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信息经济学概论_经济学论文

国际信息经济学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论论文,经济学论文,国际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由工业经济过渡到信息经济,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国际化趋势,全球经济信息系统,特别是国际金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行,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这种环境下,以世界信息经济发展,特别是国际信息贸易为背景和理论视野的一门新兴经济学科——国际信息经济学,也应运而生。

本文试图就国际信息经济学研究概况与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内容及主要方向,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论题做初步探讨。

一、研究概况与研究对象

信息经济研究肇始于1962年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和1963年日本梅棹忠夫《信息产业论》。1977年,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将社会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如信息设备生产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如企业内部信息部门),并对1967年美国信息贸易规模进行测算,结果为:美国1967年的国际收支有49亿多美元的盈余,其中,一级信息部门的国际收支有29亿多美元盈余,国际收支盈余中59%以上来源于一级信息部门。鲁宾和萨普(1981)对美国信息部门发展的测度,进一步证实波拉特观点,他们认为,美国信息产品和服务出口值从1965年占GNP的0.56%上升到1978年1.29%。然而,在70年代,世界各国还未形成独立的国际信息经济研究。

将信息经济作为一个全球化概念纳入国际信息经济学研究,始于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梅尔慕·贾斯瓦娜(1980-1983),赫伯特·多尔迪克(1984),盖扎·费克特库蒂和乔纳森·阿伦逊(1984),加雷斯·洛克斯利(1986),以及乔尔·赖登伯格(1988)等,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邓·兰伯顿(1980-1986),尼尔·卡卢纳尔顿(1980-1991),阿伦·卡梅伦等(1981),新西兰梅西大学经济系汉斯·恩格尔布雷希特博士(1983-1992)等,日本中央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斋藤尤(1986-1989),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增田米二(1984)等,前苏联经济学家勃·杜布罗文斯基(1985),茨维列夫(1991)等,德国沃尔夫冈·西烈格(1983)和M·维德迈尔(1991),加拿大D·德鲁切尔(1992),以及匈牙利约瑟夫·萨博等(1985)学者,对于国际信息经济研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在这种国际学术研究条件下,以国际信息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科——国际信息经济学正在形成。

二、研究范畴、内容及主要方向

就目前研究进展来看,国际信息经济学涉及范畴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即国际信息经济理论与方法,国际信息经济发展与跨国比较,世界信息产业与国际信息市场,国际信息贸易,以及世界信息资源与国际信息经济政策。

1.国际信息经济理论与方法

国际信息经济理论主要以马克卢普、波拉特和鲁宾建立的一般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为基础,以世界经济学或国际经济学理论为背景,讨论世界信息经济、跨国信息经济比较、世界信息产业与信息市场、国际信息贸易等领域的问题而形成的理论形式。例如,通过测度国际间信息贸易结构,探讨国家之间或地区集团之间的信息合作问题。又如,以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为蓝本,研究信息交流与信息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效用和社会影响。

国际信息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信息经济测度中出现的投入—产出模型,及乘数方法,并大量吸收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而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国际信息经济学是在宏观信息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90年代,国际信息经济理论侧重探讨的两大主题,分别是国际信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状况和世界信息经济的未来。此外,世界信息经济的形成与特征,国际信息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信息贸易对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性发展的影响等论题,也受到特别的重视。

2.国际信息经济发展与跨国比较

自波拉特理论建立以来,世界上已有十多个国际(地区)和经济组织应用波拉特理论、或在对波拉特理论做适当修改基础上,对本国(地区)和经济组织成员国的信息经济规模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组织中,经合组织(OECD)九个成员国(1981)、欧共体(1986)、日本(1982)、澳大利亚(1982,1987)等国家和经济组织分别完成对本国(组织)信息经济的考察,从而为国际信息经济测度比较奠定了基础。

1981年,经合组织及该组织科技局赫·加斯曼对美、日、英和法等国信息经济,特别是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信息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做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发表正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同年,卡卢纳尔顿和卡梅伦以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两国为研究案例,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结构和规模进行技术性比较分析;1982年,日本通讯与经济学研究所完成对日本信息经济规模的初步调查和研究;1982-1984年,兰伯顿对西方发达国家(美、日、英、前西德和澳大利亚等国)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国际信息贸易和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上述研究的有关测度结果如表1所示。

1980-1983年,贾斯瓦娜、兰伯顿、卡卢纳尔顿和卡梅伦等完成对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初步调查。1983年,美国马里兰州银泉信息经济公司按照波拉特理论,对委内瑞拉信息经济规模进行调研;同年,贾斯瓦娜等对新加坡信息经济基本构成作了较为深入分析。1985年,匈牙利约瑟夫·萨博等分别从独自的信息经济测度范畴和波拉特测度范式,对匈牙利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测度,并对匈牙利信息经济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经济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1986-1990年,恩格尔布雷希特对南朝鲜和台湾一级信息部门发展状况,以及南朝鲜、日本和台湾之间一级信息部门活动的异同性进行了剖析。上述研究的有关测度结果如表2所示。

表1:西方发达国家(组织)信息部门产值和人数占GDP和劳动人口百分比

*波拉特测度结果 **平均近似值

表2: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地区)信息部门产值和人数占GDP和劳动人口百分比

*估计数

表3:发展中国家信息部门产值和人数占GNP和劳动人口百分比

*占GDP比重;**估计数,根据阿根廷《未来》杂志估计1980年阿信息部门人数约70万人,及同年阿人口普查总劳动人口为385万推出。

1980-1981年,贾斯瓦娜、卡卢纳尔顿和卡梅伦等在檀香山东西文化与交流中心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完成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发展调研;其后,又先后完成对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信息经济的初步调查。上述调研的主要结果如表3所示。1990年,印度瓦吉·凯利卡等也完成印度信息经济测度工作。

上述测度研究工作为国际信息经济研究,特别是跨国比较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与方法论基础。

3.国际信息市场与信息产业

波拉特认为,与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相对应,信息市场由一级和二级信息市场构成,这些信息市场具有降低不确定性、扩大选择范围、交换永久性知识等14个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国际信息市场特征引起信息经济学家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国际信息市场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7个方面:所有权外在性,公共商品外在性,消费过程无损耗性,收入与财富再分配效应,生产与交换不确定性,技术外在特征,政府创造市场的能力和度量问题。

国际信息市场容量测度是国际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世界信息市场容量在急剧扩大。1981年,美国仅信息劳务市场(软件和服务)容量就达到125亿美元,西欧为82亿美元。据麦金西咨询公司调查,1991年全球信息业收入高达3170亿美元。随着国际信息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国际信息市场构成与发展引起国际信息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国际信息产品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广告市场、国际数据库与联机检索市场、国际信息服务市场,构成国际信息市场研究的五个独立方向。国际技术市场属于国际贸易研究的主要领域,而国际数据库与联机检索市场总体上属于国际信息服务市场范畴,但由于其特殊性而被看作一个独立的国际信息市场。

国际信息市场竞争、垄断与合作,最近年来国际信息经济学探讨的热门课题之一。国际信息市场具有竞争性基于下述原因:首先,信息市场需要市场经济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国际信息市场一旦形成,必然具备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经济特征:竞争与垄断。其次,以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部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的发展,必将随着信息技术和服务日趋激烈的竞争而日益具备竞争性,也即持续的信息爆炸和技术的有效性将有助于国际信息市场竞争。最后,在国际信息市场发育与成熟过程中,跨国信息经纪人对于促进信息市场的竞争具有特殊作用。

在信息市场竞争强化情况下,国际信息市场垄断将给垄断者带来许多利益:控制战略信息资源;确定高额成本;有导向地传播商业信息;打击信息竞争者;以及改变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国际广告,特别是商业性国际广告,已成为国际信息市场竞争和垄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然而,长期信息竞争,特别是长期的信息垄断是困难的,当竞争双方发现信息合作所取得的利润高于信息竞争和垄断时,信息产业的合作在90年代成为新的国际趋势。例如,世界最大软件公司美国微软件公司与世界最大芯片制造公司英特尔公司结盟,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利益。

在波拉特体系中,信息市场与信息产业概念密切相关。国际信息产业的结构与分类。世界信息产业对国际信息市场的支持,也都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论题。

与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范畴相对应,以电子通信产业及服务为核心的狭义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概念,也正在渗透在国际信息经济学理论形式中,某些研究者所使用的信息市场概念,已不再是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等人所建立的那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信息市场概念,如赫伯特·多尔迪克(1984),盖扎·费克特库蒂和乔纳森·阿伦逊(1984),加雷斯·洛克斯利(1986)等人的研究。这样,研究文献中的信息市场概念出现广义与狭义之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世界信息产业和国际信息市场内涵,也没有形成一般共识。基本概念的缺乏规范化,已成为妨碍国际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因素之一。

4.国际信息贸易

波拉特《信息经济》讨论道:1967年美国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出口,与食品、化学品、重机械产品相比,在出口总额中虽不占很大比重,“但实际上却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一项独立研究课题,国际信息贸易研究肇始于1979年卡尔·多伊奇对国际通信流的专题探讨。80年代,“跨国数据流”“或国际信息流”概念替代了国际通信流的概念,成为国际信息贸易的基本概念之一。兰伯顿、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等,都先后对国际信息贸易做过系统探讨。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于国际信息贸易的内涵和范畴仍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我们认为,国际信息贸易,是指一切跨国形式的信息商品与信息服务贸易。因此,国际信息贸易既可以是有形的信息产品贸易,如计算机、通讯器材等商品贸易,也可以是跨国信息流、工程咨询、技术许可证等形式的无形商品贸易。按照国际信息贸易观点,国际贸易由一般商品贸易(如普通工业制成品),一般劳务贸易和信息贸易三者构成。其中,国际信息贸易是知识性最强的国际贸易形式,它们构成信息社会形态下的国际贸易主体内容。

国际信息贸易范畴与构成,信息生产的国产化程度,国家信息产业对国际信息贸易的依存度,国际信息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信息贸易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是目前国际信息贸易理论探讨的重点。例如,日本小野寺夏生和水上政之(1989)考察认为,1986年美国向日本和西欧提供科技数据库达33亿日元,西欧向日本及美国提供4亿日元,而日本数据库的海外输出量却几乎为零,这说明日本数据信息的国际贸易严重逆差。从1987年起,日本大力发展本国数据库,提高数据库国产化程度及对外信息贸易额。

除上述课题之外,国家信息进出口贸易量及信息贸易值占GNP比重,也属国际信息贸易研究的基础课题之一,但这类研究通常归入国家信息经济总体测度研究中。表4列出部分国家和地区信息贸易测度结果。

表4:部分国家和地区国际信息贸易值占GDP百分比国家

时间

占GDP百分比美国

1965

0.56

1978

1.29澳大利亚

1978-79

8.05台湾

1976

19.2

5.世界信息资源与国际信息经济政策

该领域有三个主要方向;

(1)信息生产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研究。信息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发展有何作用,需要从信息所具有的生产效率角度来考查,这就是信息生产率或信息效率问题。在西方学术界,较早提出信息生产率问题的学者,是著名比较经济体制学家埃冈·纽伯格(1966)等,此后,波拉特、查尔斯·琼森切尔(1983)、约翰·南西格尔(1988)、恩格尔布雷希特(1986,1990)等对之进行了系统探讨,分别建立起不同的信息生产率测度模型。信息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意义,也是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家热衷探讨的论题。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约瑟夫·施蒂格利兹(1983)以及埃德温·曼斯菲尔德(1988)等对此有长期深入研究。

(2)世界信息资源研究。在国际信息经济学看来,信息,如同土地、劳动力、能源一样,属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信息资源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或信息学概念,而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传统具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生产力性质的现象。与其他社会经济资源相比,信息资源更具有战略性,其主要作用是协调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增长。

(3)国际信息经济政策往往与世界经济社会信息化政策联系在一起。国家内部信息经济政策与跨国信息经济政策,是目前国际信息经济政策研究的两大主题。

三、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

由于国际信息经济学形成时期较短,世界各国对这门新兴经济学科的研究投入并不充分,目前,国际信息经济学研究中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除学科内部基本概念的规范化外,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信息经济测度数据老化与不统一。首先,由于国家信息经济测度所依赖的统计数据要求较高,在国家与国际统计体系没有现成的统计指标可以利用,需要通过不同的统计体系进行相互转换。因此,信息经济测度值往往难以是最新时期的指标,多是5-10年前的数值,这种局限不能不影响到国际信息经济研究结论的利用价值。其次,研究者测度方式和统计所依赖的数据之间的差别,测度研究结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以对日本信息经济规模测度数据组为例,经合组织(1981),日本经济家Uno Kimio(1982),Komatsuzaki Seisuke(1983)及恩格尔布雷希特(1986)四者测算的数据就各有不同。这样,国际信息经济学者在进行国际信息经济比较研究时,往往首先对涉及数据进行讨论,再进行有限度的比较分析,这种状况无疑降低了国际信息经济学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尽管如此,国际信息经济学研究仍然吸引了世界各国众多的研究者。不少学者纷纷认为,90年代国际信息经济学将会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它作为一门经济学科被提出来系统研究与讨论后。估计未来5年内,在国际信息经济学内部,率先发展起来的两个研究领域是国际信息经济跨国比较和国际信息贸易。

标签:;  ;  ;  ;  ;  ;  

国际信息经济学概论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