤炭消费的比重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能源效率低的省(市、区)煤炭消费比重一般在80%以上;能源效率高的地区,一次能源中煤炭的消费比重较低,石油和水电消费比重较高(见表5)。
表5
典型省(市、区)能源消费结构单位:%
煤炭比重 石油比重 天然气比重 一次电力比重 煤炭终端消费比重
福 建 62.27 27.41 0.00 10.32 52.57
河 北 89.41 9.46 1.06
0.07 44.39
北 京 61.88 33.13 4.62
0.37 46.11
江 西 73.20 15.00 0.00
11.8 43.61
山 西 96.99 2.66 0.14
0.20 21.69
云 南 76.86 9.84 2.62 10.68 45.29
宁 夏 84.51 13.52 0.18
1.79 41.30
黑龙江 64.87 30.08 4.79
0.27 29.06
吉 林 78.63 18.71 1.04
1.62 44.75
江 苏 76.22 23.73 0.04
0.01 33.62
广 东 46.92 48.47 0.21
4.41 37.43
浙 江 65.53 31.76 0.00
2.60 40.19
山 东 74.23 25.04 0.72
0.01 42.03
上 海 62.00 36.74 0.66
0.00 23.28
湖 北 74.28 18.83 0.21
6.68 61.84
海 南 32.18 46.88 16.48
4.47 36.63
贵 州 89.21 4.74 1.85
4.21 53.10
内 蒙 93.30 6.50 0.00
0.20 37.65
陕 西 71.34 23.30 3.10
2.26 35.91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能源研究报告——区域篇[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对外开放度的对比
对外开放度本文采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额两个指标来比较。由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商品进出口额主要集中在少数省、市,能源效率与对外开放度的相关关系在典型省(市、区)的对比中,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一些省、市外商投资额和进出口额以及能源效率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如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河北等。但是,也有些省、市如北京、辽宁,外商直接投资和商品进出口额虽然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能源效益只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江西、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和商品进出口额很小,但能源效益却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5.能源资源秉赋、地理位置的比较
根据上述分析,能源效率高的省(市)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这些省(市)靠近沿海,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对外开放度高。而北方内陆省(市)能源效率水平较低。此外,中国能源资源越是丰富的地区,能源效率越低。能源经济效率比较高的地区是那些能源资源贫乏、需要能源输入的地区,例如,福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这些省(市)每年需要从外部调入大量的能源,而山西、内蒙、贵州、宁夏等省(区)虽然能源资源丰富,是中国的煤炭生产基地,但是能源效率却非常低。能源丰裕度与能源效率排序见表6。
表6
中国能源资源丰裕度与能源效率排序
华东中南西南东北华北 西北
能源丰裕度(吨标煤/人) 80 85 367 164 682 695
能源效率在全国的排序 1
2
3
4
56
资料来源:能源丰裕度数据来源同表5。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交通方便、沿海、沿江的东南地区能源效率较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无论从绝对趋同还是从条件趋同的角度来看,在当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其他各省(市、区)均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和可能性,但是各省(市、区)提高能源效益的潜力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
能源效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大大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各地区包括各省(市、区)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差异也最大,但影响各地区及各省(市、区)能源效率的因素不是第二产业的规模及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而是生产技术水平。此外,人均收入水平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虽然符合统计相关关系,但对具体省(市、区)则不具有完全对应关系。由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商品进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省、市,对外开放度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只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中国能源效率较低的地区往往是煤炭消费比重较大的地区。从能源效率与能源资源的匹配关系来看,中国能源效率与能源资源丰裕度成反比。
中国能源供需平衡强调区域自我平衡为主,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能源资源比较贫乏、但能源利用效率却很高的地区,能源需求往往不能充分满足,使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能源效率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能源供应相对富余,为了促进本地区能源销售,盲目上马一些高耗能的项目。从地方角度来看,这种办法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却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和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特点,中国在对各省(市、区)分解“十一五”期间能耗降低20%的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要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各地区制定节能措施时,既要考虑一般性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特殊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中国要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与技术标准。对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与设备的企业或单位,给予多种形式奖励。制定合理的能源价格,一方面要有效地促进能源生产与流通,另一方面要有效地抑制能源的过度消费。完善能源资源税收与节能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优化高耗能项目的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原材料供应、交通条件、市场需求与项目所在地的能源效率问题。要减少在能源经济效率低的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强调高耗能产业布局的能源效率标准。要打破区域界线,构建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并运用市场机制让能源流入效率高的地区。
为了提高能源效率,东、中、西部应实行有差别的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地区虽然能源效率较高,但是所消费的能源占全国50%左右,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能源经济效率,降低东部地区对外部能源需求的依赖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东部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能源消耗低、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充分利用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从国外进口优质能源,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并把能源经济效率作为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的重要标准;加强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信息交流。要帮助和扶持中、西部地区改善能源经济效率,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对口技术援助,积极宣传和传授先进的节能办法和管理经验,促进东部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办法向中、西部地区的输出。中部地区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重点抓好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节能降耗,加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能源基地和能源项目的建设更要注意有效地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禁止一些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高耗能项目建设。西部地区要通过能源项目与东、中部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各种形式吸引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西部地区要挖掘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西部旅游业。积极开展边境贸易。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些带动性强、经济效率好的工业项目,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批准号 50556002)
注释:
① 根据魏一鸣、 史丹等人所做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人均GDP、能源资源、能源消费, 对外开放度等对能源效率具有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