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论文_尹雪冰,莫显祥,周爱花

尹雪冰 莫显祥 周爱花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医院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治疗;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活动能力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活动能力指数与基础护理、特级护理、护理措施落实、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有效率等护理质量指标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护理,其护理效果显著,促进患者康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医院的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标准化管理模式;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7-8231(2018)09-0210-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重性精神病,其临床表现为感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障碍等[1-2]。且该病具有病程较长、反复等特点。本研究就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2017年1月—2017年11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0.26±5.34)岁,住院时间(64.38±10.26)d,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6±0.73)年,其中残留型5例,偏执型10例,紧张型25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0.35±5.42)岁,住院时间(64.98±10.56)d,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1±0.62)年,其中残留型4例,偏执型8例,紧张型2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是经检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且无心、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性疾病;没有智力、听力、语言功能障碍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治疗。其中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合理用药等基础护理方式。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治疗。其中包括:(1)由科室的护士长带头召开工作会议,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对精神分裂症的护理工作提出问题并分析,之后由护士长统一整理。根据所有人员讨论的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新颖、有效的流程化护理路径[3-4]。其中该路径分为住院1天、住院2天、住院3天、住院4~7天、住院8~14天、住院15~28天6个时间段,最终的路径表都是由科室主任进行审批,并得到病区医生配合。(2)由护士长组织成立护理小组,以护士长作为组长,副护士长作为副组长,且小组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对技能与理论知识进行提升,合格后才能进入团队展开护理工作。(3)当班护士应向患者仔细介绍临床路径表的相关内容以及治疗作用,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以得到患者的初步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当班护士还需仔细核对护理流程,以保证工作的正确性,并在流程表上将完成的流程签名[5]。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审核与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护理做出相应的调整。护理人员如发现患者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在路径表上。且每周都由护理小组的组长进行检查,并分析与讨论路径表的实施情况与问题,还要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将路径表方案逐渐完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后活动能力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观察组基础护理检测次数为29次,合格次数为29次(100.00%),特级护理检测次数为30次,合格次数为28次(93.33%),护理措施落实检测次数为27次,合格次数为26次(96.30%),健康教育覆盖检测次数为26次,合格次数为25次(96.15%),健康教育有效检测次数为21次,合格次数为20次(95.24%),总共检测133次,合格率为128次(96.24%);对照组基础护理检测次数为25次,合格次数为14次(56.00%),特级护理检测次数为23次,合格次数为18次(78.26%),护理措施落实检测次数为27次,合格次数为21次(77.78%),健康教育覆盖检测次数为26次,合格次数为19次(73.08%),健康教育有效检测次数为24次,合格次数为15次(62.50%),总共检测125次,合格率为87次(69.60%);由此可见,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活动能力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动能力情况。治疗前,两组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数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重性精神病,其临床表现为感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且病程一般迁延,会出现恶化与反复发作的现象,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衰退与精神残疾,故该病应及时进行治疗,有些患者经治疗后可一直保持者痊愈状态。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发展小组内的一组成员,根据治疗的疾病、诊断而制定的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可以使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治疗护理。有研究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将诊疗护理流程化、合理化,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使其都按照制定的流程进行,最终都是以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进行治疗,还可以降低双方的医疗成本,提升护理效果[6-7]。且临床路径的内容更具有协调性与灵活性,可以有效对患者的心理与生理进行护理,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还能提升患者的参与度,提升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就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护理,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活动能力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活动能力指数与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故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后,可有效提升治疗的准确性,还能避免常规护理中的随意性,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综上所述,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护理,其护理效果显著,促进患者康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医院的护理质量,还能有效提升治疗的准确性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降低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凌.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化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2):235-236.

[2]谭凤玲,崔倩,汪云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8):1167-1168.

[3]吴玉兰,吴欣,黄劲松.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5,28(5):1164-1165.

[4]韩冰,赵劲松,徐冰,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48):18-19.

[5]朱伟芳,付萍萍,钟文凯,等.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15):166-169.

[6]陈群.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264-265.

[7]刘宁,黄美莲.临床护理路径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宣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5,6(s1):142-144.

论文作者:尹雪冰,莫显祥,周爱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0

标签:;  ;  ;  ;  ;  ;  ;  ;  

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论文_尹雪冰,莫显祥,周爱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