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莉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410000
【摘 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和电解质指标的变化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12月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治疗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输血0小时、24小时血小板、凝血相关指标及电解质。结果:大量输血治疗前、后血小板(PLT)计数、血清钙浓度较前下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前延长,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纤维蛋白原(FIB)、血清K浓度+、血清Na+浓度较前无明显变化即(p>0.05)。结论:大量输血治疗可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时间明显延长以及低钙血症。
【关键词】大量输血;血液;指标;检验;影响因素;变化
大量输血治疗是指在12h—24h之内为受血患者快速输入相当于其自身全部血量或者更多血量的输血治疗方式[1]。在美国患者24h内接受输血量超过75ml/kg,就可认定为大量输血治疗[2]。而患者接受大量输血治疗后,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凝血障碍、酸中毒、低体温等情况,如果上述情况未能及早发现并给予合理治疗,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3],故医护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大量输血治疗前、后血常规、凝血常规、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大量输血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病例: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55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25例;年龄18-73岁;其中,外伤性出血31例,产科出血13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6例,术中大出血5例。本研究经长沙市八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得到了所有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入选标准:24h内输注超过10U红细胞和350-1000ml新鲜冰冻血浆。
排除标准:精神功能障碍者、无家属监护者、补充电解质、升血小板治疗、输注冷沉淀、发生输血反应、合并血液病、肝病、出血性疾病、家属拒绝入组者。
1.2输血方法
所有患者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总量为10-18U,速率为每分钟5-10ml;并输注血浆总量为350-1000ml,输注速度同前;精确的输血速度需要根据输血过程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输血治疗过程,临床医生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1.3实验方法
1.3.1 实验标本:输血0、24小时各采集静脉血3管(血常规管、凝血常规管、生化管),送检验科检查。
1.3.2 实验指标:FIB、PT、APTT、K+、Na+、Ca++、PLT。
1.3.3 实验时间节点:输血0、24小时。
1.3.4 实验方法:
1.3.4.1 血小板检测方法
采患者血液4.5ml,加入抗凝管,将血液标本与PGE1等进行孵浴,利用相关设备进行分析,读取血小板计数等。
1.3.4.2 凝血常规检测方法
待测血浆当中加入过量的含钙凝血活酶,凝血酶可以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产生凝固,测定凝固需要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在待测血浆当中加入适量的凝血活酶,测定其凝固所需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在待测血浆当中加入一定剂量的凝血酶,测定凝固时间,为凝血酶时间。
1.3.4.3 电解质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适量血样,利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观察患者的各项离子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s),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大量输血治疗前、后PLT计数、血清钙浓度较前下降,PT、APTT较前延长,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FIB、血清K+浓度、血清Na+浓度较前无明显变化即(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大量输血是指24h内向患者的体内输注其身体全部血容量或者超过全部血容量[4]。对于一些严重外伤、产科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可以为其他治疗手段赢得时间、甚至是唯一的治病救命手段。但是,临床工作过程发现,部分大量输血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障碍、体温过低、酸中毒等情况的发生,据此推测大量输血治疗可能导致体内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5],而上述变化可能会延长病人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故明确大量输血治疗可能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以便及早识别上述情况,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最终保障医疗安全[6]。
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一种主要成分,也是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脱落之后含有活性的小块物质;其体积较小,且不存在细胞核,有其特定的生化功能、解剖结构等。在血小板颗粒存在较为丰富凝血因子,所以,在止血、伤口愈合、血栓生成、血管修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钙离子是人体中含量最多一种阳离子,99%存在于骨骼中。另外,血清钙主要指人体血液中的钙离子,其对于人体维持神经与肌肉应激性有较好效果,也能促进腺体分泌和凝血过程等其他重要生理作用。凝血酶原时间主要指人体中血小板较少时,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液,促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原时间,该指标可以反映人体肝肾合成功能、并评估肝肾疾病严重程度等。
在此次研究中,患者接受大量输血治疗24h后,血小板计数、血清钙浓度含量较前明显下降,而PT、APTT较前升高。大量输血治疗后出现Ca++水平下降,考虑可能与枸椽酸盐结合血清钙有关。而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其一,大量输血患者为危及重症患者,易于出现肝功能损害,其损害短期很难好转,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其二,大量输血治疗后血容量增加,导致血液稀释,血小板减少;其三,凝血过程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故大量输血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凝血常规、电解质常规,必要时给予及时补充。
结语:
大量输血治疗可能会造成部分患者机体生理、病理变化,造成机体的部分血液指标发生变化,最终,影响患者住院时间和预后,故及早识别上述变化并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栋,江晓春.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常用检验指标的变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61-62.
[2]程艳梅.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部分检验指标的变化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6):80-81.
[3]韩伟.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部分检验指标检测值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61-62.
[4]秦燕.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2):86.
[5]夏芹芹,朱艳.经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部分检验指标检测值变化分析及相关因素[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36(06):283-285.
[6]张广暖.经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部分检验指标检测值变化分析及相关因素[J].中外医疗,2016,35(06):60-61.
论文作者:邓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患者论文; 凝血论文; 血小板论文; 指标论文; 血清论文; 时间论文; 电解质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论文;