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凝、陈然到魏慧:路上的女性:19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从铁凝、陈然到魏慧:路上的女性:19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一、从铁凝、陈染到卫慧:女人在路上──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女性意识流变(论文文献综述)

林祎娜[1](2020)在《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凝是当代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尽管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但是她的小说和散文从创作伊始就受到读者们的青睐,归根结蒂在于铁凝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铁凝在写作中不断创新与尝试,使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女性命运以及现代社会的深切关照。论文以铁凝新时期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借助中西方叙事学相关理论,考察铁凝小说的叙事艺术,探究其小说的深层意蕴。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铁凝四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情况,并对其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由此阐明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时间”,在故事时间的基础上,分析小说叙事时间的特征,时序上的自由与错位、时距上的延宕与静止、时频上的重复与循环,通过对时间的塑型渗透出作家的生命意识。第二章“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模式”,概括文本中较为常见的三种模式,即“迁移”模式、“归来”模式、“疗救”模式,借以表现现代社会中的多重矛盾,体现着作家的人性追寻。第三章“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技巧”,从意象选择、反讽运用、表述策略三个角度探讨铁凝建构的艺术世界,把握作家流露出的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态度。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做出批判性反思,总结出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点是理性沉淀下的荒诞表达,显示出铁凝小说创作的个人特色与时代印记。铁凝新时期小说不仅展示了其在创作上的叙事艺术魅力,而且也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有关文学与现实紧密联结的桥梁,涉及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方面,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发展动力,显现出丰富的时代意蕴与历史内涵。

陈文娇[2](2020)在《铁凝小说食物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凝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时时听到时代主题的呼啸之声。但她习惯于从自己喜爱的日常生活领域出发把握时代、描绘人心,食物就是她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的文学工具。目前,许多研究者已注意到铁凝具有一种美食情结,但这些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铁凝小说中的食物书写。论文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援引饮食文化的相关理论,从精神内涵、艺术功能、原因、意义等方面切入这些零散的食物现象,从一条崭新路径进入铁凝小说。铁凝小说中的食物书写具有诸多精神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生于1957年的铁凝对此感受深刻。以历史为文学资源,她小说中不同时代环境下有关于饥饿记忆的食物书写具有不同的主题意蕴:从单纯批判政治到张扬人性欲望之余批判政治,再到展现个人命运变化、烛照现实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面对当代社会变化,铁凝频频书写饺子等传统饮食。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她对传统日常生活的留恋之情。她还通过食物批判着当代社会中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不良的消费观念。面对城乡问题,她也在饮食中思考城乡冲突。透过这些食物书写能够梳理出她城乡认识的变化:从80年代在城乡相遇中担忧乡村命运到90年代在城乡对立中批判城市再到新世纪理性认识城乡关系并探寻调和两者关系的出路。铁凝小说中的食物书写具有一定的艺术功能。首先,这些食物有助于人物塑造。铁凝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利用食物表现人物性格:在《笨花》中主要是通过人物的饮食习惯表现人物性格,在其他一些小说中通过人物因食物而产生的言行等表现人物性格。其次,食物是铁凝小说人物含蓄传情的一种方式。人物面对食物时的神态、动作中隐藏着其全部情感密码。这些食物书写还能够增添她小说中乡村生活的美感。她以一种审美之心观察着乡民的饮食行为,因此她笔下的冀中乡村饮食内容具有一种简朴之美,饮食方法具有一种俚俗之美,饮食过程具有一种情趣之美。铁凝之所以频频书写食物与她的个人特点和创作理念有关。铁凝非常热爱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她又十分钟情在食物中感受乐趣、寻找力量、发现人们的性格、体会人间情意。另外,文学表现生活的创作观念对她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因此现实世界中的食物势必会成为她的表现对象。在表现社会时,面对愈是宏大的主题,她越是选择更深地潜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因而,她在小说中频频书写食物也就不足为怪了。铁凝小说中的食物书写对当代文坛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她始终通过食物肯定着人性的合理欲求,并最终导向对人之精神价值的坚守。这一人性书写方式对当代文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在铁凝的小说中通常没有绝望的故事,她始终用文学温暖着世界。面对生活苦难,她在现实中寻找依托,以食物化解生存的艰难、在食物中寻找生活力量。这是当代文坛的一种可贵文学品质。

周水灵[3](2019)在《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铁凝小说研究》文中提出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她登上文坛以来的小说创作,总体上充满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从铁凝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她对鲁迅先生开辟的乡土文学的继承,又能察觉到其创作不断与时俱进的,极具现代性魅力的地域文化性格。她的作品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映射于其文本之中,主要呈现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别具一格的人物性格,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等方面。铁凝小说中的民俗风情主要体现在奇特古朴的物质民俗、新鲜奇特的行业习俗、神秘莫测的精神民俗三个方面。在河北地区长期生活的经历,让铁凝对河北这块古老的土地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河北地区民俗风情的描绘成为了铁凝小说中的重要表现部分。铁凝作品中对河北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书写,不仅展现了河北文化迷人独特的一面,更增添了铁凝小说的趣味性。因其独特的生活经历,铁凝的小说创作更是集中围绕河北和北京这两个地域展开的,其笔下的小说人物不自觉地在古燕赵文化、京都文化、河北文化和多重文化四种文化向度的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性格特点。反映在艺术追求上,铁凝小说创作中雅俗兼具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温润理性的叙述立场,使其小说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美学风格,使铁凝区别于中国当代其他作家,从而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同时,铁凝的小说彰显出了地域文化书写的独特价值,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景观。

陈晨昕[4](2019)在《三种维度的成长叙事: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女性意识书写》文中研究说明陈染《私人生活》的出版是其创作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这部自传性、"私人化"色彩极为浓重的作品,不仅是其前期小说风格的一个拓展,而且为她后来展开女性叙事,尤其是女性成长叙事,书写都市生活空间的女性生存经验做了语言、审美和内心体验的准备。可以说,小说建构起了属于陈染自己的叙事空间,完成了一场关于女性历史的、空间的以及面向自我的成长寓言。时间和记忆是镶嵌入小说的言说元素,而在这部小说中,关于倪拗拗的一切,都与三种维度的自我——一个历史/时间的自我、空间的自我和与个体言说中呈现的自我有关,都内含着女性的性别意义和价值诉求。

孙媛[5](2019)在《铁凝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铁凝是中国当代着名的作家,其小说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她善于捕捉细节,能够通过细微之处表现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在阅读过后经常感同身受,引发共鸣。由于叙事策略应用得当,她创作出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含义,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重点以铁凝笔下的“关系”叙事、“延宕”叙事、“瞬间”叙事等叙事策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小说的文本内容和作家的小说观,探究三种叙事策略的特点,并归纳总结每种叙事策略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发掘铁凝小说的独有魅力。本文具体的论述框架如下:绪论部分,先对铁凝的小说创作进行总体介绍,梳理其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接下来阐述笔者选题的原因及意义,最后对铁凝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分析。第一大部分对“关系”叙事进行了论述。首先,阐释铁凝自身对小说中关系运用的看法,对“关系”叙事做整体介绍;其次探讨铁凝对“关系”的培育与塑造,主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日常交往关系、情感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关系”背后的精神主题,主要从生命中的缺失、情感中的欲望、人性中的真善美等方面表达作家笔下关系的价值。本章通过上述内容展现了铁凝“关系”叙事的特点及对“关系”的独到见解,发现“关系”叙事背后暗涵的文学与精神意义。第二大部分对“延宕”叙事进行了论述。首先,解释“延宕”的文学概念,并根据小说篇幅的长短总结“延宕”叙事的特点和发挥出的作用;其次主要分析构成铁凝小说中“延宕”叙事的三种手法,分别是设置悬念、重复叙事和交叉叙述,由此充分展现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过程和事件发展的过程;最后剖析“延宕”后的真相,主要从关注人的心灵世界、人性本质、生存境遇三个方面探究真相背后隐藏的意义。铁凝的“延宕”叙事不仅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叙事能力,也传达了作家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具有探究价值。第三大部分对“瞬间”叙事进行了论述。首先阐释“瞬间”的定义,归纳铁凝小说中“瞬间”叙事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瞬间”叙事呈现的三种效果,分别是转折、暗示和对比,以突出作家对细节的把握;由此进一步发掘“瞬间”叙事的涵义,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分别是重视人的心理发展、关怀人的情感生活和聚焦社会问题。“瞬间”叙事既强化了小说的叙事效果,也丰富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小说的阅读价值。

王肖燕[6](2018)在《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90年代可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黄金时代,无论其小说创作,还是文学的批评跟踪,均呈现出繁盛的态势。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依旧进行着小说创作,并在不断的文本实践中再次把“个人化写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个人化写作”有了新的写作面貌,不再是1990年代拘囿在女性私人空间的写作,而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更灵活的写作形式,更多变的写作语言等。总之,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选取了六位备受学界关注的新生代女作家,林白、陈染、徐坤、海男、卫慧、棉棉,通过她们的小说创作,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大时间段来考察“个人化写作”概况,揭示新世纪“个人化写作”的新变,并从整体视域评估其写作价值。笔者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在对比对照中以期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有更全面深刻的分析。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主要介绍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研究现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小说作品,现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个人化写作”研究、“身体写作”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大范围研究命题重复化,小说跟踪批评滞后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实质上,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在两种写作支脉的互相拉锯中向前推进:一种聚焦女性私人空间,扎根于作家亲身经验,代表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另一种注重干预现实,始终秉持着独立思考的文学批判精神,解剖、批判一切集体主流之变体,代表作家如徐坤。“个人化写作”在两种价值相反的文本实践中,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意义。1990年代末,两种写作陷入困境,实质上,女作家面临的均是女性自我与外部现实平衡的问题。第二章: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发生流变,呈现出更开放、包容的写作姿态。第一节主要论述走向女性自我与现实共融的“个人化写作”。1990年代两条支脉的“个人化写作”实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新世纪初,女作家深处写作困境,逐渐意识到另一写作支脉的优势,尝试在小说创作中吸取其经验,以此走出困境。第二节主要论述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显现出决然的写作姿态,它试图告别过去,另辟写作蹊径,最终打破了“个人化写作”聚焦于女性私人空间的神话,实现了写作主体、空间、语言等多层面的嬗变。第三节主要论述走向市场的“个人化写作”。“个人化写作”走向市场,逐渐把市场利润、大众审美作为写作风向标,大到主题内容,小到题目、封皮版面设计,“个人化写作”完全沦为一种公众性暴露。第三章:评估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价值。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尤其是其写作的“流变”,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是否为当下写作提供动力、新的写作资源,这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节主要围绕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进行阐释。女性身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基点,“个人化写作”的每一次突围,女性自我价值的每一次确认,都与其有着重要关系,这也是其价值所在,为当下提供了一种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的写作范式。第二节主要围绕女性生存之痛进行阐释。新生代女作家发现了女性存在的更多可能性,并揭示出其女性存在的悖论,丰富了女性书写的主题。第三节主要分析“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市场、底层民间虽激活了“个人化写作”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论文突破了现有研究固化的框架,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个时间段审视新生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研究视域更为完整。发掘出1990年代沉没已久的另一“个人化写作”支脉——干预现实、批判集体主流之变体的写作,揭示出新世纪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流变,这有着较大意义。

刘霞云[7](2018)在《新世纪女性创作的文化心理与文体自觉》文中提出一勃兰兑斯曾言:"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此论强调了文学创作的个体心理性。在女性写作中,对作家产生最大影响的首当其冲是性别意识,而性别意识主要体现在女性先天迥异于男性的心理差异。首先表现为"向内转"视角以及"内倾式"关注。女性作家虽对整个世界有着敏锐的感知,但相对于外部世界,她们更倾向于对内部世界的关注。为表达微观的日常体验和生命感知,她们在

张利娟[8](2018)在《论铁凝小说创作风格的流变》文中指出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坛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与艺术个性,富于变化的文学创作使其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铁凝创作风格的流变呈现出阶段性特点,表现为两次大的转变:一是198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从“清新”、“单纯”转向“沉重”“冷峻”;二是199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从“轻松”、“戏谑”转向“自省”、“平和”。而在80到90年代之间则有一个过渡,80年代末期“沉重”、“冷峻”风格成型以后,作家并没有停滞,而是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中开始慢慢地去尝试着以一种从容轻松的姿态去探询自己的小说世界。铁凝9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风格在延续了80年代小说“冷峻”写作的同时,在自然从容的创作姿态里增添了对生活“轻松”、“戏谑”的情趣。思考成熟之后便形成了作家在90年代初期(1993年)稳定的“轻松”、“戏谑”的风格特点。作家这种风格的巨大跳跃性无不引发笔者的关注,并进一步探究转变背后的原因以及对于创作者和文学史的意义。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简述国内外对铁凝创作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笔者论题选择来源以及该论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并对“风格”概念做简要的论述与阐释。第一章,创作风格表现及其流变。以80年代(1975-1989)和90年代-21世纪(1990-2012)两个时期为叙述线索,从主题内容、语言表达、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方面对创作风格的表现以及流变进行深入探析。第二章,创作风格流变的原因。这原因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作家的成长经历和作家独特的个人气质与艺术追求;客观原因是作家孙犁的影响和特殊时代背景下文艺政策、文学观念和创作思潮的影响。第三章,创作风格流变对于作家本人以及当代文坛的贡献和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作家创作的不断提升;二是凸显作家的独特性;三是丰富阅读与批评视野。结语部分是对本论文主要观点的总结概括。

刘霞云[9](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王菊[10](2016)在《论铁凝小说的母性书写》文中提出铁凝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十多年来,她的创作一直长盛不衰,并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情怀和奋发向上的姿态。她的作品多关注女性生存和运命,“对人类对生活永远的善意、爱和体贴”是其创作永远不变的内核。母亲——作为特殊的女性,自然在铁凝的小说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母亲的成长、母亲思想意识的变化及母女关系等等也是铁凝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在母性系谱的构建中,铁凝凭着独特的女性思考方式,从文化、心灵、人性的角度,呼唤真淳的母性。本篇论文就是以铁凝小说中的母性书写为研究对象,将以铁凝小说中各类母亲形象的塑造为研究视点,潜入文化、心灵、人性的底层与内里,分析铁凝母性书写的深度、广度、力度及作家本人的思想追求。从而进一步挖掘铁凝小说中母性书写转换的内在动因及母性书写的意义,明确铁凝在新时期文学中母性书写的独特地位与价值。绪论部分分为选题背景、母性话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由选题背景和母性话题的提出作为引子,对铁凝小说中母性书写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阐述当前学界的研究现状及文本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一部分为铁凝小说母性书写的分类。在母性系谱的建构中,铁凝以女性独特的眼光,将母性作为中心视点,将其划分为被现代文化抛弃的母性、心灵冲突的母性和审视人性的母性。从文化、心灵和人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母性书写的深度与广度。第二部分为铁凝小说母性书写转换的内在动因的分析。从作家本人的童年记忆、作家本人的女性意识变化等两方面入手,探讨母性书写转换的内在动因。第三部分为铁凝小说母性书写的意义探析。通过阐述女性文学中的母性书写概况,引出作为其中之一的铁凝小说中的母性书写。并试图从肯定母亲的诉求欲望、解放母亲的灵魂等两方面入手,剖析铁凝笔下的母性书写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二、从铁凝、陈染到卫慧:女人在路上──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女性意识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铁凝、陈染到卫慧:女人在路上──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女性意识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1)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铁凝及其小说创作
    二、铁凝小说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时间
    第一节 自由与错位的时间
        一、成年回忆介入现实时间
        二、日常生活预知人物命运
        三、非常态时间周期的闪现
    第二节 延宕与静止的时间
        一、火车来临时的“一分钟”
        二、刀枪对峙下的煎熬等待
        三、石碑文字中的未来畅想
    第三节 重复与循环的时间
        一、“永远有多远”屡提:现实的逃避与接受
        二、“污水井事件”常现:罪恶的弥漫与释然
        三、“身体交换法”频演:生命的轮回与前进
第二章 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迁移”模式:亲历后的情感失落
        一、进城:“从村里彻底飞出去,飞到幻想的地方”
        二、离城:“城里的空气不如乡村的空气新鲜”
        三、进与离:“永远走不出的围城”
    第二节 “归来”模式:体验后的生命归途
        一、物质追求:无功而返的苍凉
        二、寻觅爱情:铩羽而归的痛苦
        三、远行打拼:归依乡土的单纯
    第三节 “疗救”模式:迷失后的人性救赎
        一、“极左思想”的桎梏与破除
        二、“三人爱恋”的纠缠与突围
        三、“亲子战争”的戕害与治愈
第三章 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技巧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下的意象选择
        一、“垛”意象:生存境遇中的情欲放纵
        二、“水”意象:礼赞自然中的生态警示
        三、高楼意象:现代文明中的时代困惑
    第二节 戏谑笔触下的反讽运用
        一、诙谐轻松的言语反讽
        二、逆期待性的情境反讽
        三、对照背离的结构反讽
    第三节 双重组合下的表述策略
        一、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互补
        二、女性讲述与男性讲述交错
        三、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相接
结语 批判性反思:理性沉淀下的荒诞表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铁凝小说食物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铁凝小说创作及其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创新点
第一章 铁凝小说食物书写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食物书写中的饥饿主题解读
    第二节 食物书写中的当代社会反思
    第三节 食物书写中的城乡认识嬗变
第二章 铁凝小说食物书写的艺术功能
    第一节 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第二节 传递质朴含蓄之情
    第三节 表现乡村生活之美
第三章 铁凝小说食物书写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 个性气质与美食情怀
    第二节 从日常生活走近时代
第四章 铁凝小说食物书写的启示意义
    第一节 独特的人性认识
    第二节 用文学温暖世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3)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铁凝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铁凝小说中的地域风俗
    1.1 奇特古朴的物质民俗
    1.2 新鲜奇特的行业习俗
    1.3 神秘莫测的精神民俗
第2章 铁凝小说人物的地域文化性格
    2.1 慷慨任侠——古燕赵文化的传承
    2.2 敦厚好儒——河北文化的熏陶
    2.3 政治意识强烈——京都文化的影响
    2.4 大气包容——多重文化的交融
第3章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铁凝小说艺术追求
    3.1 雅俗兼具的语言风格
    3.2 极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3.3 温润理性的叙述立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三种维度的成长叙事: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女性意识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机置:时间维度中的成长叙事
    (一) 时间的内视角
    (二) 时间的外视角
二、“没有笼子的囚徒”:空间维度中的成长叙事
三、“他者化”与“反他者化”:个体言说维度中的成长叙事
    (一) “父权”的父亲与“弑父”
    (二) 欲望的暴力与情感的修补
    (三) 世界秩序的规训和走向孤独
四、结语

(5)铁凝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铁凝及其小说创作概述
    (二)选题原因及意义
    (三)铁凝小说的研究现状
一、有价值的“关系”
    (一)铁凝小说中的“关系”
    (二)铁凝对“关系”的培育与塑造
        1.人与社会的关系
        2.日常交往关系
        3.情感关系
    (三)探究“关系”背后的主题
        1.生命中的缺失
        2.无尽的欲望
        3.人性的真善美
二、有内涵的“延宕”
    (一)铁凝小说中的“延宕”
    (二)“延宕”叙事的主要手法
        1.设置悬念
        2.重复叙事
        3.交叉叙述
    (三)追寻“延宕”后的真相
        1.关注心灵世界
        2.探求人性本质
        3.反思生存境遇
三、有意义的“瞬间”
    (一)铁凝小说中的“瞬间”
    (二)“瞬间”呈现的叙事效果
        1.转折
        2.暗示
        3.对比
    (三)品味“瞬间”,体会世间百态
        1.重视人的心理发展
        2.关怀人的情感生活
        3.聚焦社会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
    第一节 聚焦女性自我的“个人化写作”
    第二节 干预现实的“个人化写作”
    第三节 世纪末的写作困境
第二章 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
    第一节 女性自我与现实的融合
    第二节 走向底层民间
    第三节 走向市场
第三章 “个人化写作”价值评估
    第一节 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
    第二节 女性生存之痛
    第三节 走向底层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论铁凝小说创作风格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铁凝创作概况及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三)关于“风格”
一、创作风格表现及其流变
    (一)“清新单纯”与“冷峻沉重”——从《哦,香雪》到《玫瑰门》
    (二)“轻松戏谑”与“自省平和”——从《无雨之城》到《笨花》
二、创作风格流变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三、创作风格流变的贡献和意义
    (一)作家创作的不断提升
    (二)凸显作家的独特性
    (三)丰富阅读与批评视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论铁凝小说的母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母性话题的提出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铁凝小说母性书写的分类
    第一节 被现代文化抛弃的母性
    第二节 心灵冲突的母性
    第三节 审视人性的母性
第二章 铁凝小说母性书写转换的内在动因
    第一节 作家本人的童年记忆
    第二节 作家本人的女性意识变化
第三章 铁凝小说母性书写的意义
    第一节 女性文学的母性书写
    第二节 铁凝小说母性书写的意义
        一、肯定母亲的诉求欲望
        二、解放母亲的灵魂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从铁凝、陈染到卫慧:女人在路上──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女性意识流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 林祎娜. 江南大学, 2020(01)
  • [2]铁凝小说食物书写研究[D]. 陈文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铁凝小说研究[D]. 周水灵.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4]三种维度的成长叙事: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女性意识书写[J]. 陈晨昕. 安康学院学报, 2019(02)
  • [5]铁凝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D]. 孙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D]. 王肖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7]新世纪女性创作的文化心理与文体自觉[J]. 刘霞云. 小说评论, 2018(03)
  • [8]论铁凝小说创作风格的流变[D]. 张利娟. 云南大学, 2018(01)
  • [9]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D].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10]论铁凝小说的母性书写[D]. 王菊. 陕西理工学院, 2016(10)

标签:;  ;  ;  ;  ;  

从铁凝、陈然到魏慧:路上的女性:19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