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着眼未来 发展交流——在中日关系研讨会上的发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事不忘论文,后事之师论文,中日关系论文,研讨会上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值此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由中日友好协会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有关团体联合举办的此次研讨会,我认为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前车覆,后车戒”。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将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进一步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和两国文化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5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胜利。德、意、日法西斯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给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法西斯的暴力并没能使人民屈服。在这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决战中,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对法西斯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在亚洲,中国是日本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中国作为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2/3以上,中国军民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钳制了日本军国主义妄想配合德国法西斯夹击苏联的战略意图,推迟了日本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同时,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称霸野心,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何对待过去的那场战争,如何对待历史,怎样吸取历史教训,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在日本,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尽管是极少数,但在涉及侵华历史问题上,一有机会,总发表错误的言论,有的甚至公开否定侵略,歪曲历史。我们认为,应本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神,正确对待历史,对那些无稽之谈,必须给以有力的驳斥和坚决的斗争;同时,应以正确的历史观,从维护史实、维护中日友好以及亚洲与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教育年轻一代,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首先应该认真研究、正确吸取二战的历史教训,及时地防止和消除一切导致战争的因素。其次,应该坚持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反对一切侵略、扩张行为。第三,应该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反对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最后,应该提倡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我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其中包括对日本的文化交流,我想从这一角度来阐述两国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作用。我们不妨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作一简要回顾,以此来说明中日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及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大海把两国隔开,而同时又把两国联结在一起。在漫长的岁月中,中日文化交流已形成了一个数千年连续不断的传统。两国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我们把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分成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时代,每个时代再划分为若干时期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时代或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都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特色。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初的漫长岁月。总的来说,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中日文化交流较多的是中国文化输向日本。而日本文化经历了从吸收中国文化到消化中国文化,逐渐创造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百余年。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规模和内容上比古代有所发展,更富于广泛性和群众性。1919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个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扩张,特别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长达15年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但是,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以及战争年代里,中日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战运动,仍然始终不断。然而,由于日本的军国主义化,它的文化发生了畸变,毕竟使两国的文化交流,产生了负面作用。
从1945年至今的现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至今。这期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结束了战争状态。为了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定做出贡献,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1978年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勿庸讳言,中日两国建交前,我国广大群众曾经历了感情上难以接受等诸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首先是从民间交流开始的。而在当时要顺利地开展这一方面的交流,必须解决中国广大群众感情上存在的问题。早在50年代,我国国家领导人就已经开始做国内人民的工作了。周总理曾谆谆教导说,要“向群众讲清楚,中日两国人民都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受害者,日本人民是没有责任的,日本人民是愿意同中国人民友好的”。这就是说,两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友好相处。中日两国要化干戈为玉帛,永不兵戎相见,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两国人民要友好就应该加强相互了解,而相互了解是友好的重要基础。在增进相互理解方面,文化交流起着其它领域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整的道路,却只有用艺术来沟通。”我认为,文化交流正是增进各国人民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中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不断地通过与国外进行文化交流,融会和吸收各国文化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应该说,文化交流的开展,对于推动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关系的发展,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的发展。只要遵循“寻求友谊,繁荣文化”的宗旨,文化交流必将会给中日两国和世界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事实也确实如此。近年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深入,交流项目和人员往来,居中外文化交流之首。目前,中日文化交流已遍及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美术、书法、图书馆、博物馆、文物、考古、摄影、曲艺、民俗、文学、群众文化等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教育、体育、学术、新闻、出版、宗教等各个方面。我们在发展民间文化交流中,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及日中友好协会等日本的有关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民间文化交流广泛深入开展,也促进了与日本官方的文化交流,1979签订了《中日两国政府促进文化交流的协定》。自1981年以来,中日两国政府主管对外文化交流的行政官员,每隔两年定期召开政府间文化交流协商会议。这种形式的交流,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及对外文化交流充满了勃勃生机,呈现出可喜局面。我国社会整体充满着健康、繁荣、活跃的文化氛围,文化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入发展,给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和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积极开展包括对日本在内的对外文化交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我国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文化交流关系。文化交流的项目和品种不断增多,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交流的渠道更为拓宽,以官带民,以民促官,官民并举的格局已经形成。我国的文化艺术在国际上受到广泛欢迎。
总的讲,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是完全符合我国对外总路线和总方针的。最近几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冷战格局已经结束。当前,国际格局多极化进程加快,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希望有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其中包括文化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又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以及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的。在引进外国文化方面,我们的原则是:凡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开阔我国人民视野、有借鉴意义的外国民族文化和优秀的现代文化,都应积极引进。中国现在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在文化及文化交流方面,我们主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而且更注重社会效益。这就是说,我们引进的东西,有的供我们学习和吸收,有的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有的则供专业人员参考。总之,我们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及科技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半个世纪了。世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二次大战及战后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国际事务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行不通的。各国只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致力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它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持久和平才有可能,发展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文化交流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为了今后进一步开展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我愿提出如下建议:
(一)应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以便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在这方面,文化交流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两国文艺工作者利用艺术这一独特的形式,来反映过去那段历史,取得了良好效果,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深刻反思。比如,中日合拍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受到两国观众的好评。在中日建交20周年时,日本四季剧团带来轻音乐剧《李香兰》来华,先后在北京、长春、沈阳、大连成功地进行了16场演出。该剧以写实的手法,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歌颂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英雄气概;同时,反映了日本人民对待那场战争的真实心理,突出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主题。轻音乐剧《李香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所当然地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欢迎。我认为,此类文化交流活动,是极为成功的事例,应该继续下去。
(二)应该互相尊重对方国家的国情。各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程度等都有差异,这些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我们历来主张,每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情况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都应受到充分尊重,因此应该尊重这种多样性而不应该搞什么地区性的文化交流的统一体之类的东西。这一点,也是重要的历史教训。我认为,重要的是,文化交流要采取“求同存异、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态度。要寻求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维护和平、相互尊重、加强合作、促进发展。
(三)中日青少年是中日友好事业的接班人,也是中日文化交流事业的接班人。面向未来,应该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两国的有关部门和团体应积极支持和推动青少年的友好与文化交流活动,为21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要相互介绍各自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既要弘扬和保护本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同时又要对外开放,融会和吸收他国文化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五)宜进一步重视诗歌(包括日本俳句、短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的交流。文艺作品是民族和社会的镜子,是文化交流的先导。通过文艺作品的交流,不仅有助于互相了解对方的社会意识、人民生活、民族感情,而且能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已经成为两国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六)目前,中日文化交流中互派演出团体、互办展览等活动相对较多,但其它项目的交流还不足。例如,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文化事业上,许多文化艺术产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结合的产物,但实际情况是与文化有关的科技交流较少,双方对于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事业的优秀管理人才的交流尚未给予应有的注意。在互派演出团体活动中,也存在着艺术品种不平衡的问题。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探索,今后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七)应加强两国的人员往来,特别是学者、专家的往来。通过加强中日两国学术交流,加强对对方国家的研究工作,努力提高各自的学术研究水平,以便更好地增进相互间深层次的了解。
(八)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重视并投入很大力量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过去,在这一方面,曾得到日本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的合作。在主权得到尊重的情况下,我们愿意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继续开展国际合作,以便保护好人类的文化遗产。在这一点上,我们十分赞赏日中友好协会发起的修复曾被日军毁坏的南京城墙的运动。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它是日中友好的象征,也是日本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的坚强表示。这一行动,在中国人民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朋友们,还有不到5年的时间,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展望未来,我们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充满着信心。在此,我们真诚地希望要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国一贯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决心同世界各国一道,为把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美好的新世界带进21世纪而不懈努力。
标签: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文化论文; 中欧关系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中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