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变的可能性及其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进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可能性论文,条件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与长期演变趋势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增长(即产出增加)的方法或途径。实现经济增长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或依靠不同的途径,或者说存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然方法或途径是可以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因此在经济学文献中也就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如内生型增长与外生型增长、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增长、速度型增长与效益型增长、均衡性增长与非均衡性增长等等。这些不同的分类服从和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但如果要表明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些分类方法都不适合。
按照经济增长对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和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的依赖程度的差异,可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Ⅰ.完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特征是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或者说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100%,要素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以下同)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0。
Ⅱ.粗放主导型增长方式。其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在50%以上,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在50%以下。
Ⅲ.二元增长方式,即粗放型增长方式与集约型增长方式并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各为50%。
Ⅳ.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其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在50%以上,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的贡献份额在50%以下。
Ⅴ.完全集约型增长方式。其特征是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100%,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0
只有这种分类方法才能表明经济增长的来源。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存在如下规律性,即:完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二元经济增长方式→集约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完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完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极端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人类产生至整个原始社会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都主要是依靠投入人力进行原始的狩猎、采集来获得生活资料的,到了原始的游牧、耕作时代,尽管不能说要素生产率没有任何提高,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微不足道,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完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然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技术进步速度极其缓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耕种面积和增加劳动投入,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极小,这时的经济增长方式亦可视为完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技术进步加快,新兴产业部门出现并不断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使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完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过渡到粗放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各国的经验来看,这一时期是在工业化的早期和前中期。
二元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过渡形式,尽管在实际中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恰好各自为50%很难出现,但在50%左右却是常见的。对于实际中两者的贡献份额在50%左右(如±3个百分点以内)波动的时期,可视为二元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生产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民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甚至超过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率,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绝对地超过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份额时,经济增长方式就由二元经济增长方式转为集约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般发生在工业化的中后期。
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完全依赖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从科技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生产规模扩大等的长期趋势来看,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会进一步下降,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会进一步上升,最终会在某一个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由集约主导型转变为完全集约型。
经济增长方式演变的长期趋势所反映的是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不断下降,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的依赖程度不断减弱,而对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
二、后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变的可能性及实现条件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的,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序在国与国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目前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是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高于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又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越高,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越高,经济越具有持续增长的能力,越能带来经济发展。同先进国家相比,后进国家要素生产率水平低,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也很低,制约了经济发展,所以对于后进国家来说,迅速提高要素生产率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分必要和迫切。
同先进国家相比,后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加速转变的可能性,这主要是在于后进国家所处的条件同先进国家存在差异。
1.后进国家面临的资源短缺度更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同可直接利用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可直接利用资源的供应量越少,资源短缺度越高,越要迫使人们靠提高要素生产率来谋求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增长过程中,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或工业化的时期越早,资源的短缺度越低,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时期越晚,需求水平越高,资源供应量越少,资源的短缺度越高。资源的短缺度越高,取得资源越困难,资源价格越高,这就对企业构成了更大的压力,迫使企业要采取以更少的投入,以更高的生产率来增加产量,这样就使国民经济越是倾向于集约型增长。因此,同先进国家相比,由于资源供应的约束,后进国家面临着要更快地提高要素生产率,更快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压力,这成为后进国家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的推动力量。
2.后进国家面临的市场竞争度更高。社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企业不断地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竞争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外部推动力量,竞争程度越高,越会迫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度的高低同世界各国生产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各国生产能力越强,或者说能生产多种多样的现代产品的国家和企业越多,市场竞争度越高,反之,市场竞争度越低。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时期越晚,已经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国家越多,能生产多种多样的现代产品的国家和企业越多,竞争度越高,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外部压力越大。由于后进国家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因此企业必须更快地提高生产效率,这成为后进国家更快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力的推动因素。
3.后进国家可以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
4.后进国家面临的市场容量大。市场容量取决于国民经济规模和商品交换的深度与广度。国民经济规模越大,世界市场的开放度越高,市场容量越大。由于国民经济规模是逐渐扩大的,商品交换的深度与广度也是逐步提高的,因此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时期越早,国民经济规模越小,商品交换的深度与广度越低,市场容量越小。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时期越晚,国民经济规模越大,商品交换的深度与广度越高,市场容量越大。市场容量越大,越有利于生产的规模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因而越有利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5.后进国家可以从先进国家那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后进国家面临着大力提高要素生产率的外部压力,同时又有迅速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有利条件,这提供了后进国家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可能性。
要使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后进国家应该有合适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能够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从先进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并加以充分地利用,能够促使企业积极开拓市场,能够使企业感受到并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选择最节省资源的生产方法。这种经济体制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企业是完全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和产权主体,意味着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配置,意味着竞争和优胜劣汰,只有这种经济体制才能够使后进国家充分利用其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
其次,后进国家应该重视教育,迅速提高劳动力素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进、利用先进国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并进行自我创新,又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一个国家劳动力素质越高,越能充分利用世界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国民教育的发展。
其三,要有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这种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最主要的是后进国家能与先进国家实现平等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三、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工业化国家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已经达到60%~70%,很多发展中国家达到了50%~60%。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要素生产率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平均在1/3以下,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典型的粗放主导型;而且转变过程并不稳定。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在“一·五”时期上升很快,但在其后20多年却下降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六·五”时期又迅速地上升,但其后又出现了下降。实际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倾向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出现,其后各个时期政府都强调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但却未能收到实效,而且在有些时期经济增长方式还出现了逆转。原因何在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是企业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而要使企业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要能增加自身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有迫使企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外部压力。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国有企业仍然不是完全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和产权主体,提高生产效率并不能增加企业的利益,这样,企业就缺乏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因而存在着广泛的市场垄断,这一方面使受到保护的企业即使生产效率低下也照样能够生存、扩张,另一方面未受保护的企业即使生产效率高,也举步艰难,因此,减弱了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
可见,旧的经济体制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缓的根本原因。只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完全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和产权主体,破除市场垄断,建立起统一的开放的高度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创造需求约束型的宏观经济环境,才能使企业具有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体制还可以从其它许多方面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促进生产的集中,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其次是可以促进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提高要素生产率;其三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促进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其四是通过促进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或地区向高生产率部门或地区流动而提高要素生产率;此外,还可以通过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促进解决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来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1)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教育,迅速提高广大劳动力的素质;(2)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给予技术创新以奖励或津贴等各种手段刺激技术创新;(3)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4)增加基础产业部门的投入,加快解决国民经济中的“瓶颈”问题;(5)制定和实施各种反对垄断、保护竞争的法规以及扩大对外经济开放等,抑制或消除市场垄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度;(6)促进企业的联合和兼并,提高规模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