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论文_刘远珍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论文_刘远珍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第三小学 514400

摘 要:当今时代竞争与合作是发展的主流,竞争的成败取决于合作的程度。合作学习的能力体现了个人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地位,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切实有效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合作小组的优化

小组构建有如房子的结构,结构好坏是决定房子的质量。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个性特征、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都要均衡。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组建的原则应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2人、中等生3人、1名学困生。小组成员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在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力。建立学习小组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非表面上的“合坐”,则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组长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合作技能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要有以下几种技能:

1.独立的思考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积极动手操作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2.课前主动学习、收集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复杂,需要学生课前做一些调查与收集或制作一些学具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教会学生利用工具书、到图书馆、上互联网等各种途径、各种形式,收集某种资料的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3.善于倾听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同时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都抢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同组的学生的发言从不关心,因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打断,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交流,这就要求每个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语言响亮,尽可能到黑板前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的能力,声情并茂,动人,气氛浓厚,人人踊跃,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

5.敢于质疑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多满足于“知其然”,而少追究“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同伴的发言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敏于联想,不断提高他们的洞察力,使小组合作学习得到质的升华。

三、构建和谐合作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设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动机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同时,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我不是直接叫学生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而是巧设情境:我们水寨清水公园的花圃,每天需要给它浇水,同学们帮忙想想,喷水头应该安装在哪呢?水最远要喷到哪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合作过程的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将4人学习小组分工具体,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组长角色相对稳定,同时不排除在适当的时候,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或是选择性的互换角色,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小组长和组员都要积极参与课堂的小组讨论、交流、分工、展示、评价、帮扶中。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总结、引导反思,才能够提高学生合作的后劲,达到合作目的。教师要在小组讨论、探索之后,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这时,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小组汇报前就用小组编号指定其名,指出他们是代表小组的名义来发言的,这样小组成员就会形成一股合力来帮助发言的同学。

五、合作效果的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即同编号组员进行评比。可以从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汇报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提高。我们在班上设立了最佳收集员、最佳交流奖、最佳听众奖、最佳记录员、最佳创新奖、最佳合作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研讨、交流的即时评价。即时评价作得及时准确,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论文作者:刘远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论文_刘远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