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资源浪费的几点思考_资源浪费论文

关于教育资源浪费的几点思考_资源浪费论文

关于教育资源浪费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浪费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教育资源的利用既是教育理论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收集、整理了“八五”时期的大量教育数据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教育资源浪费的种种表现,分析了教育资源浪费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资源 浪费 学校规模 人力资源 生师比 物力资源 使用效率

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制于经费,当人们出于对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忧虑而大力呼吁提高教育经费的时候,对已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却关注不多。因此,一面是为拯救失学儿童开展捐款助学活动,一面是教育资源(具体为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两者构成了当今教育的新情况。如何有效地使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尽可能少的教育资源投入获得较多较好的人才产出。这应该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一.教育资源浪费的表现及原因

(一)学校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益差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着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问题。如:1977年至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由404所增至1080 所,但普遍的规模过小,在校生2000人以下的有579所(占高校总数的53.6%),其中300人以下的有34所,301~500人的有24所,501~1000 人的有145所,1001~1500人的有213所,1501~2000 人的有163 年。 到1995年,经调整后,全国共有1054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校均规模由上年的2591人提高到2757人,与同期间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极大,发达国家每所高校平均4000~6000人,如英国本专科在校生平均5700人/校、日本为4200人/校。

中小学学校的办学规模也较小,现以广东省中小学的办学规模为例。

表1 广东省中小学办学规模情况

1994学年度 1995学年度

学校/校 班/校 学生/校 班/校

普通中学80515.2 883 16.3

职业中学344 8.0 376 8.4

小学337 9.4 359 9.8

从表1可见,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 其规模均没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一般来讲,中学以24~30班/校,40~50人/班, 全校共1200 ~1500人;小学以18~24班/校,40~45人/班,全校共720~810人为宜。

更有甚者,有的小学不足10人的还不少,据《浙江省教育统计信息》1993年3月18日报导:浙江“全省小学在校生不足10 人一所学校的仍有1685所”。

学校规模小,却是“五脏俱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正常运转的人员、机构、仪器设备等必须齐全。因此,当学校平均规模较小时,单位办学成本(即培养一个学生所需费用)较高,导致规模效益差,资源使用效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

造成目前高校办学规模小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统筹运行机制,条块分割,各行其政,教委、地方、各部委各自投资,重复布点,造成在同一地区,因主管部门不同而开办了不少同类型的学校,导致专业设置重复过多,网点分散,平均规模偏小。由于部门所有制,使得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校舍和设备不能协作共享,资源使用效率低。

造成中小学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各地中小学布点多,尤其在农村,受“学校办在家门口”的思想影响,过分强调就地就近入学,一般村屯都办小学,造成学校数量偏多,规模偏小,人、财、物使用不经济。

(二)非教学人员在教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太大,办学效益差。

在各级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的结构不合理,非教学人员在教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太大的情况。表2 给出的是我国1990年至1995年普通高校的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的结构

表2 中国普通高校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的结构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教职工数(万人) 100.47 100.89 101.36

教学人员数(万人)39.46

39.08

38.76

非教学人员数(万人) 61.01

61.81

62.60

教学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 39.28

38.73

38.24

百分比(%)

非教学人员占教职工总数 60.72

61.27

61.76

的百分比(%)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教职工数(万人) 102.13 104.03 104.06

教学人员数(万人)38.78

39.64

40.07

非教学人员数(万人) 63.35

64.39

63.99

教学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 37.9738.1

38.51

百分比(%)

非教学人员占教职工总数 62.0361.9

61.49

的百分比(%)

从表2可见, 我国普通高校非教学人员在教职工中所占的比重1990年至1995年均在60%以,非教学人员数量大大超出教学人员的数量,这反映了学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学不够高效,导致人员开支和办公费用增加,不利于节约开支,不能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刀刃”上,用到培养学生身上。

造成非教学人员比重过大的原因,一是领导职数过多,片面强调小而全,系、处级机构、教务、政教、工会、共青团、少先队、总务、会计等单位往往是兼职少,专职、副职多,这些管理人员过去大多是学校一线的骨干,挂了某种职务后,变成了脱产或半脱产的教育行政干部;二是“学校办社会”的办学模式导致后勤人员过多,司号、收发、文印、打字、清洁、校医、保管、司务、炊工、保卫等岗位俱全,专人专岗,其中不乏有教师“转业安置”人员。

(三)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

学校的资源使用效率要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也要提高,否则学校有相当比例的资源会被浪费。学校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

1.生师比低,教师的使用不充分

生师比可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使用效率。

据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0年至1995年,我国生师比(即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最高为7.3∶1(高校),15.9∶1(中学),23.3∶1(小学),详见表3。

表3 1990年至1995年中国普通学校平均生师比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5:1 5:1 6:1

普通中学

15:115:115:1

普通小学

22:122:122:1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7:1 7:1 7:1

普通中学

15:115:116:1

普通小学

22:123:123:1

按照各国生师比的情况,普通小学和普通中学的生师比分别为25∶1左右和18∶1左右较为适宜,从表3中可见, 我国普通小学和普通中学的生师比稍为偏低了一些,尤其是普通高校明显偏低,从总体上来看,外国高校生师比的情况基本上是18∶1左右:如1990 年日本高校的生师比是17.2∶1,1991年美国高校的生师比是20∶1。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生师比低了近三倍。造成生师比的差异,虽然有各种因素,其中教学设备与教学手段起重要作用,我们不宜作简单的类比,但很显浅的道理是生师比过低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及学校对教师的使用不充分,制约了教师的使用效率,教师还有较大的潜力未能发挥,实是教师资源的一种浪费。

2.学生教职工比低,反映所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

据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0年至1995年,我国学生教职工比(即在校生与学校所有教员、职工和管理人员总和之比)最高为2.8∶1(高校),12∶1(中学),20.9∶1(小学),也即直到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的学生教职工比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平均标准,也即普通高校3.3∶1、普通中学12.6∶1、普通小学21.3∶1,说明教师和其他人员工作任务不足,学校所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都较低。

造成生师比和学生教职工比低的原因,一是原教育部定的教职工编制本来就偏大,而多年来又未作调整,如原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是1∶3.0~3.6,教师与学生比是1∶6.0~7.0,由于编制偏大,教职工的工作量远没有达到满负荷的水平,过多的教职工数占用了相当数量的人员经费,在经费支出结构上就是人员经费占经常费的比例过高,限制了公用经费的比重,使有限的经费不能有效地用到刀刃上,造成编制性浪费,二是学校布点过多,学校规模普遍较小,导致教职工规模与学生规模不成比例。

此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多渠道地充实师资力量,以致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学龄儿童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学校办学规模呈萎缩趋势,按原办学规模核定的教职工编制被配满,出现了事实上的超编,形成教职工总量过剩;有些地区即使教职工总量并不过剩,但由于流向不合理,形成了局部超编,人员拥向城镇学校,拥向条件好的学校,造成这些学校的超编。下面数据足以说明我国教职工严重超编,根据199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并按教育行政部门多年沿用的编制标准计算, 1994年我国各级教职工超编数如表4所示。

表4 1994年我国教职工超编情况统计

教职工数在校生数国家规定的教超编数

(万人) (万人) 职工与学生比(万人)

高等学校104.03

279.861:3.3 19.2

普通中学419.07 4981.66

1:12.6 23.7

普通小学627.14 12822.62

1:21.3 25.1

从表4可见,1994年全国中小学教职工共超编48.8万人, 高校教职工超编19.2万人。从人力资源讲,超编人员是一种潜力,也即教职工的潜力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这样多的超编人员占用了大批的人头费,若以人均支出3000元/年计算,则我国每年由于超编而浪费的教育经费就高达20.4亿元。

(四)重读造成重复性投入浪费

往届毕业生复读和中小学生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也即重复消耗了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浪费类似于生产过程中的“返工”现象。据湖北省教科所李文鹏的《重读、辍学现象与教育投资效益》(《教育与经济》1996年第3期)一文报道,1989年至1990年学年度, 全国小学有重读生754.8万人,初中有84.4万人。若按一所小学300人,一所初中500 人来计算的话,被这些重读生浪费掉的资源相当于多办了2.5万所小学, 多办了1688所初中。可见,重读造成的重复性投入浪费是相当严重的。

造成重读的原因,一是一些家长对重读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重读可以巩固或强化知识,以便使其子女更有升学的把握,所以有的学生本来已经读到初三了,却又回头来读初一,“三年学业六年成,一心只求升大学”,在普通中学复读二、三届才告别考场的学生为数不少;二是学校教学质量差与学生身体不好而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难以跟班继续学习,不得不重读。

(五)物力资源使用效率低

校舍和基地,图书及实验设备等物力资源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条件,合理配备和使用它们有利于减少浪费。

目前,学校存在着仪器设备和教室、实验室等设施使用效率低的现象。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个调查,我国部分高等学校教室、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仅有60%;另据国家教委的统计数字,我国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中竟有20%处于闲置状态。中小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物力资源的浪费现象。有些学校实验室建好却因没实验仪器设备或是实验材料不足而空在那里;有些学校虽然实验仪器设备按标准配齐,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相应的实验室与之配套,致使部分教学仪器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如广东省顺德市大良镇各中小学,实验仪器设备基本按标准配齐,只因实验室不足而无法全部启用。

在图书资料方面,有的中小学为了上等级购进了大批图书资料,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却过短,师生借阅不多,阅览室实是“藏书室”;而高校的图书资料购置和使用情况更成问题,校级有图书馆,各个系、所也有资料室,由于没有统一的计划,重复购书的现象比较多,造成本来就有限的图书经费买不了几种图书,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对文献资料的需求。有的高校图书的流通速度较慢,大量图书资料长期滞留在少数人手中,使图书资料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如有的学校图书馆规定教职工一次可借十几二十册书,借期可长达一年之久;有的系、所资料室对借给教师的图书资料在可借多少册以及可借多长时间方面都没有限定,故有的教师借出的有些书一借就是几年。图书周转率不高,也是物力资源使用效率低的一种表现。

造成物力资源使用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学校规模过小,专业设置过窄,使仪器设备和教室、实验室等设施的使用负荷达不到满意状态;由于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旧的管理体制的存在,阻碍了合理的资源共享,降低了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1995年9月1日开始,全国大中小学实行每周五天上课制,这意昧着学校拥有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每周白白闲置2天, 这在目前各级各类教育都在疾呼教育经费紧缺之时,实在是“大手大脚”的浪费;由于教学仪器设备供应和采购制度、办法上对学校管得太死,卡得太严,学校缺乏主动权,有许多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是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安排的,这样购销双方不能见面,学校不能自由选购,分配什么设备就得要什么设备,有的还使用“搭配”的供应办法,结果造成教学仪器设备不能配套使用,有的不合规格,质量不合要求,造成了许多教学仪器设备积压和浪费;不少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差,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物力资源的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管理,物资设备购置不调查,入库不记帐,借出不登记,只用不维修,损失不追究等,造成了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对策

要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就是要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做到这点,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适当扩大学校规模

要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必须使现有各级学校达到合理的办学规模。一般来说,目前我国在校生校均规模应是高校以4000~5000人;中学以24~30班/校,40~50 人/班, 全校共1200~1500人;小学以18~24班/校,40~45 人/班, 全校共720 ~810为宜。这样就可以有计划地调整及使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降低单位办学成本。

因此,高校要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旧的管理体制,对在同一地区不同主管部门开办的同类型高校进行校际联合或调整合并,这样才能避免学校规模过小和专业设置重复,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减小浪费,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中小学要合理布局,改变办学过分分散的状况,要相对集中,撤消某些规模过小的中小学,以达到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边境地区、山区无法集中办学的,可实行寄宿制或复式教学;此外,还要尽量避免学校大跨度的搬迁或盲目增建新校,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进一步提高现存的生师比、学生与教职工比

首先,国家要根据新形势重新制定出高校合理的教职工编制。要确定合理的教职工编制,其基本依据是学校的业务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在校生数、班数、专业及课程设置等。目前的情况是:高校的教职工编制与其业务量不相称,教职工工作量普遍过轻,教职工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因此,高校的教职工编制还要收紧,精减人员,提高每一教职工负担学生的标准。而中小学的教职工编制大体可按教委定的生师比、学生与教职工比加以确定,也即是中学分别是18∶1、12.6∶1;小学分别是25∶1、21.3∶1。

其次,改变“学校办社会”的办学模式,真正形成“社会办学校,学校办教育”的局面。这就要求学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动真格的精简学校的行政机构,栽减冗员,当务之急是解决教职工超编的问题,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凭各种关系滥进教职工,同时可利用校办企业内部消化富余人员,当然最理想的办法是将富余人员交地方劳动部门安排,这样,才能控制教职工数,有利于压缩人员开支和行政办公费,使到用于教学的经费即教学业务费和教学设备费增加,使有限的教育经费都用在培养学生身上,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控制重复教育和留级率

要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就要控制往届毕业生复读以及中小学生留级重读,要做到这点,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真正下决心,彻实采取有效措施,清退复读生;其次,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想方设法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应付艰苦的学习;再次,大众传播媒介要广泛宣传,树立新的人才观,使学生家长转变观念,克服盲目追求读大学的倾向。总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真正稳定地控制中小学生重读,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四)恢复实行学校每周上课5天半或6天的制度

我国从1995年9月1日起各大中小学实行了每周5天上课制, 这意味着学校的课室、图书馆、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每周白白闲置2天。因此,在现阶段,学校不适宜实行每周5天上课制。综观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香港等,其大中小学至今也未完全实行每周5天上课制,有些大学星期六还一直排课至下午6时。他们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从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我们倒应该提倡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以及课室、实验室等星期天也不关闭,向师生开放。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前提下,还可向社会开放,由此增加的教职工的工作时间由地方政府负责给予补偿。

(五)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管理可以出效率,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而充分的使用,既能减小消耗,又能增加产出。因此,提高学校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人员的管理上,要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给校长真正的用人权(“组阁”权、任免权等);校长对教职工还要做到知人善任,合理用人,力求把每一个教职工安排到恰当的岗位上,使全体教职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此,还要提高校长的科学决策水平和能力。

其次,加强财务管理,明确各项经费开支使用的范围,既要坚持专款专用,又要给学校调剂使用教育经费的自主权。严格执行财务政策,遵守财经纪律,控制不合理的开支,禁止违反政策的一切开支,并要做好教育成本核算,讲求花钱的效果,精打细算,减小无关费用。对于重大支出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力争把钱都用到“刀刃”上,用到培养学生身上,使教育经费得到合理而有效的使用。

再次,加强学校物质资源建设的计划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学性。为此,在物质资源的建设上要进行调查研究,应从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使用效益的物质资源配备方案。还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物质资源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此外,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学校的教学、行政、财务、设备、图书资料等各项管理的自动化,这样才能物尽其用。

(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真正树立效益观念

多年来,人们讨论教育经费问题时,关心的焦点是教育经费是否充足,很少涉及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益,一般都存在着多想要钱,少讲挖潜;只知花钱,少讲效益的倾向。近几年来,人们也开始讨论办学效益问题,说明有些同志正逐步认识到了效益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这种意识,形成一种人人都关心办学效益的局面,使效益原则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要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教育系统才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总之,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充裕的教育资源,又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因此,杜绝教育资源浪费,使有限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对于中国顺利发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工作者务必确立这样一种认识,挖潜与节支也是一种开源与增收,提高教育效益,不仅要致力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要致力于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上述问题是中国当前教育摆脱困境应着力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标签:;  ;  ;  ;  ;  

关于教育资源浪费的几点思考_资源浪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