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新格局的构建与蒙古外交战略的制衡与互动_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关系新格局的构建与蒙古外交战略的制衡与互动_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关系新格局的构筑与蒙古国外交战略的制衡和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关系论文,互动论文,外交论文,新格局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中国与俄罗斯放弃两国原来的敌对政策,展开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俄罗斯领导人放弃了传统的同蒙古国结盟的模式,从蒙古国全部撤军,更加注重经贸合作。中国已不再将蒙古国视为苏联制衡中国的工具,而积极发展同蒙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扩大边境贸易,向蒙古国提供贷款和物资,助其渡过难关。蒙古国从本国实际出发,与中、俄两国保持等距离关系;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太地区的关系;近年来蒙、日关系持续升温;美国对蒙古国则深感兴趣。上述各方互动、制衡和警惕,而构筑新的格局。

关键词:中国 俄罗斯 蒙古国 日本 美国 互动 制衡 新格局

***

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原有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国不得不重新制定或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放弃两国原有的敌对政策,积极发展双边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双方关系的发展规范,积极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俄关系新格局。

与此同时,蒙古国摆脱了长期附属于苏联的状态,第一次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其对外战略。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加之中俄蒙三国历史上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势必造成中俄关系新格局与蒙古外交战略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中俄关系新格局、蒙古国外交战略以及两者之间的制衡和互动关系,从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

一、中俄关系的发展和对未来新格局的构筑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首先,中俄双方建立了首脑定期互访和对话机制以及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磋商机制,并签署了一系列的条约、协定和议定书。

1992年12月17-19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总共签署24项文件,其中主要是关于俄罗斯联邦与中国相互关系原则的联合声明、关于相互裁军和加强边界地区军事领域信任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以及军事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1994年5月26-29日,俄罗斯联邦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华。期间,俄总理与李鹏总理、江泽民主席举行了会谈,签署了关于中俄国家边界制度的协定及其它6项政府间文件。

1994年6月27-2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钱其琛访问俄罗斯〔1〕。

双方高级领导人的互访,不仅增进了双方的接触与了解,而且还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中俄间的经贸合作迅猛发展。截止到1993年为止,双边贸易额达到77亿美元〔2〕。目前,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二位贸易伙伴〔3〕。俄罗斯在中国贸易伙伴中居第六位。两国地方贸易和边境贸易尤为活跃,形式多样化,劳务合作也有一定规模〔4〕。

此外,两国文化交流也达到相当规模。1992年8月,俄罗斯明星大马戏团来华演出达100多场。9月-10月,中国北方昆曲剧团艺术代表团对俄罗斯进行巡回访问演出〔5〕。

中俄关系全方位的发展,为构筑21世纪中俄关系新格局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而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高级会晤之后,于9月3日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新格局奠定了框架基础。

在联合声明中,双方对中俄关系新格局的主题做了界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一致认为:保持和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两国已具有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即建立在和平共处各项原则基础上的完全平等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既不结盟,也不针对第三国。”〔6〕在此基础上,双方强调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领域进一步建立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使得两国关系能够按照规范化、程序化的模式良性地发展下去。

二、新格局中中俄对蒙古国的评价和政策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中俄两大国的中间,还存在着一个内陆国家——蒙古国。由于地缘上的战略地位以及作为中俄历史关系的产物,中俄双方在构筑新格局的关系中必须将蒙古国这一因素考虑进去。这是因为“蒙古的安全与经济同中俄两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而蒙古的动向将是如实地反映中俄关系的晴雨表。”〔7〕

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使得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苏联集团倾刻之间土崩瓦解,其成员各奔东西。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俄罗斯,也陷入了国内政治、经济困难的泥潭之中,无力外顾。因此,原有的苏蒙同盟式双边关系不复存在,俄蒙关系陷入低潮。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与调整,俄罗斯的外交又呈现出活力。一系列外交举措令世人注目。尤其是对于亚太地区,俄罗斯加大外交力度,积极参与到亚太事务中来,发展同亚太国家的双边及多边关系。充分体现了冷战后地缘政治的变化,增加了俄罗斯对亚太地区的依赖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同前苏联相比在地理上愈加成为一个亚太国家。而且近年来随着俄欧洲部分资源的减少,俄经济增加了对东部资源的依赖,而高速发展的亚太地区愈加提高了对俄的吸引力。

为此,俄罗斯致力于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消除隔阂,增加信任,构筑睦邻友好地带。调整同地区大国和各力量中心的关系,寻求共同点,协调行动,积极参与亚太事务的解决〔8〕。这也是中俄能够顺利地构筑面向21世纪中俄关系新格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俄罗斯吸取历史经验,充分考虑到亚太整体利益与中俄关系新格局,制定新的对蒙政策。

对于新的俄蒙关系,俄罗斯领导人谋求与蒙古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认为加强同蒙古的经济联系对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也具有一定意义〔9〕。俄罗斯放弃了传统的与蒙结盟式的关系模式,而是更加务实,在睦邻友好关系基础之上,更注重经贸方面的合作。

1992年6月,驻蒙古国原苏军开始最后阶段的撤军,8月底全部撤完。1993年,蒙古国总统奥其尔巴特正式访问俄罗斯。双方就发展双边合作关系,以及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同叶利钦总统签订新的俄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10〕。

1994年4月7日,蒙古国总理扎斯莱访问俄罗斯,与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举行了会谈,双方签署了两国在文化、科技、邮电通信、高等教育、医疗卫生、水文气象、环境监控以及林业和两国公民签证制度等方面的合作协定〔1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同蒙古国传统盟友式的国家间关系在冷战后一度冷却,这给双方的经济、政治以及安全利益带来了消极的后果。修复并且更新同蒙古的双边关系,不仅是俄罗斯亚太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国利益的所在。

随着中俄关系新格局的确立与发展,原有的中苏对抗的紧张局面已不复存在。中国周边环境尤其是北方边境地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中国已不再将蒙古国视为苏联在远东制衡中国的工具,而是积极发展同蒙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蒙古国作为中国北方邻国,同中国有着4673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且蒙古族又跨界分别居住在两国境内。增进和发展同蒙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持边境的安定,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与发展,是中国对蒙政策的基本所在,也是中国周边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中国积极支持蒙古国的经济建设,努力扩大双方的边境贸易,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向蒙古国提供贷款和物资,帮助蒙古国渡过难关。1991年8月,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对蒙古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政府向蒙古政府提供贷款的四个协定和延期偿还贷款的换文。杨主席在同奥其尔巴特总统会谈时宣布,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蒙古国人民的心意,中国政府向蒙古国政府赠送大米、食品、药品等物资〔12〕。

1989年中蒙双方成立了政府间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委员会。1990年3月在乌兰巴托举行首次会议。根据会议商定原则,双方公司间搞成了一些项目。1992年3月,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签署了利用中国贷款在蒙古国建马铃薯淀粉、粉条厂,办宝石加工厂和中国政府向蒙古赠送一般物资的换文〔13〕。

三、蒙古国的外交战略

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使蒙古国面临的外交环境和安全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蒙古国放弃了长期奉行的“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而是从本国政治、经济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其对外政策。正如蒙古国对外关系部长贡布苏伦所谈:“现在蒙古对外关系部的担子很重,比过去复杂得多。以前哪怕是遇到一点小麻烦,只要向莫斯科或其他地方请示,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现在到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了。”〔14〕经过几年来的实践,1994年由蒙古国家大呼拉尔通过的《蒙古国外交政策构想》,正式确认“同俄罗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友好关系是蒙古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文件同时提出发展同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关系和提高蒙古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以及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等新内容,从而用法律形式把蒙古国的新外交战略固定下来,这是蒙古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15〕。

对于这一新的外交战略,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发展同中俄的睦邻友好关系是蒙古国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从地缘政治、经济的现实考虑,蒙古国作为“夹在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保持互利和睦邻的关系是蒙古得以存在和生存下去的主要因素。”〔16〕因此,蒙古国始终强调“要彻底避开中国同俄罗斯的敌对关系,与这两个国家保持等距离,这是重要的。”〔17〕

蒙古国对外战略的第二个主要方针是“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大小国家的关系,在实施这一方针方面,尤其是在近三、四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反映在由美、日等20多个国家参加的支持和援助蒙古的集团组成的方面。”〔18〕

近年来,蒙日关系持续升温,日本向蒙古国提供贷款、援助以及对蒙贸易方面,都居西方各国之首。1994年10月,蒙古国大呼拉尔主席巴嘎班迪访问日本,受到日本的热情款待。访问期间,双方强调要“面向21世纪发展两国关系。”

蒙古国对外战略的第三个方面是亚洲、太平洋方针。蒙古国在积极发展同亚洲、太平洋国家的双边关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关于建立地区合作的活动。

1994年2月,蒙古国总统奥其尔巴特在对外关系部长贡布苏伦、贸易部长朝克特、文化部长恩赫巴雅尔和一批企业家的陪同下对印度、泰国、老挝和越南进行为期两周的正式友好访问。访问期间,蒙古国与上述四国签署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双边关系的文件。主要有《蒙印友好关系合作条约》《蒙泰联合新闻公报》《蒙老友好与合作关系条约》《蒙越联合宣言》等〔19〕。上述文件的签署不仅为蒙古国同这些亚洲国家在新形势下发展政治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双边经贸合作铺平了道路。

蒙古国同亚洲国家发展关系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贷款和援助。二是希望参加亚洲地区的一些国际组织〔20〕。

通过对蒙古国外交战略的分析,可以从中看出蒙古已改变传统闭塞、孤立的外交局面,而以发展同中俄睦邻友好关系为根本,立足亚太,面向世界。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关系,将重点放在经贸的交流与合作上,希望以此来帮助蒙古国渡过难关,促进经济的复苏。这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战略,更具有自主性与灵活性。

四、中俄关系新格局与蒙古国外交战略的制衡和互动

(一)制衡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周边国家,与哪些国家为邻是自己的意志无法选择的。周边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政局稳定状况、社会制度的特点、对内对外政策的性质都为各自内部因素发展所决定,是各自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但是这些周边国家对邻国的态度,却直接关系到邻国的安全与利益〔21〕。

对于这样一个仅有220万人口的内陆小国,被夹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蒙古对它对俄罗斯与中国所持的看法是颇为敏感的,因为这种看法直接关系到其生死存亡。”〔22〕从蒙古国外交战略本身而言,也说明了这一点。“在中俄保持友好关系的目前情况……蒙古才得以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一面追求独立自主的政策,一面显示了政策的灵活性。”蒙古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在中俄关系新格局这个大背景下才能够得以贯彻和实施。

而在运作过程中,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着中俄关系新格局的发展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调整。近年来,由于俄罗斯本国政治动荡,经济陷入困难,根本无力给予蒙古国经济帮助,同时,蒙古也认识到:“良好的蒙中关系是蒙古重建经济的关键。”〔24〕因而同中俄两国保持等距离外交战略实际上已起了变化,转而采取政治上对中俄保持等距离,在经济上则靠近中国的外交战略。

因此,蒙古国在中蒙关系中将重点放在经济方面。蒙古国与原经互会国家的进出口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由1988年的93%和96%降至1992年的61%和55%。〔25〕其减少部分主要是通过与中国的贸易来弥补。尤其是蒙古国极度匮乏的日用品,更需要中国产品来补充。正如蒙古国驻中国大使达·查希勒冈所言:“我们蒙古在此前的一个历史阶段,主要是从东欧和苏联购进生活必需品的。现在我们改从中国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较短的路程和时间,购进这些必需品了,这对蒙古国显然是十分有利的。”〔26〕

蒙古国对外交往最近的出海口是天津,中蒙已就天津港作为蒙古国对外物资交流口岸一事达成协议。这对于蒙古国对外交流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蒙古国力图增进中蒙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发展中蒙两国的经济合作,来支持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二)互动

蒙古族目前在全世界有大约1000万人口,分别居住在12个国家和地区。而在中国和俄国境内分别居住着480万和150万蒙古族人〔27〕。

近年来,蒙古国回归亚洲,恢复民族传统和弘扬民族文化,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字旧蒙文,对成吉思汗的重新评价与赞扬,成为目前蒙古时尚的主流。这标志着蒙古民族主义的复兴,进而也出现了“泛蒙古主义”的萌芽。对于蒙古民族主义的复兴是否反映在其对外战略上,在其外交政策的实施中占的份量有多重?是中俄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目前,俄罗斯为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其亚太地区出发点是:警惕和消除周边地区潜在的武装冲突,确保周边地区的稳定和安全〔28〕。

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使中俄双方都希望边界安全稳定,为本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果中俄都感到边界的安全受到威胁,边疆地区受到冲击时,双方必然会彼此协调,共同采取行动,以维持边界与边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俄关系新格局会进一步得以加强和巩固。

从安全方面来考虑,蒙古国既同中俄两个邻国搞好关系,但同时对这两个邻国都存有不同程度的疑虑和戒心。因此,蒙古国试图借助第三国的力量来牵制中俄。出于这样的考虑,蒙古国积极发展同美国、日本等西方大国的关系,特别是同美国的关系。一方面想获取经济援助:但更主要的是希望以此加强蒙古国的安全保证。

1994年9月,蒙古国总理扎斯莱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太平洋集团军陆军司令罗伯特·奥德中将时说:美国参与旨在增强东北亚地区军事信任的国际活动和为此目的所进行的合作,“完全符合巩固蒙古国家安全的利益。”〔29〕

美国自1990年以后,积极支持蒙古国内改革与经济复苏。在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国务卿贝克曾两度出访蒙古。美国向蒙古国派遣和平队,并派美国青年志愿人员对蒙古国人进行英语教学活动〔30〕。

1995年9月7日至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对蒙古国进行了访问。这是继1995年初美国助理国务卿洛德访蒙之后,美国对蒙古国的又一次重大举动。希拉里在访问期间一再重申“美国人坚定地支持蒙古的独立与民主”。并宣布“美国政府向蒙古政府追加350万美元的援助,相信这一援助将有助于贵国政府发展民主。”〔31〕

美国对地处中俄之间的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和1989年开始的“民主化进程”深感兴趣。加强对蒙古国的经济渗透,更主要是政治渗透、思想文化渗透和军事渗透,是美对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以蒙古国为基地,在中俄两国之间打进一个楔子,从而针对中俄做出的一个战略部署。虽然美蒙根本的战略出发点不同,但加强双边的合作与交流是双方都需要的。因而进展迅速,也引起了中俄两国的警觉。

中俄两国在新时期所形成的格局式关系,联袂抗衡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压力是其主要目的。而美国对蒙古国的介入,则表明中俄新格局的对手已跨洋过海,进入中俄两国共同的“后院”。促使中俄两国不得不调整格局,修正战略,以便在新时期、新地点迎接一场新的挑战。

(收稿日期:1996年5月2日)

*本文获北京大学“五四”青年科学论文奖。

注释:

〔1〕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994年9月2日电。

〔2〕《世界报》(法国)1994年9月3日。

〔3〕《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美国)1994年9月2日。

〔4〕〔5〕《中国外交概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6〕《人民日报》1994年9月4日第一版。

〔7〕〔17〕〔27〕〔28〕〔30〕《世界周报》(日本)1994年10月19日,茅原郁生《蒙古在安全方面加紧倾向中国》。

〔8〕《俄罗斯在亚太战略地位的变化及影响》石泽著,《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2期第38页。

〔9〕〔10〕〔11〕《人民日报》1994年4月18日第8版。

〔12〕〔1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田曾佩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29、30页。

〔14〕新华社乌兰巴托1994年11月15日电。

〔15〕〔19〕〔20〕〔29〕新华社乌兰巴托1994年12月25日电。

〔16〕美联社华盛顿1993年6月17日英文电。

〔18〕1994年4月7日蒙古国对外关系部长贡布苏伦答新华社记者问。

〔21〕《国际关系理论比较》金应忠、倪世雄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68页。

〔22〕〔23〕〔24〕《正论》(日本),1994年1月号,本胜一《从蒙古看东北亚》。

〔25〕《蒙古的经济复苏与安全战略》晓林著,《东北亚论坛》1994年第1期,第83页。

〔26〕《当前中蒙关系及其发展前景》蒙古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达、查希勒冈,《现代国际关系》1995年,第2期,第38页。

〔31〕新华社乌兰巴托1995年9月22日电。

标签:;  ;  ;  ;  ;  ;  

中俄关系新格局的构建与蒙古外交战略的制衡与互动_中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