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政治教科书的审美因素--塑造中学生高尚人格_政治论文

挖掘政治教材的审美因素——塑造中学生的高尚人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高尚论文,人格论文,因素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浪潮滚滚而来,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顺应知识经济浪潮和素质教育的大趋势,我从初一至高三的教学大循环中,致力于构建崭新的中学政治教学渗透美育的教学模式,着力研究政治教学中智育、德育与美育相溶相促的互动理论(见拙论:《中学政治教学渗透美育,实观真善美和谐统一》,《教育导刊》1998年第1期)。本文拟以中学政治课新旧教材基本一致的篇目为例,就挖掘中学政治教材美育内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学生高尚人格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政治课教学渗透美育,就是从单纯的理论灌输变为情、知、意、美统一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审美过程。审美包括了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即感知、感动、感化的一系心理活动,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求知欲的形成;可以成为密切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对学科的热爱。审美教学要经历:准备——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设计美的教学活动;显现——把美显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实现——从感知、感受、感动、感化到形成的一定审美兴趣、情趣、情感、能力,进而追求美、创造美。根据以上思路,具体阐述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中学政治教材蕴含美育内容掠要

1.体现社会制度美内容。(1)体现社会根本制度美的篇目:新旧教材均集中于初二、初三。新教材分别是:初二下册我国公民的人身、教育、经济、政治等权利受社会主义法律保护,初三第三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第四课第一节《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还有高二第二课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高三第一课第一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体现社会经济制度关系美的篇目:新教材初二第三课中《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经济基础》,初三第四课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高一第十课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3)社会政治制度美篇目:初三第四课第一节中《翻天复地巨变》,高三第一课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社会政党制度美篇目。初三第四课第三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三第三课《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社会民族制度美篇目:高三第四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体现人物美内容。人物美是心灵美、情感美、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的融合体。新教材体现在:初一上册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下册第一课《增强自尊自信》、第二课《营造良好性格》、第四课《陶冶高雅情趣》。初二第四课《依法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初三第五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一第三课第二节《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高二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七课《选择高尚的人生目标》,高三第三课第一节《共产党宗旨的具体体现》。

3.体现社会关系美篇目。(1)生产关系美:平等、互助、合作。初三第三课第三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高一第二课《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2)社会环境美:净化、安定、祥和。初二第二课《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家园》、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初三第四课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环境问题》。(3)人际关系美;和谐、竞争、进步。初一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能够承受挫折》,下册《寻找真挚友情》。

二、挖掘美育内容升华学生高尚人格的步骤方法

所谓人格,就是人的品格和风格。从广义上说人格是人的智能、情感和道德的综合。人格素质集中表现在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在个人的智能在社会上的运用程度和对社会贡献大小。当今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奋发学习科学,把知能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乐于助人,勇于奉献,就是健全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人格途径很多,其中用各种艺术化的方法,充分挖掘中学政治教材的美育因素是有效而可行的途径。每种方法都要善于创设美的情境,其步骤是:首先,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接着,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然后,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之后,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具体方法如下:

1.音乐法。优美的音乐,悦耳动听,感人至深。恰当地选用播放与教学内容吻合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创设气氛,而且能把蕴含美育内容的理论知识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优美旋律融为一体,让同学们在美的享受中,领悟观点,陶冶情操,形成美德。例如:在讲述初三第四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时,先播放《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激昂嘹亮的歌声,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比自豪和欢畅心情,倾听到人民对社会主义赞美之声和联想美好的共产主义未来,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又如:在学习初三该课另一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时,让同学们聆听《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优美的旋律,真切的情感,倾诉式的歌唱,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仿佛看到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形象,看到经济特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看到亿万人民前进的豪迈步伐,由此领悟到党的基本路线的无比正确。

2.故事法。故事法的特点是情节引人,娓娓动听,启迪道理,它不失为挖掘美育意义的手法。在讲述高二第二课《按客观规律办事》时,先绘声绘色讲述《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故事,深刻地指出兔子撞树只是偶然,并非规律;而“拔苗助长”则违背规律,受到惩罚,接着真情地讲了布鲁诺、伽利略鲜明地坚持“日心说”与宗教势力的“地心说”进行针锋相对斗争,当时虽被迫害,但终究胜利的故事,说明规律美不可抗拒,同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规律也不可逆转。”在论证高三第三课《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时,则真诚的讲述了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生平故事,说明革命者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敢于坚持真理,急流勇进,高风亮节,不怕挫折,具有坚韧不拔的伟大人格。

3.图像法。它包括图示、图表、图解。其特点是简明、易懂、条理,较能显示知识要点、层次、内在联系,有利于揭示美育内容的内在美、逻辑美。比方,在讲述高一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即社会制度美时,列出下列图表说明(表中百分比为1996年的统计):

课后同学们反馈:通过上述图表,对我国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有较深理解,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美。

4.影视法。指使用幻灯、投影,播放录像、影碟或电视片断等,它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注入式,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和精彩生动解说词、异彩纷呈的动人画面,声、光、电、像交织作用于学生感官的新形式。学生兴致高,感悟快,教学效果佳。比方,教学高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时,播放《民主之光》(海燕音像出版社制作)。讲述高三第四课第一节《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播放《新疆自治区成立40周年志庆》实况,既栩栩如生地显示新疆在党的正确民族政策指引下取得巨大成就,又有富于神奇的民族特色的歌舞点缀,同学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深情地感悟“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前进,才能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盛赞党的民族政策美。

5.图画法。图画乃艺术结晶,使用课本背景图、插图、彩图和有关挂图、漫画等,新颖、形象、生动,易于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注意力,保证教学有效进行;也可利用图画寓意,深入理解教材的美育内容;还可以发动学生创作图画,联系实际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进行评比,发现美、创造美。借此使自己成为“四美”的人。例如在教学高二第六课《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第七课《坚持正确价值取向》、《选择高尚人生目标》时,先简介当今社会人们的不同价值观,说明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实际强调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奉献观点。之后揭示以下四幅漫画情景,请同学们讨论评价,表明自己观点。对第(1)幅漫画,同学们争论热烈:有些人说可能他们不懂游水;有些人说救人要负出代价,要有金钱补偿;多数人认为不应见死不救,见死不救的价值观错误。而对第(2)(3)(4)幅漫画,同学们没有争议,都认为是正确价值观的表现,是心灵美、行为美、形象美的表现,值得学习、推崇和讴歌!

6.诗歌法。此法就是结合教材美育内容,由教师或学生吟诵有关诗词、民歌、格言或散文体(最好配乐),以达到渲染气氛,理解观点,引发联想,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目的。例如:在讲解调节情绪,搞好人际关系(现教材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时,吟咏李白、范仲淹、毛泽东的诗句来说明。唐代诗圣李白,青年时代才华横溢,天宝元年,应诏赴京,供奉翰林。此时盛气凌人,为贵妃写诗当众除靴,高傲情绪显露无遗。不久便被格出长安。《将进酒》便是当时写照,“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由于不善于调节情绪,挫折甚多。宋人范仲淹志向远大,调节情绪较好。《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垂范后人。毛泽东戎马半生,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情绪,善于调节情绪,团结全党全民奋斗。如他在艰苦岁月,写下《采桑子·重阳》:“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在长征途中写下《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真情地吟咏这些诗句,同学们在诗歌特有的形象、意境、联想和韵味中,感悟到调节情绪,对个人成长、人际交往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上述方法既可单一使用,也可综合运用,要视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而灵活掌握。

三、挖掘美育内容对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显著效应

1.通过社会制度美的教育,滋育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发奋读书,立志报国的伟大抱负。在从初一跟班任教到高三大循环中,我发现同学们对政治课学习兴趣越来越大,上课气氛活跃、轻松、兴奋。在思想认识上,逐步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等优越性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美具有真挚情感;他们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赞赏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到高三,该级已有81名学生加入共青团;还有20名同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习上动力增大,思维活跃,智力、技能不断提高。政治学科初高中联考、会考、高考成绩均高于同类学校。

2.通过人物美的教育,培育学生具有心灵美、情感美、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的高尚品格。学生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作为审美主体,每个人都要用人物的“五美”来审度别人;而作为审美对象,又要被别人品评。通过学校和政治科人物美教育,同学们大都能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来审度自己和别人。各班均设有“人物美评点”专栏,同学们主动撰稿;学校“小电台”也常广播表扬“人物美”的表现;全校设有表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人格的厨窗。师生做好事,争先进蔚然成风。近年来,学风、校风大为改观。

3.通过社会关系美教育,形成学生具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善于交往,乐于助人,易于奉献的可贵风格。过去,我校是间薄弱学校,校风差,周边关系不好。如今,经过八年多的“以美育人”教育模式改革,宣扬社会关系美,学校名声大振,口碑很好。在家,学生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端茶递饭,嘘寒问暖,送生日小礼物已成习惯;在校,尊师守纪,坐有坐相,走有走样,谦让老师,笑口问好,令人开心;在社会,扶老携幼,定期为街道搞卫生、为孤寡老人服务,在受灾群众捐钱送物……充分显示“以美育人”学校的学生特有的可贵风格。

标签:;  ;  ;  

挖掘政治教科书的审美因素--塑造中学生高尚人格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