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瓶颈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面临消费需求的“瓶颈”约束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即期消费需求紧缩
农产品价格连续走低,使农业再次出现“卖难”现象和比较利益下降。1997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增加4.59%,1998年仅增加4.44%。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必然使工业品的农村市场难以有效扩充。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滞缓还与农村的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不能适时转移有直接关系。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既限制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限制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的提高。小规模生产的农户很难抵御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导致农民的实际收入和购买力水平不能适应工业品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农村市场的发育缓慢,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低,实际的消费需求直接受到限制。农村对工业品消费的紧缩直接构成农村市场的“瓶颈”约束。
2.城镇居民收入和支出的预期约束
收入预期和消费支出预期的不均衡,形成居民需求的预期约束。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较,居民收入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从1999年的情况看,多数人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城市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存在下岗的威胁,绝大多数普通城市居民家庭缺乏稳定的收入预期。下岗失业出现心理连锁反应,几乎波及城市的每一个家庭。调查显示,有70%的人认为未来的收入并不稳定。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消费支出预期在明显提高。住房的商品化进程在一步步加快,几乎每个家庭都要为此进行强制性储蓄,以便应付房改的购房用款。医疗制度的改革同样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支出预期。90年代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变化表明,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已经从1990年的人均25.7元增加到1998年的205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从2%增加到4.74%。未来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预期还会有大幅度的增加。随着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子女教育的支出预期也在大幅度提高。收入预期的减少和支出预期的增加,直接构成了居民消费在预期方面的“瓶颈”约束。
3.工业品消费需求的空间约束
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消费直接受到住房和道路的空间约束。一般而言,城市的家庭消费需要购置和更新的耐用消费品从家具到各类家用电器有着很多种类。不仅是高级床、桌椅、沙发、衣柜、书架等家具需要较大的居住空间才能满足,而且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到电脑、微波炉、空调器、组合音响、家庭影院等等,同样需要相当的空间。很多家庭的居住条件相当有限,不能满足对于这些家用产品的置放,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家庭小轿车也是一样,由于城市道路的拥挤,很多能够买得起轿车的家庭,暂时打消了购车的念头。农村在交通工具和家用电器方面的消费同样遇到一定的约束。农村的道路状况普遍较差,机动车辆如摩托车、农用车的购置受到一定限制,家用电器的消费主要是受到电力供应的限制,信息家电的消费则受到公共信号传输设备的限制。
4.分配机制的约束
目前,我国的分配存在着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倾向,出现了一个暴富的群体。由于分配机制不能有效调节居民收入的过大差距,那些超高收入阶层过多地占有了社会财富,又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合理的消费,而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具体表现为暴富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甚至过度,从豪华的房子、车子到各种高档家用电器和手机等等,已是应有尽有,不可能再购置更多的消费类工业品。而那些基本的消费需求还得不到满足的人,却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消费这些工业品。
5.消费政策的约束
目前,我国经济政策,虽然在宏观金融政策上是鼓励消费的,但是由于其他政策不配套,实际上达不到鼓励消费的目的。各个城市在鼓励家庭购买汽车方面,实际上出台的是限制家庭购车的政策。一般说来,一辆普通的轿车,就各种附加费用平均要达到车价的20%以上。在电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有的地方仍然要加收增容费。城市电话的初装费从一开始出台就是不合理的收费,时至今日仍然有几百元甚至数千元强加到消费者身上。
最近两年,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总量调节,难以进行结构调整,不能解决市场供求的矛盾。扩大财政公共投资的支出,由于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民间投资的拉动效应极其有限。因此,需求的“瓶颈”约束仍然非常明显。
二、经济发展中供给的“瓶颈”约束
按照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应该进入一个从产品结构到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期。这一时期的姗姗来迟,根本原因在于供需之间的矛盾。如果市场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刺激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能解决短期的增长速度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发展中的结构问题。
1.产品市场供给的“瓶颈”约束
产品市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是目前我国市场结构的主要矛盾。一般的加工制造业由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导致消费工业品生产普遍超过实际的消费需求,市场上的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比较低,设备闲置状况普遍存在。
据统计,我国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普遍存在着利用不足的问题。最高的也只有70%多,如微型计算机(72.49%)和啤酒(73.97%);最低的空调器只有34.87%,一般的家电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在40%~50%之间。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不足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产品结构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的多层次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作为纺织品工业大国,一般的纺织品面料生产过剩,细纱精纺的面料因为设备投资水平较低,国内供应不足,仍然需要进口。我国投资所形成的钢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1.2亿吨。但是,我们每年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2000多万吨不同质量和型号要求的钢材。由于投资结构所形成的供给结构与实际的市场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矛盾,造成市场供给结构的“瓶颈”约束。
2.技术供给的约束
我国制造业的技术供给主要来源于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技术供给的源头在国外。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瓶颈”环节。1998年,我国的工业企业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的为7220个,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30%,另有70%的大中型企业根本没有技术开发机构。1998年,我国工业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额为478.7亿元,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28%,比1996年的1.1%略有提高,同发达国家的5%~6%有相当的差距。在技术开发费用中,用于开发新产品的款项只有246.5亿元,占一半左右。同年,我国的工业投资额是4169.15亿元,新产品开发的费用只相当于全部工业投资额的5.9%。这样的资金投入比例,很难有多少适应市场、引导市场的新产品问世。我国工业的投资在用于技术开发,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方面的比重太小。全国工业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全部费用折合成美元也就是30个亿,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投入的R&D费用。这样的技术开发投资力度不可能对我国工业品市场的产品结构调整形成大的推进。
3.制度供给的约束
除了产品和技术的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度的供给实际上也存在一定的“瓶颈”约束。住房制度的改革缓慢,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存在着过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使得住房市场不能正常发育。教育消费作为中国人最关心的投入,是跨世纪消费变动最大的产业,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没有切实的制度措施鼓励教育的投入,对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招生,仍然用各种计划指标加以严格控制,直接形成教育产业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制度“瓶颈”。交通、通讯、住房、教育是我国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偏偏是这些领域存在着制度供给的约束。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滞后,使得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一直不能尽快建立起来。这实际上也是制度供给方面的约束。由于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城镇职工的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始终存在后顾之忧。正是制度的供给跟不上改革的发展,才造成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加大,收入预期减少,导致过去应有的消费支出也逐渐萎缩。因此,从根本上说,当前的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是制度供给的约束所造成的。
三、从结构调整入手,缓解“瓶颈”约束
1.改革分配机制,调整居民收入结构
要根本解决消费需求的“瓶颈”约束,必须改革分配机制,调整消费政策。要通过各种税收调节,抑制过大的收入差距。减少农民的各种不合理的税费负担,同时加强对高收入者所得税的稽查和收缴。通过调节农副产品的价格和补贴,让种地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实际收入。进一步开放城市劳务市场,让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做生意,增加他们的非农业收入。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动可以看出,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以后,农民的消费支出将主要集中在日用工业品消费和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农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大大刺激农村市场的需求。
2.深化体制改革,扩展需求空间
当居民的消费需求开始转向住房、交通通讯和教育等更为广阔的空间的时候,打破部门的制度约束和行业垄断就成为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住房的商品化方面,供给和需求都是巨大的,仅仅因为各种管制制度和不合理的收费形成了住房市场的“瓶颈”。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我们自身的计划指标却将供需双方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这些领域的制度改革无疑会打开新的市场需求空间。
加快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道路和电力网络的改造,是解决城乡居民消费“瓶颈”约束的另一重要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刺激生产供给,而且可以吸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加强城乡道路建设,加快城乡电力网络和电信网络的改造和建设,正是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所作为之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约束的要害环节。
3.加快技术开发,调整产品结构
为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产品的结构必须不断地调整。这种调整的基本线路是在认真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判断出产品变化的基本走向,投入必要的开发资金,研制开发出能够引导市场消费倾向的新产品。为此,工业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企业的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创造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目前,特别需要加大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围绕新产品的开发,在工艺设计、生产流程的改造方面,也需要加大投资。特别是生产过程的电脑自动化控制方面,我国的工业企业投资欠账太多。只有在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把工业产品的制造工艺、加工精度进一步提高,我国才真正能够从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
目前的市场情况是,电子信息产品更新换代最快,数字化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基本发展方向。信息家电将占领家庭耐用消费品的主导地位。具有环保、保健功能和自动化信息处理功能的家用电器产品和电子产品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在食品工业,绿色自然食品、方便速成食品、保健食品的开发是基本方向。纺织服装业的高档精加工面料和服装的比重应适当增加,粗加工服装可适当减少。运动健身休闲旅游用品是一个待开发的新兴领域。随着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文具、纸品、印刷以及光电磁记录媒介等产品的市场空间是比较大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是几个具体的工业行业,而是各个行业都存在结构调整的问题。
4.改善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虽然也存在消费需求的不足,但从实质上说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消费结构的升级遇到了供给结构的制约,供给结构说到底是一个投资结构的问题。要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的“瓶颈”约束,既需要通过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更需要通过改善投资结构实现产品和技术结构的升级。
诚然,产业的升级要表现为产业技术的升级,具体到工业部门就是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加工制造工艺和技术,提高加工精度,提高生产效率。在强调产品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设计水平,越来越注重“科技发展,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的柔性化,是产品的小批量多样化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产业发展要走集约化的道路,必须在投资方面放弃铺新摊子的投资模式,在现有的规模和基础上,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通过加快技术研究和开发,使我国工业的产品结构从质量、性能到外观设计,都能够体现新的时代特征,能够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我们就能够在产品结构不断调整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