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改革开放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整整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改革开放二十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单元”,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争相评说的焦点。当人们集结知识,用新的智力和眼界破解这一不同寻常的二十年时,人类思想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吸引力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这二十年中,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中国人口占整个人类的1/5,占发展中国家的近1/3;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败关系着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兴衰,而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恰恰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轰轰烈烈到遭受严重挫折,又于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的世纪;三、改革开放刚刚进入攻坚阶段,整个进程如何向前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
历史的长河有时是停滞的混浊的,有时又急转直下,一泻千里,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有历史的契机和积累,也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对于客观规律的认知和把握。认真研究和正确评价这不同寻常的二十年,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更有成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
改革开放二十年,波澜壮阔。我们只能选择重要关节,选择几个角度、几个方面进行评说。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要领,也才可能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
事实和数据也许是枯燥的,但它最简单,也最雄辩,在评说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就时,最容易找到共识。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1976年以前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8年之后的二十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截至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产值为9020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 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 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
199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第三十二位上升到第十位。外汇储备139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旅游业收入由2.6亿到12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八位。实际利用外资2500亿美元,年利用外资额连续五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二十年中,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 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人民币提高到1997年的2090元;城镇居民由343.5元增加到516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增长8.1%和6.2%。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677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每年增长7.7%。199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280亿元人民币,比1978年的211亿元增长218倍,年均递增32.8%。
我们还可以从国家巨变和人民生活巨变中分解出更多的数据来翔实论证我们的成就。上述几个数据的典型意义在于:它们是基本数据,收入、消费和积累,包括国家的和个人的,足可反映全貌;有可比性,与历史比,与其他国家比,有立体感;引用外资、外贸和旅游方面的数据,是为体现开放程度。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处在转型期,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转型时期往往是最脆弱的,因为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是转轨,进入新的轨道之后,就会长驱直入。而我们是在转型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和发展学院共同公布的1995年世界竞争力评价报告,在参评的转型国家排行榜中,中国排名第一。转型期的成就,不只在其已经达到的高度,更在其发展势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起动从落后到先进、从贫弱到富强转变的过程并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对于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国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体制变革的基本状况是: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调节功能在大大增强。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已基本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方针,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宏观调控体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很我困难甚至风险,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很低(1997年仅为733美元),但是,我们在变革, 在发展,二十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位世界银行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三)
三场大风大浪考验了我们的力量和成就,考验了我们党的威望和成熟。
这三场风浪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内国际政治风波,近年来的亚洲金融风波,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这次金融风波,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动荡和影响,展示了一种深刻的危机。在这场来势很猛的动荡中,我们的国家在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事业在继续大步前进。战胜洪涝灾害的意义不仅在于战胜灾害本身,更加在其所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可欺侮,不可战胜的强大凝聚力量。这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内在力量、驾驭和整合力量、把一切力量凝聚成综合国力的力量。事情发生在中国,影响遍及全球。在这个意义上,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抗洪抢险斗争,是当今世界的重大事件。
三场风波,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最近十年,其中两场发生在年前和年内。就像历史在有意检测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败,有意遴选走向新世纪的强者。来自政治、经济、自然的这三个方面的严重考验证明,我们的国家站起来了,在大风大浪中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中站起来了,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站起来了。
我们的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精神面貌一新。不管异己的敌对的力量来自何方,是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来自大自然,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与此相联系,二十年中,我们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在大国关系中,在各种力量的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由于我们紧紧把握已经发展了的时代格局和世界局势,以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为出发点,开展广泛而积极的外交活动,理智务实、通情达理、仗义执言、反对强权、排解纠纷、沉着自信,被国际舆论称作是“负责任的大国”、“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
(四)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最大成就是,我们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比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比二十年来我们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更内在,更本质,更加具有长远意义。关键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于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核心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和把握。使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全新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从纵向看,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有别于发达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从横向看,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切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有一个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有一个处理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既要充分吸收、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发展生产力,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以及我们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邓小平理论第一次鲜明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观念必须更新,“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必须变革,关起门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状况必须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改革;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有社会制度、发展方向、指导思想、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和专政力量的保证,必须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是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两个中心;是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是一个基本点。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这场变革几乎凝聚了我们对于时代、对于国内外历史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认识,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说,这是一条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而选择的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多长,这条道路就有多长。我们就要坚持一条道路走到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为了找到这条道路,我们几乎又回到历史的起点,一切从头开始。重新认识我们的国情,重新认识我们的时代和形势,重新检点我们的制度和机制,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ABC,重新找到起点和基点。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起点和基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起点和基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起点和基点。我们的党和人民,经过深刻的思考、郑重的探讨、交流、切磋,甚至论辩,逐步地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取得一致。一些暂时不清楚的问题,先干起来,在实践中解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成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坚定、成熟,忠诚地卓有成效地实践着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着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决策;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关系、分配方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等方面,在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方面,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使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成熟。
追溯历史,总结经验,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认定三场风波对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所提供的警示,从而印证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灾难提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改革;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及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有关危机提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近年来的亚洲金融风波提示我们,对外开放必须注重经济安全。来自三个不同方面的警示,再一次印证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确定我们前进的轨迹,指引我们从胜利到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央对于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应对措施是有效的,我们的改革处险不惊,是稳定成熟的。
(五)
历史的前进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历史变革。即使我们建立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即使有了比较好的体制和机制,有了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强化了对于社会矛盾的驾驭和整合,社会发展仍然不是一条直线。
如果我们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结果、一个历史事变来看,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集中地看到成就,看到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程。如果我们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过程,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看到其间所遭遇的坎坷和曲折,看到我们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还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也没有十全十美、只有利没有弊、只有得没有失的方案供我们选择。我们的任务是,权衡利弊得失,取其“利”多“得”大者为之。总结过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迎接挑战,我们也只能遵循大处着眼的原则,取其大者而评之,取其大者而为之。
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瞩目,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二十年的基本情况是,我们的生产总量增长较大,人均产值仍然较低;发展速度较快,整体效益相对偏低;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先富地区先富群众生活变化很大,后进地区和后富群众生活变化相对迟缓;观念更新变化较大,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对缓慢。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市场经济要有健全的法制、有效的机制,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以避免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对外开放,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有利于我们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审视和设计自己,发挥我们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不设防,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包括经济的和精神的。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以保证我们干部队伍的廉正和生机,这是关系我们事业成败,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充满希望和生机的21世纪,即将向我们敞开大门。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预示我们,新的世纪并不平静。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新型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何走向新世纪,参与新一轮的世界性角逐,并在这场角逐中不断取得主动,必须作出加倍的努力。改革开放二十年是一场演练,也是一种积累,我们走出了一条道路,锻造了一支队伍,酿就了一股豪情,积累了丰富经验。最重要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坚定、成熟,具有在复杂形势下驾驭全局的能力,在亿万人民群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我们必须珍惜我们所得到的这一切。我们的力量只能集中,不能分散;只能团结,不能分裂;只能稳定发展,不能动荡不安;只能励精图治,不能松懈麻痹;只能艰苦奋斗,不能贪图享受。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我们就会应付各种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夺取更大胜利。
20世纪就要过去了。由此上溯一个世纪,即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正是我们的国家任凭列强宰割, 进一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年代。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崩溃边缘。而一百年后的这个二十年,我们洗雪了百年耻辱,在世界崛起。我们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可以鼓舞今人,告慰先人;我们历史的耻辱、我们当前的问题、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一样不得忘却,不容轻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愈战愈强——站起来了,就再也不会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