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对策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1)02-0083-03
一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截止1999年12月31日,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已达890万户,比半年前增加一倍多。网络已开始逐渐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的上网率已经超过了30%,重点大学及电子信息类院校学生上网率达70%以上,如清华大学学生上网率达88.1%,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生上网率达76%。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学子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能不研究、审视网络对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必须探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途径、方法。
高校德育的过程,就是用丰富、准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就是利用各种手段、途径把学生培养成为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人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将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极为便利,通过网络,可以方便的获取你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共享网络的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通过网络可与外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改变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代之以“双向互动”,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计算机网络使得“信息的选择”具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网络传输及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逼真的三维动画和其他仿真画面,极大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引入高校德育领域,将使“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添上翅膀,改变传统的德育手段、方式,拓宽德育空间,极大地推动德育工作向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迈进。
二
计算机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巨大的难题,高校德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彻底推塌“大学围墙”
大学围墙,它包含二层意思,一层是地域意义上的,是校园与社区分隔的障碍物;另一层是价值意义上的,校园是“理想”的殿堂、社会的“净土”,“大学围墙”是“此”和“彼”的分界线。过去,由于信息手段的不发达,学生们接触的信息媒体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学校对这些载体中传递的信息,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适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学校起到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但随着互联网络的逐步普及,对信息的“把关”修正几乎已经不可能,各种社会思潮、各种不同的观点往往在网上“交锋”,在某种根本性的问题上甚至会出现尖锐的对立。通过计算机网络,同学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直接、更广泛,错误的、乃至虚假的信息不会经过任何过滤而直接到达他们身边。在网络天地,学校与外部世界已融为一体,大学围墙已彻底倒塌,塑造、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信息来源又增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INTERNET。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在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中进行,这将极大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制造者、传播者,作为精神文明的辐射基地,其地位和作用将受到质疑,高校德育的社会功能大大减弱。
(二)网络传媒冲击教育者的权威
与传统传媒相比,计算机网络传播和表现形式是全新的。物理意义上的传输变成了“比特”的传输,相隔千里的网点之间的传输只是瞬间的事。传统传媒信息要受到载体的物理性质的限制,如一本词典贮存的信息总是有限的,而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全球信息“一网打尽”。网络是知识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色情、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网络成了信息的“万花筒”。
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了解信息、获取知识,其接触信息面之宽、接触不同观点之多,非课堂教育所能及。通过网络,他们接受着超越传统、超越国界的新的文化趣味和价值;学生们不再按照教育者意愿去理解信息,他们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贮存与判别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传授的知识,是学生接受到信息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否“接受”还是变数。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处在同一平台上。一般而言,教师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可能稍逊学生一筹,教师在获取信息、占有信息方面无优先权;同时,经过网络“浸泡”的大学生们的视野、知识结构,大大超出固守现存规范的教师,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正渐渐被打破,教师不再“权威”。
(三)网络信息垃圾毒害学生
国际互联网上传送不良信息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不良信息有三类:一是暴力、色情信息。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的信息中,47%与暴力、色情有关;在Internet上连续击点7次,就能找到黄色网点,因特网上共有黄色网点90多万个。黄潮泛滥,黄色网点所编织的“网上红灯区”,更可能使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受到扭曲;暴力横流,不少青年正从中吸食着“精神鸦片”。二是颓废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送腐朽的生活方式,颓废的生活理念。受其影响,许多青年学生沉迷于游戏,并游戏人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缺乏远大理想。三是煽动性政治宣传。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西方始终把我们作为意识形态上的现实对手和地缘政治上的潜在对手,遏制中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来没有改变。互联网已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型武器”。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通过Internet相互勾结、歪曲是非、散布谣言,进行煽动性政治宣传,培养西化、分化中国的势力,争夺中国的年轻一代。
(四)网络异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网络空间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涌流。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一族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称之为“网络上瘾症”。没上过网的人无法想像,其实网虫的“虫”字便足以形容。在网络空间,“你”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投的人交谈,在网上交流时,言谈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际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在网络空间,“你”可以找到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壮志不能酬”都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得到实现。在网络空间,“你”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内心充满无助和无奈,因此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目前,高校因学习成绩原因退学的学生当中,就有人迷恋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陷网络游戏于不能自拔。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会导致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脱离,必使其人情疏远,弱化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会导致他们身心疾病,人格发展畸变。
(五)网络新殖民文化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Internet把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在网上冲突或交融,使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成为可能。1994年8月1日,美国《新闻周刊》载文说:“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时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美国等西方大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掠夺性地垄断信息资源,这不仅为他们带来具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其政治、文化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英语84%,德语4.5%,日语3.1%和法语1.8%,汉语0.5%,这种语言的“侵略”使许多青年学生崇尚“英语优越论”,忽视对自己民族语言的学习。同时,西方信息大国通过对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的垄断,肆无忌惮地向他国青年学生传输政治、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以削弱他国优良的文化道德传统和基础。这种扩张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在潜移默化中使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倾斜,有的学生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网络新殖民文化,毒害大学生的心灵,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
发掘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高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高校德育的首要课题。我们认为:
(一)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现实空间
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现实空间,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应从以下两点把握这个“现实空间”: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正在辅开的市场经济。二是社会的开放性。改革开放已进行二十年,特别是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正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国门已经打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直以来,我们都怀着善良的愿望,就是把西方的现代文明、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引进来,把腐朽的、没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及其人生价值观拒之国门之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就如同我们窗户的“纱窗”,让新鲜的空气进来,把蚊子、苍蝇隔在窗外。我们不能否定“纱窗”的控制作用,但这种控制只能在一定层面上,社会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的激荡,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因此,高校德育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现实空间出发,制定与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德育目标、途径和方法,超越现阶段及人们觉悟水平的德育要求,是难以取得成效的。高校德育不能在理想的、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德育要经得起多元参照系的考验,我们的声音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Internet已打破信息的专有权,教师、德育工作者不享有信息的优先权;在信息传递与选择上,教师已不再权威,“权威不再是由权力来确定,要来自客观的真理性。”
“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是当前:社会格局的最大前提,“社会的开放性”是当前社会的基本特征,高校德育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空间中进行,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思想准备,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德育工作不能处于被动的、防御的状态,要主动、积极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
(二)建立完善的校园信息网,拓展德育空间
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及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很有必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园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的媒体占领阵地以拓展德育空间。校园信息网既可以充当信息“把关人”的角色,把一些可能流入学校的消极信息进行过滤,又可以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确实进入学生生活消极信息进行平衡,尽可能抵消负面效果。建立校园信息网,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勾勒出较为完整的社会图景,使得大学校园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熟悉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碰撞的训练场,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选择正确信息的能力。建立校园信息网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全面性,即网络提供的信息较为客观、全面,正反面的信息都有,要引导学生自主作出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结论;二是积极性,即网络充满积极向上的主流信息,过于庞杂的多元信息会使缺乏社会辨别力的大学生无所适从;三是主动性,即该网络应调动可以利用的校园内各种资源,建立网站、制作软件、主动发布信息等。要象清华大学“红色网站”那样,“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对各种不良信息主动应战,保持学校教育者的主动地位。
(三)应然教育与实然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着我们必须坚持正面的教育导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在教育方针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但社会现实不能回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没有阻力、没有挫折、没有选择、没有复杂关系的理想化的设计中进行,这种教育注定要失败,学生步入社会后不堪一击。游泳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游泳有时会发生意外,造成伤亡事故,这对死难者及其家属来说确是件天大的事情,但对整个体育运动只能说是意外事件。避免意外事故最最有效的办法是禁止游泳。如果说社会是“大海”,学生是游泳选手,作为教练的教师应如何应对呢?我想首先应该使学校成为模拟海洋,至少应是游泳池,那怕发生“意外事故”,还是要“游泳”,不然我们的学生无法进入社会这个“海洋”的。不要因为因特网上黄潮滚滚、信息垃圾成堆、自由化言论泛滥,就“关闭”因特网,使学生失去学习、鉴别及选择信息的机会。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不成熟、冲动是很正常的,如果在这个年纪都很成熟、四平八稳、毫无生气、没有冲击力,那这个社会一定没有希望。我们要勇敢面对他们、引导他们,不要有一点事情就觉得不得了,教会学生选择,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适应时代发展,加速德育信息化进程
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德育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和应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传统德育中枯燥的课堂教学及空洞的说教,应被生动形象,融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信息化德育手段所取代。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教育网进行教育,学生在接受学校安排教学的同时,通过互联网选学有关内容。因此,要加大投资,加快校园信息化步伐,建立德育信息数据库,发掘和利用德育信息资源,促进德育手段和内容的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高校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现代科技素质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教师缺乏现代科技的基本知识,缺乏信息科技基本技能,不会操作电脑和网络,不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教育。因此,要采取重大措施,培训提高,使德育工作者成为电脑的初识者。同时,要注意对现代信息传播媒介特点的研究,尤其是互联网的研究,要懂得这个工具特征,了解其运行规律,使广大的德育工作者成为互联网络的熟练运行者。一支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德育理论知识,又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实施德育能力的德育队伍,是实现高校德育信息化,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