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地为牢”到“藩篱拆尽”:泛资产管理竞合新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画地为牢论文,藩篱论文,资产管理论文,新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产管理将是未来十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旋律已成业内共识,它必将深刻改变中国金融资产的构成和金融体系的运行方式。随着渠道和手段的松绑,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动力也将得到充分释放,券商、基金、保险资管和信托等资产管理机构开始正面交锋。
2012年,注定成为中国泛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甚至是资产管理行业步入正轨的元年。
自去年6月以来,“券商新政”、“保险投资新政”等一系列行业创新配套政策次第落幕,蛮荒拓土、分疆而治多年的资产管理行业终于迎来大融合时代,以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为主的金融主体正面临着一场行业大变局。
可以肯定的是,藩篱拆尽,中国的泛资产管理行业正进入一个全面混战的时代;同样可以预见的是,泛资产管理行业也正铆以最大的创新动力向前推进。
资产管理将是未来十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旋律已成业内共识,它必将深刻改变中国金融资产的构成和金融体系的运行方式。随着渠道和手段的松绑,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动力也将得到充分释放,券商、基金、保险资管和信托等资产管理机构开始正面交锋。
“长期机遇无穷,短期泥沙俱下”,是多位资管机构高层对资产管理行业当下的总括。
然而,在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尚未统一的监管尺度,无疑是阻滞行业真正融合的障碍。各类金融机构虽然从事了本质上一样的资产管理业务,但受制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实,其所适用的法律关系不统一,监管标准不统一、投资范围和投资管理过程规定不统一。
也正因为存在制度的套利空间,一系列短视的混战被催生出来,以券商抢食通道业务最为典型。
不过,一位大型券商资管的负责人坦言,目前金融创新对原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出于经济整体稳固的需要,无论是保监新政还是证监新政,政策的松绑只能是小幅调整和不断改良,短期难以颠覆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
在一位保险资管公司高管看来,未来泛资产管理行业内的“竞合与共赢”将成为主基调。各家机构之间的竞争只是表象,更多的将会是合作。
“不只是切蛋糕,而是一起做大蛋糕。”
几大行业管理资产总规模(截至11月末)
资料来源:记者据公开资料整理 林潢 CFP
行业割裂“画地为牢”
事实上,受分业监管的环境限制,我国泛资产管理行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畸形发展。
包括券商资管、基金公司、保险资管和信托等在内的一系列机构“画地为牢”,干着本质上一样的活儿、却受托着不同类别的资金、接受着不一样的监管约束,相互间业务壁垒重重。
多位资深资管人士看来,监管问题是泛资产管理行业割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行业参与主体来看,券商资管起步较早,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却在2000年的一轮大熊市中,爆发了一系列违规行为,葬送了资管业务的大好前程,券商受到了监管机构的严厉处理,资管业务被叫停。
直到2003年,监管部门才谨慎地重启券商资管业务试点,颁布实施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时隔两年的2005年,证监会方才批准了光大证券首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从规范发展到现在,券商资管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最近7年时间。
一位券商资管高层称,之前券商资管可以做的业务范围很窄,大大限制了投资收益,产品很难有竞争力。此外,审批制下相关业务的审批周期又太长,都是这么多年一直发展落后的原因。
事实上,始自2005年的三年牛市里,国内资产管理业务迎来了一波快速发展的行情,公募基金和阳光私募也因此受益,而券商却并未足够重视资管业务,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经纪和投行业务上。前述高层感慨,“从年初数据看,发展7年就只有不到千亿元的规模,被信托不知道甩到哪儿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重要的大买方——保险资金2003年开始自围城墙,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某种程度上也是券商自食其果。以2002、2003年南方证券为首的一系列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事件,使国内证券业信用受到极大影响,也使得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脱离了券商体系。
“当时保险机构和保监会对券商已经到了极度不信任的地步,保监会不可能允许保险公司跟券商‘搅和’在一起。”一位资深保险投资人士表示,最终的博弈结果是,保险公司获得通过独立席位进行股票交易的资格。
2004年4月,保监会正式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次年10月,全行业最终形成了人保资产、国寿资产和华泰资产等“9+1”的格局。截至目前,保险业内共有中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6家,及友邦一家外资保险资管中心。
不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直仅围着保险资金转,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真正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之下,信托业才是此前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赢家。
事实上,早在1978年年末,现代信托业就在国内萌芽,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配套制度建设,一直在某种脱离了本源、难以功能定位的角色上游离。
虽不断想方设法在现有金融体系之外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但因为没有相关法律规范指导并缺乏经验可循,信托开始走出一条偏离正轨的野蛮生长路径,更是招致国家五次重拳整顿,整个行业发展数次陷入停滞。直至2007年,清理工作基本完成,一系列监管法规出台后,才逐渐走上正轨,确立了以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为主的经营模式。
虽然在此前一度风生水起,但信托行业相比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并无太多亮眼之处,甚至常被冠以“恶名”,直至2008年出现规模上的爆发式增长,而催化剂便是在那一年开始疯长的银信合作业务。
2010年下半年,监管层出台文件,银信合作几乎被叫停,信托业遭受了不小的冲击。
但随着规避监管的业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加之银根紧缩的大环境,让信托的融资类业务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投资类信托规模占比也逐年上升,信托业务发展模式和经验已基本形成完整体系。
目前来看,信托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已成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短期内地位难被颠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信托行业资产规模为0.95万亿元,2008年年底增长到1.22万亿元,此后三年分别为2.02万亿元、3.04万亿元和4.8万亿元。行至2012年11月月末,这一规模已达到6.98万亿元。
盘点泛资产管理行业当下之格局,多位受访资管业务负责人指出,近年来,券商资管业务和基金被边缘化,重要的原因是,“死守着这个持续不景气的股市”;保险资金是长期体内循环,“守着持续流入的长期保险资金自己玩”;信托公司则是凭借着万能的牌照功能,轻松游走于制度红利间,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
2012年5、6月,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动先后抛出“券商新政11条”和“保险投资新政13条”,一举打破了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的投资界限。
随着新政的一一落地,分疆而治多年的泛资产管理行业壁垒终于渐渐消除。
泛资管混战启幕
券商资管的新政出台,一方面将券商资管业务的审批制度调整为注册发行,同时,对其投资的范围也予以松绑。从保险投资新政来看,对保险资金在投资的渠道和产品上的种种限制都被取消,同时险资打破了体内循环,向包括基金、证券、银行理财、信托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机构放开。
事实上,在新政的推动下,短短半年时间,泛资产管理行业格局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11月月末,泛资产管理行业主要机构的规模为:信托6.98万亿元,保险6.92万亿元、券商资管1万亿元左右,公募基金市场目前总规模约2.67万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数据为6.73万亿元。
证、保的新政陆续出台后,大家都在筑梦资管行业的未来,尚在苦思冥想如何创新之时,券商资管早已率先拖刀出马。
与监管层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初衷相背离的是,在制度红利的诱惑下,券商们不约而同地将业务重心,投向技术含量不高的伪创新——通道业务,并以最初级的低价策略迅速抢攻市场。
2011年年末,券商资管的规模不过2819亿元,2012年中期达到4802亿元,最新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月初已经突破1.2万亿元,暴涨了四倍多。
称其为“伪创新”,是因为以银证合作为主的通道业务完全是此前风生水起的银信业务的翻版,只是通道工具由信托公司的单一信托换成了券商资管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其交易结构大致为,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根据银行的要求购买指定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
由于业务简单,技术含量不高,费率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短短一年之内,通道业务的费率由原先的千分之三左右直降到眼下的平均万分之一二,甚至更低。有资深券商业内人士戏称,“券商的文化就是如此——所到之地,寸草不生。信托吃了好几年的肉,券商不到一年就给吃绝了。”
亦有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称,“本来我们觉得做这种业务不长久,没准什么时候就被叫停了,而且太初级,但后来一看不做实在不行,别人一下子就跑到你前面去了,我们排名一下往后降了好多位,再这么下去,高管的饭碗都保不住。”
券商资管的迅速崛起让泛资产管理行业的格局出现微调,信托公司明显感到寒意,在通道业务上过度依赖的公司更是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
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使券商资管在集合理财和专项理财上未能快速突破,仅依靠通道业务,也可能在短期内突破2万亿元大关。
然而更大的挑战可能还在后面。按照证监会相关文件,2012年11月1日起,基金公司也加入泛资产管理此轮混战。继嘉实、工银瑞信、平安大华三家基金公司子公司获批后,近日方正富邦、长安、华夏基金三家公司旗下子公司也相继获批,博时、鹏华、民生加银等也已上报方案,目标剑指类信托业务。
其中很大部分公司打算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参与目前券商资管方兴未艾的通道业务,而其没有净资本限制的制度红利带来了巨大想象空间。有人甚至认为,基金公司加入混战后,定会将此类业务费率底线下探至万分之一左右。
而基金子公司的其他类信托业务也在悄然进行当中,嘉实基金子公司旗下一款股权质押类产品已经筹备就绪,有望率先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券商资管热衷做通道,保险资管也瞄上了“通道业务”。
其早期的操作模式为,银行理财资金或银行同业资金投资于一个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或单一信托),后者再委托给保险资管公司,然后再以保险资管的名义存入协议存款,从而实现银行表外资金表内化。
据一位保险资管公司高层透露,现在连券商这种第三方通道都不再需要,银行的同业资金可直接通过委托保险资管专户来做,通道费率大概在千分之三的水平。
一位总部设在上海的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都说要创新,但现在大家都是在摸索阶段,谁也看不清方向。还是要看市场,客户的需求和选择,从而渐渐形成各家的特色。”
亦有券商资管负责人指出,整个资产管理的核心是产品线延伸化,要做大做强资产管理业务,建立完整的产品结构是可行的战略选择。另一个突出风向标,就是各类资金都将目光放在了险资这一“出手阔绰”的重要买方身上。
根据保险投资新政,保险资金已向包括基金、券商、银行理财、信托等机构放开。一位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坦言,已经有保险公司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考虑,这在理论上对保险资管公司无疑是全方位的挑战。
日前,泰康人寿出资9.68亿元认购“中信—聚信汇金地产基金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消息甫一传出,便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中融信托发行的一款信托产品,被新华人寿和光大永明两家保险资管公司瓜分了3亿元的优先份额。
合作大于竞争
诸多迹象表明,系列新政的出台,正在迅速颠覆资产管理行业的既有格局。作为曾经的中流砥柱,信托业现有客户必将被分化,以“多样化运用方式”和“跨市场配置”为特点的传统经营方式,必将遭到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简单模仿,并遭遇直接的正面竞争,已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对于泛资产管理行业内的各家机构而言,以混战为主要形态的竞争关系将是一段时期内的主旋律,而以共赢为基调的合作关系才是未来长久的发展之计。
在昆明举行的2012年中国信托业峰会上,中国人大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阐述了其对于目前泛资产管理行业格局和生态的观点。在他看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应该是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常态。”
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管亦表示,保险资管跟券商资管、基金资管确实有一定竞争关系,但总体上合作点也很多。
“因为大的保险机构资产配置压力非常大,每年增加上万亿元的配置压力,包括存续资产也有重新配置的压力,一定会依赖跟各家资管机构合作来共同把这笔资金管好,只是希望合作方能真正给保险带来满足风险收益非常稳定特征的产品。”
一位券商资管人士认为,券商与基金、保险的不同在于,券商是给别人提供服务和产品,特别是改革以后,IPO、股权类、债券类等创新产品,证券全行业都在推进。具体到跟保险合作这个问题上,证券已经开展对冲量化等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多年,非常成熟,希望能真正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泛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空间不断被拓展,行业创新热情高涨,竞争格局深化,与当前发展更加匹配的制度化顶层设计需求更加迫切。
从现状看,各类金融机构虽然从事了本质上一样的资产管理业务,但分业监管的现实却使其面临尴尬的现状,适用法规不统一,监管松紧程度差异甚远等问题,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成为摆在目前资产管理行业面前的一道硬伤。
最直观的体现是,券商和信托开展的本质一样的通道业务,由于分属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范畴,其所受相应的净资本约束存在极大差异,券商资管开展通道业务后能够立刻抢走大块原是信托的碗中鱼肉,这也是个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位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表示,“财富管理行业最突出的特征是监管异常严格,监管政策对于整个行业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监管部门对原来的政策进行调整在时间上会有滞后,特别是资产管理行业这些年发展特别快,这种滞后更为明显。”
多位受访的资产管理机构人士一致认为,信托制度的普惠是资产管理行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整个泛资产管理行业都应该统一在《信托法》的框架内运行,应从机构监管逐步调整为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此前曾透露,关于《信托法》的修改工作和有关信托配套制度建设与法规完善工作,现在已在进行当中。其中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尽量确立统一化的法律适用标准。
某信托公司中层人士表示,“如果不在顶层设计上实现全行业统一的监管标准,那目前所谓以创新为目标的政策推动和行业融合,最后都只能沦为不断的监管套利创新,这是非常可笑的。”
这一顶层设计,将依赖于各监管部门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泛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淡化部门利益从而促成监管的融合,然则行业之幸也。
标签: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论文; 资产管理业务论文; 集合资产管理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信托计划论文; 信托理财论文; 金融论文; 保险行业论文; 监管机构论文; 信托公司论文; 投资论文; 券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