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计划,高中,就在那个时候_中学生论文

人生计划,高中,就在那个时候_中学生论文

人生计划,中学正当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论文,计划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时间倒流,我希望给自己一个计划

作为一个即将迈出大学校门的准社会新鲜人,来自沈阳工业大学的陈志兴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有着对未来太多不确定的郁闷。

高考时,小陈选择了“看上去很美”的专业——自动化,以为从此以后一路顺畅。可是后来才发现这只是一个辅助性专业,自己的兴趣、特长都不在此,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而读书。而找工作的时候,本专业的不感兴趣,跨行的又因专业所限,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个接收单位。小陈说,其实像他这样的情况在同学中并不少见,如果早一点有人帮助他了解自己、选择自己所长的一面,然后及早规划自己的人生,想必现在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吧。

小陈还说,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很简单,走一步算一步,初中时想考个好高中,高中时想考个好大学,但却在这样简单的拼搏中迷失了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我”!没错,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更别提自己想要什么了。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老师指引好的,社会上的主流大方向如此,跟着走就没错,却不知道人有千千面,所以成功或者失败都是不可复制的。如果再给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一定会在中学时代认真地和老师、家长谈一谈,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为自己的人生认真规划。

未雨绸缪VS杞人忧天

大部分的中学生,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学习、升学、成绩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至于未来,那是“N多年”后的事。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学生有一些职业意识,并能及早合理规划人生必将对其成长大有益处。但也有学生考虑到,社会变化太快,并且自己年纪偏小,过早地谋划未来,会不会杞人忧天,为时过早?

其实,中学生们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发育的高峰期,此时他们求知欲旺盛,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充满好奇。如果这时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造成认知偏差,甚至走上人生的分岔路。反之,如果能从师长们的经验和经历中,尽早地了解、认知社会,画下自己的未来蓝图,这会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

事事有计划VS做事随心情

应该说,我们很早就开始接受规划教育了。比如说小学时老师就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计划,不过由于惰性、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因素,我们做事情常常会半途而废。而师长们却很少“怪罪”我们,并且帮我们找理由,例如兴趣不够、挤占学习时间等,这也助长了我们的“散漫”气焰。

你是不是做事情喜欢随心所欲?到头来却发现有更多的事情没有完成?此时的你是不是觉得万分沮丧甚至想要放弃?其实,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没有计划,会事倍功半,不但浪费时间,更让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再想取得成功也是难上加难。

一切皆在掌握之中VS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很多同学做什么事情都不喜欢列计划,在他们看来计划似乎永远赶不上变化快,“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

这样的想法虽然很“时髦”,但是却很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当我们决定去做一件事或是完成一个任务时,只有确定了自己的计划时,才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以不变应万变。而把这样的道理移植到我们的人生规划中,也是如此,我们尽早地了解自己、确定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才会有动力,就算奋斗的道路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崎岖与坎坷,都会因为我们坚定地朝目标奋进而被跨越。

做最好的自己VS盲目随大流

也许这样的选择比较难,可能你所坚持的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以随波逐流,去做一个大家眼中的优秀分子是很多人的选择。刚开始被认可的兴奋会渐渐被找不到自己的迷茫所取代,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好做不到,还如何能成就其他呢?

做自己与做最好的自己还是有差别的,前者只要尊重自己的选择,而后者则需要详细缜密的计划了。在什么样的时间做好怎样的功课,步步为营方能为成功奠定基础。标准是自己定的,做到与否只有自己监督,这也为自己养成了良好的做计划习惯。

老编小结:

听闻小陈的遭遇,颇有感触。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多半是因为他们在有意识地管理他们的人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需要提前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才能取得成功。

目标对人生影响有多大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人生。

那么在我们同学中,有多少人有人生计划这样的意识呢?

发言人:高二学生 杨阳

从上初中开始,妈妈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我的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让我自己做主,考什么高中、发展自己什么特长,她都非常尊重我的意见。有时会在我比较困惑的时候,给我一些建议。还有一年我就要高考了,我已经想好自己今后要选择的专业,这样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动力。

发言人:初一学生 冯帅臻

上小学的时候我知道要考个好中学,然后考个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这算不算是有规划的人生?做什么职业的问题,当然是赚钱多的了,最好能当个官儿,经理什么的也行,有面子而且工资高。我爸妈对我的要求就是年级前五十名,考上省重点,只有学习好了才有未来。

在其他接受采访的同学中:

95.5%的中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或很少接触过职业意识、人生规划方面的相关内容,甚至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我们这次调查中第一次听到这方面的内容。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们表示“未来还很远”,现在未雨绸缪还太早,当务之急是考上一所好高中、好大学。也只有达成这一目标后,未来的就业和人生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记者小结:

在这次的采访中,明显感受到同学们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想法,要知道在欧美国家,我们的同龄人大多数都已经开始计划自己的人生了。面对升学压力,将来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对于很多中学生甚至老师与家长来说都显得微不足道,在很多人看来,只有升入更好的上一级学校,才有选择职业、选择未来的权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2岁至18岁左右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对于那些对未来人生发展满怀憧憬与希望的年轻人来说,人生是一块最佳的画布,可以五彩缤纷尽情挥洒。

国外通常都把职业规划与学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美国,把这看做是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美国的中学生在通过一些专业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学习方式和爱好后,可以通过职业领域指南获得相关信息;在英国,小学和中学都分别设置一年职业指导课,鼓励学生进行职业探索,选修相关课程。

我国的中学生更习惯于服从家长的安排,因为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甚至对高考志愿表上的那些专业内涵也是一知半解,在选择的时候只能是服从,或是看当年的热门。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及早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习和生活才更有激情和动力。因此,人生规划该从中学开始,让我们尽早建立自己的目标并开始规划各自的未来,以便在毕业和择业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社会运行才会更加和谐。

标签:;  ;  

人生计划,高中,就在那个时候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