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中的金融地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香港论文,经济合作论文,中国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作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从2001年开始,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内部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影响,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放缓,2002年更是急剧下滑,人们对香港经济的前途异常悲观。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逐步推进,可以认为,这将是香港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契机,也是巩固和提升香港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天赐良机。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现状透视
1.银行众多、实力雄厚
由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通讯网络、没有划分本地业务和离岸业务、对资金进出没有限制,加上低税率,世界主要银行汇集香港。至2000年底,共有150家持牌银行、48家有限持牌银行和61家接受存款银行。以对外交易额计算,香港是第六大国际银行中心,云集香港的国际银行是世界最多的。银行体系资本充足,资金流动性好,股本回报率高。虽然遭受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却没有一家银行因此倒闭,可见银行实力雄厚。
2.金融市场体系齐全、完备
香港现已形成以国际金融资本为主体、以银行业为中心,包括外汇、证券、黄金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等门类齐全而又高度开放的多功能集成型国际金融中心。具体表现为:(1)外汇市场规模大。由于香港发达的银行业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外汇市场在规模上空前发展,并迅速实现了国际化。目前世界各大银行几乎都在香港外汇市场进行外汇交易,经常交易的币种达到10多种,平均每天交易额高达910亿美元。(2)股票市场繁荣活跃。香港吸取亚洲金融风暴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1999年香港经济环境好转,大量外资开始回流,恒生指数稳步上扬。香港是亚洲连接欧、美、亚三大时区24小时买卖全球股票的交易平台之一。(3)黄金市场是套汇套利的理想中转站。香港的黄金市场处在纽约、伦敦地区中间,其营业时间正好在纽约金市收市后至次日伦敦金市开市前这段时间内,恰好填补了欧美主要黄金市场营业时间的空档,连接了欧、美、亚三大黄金市场,每年进出量超过300吨。(4)期货市场品种较为健全。香港期货交易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如股票期货、红筹及国企指数期货及期权、日转期汇、3个月港元利率期货等。此外,基金市场也较发达,全港共有800多个经认可的基金,其中开放式基金占80%。
3.金融业经营作风稳健
香港金融业实现电子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经营作风稳健,如实行三级银行体制,把银行分为持牌银行、有限制持牌银行和接受存款银行,三种银行不仅在申请牌照和注册时,所要求的条件各不相同,而且在经营存放款业务方面也有不同范围的限制,这样使一些素质差、不善于经营、实力不足的金融机构退出经营,有利于保障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稳定。
4.金融法律体系健全
香港十分注重金融法制化管理,通过各种不断完善的金融条例、法规,制定出金融行为准则。1998年9月推出《30项措施》,从加强监管股票卖空活动、改善市场系统、加强执行法规、完善风险管理、增强监控跨市场操控的能力和处理危急情况的应变能力等6个方面,增强金融市场的系统监管功能和透明度,加强其抵御投机冲击的能力。
5.金融业不断改革与创新
从1999年开始,香港金融业开始新一轮的自由化、国际化改革:7月金管局采取一系列加强银行业竞争力的改革开放措施:撤销银行业利率协议、加强对存户的保障;9月放宽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限制,有限制持牌银行获准进入即时结算系统;2000年3月金管局委托汇丰银行为香港美元结算系统的结算机构;香港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及相关结算公司合并,成立新的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4月政府颁布《证券及期货条例草案》,改善目前香港有关证券和期货的条例和监管法规比较混乱的局面,使香港的监管体制更现代化、市场监管更接近国际水平。
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面临的挑战剖析
1.国际因素对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1)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香港的金融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政治敏感性极强,与西方世界联系密切,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外国资金就有可能马上撤出香港,从而影响香港金融业;香港经济的外向依存度极高,国际经济动荡直接影响香港经济,进而影响香港金融业;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国际性金融危机将直接影响香港金融业。(2)国际游资的冲击。由于香港的金融自由化程度很高,又是亚洲惟一剩下的保留(港元与美元)联系汇率制的地区,因此,国际投机家一直把香港当作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提款机”,还会瞅准时机继续对香港的股市、期市和汇市发难。1998年的香港金融危机就属于这种类型,如果不是港府英明果断,与国际炒家展开一场惨烈的“金融保卫战”,香港金融业将满目疮痍,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能荡然无存。(3)港英当局的殖民思想影响。尽管在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恪守香港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实现“港人治港”,但由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模仿伦敦模式“自发”形成的,要完全消除港英当局执政时期对金融业的不良影响还有待时日。
2.香港金融业自身的缺陷
香港作为一个年轻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发展还不够全面:(1)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由于香港金融业的高度自由化,金融监管不力将直接引起金融动荡。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自从建立以来,金融风潮时有发生,这说明香港的金融监管制度急需完善、不断创新,以保证金融业的稳定发展;(2)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香港的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不仅在世界上落后,而且也赶不上新加坡这种同类型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中一些新型的交易工具,如指数期货、期权交易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3)发展范围被限制在一定区域内。与伦敦、纽约等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规模较小,服务对象主要是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国家。(4)港币本身有缺陷。目前香港的外汇储备虽然足以应付港币的自由兑换,而且港币在世界上信誉较好、币值稳定,但其流通范围有限,算不上一种国际货币。尽管港币的发行制度有足额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基金储备金额与广义货币的流通量相比偏低。由于发钞银行只负责纸币的兑换,流通中货币的银行存款部分由银行自行负责,因此,港币的可兑换性并不完全是建立在可靠的储备之上,而是同时以对港元的信心和国际收支状况为基础。一旦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或者由于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出现抛售港元的现象,港币的可兑换性便可能出现问题,国际金融中心的正常活动将会受到严重打击。
3.来自东盟成员国——新加坡的挑战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新加坡是香港在该地区金融中心地位的惟一竞争对手。新加坡与香港的经济一起起飞,同为亚洲“四小龙”,并且都是亚洲的贸易、金融、运输和电讯服务中心。与香港金融中心的“自发形成”不同,新加坡金融中心是“人为创立”的,其金融市场体系经过总体设计,尽管时间上比香港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很猛,目前其外汇市场和金融期权市场的规模已超过香港。而且新加坡房屋租金远远低于香港,交易成本也较低。这些因素很可能吸引部分外资和外国金融机构由香港迁往新加坡。
4.作为“桥梁与窗口”的作用正在逐步削弱
香港经济的腾飞得益于20世纪50~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封锁。当时,香港是大陆惟一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与窗口”,贸易、制造业与金融业迅速发展起来,一改原来“小渔村”的落后面貌,成为贸易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香港扮演了重要角色:提供外界讯息、协助金融、科技与人才服务。总体来说,香港直接或间接赚了内地很多钱,但如果没有香港,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就。随着西方世界经济封锁的解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香港作为“桥梁与窗口”作用逐步削弱,甚至慢慢消失。
5.来自国内城市——上海的竞争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政府有意识的培植,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并将逐渐成为香港未来的竞争对手。上海与香港是类同的城市,如果国内废除所有外汇管制,全面开放金融,上海的经济5年内将超越香港,外国金融机构也从香港直接迁入上海,开展中国业务。金融资源从香港流向上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香港的金融地位。由于上海的太阳比香港的早升一个小时,上海的金融市场比香港早开市,上海金融业就更有优势。如纽约的太阳比芝加哥的早升一个小时,纽约先开市,芝加哥的金融业就远逊于纽约。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上海比香港繁荣,有口皆碑,显然上海也具有地理优势。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龙头,目前,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势头比珠江三角洲好,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始从珠江三角洲北移至长江三角洲,有人预言上海将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会。
三、香港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优势分析
1.与新加坡相比,香港金融中心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1)明显的区位优势。香港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心脏位置,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它背靠的中国大陆是一个庞大而极富潜力的市场,也是20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即使现在全球经济下滑,大陆经济依然持续高速增长。而新加坡所处的东盟地区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后,经济虽然迅速恢复和发展,但与中国大陆相比要逊色得多。(2)更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香港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金融模式采取的是内外完全统一的自由集成型模式。而新加坡金融模式则是“境内管制,境外自由”,为了防止离岸国际业务和对外开放对国内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冲击,新加坡对银行实行分业管理,其金融活动是在政府的积极参与和监管下进行的。显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香港的模式比新加坡更具有竞争力。(3)金融监管经验更丰富、制度更完善。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自建立以来,金融风波不断,但在金融管理局的监管下,每次都有惊无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成功抵御其冲击。香港现在已经积累了一整套丰富的金融监管经验,建立了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而新加坡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未能抵御冲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说明新加坡的金融监管远不如香港。
2.与上海相比,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绝对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无论是金融机构的数量、实力,还是金融市场的体系、经营和监管经验、金融法制以及金融业的改革与创新,都远远不是香港的对手。尽管中国已加入WTO两年多,但金融业还没有完全开放,上海的金融业基本上是管制的,与香港完全自由化的国际性金融中心相比,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可见,近期内上海无法与香港竞争,更无法取代香港。
3.“大陆因素”是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
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全力以赴维持其经济的繁荣、稳定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的“香港金融保卫战”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世界会计师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可见一斑。(1)维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中国政府追求的战略目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繁荣与稳定对中国至关重要。因为,这是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否成功的重要实践,如果证明是成功的,将有利于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实现台湾的和平统一,这是中国政府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所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繁荣与稳定是中国政府不遗余力追求的战略目标,也是政治目标。(2)中国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直接推动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香港是大陆在海外筹集资金的主要市场,大量资金通过贷款、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等形式流向大陆。据统计,1979~1995年大陆引进的直接投资总额达3951亿美元,其中由香港直接投入资金达2336亿美元,占59.1%,香港金融机构为大陆提供的贷款平均每年增加30%以上。大陆稳步推进的经济改革和高速增长的潜力不断吸引外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香港,以香港为基地拓展中国业务。(3)大陆银行系统是香港港币同业拆借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一直是香港金融机构的最大存户。1994年中国大陆在香港存款(港元和美元)合4500亿港元,大大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在香港的存款规模。
四、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策略与建议
1.加快实现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经济一体化
金融业是宏观经济的核心,宏观经济的各种矛盾综合反映到金融领域,终将引起金融危机。只有宏观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才能从根本上支持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以珠江三角洲,特别是深圳、珠海为先锋,依托香港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香港回归后,由于香港实行的是“一国两制”,尽管经过20多年的经济合作,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无法获得经济一体化给双方带来的好处。香港的经济是贸易与金融型的,必须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地,其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这就是大陆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因此,真正实现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的经济一体化,有利于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
2.充分发挥香港与中国大陆、东南亚的人文地理优势
香港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心脏位置,背靠祖国大陆、面向东南亚,从20世纪50~60年代起,香港就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诸国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贸合作,香港人已经积累了许多与两者合作的成功经验,也建立了许多经济联盟,香港企业的触角已遍及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香港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与两者的交往更是轻车熟路,如鱼得水,在这自由贸易区中也只有香港具有这无与伦比的优势,令新加坡、上海以及其他地区望尘莫及。毫无疑问,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推进,香港作为该自由贸易区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3.建立香港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各地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香港作为金融自由化程度极高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金融危机预警系统(Early Warning Systems,EWS)是指应用各种统计方法,预测香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金融危机(包括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股市危机等)可能性大小的宏观金融监测系统,包括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和必要的法律体系与组织机构等制度安排(如图1所示)。
图1 香港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示意图
其中:MIS是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数据库是指从外界收集的各种信息;模型库是指借助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建立的预警指标(自变量)与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因变量)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函数关系;方法库是指各种预警方法,包括预警指标的选择、构成,预警指标是指能够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提前发出警报的经济、金融指标,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包括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股市危机预警指标;制度安排是指有效保证预警系统正常运转的法律框架和组织体系。
4.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已有30多年历史,在金融业的经营和监管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成功地抵御了外国投机者的猛烈冲击(而原东盟6国均付出沉重的代价)。面对全球经济下滑和中国入世,香港金融业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实现香港与大陆的金融市场互动,特别是与深圳的资本市场联动,充分发挥香港各方面的优势,带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实现经济与金融一体化,以此支撑香港经济和金融发展。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战略,可利用SWOT分析技术对自身的优势(Strength)与弱点(Weakness)、对外部的机会(Optunity)与威胁(Threaten)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在SWOT矩阵中,以SO战略为核心,WO、ST、WT战略为其服务,构造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香港金融中心的战略思维应是:综合利用各种外部机遇,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努力把外部威胁转化为机遇,把香港建立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进而成为亚洲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
标签:金融论文; 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香港金融业论文; 香港经济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论文; 新加坡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