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逻辑与哲学_哲学论文

论逻辑与哲学_哲学论文

论逻辑与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21(2011)04-0015-03

一、逻辑的情况

逻辑本身是发展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有6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范畴篇·解释篇》讲概念、判断;二是《前分析篇》讲推理形式,直言三段论与模态三段论,都是演绎的;《后分析篇》我认为是讲科学方法论的;三是《论辩篇》和《辩谬篇》是讲论辩的。《修辞学》是《论辩篇》的姐妹篇。到中世纪,《工具论》流传到阿拉伯,后来再返回到欧洲。

17世纪莱布尼茨提出把思维的东西变为演算;19世纪布尔开始用数学方法处理逻辑;直到弗雷格、罗素,命题演算、谓词演算才发展起来。这是其中一支。

另外,又有非正统数理逻辑。路易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模态逻辑,关于可能与必然的推理规则的。其后又有非标准模态逻辑,冯·赖特提出道义逻辑、认知逻辑,那是50年代兴起的。澳大利亚普里奥还提出时态逻辑。

用元语言研究逻辑,就产生大家所熟悉的“四论”。

跟逻辑相关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哲学逻辑的出现,自然语言研究的进展,乔姆斯基语法的研究等等,这里有许多因素相互促进。比如可以用数理逻辑、形式语言的成果反过来研究自然语言。语言的界限可以说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界限,可见自然语言的丰富性。英国牛津的奥斯汀,就是研究日常语言的、才气横溢的语言哲学家,厉害!他的基本思想是:讲一句话就是行动,说话是社会行动的一种。指称语句态度,他叫做“语旨”[桂注:也称作命题态度],并且传递给对方。“言即行”成为奥斯汀的名言。

有一件奇怪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当时也在英国,在剑桥,独立地提出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语境。两者思想不谋而合,当然并不完全相同。我说奇怪,是指他们从不相互来往。

Strawson提出预设的思想,所受启发来自Frege的Sinn und Bedeutung《含义与所指》。可以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1.开普勒死于贫困。这句话的预设是,有开普勒其人,有其人。2.当今法兰西国王是胖子。其中包含一个预设是,有其人。3.问:张三是否停止打老婆?所包含的预设是,以前打老婆。

格雷斯提出隐涵理论。讨论他的隐涵时,imply要改为implicature,动词改为名词。

格雷斯强调,语境会影响意义。他提出,合作交际的四条准则:质、量、关系、模态(样式)。这是仿照康德。交际环境与所说的话同样重要。说者以向听者提供最大信息为原则。例如,说“老李昨晚约会了一个女人”,这里包含的意思是,所说的女人就不是指妈妈、姐姐。这是根据“量的准则”可以评定的。再举个例子,在北大,王宪均先生每天5:00外出散步,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已经成为谈话的语境。现在假定,北大有两个人在对话,因为没有戴手表,其中一人问另一个人说:“现在几点啦?”另一个人回答说:“你看,王宪均在散步了”。言下之意,现在过5点钟了。

自然逻辑,自然语言的逻辑,是传达、表达的逻辑,用于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

二、哲学与元哲学

(一)哲学

上北大时受过逻辑实证主义的强烈影响,但又不满足,感到有问题。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的”,强调可证实性。不过,科学命题有意义,只是哲学命题没意义。伦理学命题能够表示感情的发泄、向外投射,而哲学命题只具有类似于诗的性质。顺便说一件有趣的事:卡尔纳普喜欢经常在大屋里高声朗诵老子的哲理诗《道德经》。

对于我来说,有几本书如《意义的意义》(1923年出版的)影响极大,这是20世纪研究意义最完整的书,由理查德等人所著。其中讲到,认知意义与感情意义的区别,认知意义如科学所研究的,感情意义则用于评价。斯蒂文森的书对我影响也很大,他有类似的看法。另外,还有莫里斯的书[桂注:莫里斯1946年著有《指号、语言与行为》,是对其1938年的《指号理论基础》的改进版],我在20世纪40年代末曾经仔细读过,看法与我接近。莫里斯扩大了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诗、伦理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都有意义。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有16种不同类型。

再要提一下高名凯的观点,他认为哲学句主要是一些隐涵性的说法,例如“这个人是老狐狸”,其中“老狐狸”的意思就是指“很狡猾”。我认为,哲学语句主要分为两种类型:S语句和V语句。S语句表示科学真,而V语句表示价值真。[桂注:指事实判断不同于价值判断。]这里的“真”有两个不同层次。

后来,我进一步认为,人与外界有三种关系:认知关系、评价关系和行动关系。哲学的理论体系不仅仅限于科学的、认知的,当然科学的认知很重要,但那只是起点。我认为,还有评价的关系以及态度、感情的因素,因而带来了行动方面的因素。我个人比较坚信这一点,但仍可能是武断的。

哲学应当像数学那样严密,像诗那样动人,像宗教那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我认为,逻辑实证主义其实不是哲学,而是哲学批评。

(二)元哲学(meta-philosophy)

一个学问的根本性质在于它的对象和方法。元哲学以哲学理论为研究对象,它研究哲学理论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评判怎样才是正确或错误的。元哲学的语句是以哲学为主词的语句。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批判独断论的,它属于元哲学的范畴。论诗的理论的著作本身不是诗,元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哲学。元哲学与哲学的关系很重要,不研究元哲学就不知哲学的好坏,元哲学与哲学的关系要比修辞学与实际创作的关系更为密切。

三、逻辑与哲学的关系

逻辑,仅仅停留在经典逻辑上是不够的,要有更加宽一点的逻辑。数理逻辑技巧性很高,但主要针对数学,可说是数学理论,对实际思维帮助不太大。按我的看法,逻辑的重点要针对自然语言,但可以借用数理逻辑的那些技巧。

哲学主要用自然语言来表述,元哲学也要用自然语言,用来对哲学进行评价。同时,哲学、元哲学都需要有强有力的逻辑工具,用来进行论证、创造和系统组织。

四、哲学家的责任

最后简单地讲一点哲学家的责任,这也许是我最感兴趣的。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应当包含三个方面:认知、评价和行动。前面我讲过,哲学语句有认知和评价这两个类型。后来,我进一步认识到,人与外界事物有三种关系:1.认知关系;2.评价关系(喜欢它或者不喜欢它);3.行动关系(改变它或者保留它)。评价关系涉及态度、感情,从而引出了行动方面的关系。[桂注:周先生的观点与马克思的下述思想非常吻合。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对康德来说,上有日月星辰,心中有道德规范。而张载则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哲学家的哲学都包含认知、评价和行动这三方面。

标签:;  ;  ;  ;  ;  

论逻辑与哲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